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文《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通用11篇)

語文課文《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通用11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課文《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課文《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 篇1

  《索溪峪的“野”》一課教學的成功之處是:

  教師能利用網路,引導學生在提出問題的基礎上帶著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法進行自主性學習、探究式學習,能努力體現學生是知識意義主動建構者的主體地位,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網上資源,以促進學生對文字的理解感悟,能在學生自學前進行一定的學習方法的指導,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幫助者、促進者的作用。

  有待商榷改進之處:

  1、本課教學內容過於龐雜:

  一節課的時間,學生要完成對課文的初讀感知,細讀感悟,品讀積累,還要瀏覽和欣賞網上相關文字、圖片、錄影,並要在論壇中進行交流,寫作小詩,這麼多的學習內容要在短短的四十分鐘時間內完成是不現實的,最終只能導致學生的自學如同蜻蜓點水,淺嘗輒止,學生與文字的對話流於形式,走馬觀花。

  改進意見:重新調整教學環節,最後的論壇交流和寫作小詩可用綜合實踐課的時間另行安排。初讀感知和細讀感悟應分開進行,分別組織交流。

  2、缺少學生之間的協作學習:

  網路的優勢之一就是互動性強,便於進行師生、生生、人機之間的互動交流。這堂課上幾乎沒有學生間的協作學習,忽視了學生協作學習意識和能力的培養,也最終影響了學生對文字的進一步理解與感悟。

  改進意見:學生的自學可以鼓勵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合作伙伴共同進行,自學過程中遇到問題也可以進行交流協商。自學結束後,也可以適當安排一些小組交流,讓每個學生都能暢所欲言,能獲得交流展示自己的學習收穫和閱讀感受的機會,在交流中讓全體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最後的論壇交流也可安排在自學過程中進行,這樣要比最後孤立的進行更為合理。

  3、學習目標落實不到位:

  由於學習內容過多,學習時間不足,導致了學習目標的形同虛設。最明顯的是,教師開始有求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默讀課文,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研讀課文,領悟作者表達方法,品讀課文,積累文中的好詞佳句”,但最後“領悟作者表達方法”,“積累文中的好詞佳句”,這兩點在學生的交流中均未體現。

  4、個別精英學生的自學交流取代了全體學生對文字的理解感悟。

  本課中交流自學採用的是個別學生的交流,發言學生一共不到十個,而且幾乎每個段落只有一兩個學生髮言,其餘學生沒能獲得參與的權力。

  建議:組織小組交流、論壇交流。

  語文課文《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 篇2

  這是一篇比較優美的課文,這篇課文,透過描寫索溪峪的奇麗風光,讚頌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美,表達了作者暢遊其間無比愉快的心情。文章緊緊圍繞題目展開敘述和描寫。首先把走進張家界索溪峪的整體感受概括為一個"野"字;接著,分別描寫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動物的野、遊人的野;最後,作者說“人們,在這山水中返璞歸真了。”

  教完這篇課文,回顧一下,還是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總結起來,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

  首先,課堂氣氛略顯沉悶,學生的積極性不夠,教師的導向作用沒有很好地體現,可以說,我和學生都沒有真正地入情入境,課堂沒有激情飛揚,沒有“野”起來。課上過多的齊讀,個別朗讀偏少,而且指導性不夠,朗讀沒有到位。

  其次,匯入時的風景圖片僅限於山的畫面,略顯單調、片面,也只能呈現“美”而沒有凸顯“野”,今後在課件製作時一定要注意要達到的教學效果。

  第三,對於教學程序的把握不夠。學生對於一個問題不能理解,自己也就跟著學生不斷地在“糾纏”,從而影響到了整堂課的教學進度,今後的教學過程中,要積累經驗,提高處理課堂突發情況的能力,解決生成性問題的能力。

  第四,這是一篇自讀課文,但還是沒有做到放手讓學生自讀、自學、自悟,教師用過多的分析代替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在今後的教學中一定要改進。

  我理想中的這節課,應該這樣上:創設情境,讓學生充分地朗讀,讀山的野。讀水的野,讀動物的野,讀遊人的野,喜歡哪部分就讀哪部分。讀出野性的味道來。開展一場別開生面的朗讀比賽。

  你讀,他讀,同桌讀,小組讀,然後全班一起讀,喜歡這段的就站起來讀。孩子們興趣盎然,讀出了韻味,讀出了個性,讀出了特色。讀得感興趣了,再試著背一背。學生的情感一旦被激發出來,將一發不可收。這樣的課,教師會上得很輕鬆,而孩子們也會很快樂。

