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文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說明文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說明文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說明文教學反思1
《太陽》這篇文章是一篇說明文,本文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課文內容,初步瞭解太陽的特點以及太陽和人類的密切關係,激發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瞭解用數字、比較等方法來說明事物的寫法,並能運用到寫作中。我在教學本課時根據學生的學情以及教材的編排目的,把教學重點放在說明方法的教授上。
為了讓學生深入接觸文字瞭解各種說明方法,以及它們的重要性,我在講授說明方法時,從太陽“遠”這一特點,引導學生學習最簡單說明方法——“列數字”,讓學生肚子找出有關於數字的句子,並在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句子的不同,再利用句子與句子間的差異,引入其他的幾種說明方法。
在學生的交流過程中,雖然對說明方法的解釋下的力度已經很大了,但由於明確說明方法之間的區別後,沒有及時然孩子們進行鞏固,所以學生出現了“打比方”和“作比較”混淆的情況。所以怎樣讓小學生比較清楚地區分這些說明方法是一個難點,可能還需要老師用比較直觀的方法跟孩子們滲透,所以我覺得將接受式學習和自主探究式學習有機結合之外,並及時地進行鞏固尤為重要。在學生接受新的知識時,要給孩子適當的點撥或示範,讓他們有較明確學習方向,並給予一定的實踐機會,從而享受到學習成功的愉悅。
說明文教學反思2
《新型玻璃》一課是說明文,以精煉的語言,採用多種說明方法分別介紹了夾絲網防盜玻璃、夾絲玻璃、變色玻璃、吸熱玻璃、吃音玻璃這五種新型玻璃的特點及其在現代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我設計整個教學過程是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積極主動地探究,生動活潑地分享,思維得到碰撞,使學生真正享受到自主合作學習的樂趣。整個教學過程的突出特點是精心創設情境,調動學生小組合作的積極性,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一、搭建舞臺,創設情景。
首先,師生共同梳理學生預習時提出的問題,確定講讀重點。接著我運用誘發性的語言,為學生創設一個演說的舞臺——即一次別開生面的《新型玻璃介紹會》。在這一情景創設的同時,引導學生明確,熟悉新型玻璃的特點和作用是這次介紹會能否成功的關鍵,因而首先要激發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於是我採用了創設情境的辦法,效果非常好。
二、細讀課文,列表歸納。
這篇課文的前五個自然段結構基本相同,即:先講特點,再講用途,內容淺顯,條理清楚。我先讓學生充分自由讀課文,讓學生在對課文的內容有一個大概的瞭解的基礎上,用列表的方式來加以歸納。
三、練習複述,拓展語言。
在學生對每種新型玻璃的特點和用途已十分清楚的情況下教師再次創設情景,讓學生以做廣告的形式對每種新型玻璃進行一次創造性的複述。在小組合作時,留出時間讓學生充分的討論、交流。推銷員上臺,給新型玻璃做廣告。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以及對課文中的幾種新型玻璃的特點和作用進行了創造性解說。透過這種形式,巧妙地激發學生說話的興趣,啟用學生參與意識,從而讓學生將知識內化並表達出來,求得知識的豐滿和思維的拓展。
上完這一節課後,我意識到,要想處理好班級教學、個人學習與合作學習的關係,要想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討論中去,必須做到:給學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張揚自己個性的機會,讓學生們無拘無束地表現自己的感受,輕鬆愉快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見解。創設情境,搭建平臺,讓學生帶著表現的願望去讀課文,既提高了閱讀的效率,也給學生提供了口頭表達訓練的機會,從而從根本上解決了由於說明文提煉學生缺乏興趣而影響教學效果的問題。
說明文教學反思3
在我校進行的初三複習研討課活動中,我上了一堂《說明文閱讀複習課》,課後有許多感受,現反思如下:
以往我們的做法都是先把說明文的相關知識拋給學生,然後讓學生利用這些知識去套用、去閱讀,這就致使我們的說明文閱讀教學變得死氣沉沉、枯燥乏味,不能把說明文的文字內容及相關知識融入到學生的血液中去。如何改變這種現狀,使說明文教學變得鮮活靈動,藉以提高說明文閱讀教學效率呢?我在這堂課中做了如下探索:
1、趣味匯入,激發興趣。說明文相對於文學作品來說,內容枯燥,即使是文藝性說明文,它也沒有小說那樣有動人的情節,沒有散文那樣優美的意境,沒有詩歌那樣有和諧的韻律,因此學生對說明文大多沒有多大的學習熱情,因此課堂導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我儘量蒐集所教課文的相關圖片資料,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效果不錯。
2、緊扣文字,探尋規律。說明文作為一種實用文體,必然有其自身的規律,閱讀說明文自然也有其規律可循,因此作為語文教師一定要努力用教材教給學生方法,給學生一把開啟說明文閱讀的金鑰匙,然而文章千變萬化,沒有一種規律可以套住每一篇文章,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必須依據文字特點進行教學,根據文字特點,點示一些方法,探尋一點規律。在上課之前,我給學生做了相關知識點的歸納總結,並且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在課堂上用練習加以考察,學生都能將知識點靈活運用,課堂教學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靈動機智,生成課堂。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不論教育者怎樣地研究了教育理論,如果他沒有教學機智,他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教育實踐者。”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教育的技巧並不在於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而在於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之中作出相應的調整和變動。”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是靈動機智的,這樣才能在“教學預設”的基礎上生成靈動的課堂。在對學生進行提問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對某個問題出現了概念的混淆,於是便要求學生就此問題展開小組討論,事實證明,經過討論,學生對該問題都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這是在上課之前沒有預設過的環節,雖然佔用了幾分鐘的教學時間,但對學生來說這樣的調整和變動使他們掌握了更為細緻的知識點。所以這樣的調整在今後的教學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樣也是教師智慧的體現。
