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背影》教學反思

散文《背影》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散文《背影》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背影》教學反思1

  一、成功之處

  1、 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方法、作業佈置、教師總結的比較和分析

  縱觀自己教案中這幾個教學環節,與其他13份教案是大同小異的。

  教學目標方面,我根據知識、能力、品德與情感目標分別設定了四個教學目標(見附錄),與其他教案相比,概括更為全面,且體現了《背影》一課教學的最終目的。美中不足的是,實際教學中我的教案是涉及到詞語的妙用的,但在教學目標中並沒有明確指出要“體會文章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教學重難點方面,對於《背影》而言,無非是落在寫作運用與情感上。“情感朗讀,整體感知,體味深情”與“語言揣摩,背影品味,感悟親情”這兩個教學重點與其他教案相比,簡潔凝練,使體會文章情感與語言、寫法的運用融為一體了。誠然,教學難點中的“情境教學”的表達略顯模糊,如改成結合“望父買橘”這一情景,體會四次背影、兩次自責與三次落淚就更好了。

  而作業佈置方面,我也用到了“親情體驗”與“寫作訓練”兩結合的方式,讓學生抓住父母親讓你感動的一瞬間,將它寫成一段精彩的文字,以更好地落實教學目標。到了最後的總結,我把自己讀《背影》的感受寫成一首詩,讀給學生,讓他們再次深入體會文章情感,得到一種心靈的釋放。

  2、 匯入環節的比較和分析

  我的教案的匯入環節是談話式匯入與情感疏導式匯入的相結合。相比於其他教案的敘述故事、簡介作品、介紹作者匯入等,本教案“說真話,訴衷情”的真情匯入就在於一個字:真。我認為,學習一篇情感散文時,就必須導之以情。因此,本教案的匯入部分是比較成功的。在這一番“說真話、訴真情”之後再來學習《背影》,學生們不但能深深地理解到朱自清父親對他的真摯、深沉的愛,也能感受到朱自清對父親的理解、感激和思念,學生能被文中那淡淡的哀愁所感染。而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師用真情匯入引出課題時,中間就插入了課文的作者與寫作背景,為後面課文的學習奠定了情感基調。

  3、 整體感知的比較和分析

  我的教案的“整體感知”部分是透過學生速讀課文與思考問題來把握文章主旨,這點與很多《背影》的教案設計思路是一致的。與其不同的是,本教案中整個第一課時的設計都是圍繞著“整體感知”中的兩個問題展開並最後落實的,前後有一種照應的關係。

  4、 教學過程的比較和分析

  在講解“文中的父親為兒子都做了哪些事?”時,很多教案是直接的師生問答,但由於此問題的思考需要學生有整體、全面的思維能力,而作為初中生是很難做到這點的。為此,我採用了討論法,讓學生在討論中擦出更多的思想火花,鍛鍊他們的自主探究能力。

  我搜集到的13份教案中,學生朗讀的居多,教師朗讀的居少。而我的教案中在研讀二三段時採用的是以教師範讀調動學生悲傷情感的方式。於是,我在思考:在越來越多的老師認識到朗讀教學的重要性,所以在課堂裡面,老師往往想方設法儘量讓學生開口朗讀,而教師的示範朗讀卻沒有了。而在我看來,語文老師要有善於朗讀的底氣,有敢於範讀的勇氣,還要講究朗讀指導的方法。對於《背影》一課,教師更要透過閱讀調動好學生的感情基調,為後面的學習奠定基礎。

  此外,我透過《背影》的試講課,我還發現作為一名教師應善於引導學生的思維。如在“整體感知”中,很多學生都體會到“父愛子”,但卻體會不到“子愛父”,在教學中我透過層層映證,讓學生最終體會到了其雙向情感;猶如我在提出“兒子最後為什麼流淚”一問時,許多學生答不出“理解、感激”二詞,他們想到的是“感動”,這時也需要教師對學生思維進行跟蹤,耐心引導。

  二、不足之處

  在試講課中我選取的是《背影》第一課時,教案中課時時間安排與環節設定還是可以的,但30分鐘的講課過後,小組同學認為結構有點凌亂,且一個課時講出來的內容太少了。深究其原因,我為整份教案環節間的過渡與板書設計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1、 結構、板書上的改善