  語文課文《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 篇3

  現在的教材不但貼近了生活,而且挖掘了生活豐富,靈動的一面。現在的孩子更渴望表達,和諧寬鬆的氛圍有助於孩子們沉浸其中。讓他們說,讓他們議,讓他們評,讓他們做,努力挖掘他們最純真善良的一面,是我們所追求的。本著這樣的思想,本課教學抓住文中"野"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明白作者的表達方法,在讀中悟情理解內容,以達到"情文相生"的目標。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上課伊始就讓天性愛玩的孩子們暢談遊山玩水的感想,情緒高漲。接下來的美圖欣賞給了他們更為新鮮直觀的刺激,對資料的歸納則是理性的提升。這樣引出課文水到渠成。

  二,檢查預習,領悟題眼

  看了課題有什麼疑問讓學生質疑。體會"野"乃文章之魂。一個"野"字生動地詮釋了索溪峪的天然,自然之野趣。學生不難理解,所以同學們透過預習後是可以回答。教師歸納的語言有"點睛"之功效。這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尊重。也培養讀文質疑思索的學習習慣。

  三,自讀自悟,獲得情感,領悟表達方法

  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因此,在教學山"野"這部分課文時,先是讓學生自主學文,找出些"野性美"的句子,圈點批註。接著,讓學生對照課文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把這些語句讀出來,可以是自由輕聲讀,可以是默讀,快速讀,讀完後選出認為寫得好的句子反覆有滋有味地讀。喜歡哪就讀哪,覺得怎樣能讀出野性美,就怎樣讀。學生彙報讀後感受時,各抒己見引導學生聯絡上下文,聯絡生活體驗,聯絡蒐集的資料,說說自己喜歡的理由,談談讀後的感受。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並讓學生在情感體驗中,培養良好的語感。同時,讓學生欣賞品味,揣摩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在反覆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領悟表達方法。還有選擇性地運用媒體,在學生品詞品句,揣摩表達方法的學習過程中,或是再現畫面,或是營造情境,或是突破理解上的難點豐富學生感知和體驗,為學生的"情動而辭發"奠定了情感基調。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興趣盎然,也被美景陶醉。

  四,昇華情感,環保教育

  講完課後,從播課件,讓學生從遊索溪峪,讓學生陶醉景物中後,師提出:"野"趣天成,這裡會永遠地自然純淨嗎,我們能做些什麼呢自然引入環保教育,達到情感的昇華。

  以上幾點是自己認為做得好的地方,不足之處首先是課堂氣氛略顯沉悶,學生的積極性不夠。表現在每個環節發言的學生不多,雖然具有代表性可是讓大多數處於旁觀的聽眾地位,沒有顧及到整體。老師本身偶爾也有出現講白話現象。這有待於今後改正。

  語文課文《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 篇4

  文章緊緊圍繞題目展開敘述和描述。文章在表達上有兩個特點:一是運用聯想和想象來表達獨特的感受。二是在謀篇佈局時,採用先概括後具體描述的方法,在概括地介紹索溪峪“野”的特點後,分山、水、動物、遊人四方面進行具體描述的。在授課之初,我們透過業研,確定了教學目標,要解決好以下幾個具體問題:

  1、瞭解課文圍繞索溪峪的“野”寫了幾方面的資料,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緊扣課題、充分質疑,理解“野”在什麼地方。

  3、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體會作者如何展開聯想和想象來表達獨特的感受的。

  4、聯絡上下文體會句子的意思。

  一、本課教學設計的一些淺顯的再認識:

  (一)、由“野”存疑,切入教材

  學生們學過的寫景的文章不少,但是從來沒有哪一篇文章用“野”字來形容景色的美麗。課後靜下心來重新審視這篇課文的題目,感覺我這節課的導語設計的太平淡了。沒有最大化的激發起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慾望。

  匯入部分再設計:

  師:同學們小小年紀,但眼界卻很開闊,請用三言兩語,講一講你到過的景區。

  生1:我去過華山,自古華山一條路,那裡很險。

  生2:我遊覽過桂林,姿態萬千,那裡很奇。

  師:中華大地蘊涵豐富,風景名勝數不勝數。請欣賞圖片。

  師:我們這天足不出戶,卻要一齊神遊索溪峪。結合你查閱的資料談一談。

  生:結合自己查閱的資料暢所欲言。

  師:大家都暢談了自己眼中的索溪峪。在作者看來一走進張家界的索溪峪,腦子裡一切意念遍都淨化了,單單地剩下了一個字——野。就讓我們在作者的引導下,去體會一下它所感受到的野。

