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陋室銘》教學反思(精選10篇)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陋室銘》教學反思(精選10篇)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陋室銘》教學反思(精選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七年級語文下冊《陋室銘》教學反思 篇1

  一、分層次的朗讀教學貫穿文章的始終。

  這篇課文文質兼美、篇幅短小,讀起來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學習本文時,讓朗讀貫穿整堂課,學生在讀中感知語言,在讀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發揮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設計了幾個朗讀環節:

  1、讓學生初讀課文,根據“銘”的特點,將文中的韻腳找出來,讓學生初步感受短文的語言特點,產生整體感知。

  2、學生再讀,體會駢體文的句式上的特點,進一步瞭解本文語言的特點。

  3、指名朗讀,要求讀出情感。讀後學生帶著對文章的理解進行點評,對什麼地方應該重讀,什麼地方應該輕讀,什麼地方應該停頓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學生根據自己提出的看法再讀課文,就不僅讀出了情感,更讀出文章的韻味。教師指導朗讀技巧。

  4、學生觀看影片,聽配樂朗讀,加強朗讀的節奏感的把握,並透過影片感受陋室的環境等,

  5、全班齊讀,配合影片音樂,再次感受鮮明的節奏感和韻律美。在這樣的幾輪朗讀之後,學生已能當堂背誦,而且並不太有文字難度的文章,已經理解得比較好了。

  二、新穎的匯入方式吸引學生對文章的感悟。

  劉禹錫的《陋室銘》運用“銘”的文體形式,用託物言志的方法表達了自己高潔傲岸的節操,安貧樂道的情趣。這與今天學生的生活相去甚遠,如果學生不知道“銘”的特點,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我在匯入部分以讓學生說座右銘的方式,既起到激勵同學們的作用,同時自然的引出“銘”,瞭解是警戒自己或稱頌功德的文字,從而帶著對劉禹錫錚錚傲骨的佩服學習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發學習興趣。

  三、巧妙的設計提問,引導學生逐步走入文字

  精心設計問題,“陋室到底陋不陋”,讓學生髮散思維,撒下大網到文中尋求答案。在尋找答案的同時,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內容串聯起來,每個答案都讓學生從課文內容出發,挖掘其意義,讓學生在每一句課文的理解中都綻放出思維的火花,最後運用課文內容的內在聯絡和前後呼應把它連線在一起,融匯貫通,把全篇課文的講析內容全部帶了出來,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了“串珠成鏈”的整體把握效果。這種方式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不讓人覺得死氣沉沉,而且問題與問題之間環環相扣,從屋外到屋內,從景—人—趣,一步步地隨著學生自主地交流探討深入進去,使學生在深入的過程中理解全文。

  四、培養學生主動質疑,大膽發問的習慣和能力。

  在介紹作者及其背景的環節中,讓學生資料展示,到前面將自己認為重要的資料介紹給大家,並書寫關鍵詞。鍛鍊了孩子們的表達能力,同時提高了學生提煉關鍵詞的能力。在疏通字詞這個環節,我改變了以往以老師串講為主的方法,而採用同學互相質疑、解答的方法,鼓勵學生從書中發現問題,大膽提出問題,然後讓學生將認為重要的或疑問整理到便利貼上,同學們互相解答。對於重、難點教師適當點撥、強調。這種方式改變了過去老師教、學生學的被動局面,讓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人。

  五、課外延伸採用了小辯論的方式,進行情感價值觀的引導。

  結合劉禹錫的“安貧樂道”“高潔傲岸”,提出疑問,“當今社會這種處世態度是否仍然可行?”

  學生辯論將課堂推向了高潮,但略微遺憾的是作為教師的我應該在學生情感價值態度觀產生偏頗時更好的進行引導,這樣就可以真正的將教師教書的同時,更能要育人的目標落實到實處。

  順應教育體制的改革,遵循“以生為本,打造高效課堂”的教育理念,本節課一如既往的延續了我常態課的教學思路,學生們適應,我也覺得順手,沒有因為是公開課而作秀或造假。學生們愉悅於作為課堂主人的成就感,我開心於作為教師的輕鬆感。課堂中出現的問題或不足正是今後教學中應該反思與提高的地方。我會沿著“以生為本,打造高效課堂”的教育改革思路,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打造出真正高效的課堂!

  七年級語文下冊《陋室銘》教學反思 篇2

  5月30日上午,我在東方市民族中學與海師附中的藍茂福老師同樣上了劉禹錫的《陋室銘》這一課文。

  我們按照活動工作人員的安排,面對的學生都是來自同一個班,學生的整體素質,用他們的語文老師的話來說:語文底子不大好。

  教學活動開始了,由我在第一節課先給這個班的25位學生上課,藍老師在第二節課給另外的25位學生上。在上課之前,我按照我事先準備好的程式進行,首先借助《打掃陽光》的故事,想借機跟孩子們拉近關係,鼓勵他們敞開心扉積極配合我。在給他們講故事的時候,我雖然做到了故事講述完整,但是在講述故事的時候沒有做到故事的講述必須注意的技巧,因此,在這一環節裡我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這可以從後面正式上課學生們的反應情況可以得知。