  經過一番比較後,我才發現:自己整份教案的設計思想與所蒐集到的其中兩份教案是一致的,採用的是“順向思路”中的“父親―兒子”對比式,形式較為新穎,但在結構上的安排卻不如它們清晰明瞭。如把整個教學過程分為“父愛子”與“子愛父”兩大部分,在“父愛子”部分歸納出“體貼的父親”(為我所做的八件事)、“可憐的父親”(家境慘淡)、“樸實的父親”(四句話);在“子愛父”部分,從三次流淚中歸納出那時的我與現在的我,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這樣設計後既能落實好“整體感知”中的兩個問題,又能更好地完成教學內容,並使環節間的過渡更為自然。

  至於板書設計,講課完後我明白到好的板書設計不僅對教師,而且對學生來講是尤為重要的。從板書中我們可以看出完整的教學內容,讓學生了解到這節課究竟講了什麼。而綜觀自己兩課時的板書設計,情感與內容的聯絡並不緊密,條理性不強,教學重點不突出。於是,根據改善後的《背影》教案,我重構了一個教學板書:

  2、教學設想上的改善

  在整理分析中科看到許多教案沒有涉及到教學設想這部分內容,我的教案也不例外。因此,以後再教學設計中應重視教學設想。如本教案的教學設想應是:抓住文章感情線索,抓住文章命題立意角度,透過“父愛子”與“子愛父”在課文中的映證,讓學生深入父親與兒子的心理,感受父子情深。

  3、 教學時間上的改善

  我在第一課時講課時,時間把握得並不好,甚至會讓小組同學感覺二三自然段這兩個非重點段講得太久了。細想一下,也許我太固執於用朗讀來把握基調的形式了。其實,在教師朗讀完後又讓學生齊讀,再讓學生思考“悲傷情感從何而來?”,教師再板書,最後小結。無疑花了相當的時間。其實這個過程簡化後也可達到相同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師朗讀完後,教師應利落地引導學生思考並板書,再讓學生齊讀,以進一步感悟情感即可。

  4、 教學細節上的改善

  整體決定成敗,細節決定精彩。本教案在細節上還有許多要改善的地方。如在“整體感知”第二個問題的回答預設中不應把將要達到的效果概括成已經達到的效果,而應全面考慮學生的各種應答情況;又如“引出背影,體驗反思”中應直接聯絡到“整體感知”第一問進行講解,而接下來的讓同學邊聽朗讀邊表演父親爬月臺時的情形的方式也不適合課堂教學,這樣只會造成一場鬨動,擾亂教學秩序。因此可改為用多媒體觀看情景影片等;再如用“父親_______,怕兒子_______”這個句式來回答時。學生的思維可能跟不上,教師此時要注意適時引導。

  靜下心來,我感覺到《背影》的教案及其試講課還有好多地方存在著遺漏與不足,如教學時不夠自然,太拘泥於教案了。透過這堂課的教學,我也發現了,教學不是紙上談兵,離開了講臺,離開了學生,任何教學都是架空的;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永遠沒有盡善盡美,只有永不滿足,不懈探索,不斷實踐才能做得更好;年輕老師上課,在課堂把握上,不可過於浮躁或急躁,要沉得住氣,要隨機應變,要以學生的需要為出發點;課堂不是舞臺,不可作秀,必須用實實在在的基本功和真摯的情感去引導學生,感染學生;課堂教學允許遺憾的存在,但必須及時總結,“課後反思”就是一個很好的補救與再提高的途徑。當然,這份教學設計或者課堂教學肯定還存在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當局者迷,一切有待我再慢慢地繼續反思。

  《背影》教學反思2

  在認真學習了王榮生老師的講座之後,再回頭看自己的教學設計,既看到了一點點優點,同時也看到了很多不足。下面我將介紹我的設計初衷,並就得與失兩個方面做一個分析,然後拿出自己的改進措施,請老師指正。

  一、本課設計思路及反思

  本課設計的主要出發點有兩個,一是情,二是法。情就是父子之情和愧疚之情。法就是文章採取新穎的寫作角度的方法。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我是透過緊扣文章人物描寫語段的分析來預設教學思路的。全篇設計主體部分包含三大板塊:認識寫作角度的妙處,分析父親人物形象,全面把握文章主旨。輔助性板塊包括開頭的家庭情況小調查和結尾部分的寫作角度創新練習。

  結合對學生的詢問調查,我感覺從教學實際來看,主體部分第一板塊任務預設的很不好,主要原因在於把第二個出發點的落實與對文字的深度解析分離了,不是有機的生成知識,只是帶著學生對這一重點做了一般性的瞭解。並沒有讓學生真正理解文章的寫作角度是由文章的核心事件的側重點決定的。剪裁創新不是隨心所欲的。如果把這一板塊放在人物形象分析後面會更好。而第二第三板塊的落實我感覺基本上達到了預設的目的。