  設計的意圖:創設情景,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聯絡,激發學生與文字的共同點,培養學生蒐集資料,整理資料的潛力。貼近生活,讓教材“活化”是學生所需。天性愛玩的孩子們上課伊始就暢談遊山玩水的感受,情緒必然高漲。接下來的美圖欣賞給了她們更為新鮮直觀的刺激,對資料的歸納也是理性的提升。這樣引出課文水到渠成。

  (二)、自讀自悟,獲得情感,領悟表達方法

  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因此,我在教學時,從全文的角度設計問題,如:課文寫了索溪峪哪幾方面的野?每一部分都採用了怎樣的寫法?引導學生從佈局謀篇的角度去思考,瞭解課文的組織結構,從而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我在教學山“野”這部分課文時,先是讓學生自主學文,然後找出作者介紹了索溪峪山哪幾方面的美。然後用師生對讀的方式引導學生細讀品味,在讀的過程中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體會作者佈局謀篇的方法。

  在讀文之後,適時地出示索溪峪山的圖片,美圖的欣賞給了學生更為新鮮直觀的刺激,起到了幫忙學生理解文字的作用。但是,課後自我反思時發現,這部分資料處理的還是太粗糙了,還能夠再細緻一些。例如:能夠把圖片的賞析,按照山美的三方面資料分別出示,品讀完“驚險的美”這部分資料,立即出示圖片欣賞,然後引導學生抓重點詞語談自己的理解,再指導學生朗讀,引導學生透過讀表現出索溪峪的山驚險的美。這樣安排更細緻,效果更好。

  品讀再設計:

  師:你從哪些詞語當中感受到了這種驚險的美?(板書:拔地而起、搖搖晃晃、望而生畏、膽顫)

  師:還有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這種驚險的美?(一線天、百丈峽,它們的名字聽著也讓人覺得害怕。)

  師:透過你的讀,如何讓大家感受到這種驚險的美?(然後引導學生互評互議,如此這般逐漸提升學生對文字的理解。)

  (三)、學法延伸,領悟“野”

  精講完山“野”後,讓學生自學水“野”、動物“野”、遊人變“野”這三部分。根據學習山“野”的方法,讓學生認知:水“野”、動物“野”、遊人變“野”的段落。讓學生選取自己最喜歡的語句讀讀,說說為什麼喜歡?並在課文中做批註。教學設計中的設想是好的,但是課堂上所反映出來的缺失,這些資料學生都瞭解了,但是都浮於表面,感覺是走馬觀花。如何長文短講,精講精煉,還需要今後多研究。

  二、針對業研的再認識:

  學無止境,教無定法,但須有法,這個法就是老師自己獨有的教學特色和風格。但是這一風格也要基於對教材的準確把握上。教材整體的準確把握還有賴於群眾業研。本次業研,雖說工作都已經作了,但是從實際的狀況看,做的還是不夠細緻。

  語文課文《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 篇5

  《索溪峪的野》這篇課文,透過描述索溪峪的奇麗風光,讚頌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美,表達了作者暢遊其間無比愉快的情緒。文章緊緊圍繞題目展開敘述和描述。首先把走進張家界索溪峪的整體感受概括為一個"野"字;之後,分別描述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動物的野、遊人的野;最後,作者說由於索溪峪的天然野性盪滌胸懷,使自己感到從未有過的快慰和清爽。

  在重點段的教學設計上,我以“哪個方面的美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為中心問題提出,讓學生自瀆自悟。在學生感悟驚險的美、磅礴的美兩個方面,我處理的方式是一樣的,以學生自主品悟為主,而老師只是在其中起個牽針引線的作用,煽動學生為驚險的美而感慨動魄、為磅礴的美而浩氣長抒,同時能根據“一線天”、“百丈峽”、“十里畫廊”、“西海峰林”等字面來想象畫面理解詞語。在教學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一方面,我則沒有像前面那樣放手讓學生交流感悟,而是又將學生的思維牽引到我的兩個層面的閱讀上來,一是透過理解隨心所欲的含義,讓學生探究這索溪峪的山怎樣隨心而長,各長成了哪幾種樣貌,讓學生讀一讀、數一數,結果是有往高處長的,有橫著長的,有斜著長的,有三五成群長的,有兩兩相對長的,有獨自一個長的,作者描述出的就有六種,而後面的省略號更是告訴我們,這山的形態是各式各樣,變化多端。第二個層面的閱讀則是讓學生品讀作者透過豐富的聯想,優美的語言文字把我們帶進無限遐想之中,它們有的敢與白雲嬉戲,有的將綠水作鏡打扮自己,有的相依相偎,有的如亭亭玉女。彷彿這些不再是毫無生氣的靜物,而是充滿生機、有情有意的生靈。配以優美的音樂朗讀,當學生陶醉於這山的各種美中時,我立刻將學生的思緒拉出來,用一問激出關鍵:欣賞了索溪峪驚險的美、磅礴的美、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那你明白了嗎,這山野究竟野在哪?這“野”字是什麼意思?學生立刻會意到:“野”就是天然的美,野性的美,不經過人工雕琢的驚險的美、磅礴的美、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

