有關《植樹問題》教學反思範文

有關《植樹問題》教學反思範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有關《植樹問題》教學反思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1

  《植樹問題》是新人教版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數學廣角的內容。本節課是第一課時,是植樹問題中比較簡單的情況。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都是引導學生髮現兩端都栽時,棵數比間隔數多1,滲透化繁為簡、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教學難點是理解這一規律 。

  為了突出重點,探究新知環節,我分了五個層次進行:第一個層次,同桌合作,模擬在20米的小路一旁植樹的過程,思考棵數與什麼有關;第二個層次,獨立操作,模擬在25米的小路一旁植樹的過程,感知棵數與間隔數的關係;第三個層次,根據前兩次的經驗,不操作,畫線段圖,探究在30米的小路一旁植樹的情況,驗證棵數與間隔數的關係;第四個層次,想象在35米的小路一旁植樹,計算出要栽多少棵;第五個層次,觀察比較,找出四個題目中的相同點。透過五個層次的教學,學生不難發現“間隔數+1=棵數”這一規律,同時滲透“化繁為簡”這一重要數學方法。突破“理解這個規律”這一難點時,我提示:“植樹問題能不能也看成是兩種物體的一一間隔排列呢?”。

  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思考後,自己說出用分組的方法,把每組中兩種量一一對應起來。接著,老師因勢利導,學生髮現如果一組一組的分,正好分完,則數量相等;如果有剩餘,則數量就是相差1,幫助學生理解間隔數+1=棵數。從學生學習狀態、課堂交流來看,達到了本節課的目標,實現本節課的預期目的。

  本節課的還有很多足之處:

  1、學生回答問題不準確,甚至出錯,我覺得是老師組織語言不嚴密,問題的指向性模糊,備學生不太充分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學生有時一臉茫然,有時不知所措。

  2、課堂條理還需改進,有遺漏的環節,有強調不足的情況,也有不必要重複的話語。

  3、因擔心時間超時,在教學過程中,不予理睬學生的答非所問,而急於得到只符合老師想要的答案。

  有遺憾的課才是真實的課,才是更有價值的課。我會以每節課為起點,在需要努力的方面下功夫,需要改進的地方多揣摩,從一點一滴做起,使自己的課堂日趨完美,上得精彩,少留遺憾。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2

  1、教學設計力求有深度有厚度

  《植樹問題》這一課的核心不是掌握公式,套用公式解題,而是讓學生在經歷數學建模的過程中,體驗一一對應,數形結合,化繁為簡的重要思想方法。

  教學設計分兩條主線走:一條以構建學生知識結構為線索,使學生對植樹問題的認識經歷了“生活問題——猜想驗證——建立模型”不斷數學化的過程,較好的實現了自由生活中的具體問題過渡到相應的“數學模式”。然後學生運用模型解決問題,把數學化的東西又迴歸生活,再一次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另一條主線以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為主線。不僅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化繁為簡的思想,同時利用畫線段圖的方式,感悟一一對應,數形結合的思想。從而理解棵數與間隔數的關係,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2、大膽放手,讓學生去探究去思考

  在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後,積極主動地進行大膽猜想,然後透過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不同形式進行探究驗證,整個課堂老師則引導學生在質疑、猜想中動手操作驗證;在操作中不斷思考;在思考中彙報;在彙報中比較;在比較中反思;在反思中總結。從而建立一個完整的植樹問題數學模型。

  本節課還存著許多問題:

  1、環節處理不夠恰當,造成時間的把控上不夠精準

  整節課感覺有點趕時間,走流程,重點知識不突出。比如在對“間隔數”如何來求上花的時間有點少,有些學生對如何快速求出“間隔數”還存在著疑惑。

  2、由於沒有展臺,以至於不能清晰地展示學生的作品,讓其他同學和聽課老師不能直觀地看到資料,讓驗證更具有說服力

  在今後的教學中,期望能透過自己一點一滴的積累和改善,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調控、處理課堂生成的潛力,在不久的將來,能看到更棒的自己。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3

  《植樹問題》內容包括兩頭植、兩頭都不植、封閉情況下的植樹問題(一頭植和一頭不植)這三種情況。在解決植樹問題的過程中,要向學生滲透一種在數學學習上、研究問題上都很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化歸思想。模型思想,同時使學生感悟到應用數學模型解題所帶來的便利。

  一、自主探索,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

  課前創設情境讓學生欣賞美麗的風景,引導學生明確要學習的內容,緊接著引出例題,探討植樹問題,不規定間距,同時改小資料,將長度改成20米。

  讓學生在開放的情景中,突現知識的起點,從而用一一對應的思想方法讓學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體的表象,提煉出植樹問題解題的方法。

  透過“以小見大”數形結合來找規律加以驗證,然後以例題展開,讓學生動腦、動手反覆驗證,最終總結出:段數+1=棵數。

  二、拓展應用,反映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植樹問題”通常是指沿著一定的路線,這條路線的總長度被“樹”平均分成若干間隔,由於路線不同、植樹要求不同,路線被分成的間隔數和植樹棵數之間的關係就不同。

  在現實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在學生已經自主地尋找到植樹中前兩種的規律後,我適時的提出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類似植樹的情況呢?