除了以上幾點之外,我也發現,本堂課我的教學內容在時間的把握和習題的設定上均有待加強,還應該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做練習,在練習中強化知識點。同時,我本人也該深入到學生當中去,與他們共同討論,共同學習,這樣會給學生更多的親切感,也讓學生更加關注課堂。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總結經驗,彌補不足,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得到不斷的提高。
說明文教學反思4
說明文即是客觀地說明事物、闡明事理的一種文體。對這種型別的文章,大部分學生學起來覺得枯燥乏味,沒有興趣,但說明文歷來又是要求中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文體。因此,在教學時無疑成為了一個難點。在平時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極力尋找一些有效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這類文章。現將針對說明文的教學反思總結如下:
一、興趣培養法
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開啟成功大門的最為有效的一把鑰匙。”因此,在平時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我十分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比如,在教授八年級上冊的《核舟記》(這篇文章比三四單元的說明文先講授)時,我便提前一個星期找了兩位畫畫畫得比較好的同學和平時比較愛動手製作的同學,提前讓他們明確了文章的說明物件,並梳理了文章的大意,要求其在週六時畫一幅《蘇軾泛赤壁》的圖畫,並製作一個“核舟”的模型。這樣,在教授課文時,這幅圖畫和核舟模型對整個課堂教學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它不僅讓學生快速地瞭解了核舟的特徵,而且大部分學生都能夠當堂背誦課文,對說明文的相關知識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瞭解,對以後學習說明文作了很好的鋪墊。
二、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與說明文的要點
在閱讀一篇說明文時,教師可先引導學生朗讀文章的標題,從標題中猜想文章的寫作思路、說明物件、說明順序及說明方法等,對說明物件有了初步的感知後,再細讀文章,明確作者的寫作思路、說明物件、說明順序、說明方法等。然後將自己猜想的與細讀後的加以分析,這樣,學生對說明文的基本要點易於進行梳理與分析了。比如,在學習《故宮博物院》時,我先讓學生思考怎樣介紹我們的教室,比如可以採用哪些說明順序與說明方法,可以抓住哪些特徵進行介紹等。在學生對教室的介紹有了初步感知後,再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讓學生對“故宮”有總體的瞭解,這樣,學生在學起枯燥的說明文時,也會覺得很有興趣。
三、知識與技能結合法
學生在對說明文有了一定的學習興趣後,在課堂教學中,我也十分注重培養學生對說明文知識進行理解與鞏固。遇到一個知識點時,教師適當進行闡釋,然後再找一些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析,教師便可瞭解學生對說明文的掌握情況,以便採取相應的策略對學生還未充分掌握的知識加以複習鞏固。如在講到說明文用詞的準確性時,我採取讓學生反覆朗讀、然後再把那些用得準確的詞刪掉(換掉),重新組織成文,讓學生與原文進行比較的方法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這樣,學生對說明文用詞的準確性體會就深得多了。
此外,在教授說明文時,也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我感覺我有些過於強調教師的中心作用。由於學生是第一次系統地接觸說明文,怕學生不能理解,所以,在課堂上,每當提問問題學生無動於衷時,我便代替了學生,枯燥地給學生講解知識點。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我還有些過高估計學生的能力,對每篇文章都滿堂灌。既想把說明文的知識點全部傳授給學生,又想讓學生準確全面的掌握說明文的知識,能夠自主地對一篇說明文進行分析,由於對學生要求較高,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學生的積極性。
說明文教學反思5
前幾天終於結束了說明文閱讀的教學。看了近三年的中考試卷後發現,每年的閱讀題都會在說明文閱讀和議論文閱讀中選擇其中一種來考試,分值在8—10分,難度比記敘要低得多,但奇怪的是,學生似乎更怕做說明文閱讀閱讀。
授課時我先介紹說明文的文體知識,再讓學生自己根據平時的答題經驗總結了一些答題技巧,然後我再進行了一些補充,告訴了他們一些答題套路,答題術語等等,教學設計都是由知識到技能,由淺入深,最後再選擇一些說明文閱讀題來讓學生做,教學設計及訓練程式,看似不存在什麼問題,可是學生難以領會,原因在哪呢?
我總結了一下,得出了以下結論:
首先是學生對說明文的閱讀量不大,還不能準確地把握說明文的特點,對說明物件的特點不能精確地把握。
其次是學生對說明文沒有閱讀興趣,因為它不像記敘文那樣有動人的故事情節,這樣一來,學生連仔細看一遍文章的興趣都沒有,又怎麼能答好題呢。
另外,我在評講過程中,不能抓住關鍵環節。如某種考點的提示語,甚至題後的分數的暗示作用,加上學生在答題技巧上積累不多,得到的答案就不夠精確了。
還有就是說明文的練習量不夠,以為簡單就可以少訓練,在學生記憶中沒有形成“定勢”,常常會與“議論文”相混淆。
基於以上情況,以後說明文閱讀訓練可作如下調整:
(一)多讀一些典型的說明文,加強學生對說明文的感性認識。
(二)讓學生積累一些答題技巧。這些技巧知識可在訓練前聽寫,以加深印象。
(三)訓練形式要多樣化,以增加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