  一節課下來,整個教學思路是十分清晰的,教學節奏也把握得教好,學生學習的用心性較高,教學效果不錯。

  不足的是:孩子的想象力很弱,理解第二小節出現了問題。擬人手法的本意理解得不到位。或許是由於部分同學課前預習得欠充分,原本簡單的、靈動的文章學生學起來卻感到很吃力。今後將要求學生預習得充分些。

  語文課文《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 篇6

  本堂課教師的成功之處是突出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環節清晰,引導學生感悟了課文的資料。充分利用了網路的聲音,圖片文字以及網路的互動作用。以人為本,教師尊重學生學習課文的自主權,放手讓學生選取自己感興趣的資料和選取自己的學習方法,為培養學生的動手潛力和探索精神,為今後的學習打下基礎。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和就交流的習慣,其中的論壇和寫作天地就是一塊積蓄以後傾吐的,並且集思廣益的成功之處。

  不足之處首先是課堂氣氛略顯沉悶,學生的用心性不夠,表此刻每個環節發言的學生太少,雖然具有代表性但是讓大多數處於旁觀的聽眾地位,沒有顧及到整體。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候引用課本的文字的時候口齒不清,或者在敘述名山與索溪峪比較時,認知和表達上有誤差的時候,教師的導向作用沒有很好地體現。教師要求學生自己輕聲讀的時候,學生猶豫不決。這跟教師在課上過多的齊讀,個別朗讀偏少,而且指導性不夠,也就是學生沒有真正的入情入境:然後另有一個環節教師處理的有欠缺,一學生滿懷信心和期盼地讀了體現山的驚險、磅礴、隨心所欲一部分,就應有可取之處。可教師的表揚,鼓勵不夠,取而代之的是教師的示範讀,然後兩者比較,教師的示範字正腔圓,可在情感的處理方面未必上風,學生在就教師的尊嚴之下,違心的說出自己的想法。此舉讓後面想讀的同學顧慮重重。其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缺少鼓動性和激勵性。第四,課堂設計上,少了學生思維的碰撞,也就是發散性的說話較少,使得學生的學生的感悟緣於網路,而沒有高於網路。例如看了網上的關於群上氣勢磅礴一部分,教師就應引導學生談出自己的體會和感受,能夠適當聯絡生活實際。第五,對學生的訓練還不夠,不論是朗讀還是表達,有點走過場的感覺。學習了課文後面的遊人的野這一部分,也能夠讓學生設身處地的說說看如果自己也處於這樣的靈山秀水當中,看到這樣的山水和動物,自己會怎樣說,怎樣做,怎樣想。這能夠立刻寫進寫作天地的版塊中。總之,感覺教師在靈活運用網路資源,把現代媒體和傳統教學結合起來這一塊上稍有欠缺。

  如果是我執教這堂課,我會採取這樣的思路。

  匯入時候,我會在簡單描述之後直接出示圖片,讓學生用自己的知識來談感受,而不是一上來就談野,涉及到中心。

  然後在教學到山的比較時候,我會準確到位的點撥學生,其他的山到底與索溪峪有何不同,甚至聯絡到自己的生活實際簡單說。因為書本是間接知識,只有間接知識和同學們的生活實際聯絡起來的時候,學生才能真正領悟。

  在處理重點部分的時候,我會遵循學生認知規律,讓學生先找出山,水特點的關鍵詞語,也是學生可能存在疑難的地方解決,水到渠成的引出野的特點。然後適時激發學生的驚奇,喜悅,再讓學生進行感情朗讀。在引導學生看山的綺麗多姿的時候,我會給學生帶給一個傾吐的機會,因為群山的想象讓人富於聯想。

