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成功》教學反思範文

季羨林《成功》教學反思範文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季羨林《成功》教學反思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季羨林《成功》教學反思1

  論述《成功》的文章很多,本文所講道理通俗易動懂,如果只是乾巴巴就課文講課文,學生因為無新鮮感而產生厭學心理,我從冰心的小詩《成功的花》入手,讓大家齊背這首詩,並說說其中所蘊涵的道理,學生很快明白成功來自艱辛的勞動、辛勤的汗水。究竟如何取得成功?今天我們學習了有“學界泰斗”、“國學大師”、“國寶”三大美譽的季羨林老師寫的《成功》,我們師生對成功又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我們在讀書的過程中還是比較容易地找到了作者的觀點天資+勤奮+機遇=成功,其中關鍵因素是勤奮。可以說這篇文章觀點鮮明。

  季羨林老師用王X安先生的三境界說“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向我們說明了成功預期、勤奮和成功,淺顯易懂,易於接受。

  我請大家運用作者關於構成成功條件的基本觀點探究學習材料,以事感人,以理服人,讓學生在人生的道路上作出正確的選擇。學生 透過討論分分析得出以下認識:

  1、勤奮固然重要,但成功路上有時天資也不容忽視。

  2、、生物界、人類做成功任何一件事都離不開勤奮這一起碼的法則。

  3、如果不勤奮則天資再高也毫無用處。

  4、機遇其實是存在的,而且有時候影響極大。

  每個人對成功的理解可能都不相同, 我們要摒棄一種錯誤觀念:成功只等於成名。其實,我們都是成功者,因為成功只是一種感受,一種自我意識的主觀感受。如果我們我們不要把成功的刻度劃得太高,不要把成功看得過於神聖。那麼,幸福和快樂就會常伴我們身邊,我們的人生也就會因此而變得格外的豐富和生動。

  唐宋八大家之首有言“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努力吧!既然“天資”我們不可求,“機遇”也不是我們自己說了算,那我們就用我們掌握得了的“勤奮”吧!

  相信,我們一定會取得成功的!

  季羨林《成功》教學反思2

  學習本文我認為要的是最重要的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每個環節都儘可能的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採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學習,注重他們自身對知識的理解、領會和積累。

  我們的課堂無非是為學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發揮、暢所欲言的天地,這片天地是教師、學生、文字間的對話、交流的舞臺。例如在整體感知環節我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邊讀邊思考並劃出作者對成功所持的觀點、對構成成功的條件所持的觀點。並結合課文的某一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而我在學習過程中充當的角色是:一個組織者,把握其學習的整體走向;一個引導者,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教會學生學習。對教學情境的設定也很重要。我在情境設上特別介紹季先生的生平,並點明季羨林先生本人就是一個成功者,本文就是他對自己經歷的反思和總結,使學生很自然的融入到文字中去,思想產生共鳴。

  在重點難點的突破上我採用設疑研究法,即對重點語句組織學生討論研究,進而理解文章主旨。本文最難理解的是三句詩的引用,學生不僅要理解各句詩本身的含義,關鍵要理解三句詩之間的關係。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理解本文的內在邏輯關係。這裡需要強調的是:教師一定要努力鑽研文字,弄清作者引用這三句詩的其實就是成功諸條件之間的聯絡。作者在這裡交代得比較隱晦,需要我們弄懂,講清。

  本文的語言平和,作者態度誠懇,採用對話教學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這種對話並非師生間一問一答,而是師生間各自向對方和精神敞開和彼此接納,師生可以多角度、有創意地閱讀,拓展思路,激發獨特的感受,抓住關鍵提問,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精神平等與溝通。例如對文章最後一段的理解:“王X安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的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靜安先生第一境寫的是預期。第二境寫的'是勤奮。第三境寫的是成功。其中沒有寫天資和機遇。我不敢說,這是他的疏漏,因為寫的角度不同。但是,我認為,補上天資與機遇,似更為全面。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帶漸寬終不悔”的精神來從事做學問或幹事業,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我提問,從文中看作者似乎並不是很贊同靜安先生的話,為什麼還引用?所謂“角度不同”是什麼意思?學生經過討論得出結論:作者不僅很贊同靜安先生的觀點,而且更強調拿出“衣帶漸寬終不悔”的精神來從事做學問或幹事業,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作者之所以說補上天資和機遇是體現了先生對學生的人文關懷,長者對孩子的諄諄教誨,和科學求實研究態度。

  透過教授本文,我感到我們應當充分相信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這個舞臺上盡情的表演,塑造充滿靈性充滿智慧的祖國棟樑的形象。教師應當具有藝術家的氣質,給學生思考的空間,想像的空間,自由發揮的空間。這應當是每一位教師一生追求的境界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