  透過學生的舉例,讓他們進一步體會,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不同事件都含有與植樹問題相同的數量關係,它們都可以利用植樹問題的模型來解決它,感悟數學建模的重要意義。我並沒有就此罷手,而是讓學生找找生活中的'類似現象,如栽電線杆,排座位,安路燈,插彩旗等,再一次讓學生運用規律解決形式各異的生活問題,使數學知識運用於生活。

  三、數形結合,培養學生藉助圖形解決問題的意識

  我讓學生根據示意圖用算式來表示出植樹的棵數,學生在列式計算的過程中,透過直觀的觀察初步感知三種情況:兩端都栽“棵樹=間隔數+1”,只栽一端“棵樹=間隔數”,兩端都不栽“棵樹=間隔數—1”。

  之後,再引導學生用“一一對應”的思想,舉起左手,看指頭有五個,間隔就是四個,明白植樹問題的道理與此相似,再舉起右手比劃比劃,分析植樹問題三種不同的情況,即“兩端都栽”“只栽一端”與“兩端都不栽”,從而真正理解這三種情況下,棵數與間隔數的關係。初步理解間隔數與植樹棵數之間的規律時,我採用數形結合的方法——畫圖解決問題,從而逐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一是學生沒有完全放開,思維還不夠活躍;

  二是對課堂的生成問題處理還不夠靈活,不能進行很好的利用。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4

  植樹問題”原本屬於經典的奧數數學內容,新課程教材把它放在了四年級下冊的“數學廣角”中讓所有的學生學習,說明這一教學內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教學思維含量和很強的探究空間,既需要教師的有效引領,也需要學生的自主探究。從學生的思維特點看,三、四年級學生仍以形象思維為主,但抽象邏輯思維能力也有了初步的發展,具備了一定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歸類梳理的數學活動經驗。教學時可以從實際的問題入手,引導學生在分析、思考問題過程中,逐步發現隱含於不同的情形中的規律,經歷抽取出數學模型的過程,體驗數學思想方法在解決問題中的應用。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這節課在以下2個方面處理得比較好:

  1、在探究過程中感受數學

  課程標準特別強調:數學活動必須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過程中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所以在本節課中,我先讓學生自己動手畫畫需要種幾棵樹,然後在小組內交流總結髮現規律。學生學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並獲得了更深層次的情感體驗。

  2、素材來源生活

  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注重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絡。新授環節也是以日常所見的種樹問題引入,鞏固練習之後,我以圖片的形式讓孩子們瞭解生活中與植樹問題相似的現象,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不同事件都內含與植樹問題相同的數量關係,它們都能夠利用植樹問題的模型來解決它,感悟數學建模的重要好處。

  我感覺這節課的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

  1、針對學生能夠找到簡單植樹問題的規律“棵數=間隔數+1”卻無法運用這個規律求路長的問題,因為學生的認知起點與知識結構邏輯起點存在差異

  以為學生能發現“棵數=間隔數+1”就能解決問題了,實際上這只是部分學生具備了繼續學習的能力,這恰恰導致了能找規律卻不會用規律。也就是在發現規律與運用規律間缺少了的連結,我要加強對規律的擴散教學,比如:得出規律時,可以說說“間隔數=棵數—1,路長=間隔數X間隔長”等等知識的擴散。

  2、把握每一個細節,問題即時解決,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比如:學生的質疑,間隔長和間隔數之間的區別,兩端和兩邊的區別,應該考慮學生的知識構建,學生的知識認知一般是在具體情景中透過活動體驗而自主建構的。沒有體驗,建構就會顯得很抽象。在這一次的教學設計中,雖然我創設了情境,但學生僅憑一次體驗是不可能全部達到繼續建構學習主題的水平。我可以利用線段圖或者例項來幫助學生學習。讓學生有可以憑藉的工具,藉助數形結合將文字資訊與學習基礎結合,使得學習得以繼續,使得學生思維發展有了憑藉,也使得數學學習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滲透。

  透過這一次磨課,我期望能透過自己一點一滴的積累和改善,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