  在講到水的特點的時候,我會設計一道題目讓學生練習。

  索溪峪的水時而 時而 時而

  索溪峪真頑皮啊!索溪峪的水真機靈啊索溪峪的水真聰明啊

  透過這一練習來體會作者的寫法之精妙,同時訓練學生的語感。

  在課文的收關部分,我會採取讓學生以圖畫或者導遊的形式向前來觀光旅遊的人們盡情展示那裡的獨特風光。

  同時我會借鑑老師上課成功的經驗,彌補不足,進一步擴大發言面,給同學帶給更多的交流和思想碰撞的機會,規範流程充分用好網路資源。

  語文課文《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 篇7

  《索溪峪的“野”》是北京版課改教材第十冊第一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是一篇寫景的文章,課文以生動優美的語言介紹了張家界索溪峪的自然風光的特點——“野”,讚頌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的美,表達了作者暢遊其間無比愉快的情緒。文章緊緊圍繞題目展開敘述和描述:首先把走進張家界索溪峪的整體感受概括為一個“野”字;之後,分別描述了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動物的野和遊人的野;最後,寫自己暢遊索溪峪的感受。現將我教學這一課的過程做如下反思:

  一、教學設計

  假期備課時,我只是根據教參提示的重難點對教案進行了設計,把重點定在瞭解課文圍繞“野”字寫了哪幾方面資料上,沒有設計深入研讀文字,理解語文文字和文章表達方法的環節。進修時教研員張老師對這一課進行了分析和介紹,我認識到“野”字在課文中的解釋是理解文章的關鍵,所以對教學環節進行了第一次修改,把重點放在了對“野”字在課文中的理解上。於是我設計了這樣的主線:藉助朗讀、文字感悟、互動對話來充分感受索溪峪的“野”,從中領悟野的真正含義。

  開學後,我們組內的四位老師一齊進行了單元教學的整體研究,我們在確定了單元教學重點的前提下,對《索溪峪的“野”》這一課的共同認識是第二自然段是文章的重點部分,課上應重點分析描述“山野”的部分。之後我們根據自己班學生的實際狀況進行各自的備課,由於時間關係,在講課前沒有再次進行交流。

  再次備課時,我首先思考到既然前兩篇課文都是寫景的文章,兩篇文章的結構、表達方式有很多相似之處,學生也已經充分的瞭解了《桂林山水》的結構和寫作手法,在學習第二篇寫景的文章時何不放在一齊進行一下比較呢?於是我設計了一個表格,想透過表格幫忙學生把本單元的兩篇寫景的精讀課文進行系統的整理,讓學生更清楚的認識寫景文章的特點。因此,設計了結構、資料、特點和寫作方法這四方面資料的比較。學生在見到表格之後在頭腦中構成了比較清晰的認識,對今後的寫作起到很好的提示作用。接下來我把重點放在了對“野”字的理解上:在安排學生學習“山野”的部分時,我設計了兩個問題引導學生學生思考:一是問索溪峪的山與別處的山有什麼不同;二是“野”字在本段就應怎樣理解。在學生默讀批畫之後,很快認識到與別處的山相比,索溪峪的山是天然的美,野性的美。透過這樣的比較得出的結論,也就幫忙學生解決了第二個問題,“野”字的解釋也是和別處的山的“人工的美”相對的,也就是“天然的,沒有經過人工雕琢的美。”這兩個問題設計到達了幫忙學生理解“野”字含義的目的,降低了學生理解“野”字的難度。文章中具體中“驚險的美、磅礴的美、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的句子是學生品讀的重點,於是我安排了自讀句子,談自己的理解、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感受和結合圖片進行理解這幾個步驟。理解了野字的含義後,讓學生再次讀課文,感受文章的寫作方法,此時學生就不難得出結論。高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較好的自學潛力,此篇文章也較長,我採取了扶放相輔的方式排學生從“水野”、“動物野”“遊人變野”中選取自己感興趣的資料自主學習,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理解“野”字,鼓勵學生自主去學習、去思考,最後透過交流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給孩子們學習、思考的空間,讓孩子們的自主性得以發揮。學生談完自己的認識後,再把四個“野”字的含義出示出來,使學生更全面的理解了“野”字。

  以上是我在做教學設計時一些淺顯的想法。

  二、授課後的反思

  20XX年2月19日,我進行了《索溪峪的“野”》第二課時的教學。感受到如下不足之處:

  1、對於文章描述“水野”“動物野”“遊人野”這三部分給學生感悟理解的時間明顯不足,只是蜻蜓點水,流於形式。

  2、《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用心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課上,對於語文課以讀為主的思想落實不足,沒有安排學生盡興的讀,課堂上對朗讀的重視不夠,讀書形式比較單一,只有默讀、自由讀和指名讀。讀朗讀缺少評價,沒有給足讀書的時間,難以讓學生在朗讀潛力上真正有所提高。