  說是達到了預設目的,可能是我這一課講的不錯吧,但我覺得從課堂的生成性來看,我的預設還是存在極大地缺陷,這也讓我的看似紮實的課堂掩蓋或者說暴露了一些問題,具體在後面展開論述。

  二、教學內容和措施的得與失

  首先說說學生反應好的一些做法:

  1、課堂引入設計較為親切。學生透過發言認識到了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的重要性,並對如何較好的處理這一關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期待,為教學準備了條件。

  2、人物形象分析環節的問題設計難度有梯度,角度全,資訊量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

  3、對文章主旨的補充挖掘,給學生很多的.啟發,幫助他們認識到抓住作者身份分析文章內容對認識文章主旨的重要性。

  從實際效果看,教學預設中的學生因素我是給與了應有的重視。

  然後詳細說說不足的方面。

  1、對教材內容與教學內容的主次矛盾認識的得很不夠。

  我想教什麼和學生實際學到了什麼還沒有有效重合。如何把教材內容有機轉化為鮮活的教學內容,這一直是我的思考重點。《背影》這篇文章反映的是一箇中年人對當年的自己年幼無知的懺悔。這是透過對父親的四次背影的描寫實現的。順理成章的教學思路好像就是抓住寫作角度和人物形象的分析,這個沒有錯,但重要的是如何透過獨特的視角來認識他的內心,如何來個性化的表述,並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進去。為了完成這一任務,我設計了一組問題幫助學生從各個方面來認識人物。雖然學生在這一環節的回答是較為豐富的。但我總感覺是一些老套路,像公式定理一樣。學生就像調頻開關,你問哪一類問題,他都能給你一大堆堂而皇之的答案。我經過這幾天的學習和思考,形成一個判斷:是我的教學預設太機械了,沒有給學生深入的體會感悟的機會,在課堂上對學生的引導還不夠深入。學生當然就滿足於一般性的型別化的表達。在這裡,我的教學內容太依賴教材內容。教學方法也太依賴教材本身的特性了。

  2、對教學預設中設定生成性空間的問題重視不夠。

  這也就是我說的機械化設計。一篇好的教學設計當然要儘可能的考慮學生的反應,但因為人自身的侷限性的問題,教師還是要有意識的保留一些彈性。同時,教學的對話性,也要求教師重視學生平等的參與權。教師應該作為“平等的首席”出現在教學過程中。這體現在教學預設中,就是教師要把自己的觀點和做法作為一個等待學生參與和批評和共建的未完成的動態文字,而不是作為“聖旨”讓學生去高呼萬歲。從這個角度來說,我的教學預設對學生的參與權重視不夠。在我的下意識想象裡,學生還是作為被動的一方,等待著老師的引領。教案裡的三大板塊尤其是第一板塊的問題設計尤其暴露了這一傾向。所以在課堂上,就出現了學生機械化的反應。這說明,先進的新課程理念還沒有真正的融化在我的教學觀念裡,還沒有切實的指導我的教學實踐。錢夢龍先生的《死海不死》一課,就鮮明的映射出我的不足。

  3、教學手段和措施還存在不足。

  一大不足是讀的少了,尤其是對父親四次背影和四次話語的描寫朗讀不夠。如果能做好這個工作,老師再進一步知道,相信學生對父親這個人物的感觸會更深一些。第二大不足是說的太簡單了。教師應該引導學社深入體會人物心理,並較細緻的表述出來。

  三、改進措施

  針對以上不足,我打算從四個方面進行改進。

  1、進一步深入學習教學理論知識,深入反思,在反覆的實踐中滲透先進的教學理念。並能把理論和實踐有機的結合起來。讓理論為我所用。而不是讓理論牽著鼻子跑。

  2、進一步瞭解認識新一代學生的心理特點,把自己的教學預設和生成同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讓學生得到他們應該得到的尊重。

  3、進一步向優秀教師學習,吸收他們的先進方法,快速的豐富自己的教學資源。

  4、對優質的預設和有效地生成性問題做深入的實踐和研究,讓預設成為教學的有效前提,讓生成成為課堂的主線。讓生生互動和師生互動並行不悖。

  總之,這篇教學設計是一個契機,讓我更好的認識自己,瞭解他人。希望在以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能得到更多的學生的認可。我的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成長的加油站。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