  3、比較之後沒有讓學生進一步談一談透過比較給了我們什麼啟發,老師也缺少適當的小結,沒有幫學生構成系統的認識,使教學目標顯現得不夠清楚。

  4、教師的點撥語,過渡語,總結語缺乏感染力。

  三、聽評課後受到的啟示

  1、批註是小學生務必具備的一項潛力,學會批註對學生的總結概括潛力、動筆潛力、自主學習潛力甚至審題潛力都有很大幫忙。我們課堂上的批註往往流於形式,學生的批註沒有實際好處。今後的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批註,指導學生批註,要麼不批註,要做就要做的有價值。

  2、語文學習離不開對字、詞、句、段、篇的理解,高年級教學在關注文章整體的同時不能忽視學生對詞句的理解,要幫忙學生利用工具書、藉助想象、結合上下文、聯絡生活實際、藉助圖片和影片資源等多種方式理解。學生說理解時,必須要讓學生說透,不能含含糊糊,學生說不清楚時要及時讓其他人補充,不能一帶而過。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溶情”:“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作為語文教師,缺少激情是我自身很大的一個缺點,今後要在不斷的實踐中加以改善。例如在感受“驚險的美”、“磅礴的美”時,我自己並沒有進入情境中,頭腦中想的不是那些畫面,而是接下來我要說些什麼,下面的教學環節是什麼。

  4、要加強對學生的思維訓練:課堂上看似熱熱鬧鬧,小手如林,但靜下來想想:孩子們的思維得到了訓練嗎?孩子們的學習方法有提高?課堂上的問題有價值嗎?有人曾這樣說:能在課文中找到答案的問題那不叫有效問題?那隻會教學生學會懶惰。這一連串的問題提醒著我:需要更加透徹的鑽研教材,更加深入地瞭解學情,更加努力地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總之,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努力做到多研讀課標,深入研究教材教參,豐富自己的理論思想,多和組內老師交流,多聽他人講課,在實踐中不斷歷練自己。

  語文課文《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 篇8

  作者曹敬莊以自己獨特的視野角度,用自己樸實的文筆向人們展示了一個充滿情趣且又帶著野性的索溪峪。《索溪峪的“野”》這篇課文,透過描述索溪峪的奇麗風光,讚頌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的美,表達了作者暢遊其間無比愉悅的情緒。

  全文結構清晰,是總分結構,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章的總起,概括地點出了索溪峪的特點;第二部分又分別從山、水、動物、遊人作“野”的具體描述。作者對索溪峪的喜愛都體此刻文中的字裡行間。

  對於本堂課我自認為較成功的地方是:

  1、抓住題眼,理清脈絡。在一開始出示課題後,我就緊緊抓住題目中得“野”字,先讓學生結合對課文的預習說說自己對於野字的理解(他們的`回答讓我覺得很切合文字資料),然後出示正確的解釋,加深印象。當對野字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時,再讓學生通讀全文,並思考全文又從哪幾個部分來具體描述“野”的。學生的理解潛力很強,一下子就完成了任務。再者,在教學山野這一節時,我又提出類似的問題,學生受到之前問題的啟發,這個問題也就顯得簡單一過了。從最初的教學導語,到文章的總結部分,我始終突出“野”字,緊緊圍繞題眼來教學。

  2、對於此刻的農村孩子來說,出外旅遊並不是那麼簡單,大部分孩子的旅遊範圍只侷限於金華市,很多名山大川、秀麗風光他們沒

  機會領略,所以對他們來說,索溪峪的美景是陌生的、很難想象的。所以我在設計教學環節的時候,就把索溪峪的景色提前讓他們進行觀賞,而不是讀文之後再來看圖。我認為只有先構成直觀的印象,才能對後面文字的解讀打下良好的基礎。不單單是在開頭,在後面的教學中我都堅持這一原則。

  3、美蘊含在文字裡,就需要我們透過仔細研讀、不斷研讀去挖掘。在教學山野時,先聽老師範讀,而後自由選取一種自己喜歡的美去練讀,交流,指導糾正,指名讀,男女賽讀,和老師一齊分段讀。在多種多樣的感情朗讀中,學生體會到了驚險、磅礴、隨心所欲與不拘一格的山野美。我並沒有花多大力氣,全靠學生自己在讀中的領悟。

  4、雖說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但不代表就就應撇開應用潛力的教學,因此我安排了對雙引號所表示的作用、擬人句的練習。這對於學生來說並不是很難,但讓他們在無形中對這類知識加深了印象。

  不足之處:

  1、對於整堂課的環節,時間安排還沒有掌握妥當,以致一開始時間花的稍顯多了,導致課堂的最後十分鐘有點趕。

  2、在課堂上給學生自由發揮的機會不多,與學生交流、互動也少了點,還沒有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

  3、還沒有調動起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慾望,讓一部分學生成了旁聽觀眾了,沒有照顧到整體。有待日後改善。期望聽課老師不吝惜自己的寶貴經驗,多給我提出意見,幫忙我在教學路程上不斷地成長。

  語文課文《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 篇9

  《索溪峪的野》是一篇閱讀課文。這篇課文,透過描述索溪峪的奇麗風光,讚頌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美,表達了作者暢遊其間無比愉快的情緒。文章語言生動傳神,意境優美,是學習語言的好題材,更是憑藉資訊科技培養學生蒐集整理資料,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好教材。

  本課教學中,我以發展語言的理解和運用潛力為主線,多層次指導朗讀。教學充滿情趣,學生學得紮實,情感受到薰陶,思維得到啟迪,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的三大方面:

  一、教學目標定位體現三維融合。

  本課力圖在教學中使學生在讀中體悟文字資料,感受到索溪峪的野索溪峪的天然野性,受到美的薰陶,同時學會一些體悟課文的方法:抓住文字重點語句體悟,邊讀邊想象體悟等,教師還關注學生語言的積累,三維目標自然有機的融合在一齊。

  二、自主學習講究實效。

  教學時,讓學生選取自己喜愛的資料看看,讀讀,說說,教師把學習的選取權交給學生,染學生有充分的自由去自主探索,去讀書研究。教學課文"索溪峪的山"時,老師讓學生進行個體自學,使學生有個體的體會和感受,然後讓學生選取喜歡的一處交流學習方法及學習所得,這樣的學習有方法的指導,有個體的思考,有思維的碰撞,學生自主學習有了實效。在組織個體學習,交流這一教學環節中,我又給了學生充足的自由空間,讓學生談自己喜歡的資料,並在有所體悟的基礎上進行感情朗讀;然後,透過小組彙報展示,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過程中,深化學生對文字資料與情感的體悟;在次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再次感情朗讀,讓學生將自己體悟到的完美情感透過朗讀表達出來。教師巧妙的將學生的讀,悟,議結合在一齊,讀中感悟,以議促悟。老師始終將自己的主角定位在參與者,引導者,點撥者上,在老師的引導點撥下,學生不僅僅體悟了課文,而且學到了悟文的方法,從而真正實現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的目標。

  三、關注學生個性化解讀。

  在教學中明確指出:只要學生談自己所學的,談出自己的感受,只要合理就行,教師只適當點撥。可見,教學者充分尊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以學生自己對課文資料的領悟代替教師的講解分析,以學生的感性體驗代替整齊劃一的理解指導。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應合理安排學生合作學習的環節,激發學生情趣,重點訓練學生朗讀,帶給多種方式的語言實踐機會。

  語文課文《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 篇10

  回想《索溪峪的野》這篇課文,透過描寫索溪峪的奇麗風光,讚美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美,表達了作者暢遊其間無比愉快的心情。文章緊緊圍繞題目展開敘述和描寫,在表達上有兩個特點:一是運用聯想和想象來表達獨特的感受;二是在謀篇佈局時,採用先概括後具體描寫的方法,在概括地介紹索溪峪野的特點後,分山、水、動物、遊人四方面進行具體描寫的。在教學時,我們透過整理感知後,確定要解決好以下幾個具體問題:

  1.課文圍繞索溪峪的野寫了幾方面的內容;

  2.緊扣課題、充分質疑,理解野在什麼地方,並聯繫上下文體會句子的意思;

  3.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體會作者如何展開聯想和想象來表達獨特的感受的。

  接下來讓學生自瀆自悟,我具體引導學生學習了山野這個部分的描寫,在學生感悟驚險的美、磅礴的美、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三個方面,再輔之一線天、百丈峽、十里畫廊、西海峰林等畫面來想象理解相關句段,然後讓學生讀一讀、數一數,看看文中列舉了多少種山的樣子,作者是如何把特點寫具體的,從而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最後我引導學生採用作者的表達方法仿寫,先讓學生欣賞圖片(出示課件),看看這一池的荷花有哪些姿態,再展開聯想和想象,先總的描述再具體表達,至少描寫出三種不同的姿態。(這是班級同學寫的一些句子:有的荷花亭亭玉立,宛如披著薄紗在湖中沐浴的仙女,含笑佇立;有的荷花花瓣全都展開了,露出了金黃色的花蕊和嫩黃色的蓮蓬,它們好似微微一笑,散發出幽幽芬芳,使人神清氣爽;有的荷花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好像很謙虛似的;還有的歪著腦袋貼著水面,像在偷偷地打瞌睡一樣。)

  雖然有的同學寫得不盡完美,擬人手法運用得不夠貼切,但還是有一定的想象力,只要課堂中多多創設一些小練筆,我相信他們的寫作能力一定會有所提高。

  語文課文《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 篇11

  《索溪峪的“野”》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冊的課文。文章透過描寫索溪峪的奇麗風光,讚頌了索溪峪的天然的野性美,抒發了作者暢遊其間的無比愉快的心情。姚老師的這堂課,能夠放手讓學生在網路的環境中自由地翱翔,運用討論探究式教學模式,自主合作學習,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並將其感悟和體會到的內容、學習的結果作全班交流分享,就這一點來說我覺得是非常好的。本著討論研究共同發展的思想,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一談我對這堂課的幾點看法:

  一、從教學內容方面來看

  《索溪峪的“野”》是第11冊的一篇課文。課文緊扣一個“野”字,分別描寫了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動物的野、遊人的野。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點,運用了各種修辭手法,先概括,後具體地對索溪峪的景物進行了生動的描寫。姚老師讓學生透過朗讀或上網學習的方法來自主學習,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要,愛護學生的求知慾、好奇心,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中。她幫助學生找準切入點──“野”,由“野”存疑引導學生探究教材,把自主學習貫穿其中,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空間,引導他們合作、探究。用自己的想象感悟語言,既重“文字”,又超“文字”。使學生的創新潛能真正得到放飛。

  上課之後,教師用優美的語言介紹了張家界和索溪峪的風光,把學生很快帶進了課文。出示課題後,讓學生關注這個字型、大小、顏色、貼上方法不同的“野”字,讓學生讀出感覺。我覺得在這一環節上,這樣處理不當。感覺很生硬。學生第一眼看到的課題上有變化,很自然地就會關注到這個字。這時候教師應該適時地引導,讓學生來說說你對這個字的感覺。當學生有所感悟有所體會之後再來讀課題,這樣,教師就不用再反覆、沒有目標地讓學生讀課題了。另外,還可以在教學完課文之後回過頭來再讀課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印象。

  在匯入課文之後,姚老師又問學生:“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些什麼?”很多同學說出了自己的疑問:為什麼說索溪峪“野”?“野”在哪裡?怎樣“野”等等……在教學完課文之後,老師有沒有把孩子所提的這些問題給解決了呢?如果沒有回答,那麼這個環節的設計就浪費了時間。姚老師說:“帶著你想知道的問題來學習課文。”接著她就介紹製作的專題網頁。網頁製作得很漂亮,板塊介紹也非常清晰,老師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了指導:可以用讀課文的方法,進行初讀──默讀──研讀──品讀;也可以用上網學習的方法,查資料──交流體會──進行網上討論和寫作。幾乎所有的同學都選擇了上網學習的方法。

  二、從教學方式方面來看

  姚老師較好地運用資訊科技,培養學生自悟、自己搜尋資料、自由探討的能力,效果較好,教師只在疑難處上作適當點撥。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能根據語言文字所描述的內容製作出各種形象、生動、有趣的畫面,創設出多種和諧的情境,這些情境是課文內容的再現,是教師教學色資料,是訓練語言文字的憑據,更是學生獲得大量知識的寶庫。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從運用網路,整合反饋方面來看,姚老師的設計還是非常好的。她能根據課文內容和結構,體現教學上的總──分。結構清楚、層次分明。

  三、從語言訓練方面來看

  語文學科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語言能力。就這一點來說,訓練不到位。“關於語文多,語文字體少”。在一節語文課上,讓學生認識了很多課文之外的東西,沒有很好地落實朗讀。一節課下來,學生連最基本的課文句子都讀不通,更不要說讀得優美了。就這一點來說,姚老師語文訓練不夠。

  四、從訓練反饋方面來看

  教師對學生學習的預期目標制定非常好。上課後,教師讓學生讀了學習的方法和目標,但是教師在教學中沒有一個很好的指導,預期的目標沒有達到。學生沒有對課文有初讀──默讀──研讀──品讀這樣一個深化的過程。

  教學完課文之後,教師馬上讓學生寫一首小詩和文章來讚美索溪峪。學生寫不到位。

  以上觀點如有不當之處,請專家、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