  接著,課文的匯入。在這一環節裡,我本來的設想是先提示學生把“座右銘”的特點與課文的頁下注釋①進行對比,歸納一下“銘”這一種文體的特點。但卻有大部分的學生不知道這一註釋對“銘”的解釋是什麼意思,由於時間的關係,想著接下來還會有很多東西要講解,因此,就提示他們看著課本的註釋給他們進行歸納。這一點,我沒有引導學生學會解決問題,而是代替了他們。

  然後,在課程的進一步教學中,第一,我對本文的寫作背景(劉禹錫被貶遭欺寫下的三句話: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垂柳青青江水平,人在歷陽心在京;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沒能夠用自己的特長(毛筆字)形象的展現出來,對學生的背景把握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第二,在與學生們短暫的接觸後,確切深知他們的語文知識水平令人深憂(他們有的連聲母韻母都分不清)。在分配學習任務(由於本文共有9句,因此我安排他們每三人負責本文的一句翻譯,單剩下來的一位男生與我共同對本文的最後一句進行翻譯)這一環節中,令我欣慰的是,他們的合作精神是我在平常的教學中表現最好的,他們絲毫不比我所任教的兩個班的學生差,教學效果也非常明顯——對文章的理解翻譯比預期的要好!但當我還沉浸在自我陶醉中的時候,評課老師們對我的質疑——課文比較淺顯,有些句子可以忽略不翻譯的,而我則在上面浪費時間,不應該!我對此也確有反思體會,我想,這就是藍茂福老師的真知灼見——我們怕學生不懂,所以“包辦”他們的一切,最後導致他們的“懶散”。第三,由於事先的教學設想與教學實際的差異(他們是初一的學生,我所教的這篇課文是初二第二學期的,而且我這節課的重點是翻譯課文,他們的文言文知識儲備還不夠),本來準備用一節課45分鐘完成的教學任務我得要花90分鐘才可以完成。這讓我從藍老師的課當中得知,多媒體教學對教學效果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這一次活動中,除了以上我的反思所得,我還收穫了這些至寶:一是,始終要相信自己,勇於戰勝自己!因為我在平常的教學活動中畏畏縮縮,總是擔心這做不好,那也做不好,放不開手腳。但這一節課,我沒有半點怯場,我終於戰勝了那個膽小的我。二是,得到同行們的指正。閉門造車,限制了我的教學發展,同行們的真誠指點讓我得知自己的缺陷。比如:八所中學文周仁老師對我本節課的建議、民族中學陳青梅老師對我本節課的質疑、同臺切磋者藍茂福老師對我本節課的直言以及活動組織者張所帥老師對我本節課的點評等,都讓我從中獲得啟發。三是,讓我真正懂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特別是文言文教學,只有真正落實到“讀”,學生們才能夠理解文章,我們教者才會做到“教是為了不教”,越教越有盼頭,學生越學越有味道!四是,不用小瞧學生,應鼓勵激發他們為主。學生的想象能力,是靠我們正確引導而充滿色彩的,藍老師對學生的鼓勵、激勵,讓我見識了名師的風采,更見證了它的魅力!五是,教法要敢於創新,多思考如何教學有效。兩堂課,如果不是親身體驗,我想,我不可能這樣認為:藍老師的膽量——能夠打破傳統教學的常規,反其道而用,並且取得預期的效果,這與藍老師的個性有關,更跟他的獨立思考有關!等等。

  總之,這一堂課,讓我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讓我收穫了許多,懂得了許多!我想,我只能夠腳踏實地,認認真真的思考教學中問題,我才可能在教師成長的路上走得穩、走的遠!

  七年級語文下冊《陋室銘》教學反思 篇3

  《陋室銘》是唐代劉禹錫所寫的一篇託物言志的名篇。文章借“陋室”來表現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本課的教學過程大致如下。

  課前演講沒把時間把握好,耽擱了一兩分鐘。用《古文觀止》匯入,本可新穎,可惜不知是聽課的緊張氣氛是影響了學生還是我,講的不傳神,學生聽得很麻木。板書課題,讓兩個劉家女孩回答問題。劉豔上黑板寫了劉禹錫,而劉紫楚回答其人其事,實在沒想到她沒多預習,有點答非所問,頓時打亂我的佈局,差點沒hold住。力挽狂瀾之餘竟忘記了有關“銘”的講解。接下來課文的多種朗讀還算順利。課文字詞翻譯講解匆忙了一點,只對“上”“入”“勞”“白丁”“何陋之有”稍作分析,可惜遺忘了“之”字在倒裝句中的重要,本可水到渠成的事情疏忽了,實在可惜。對課文講解有點凌亂隨意。以劉禹錫三搬住宅終住陋室的故事引入,以劉禹錫想對欺壓他的上級說什麼引出文章主旨句,圍繞主旨句如何成功的表達自己的思想。一,山水的比興;二。陋室景友生活;三。古人類比,成功反擊欺壓他的人。讓對手無可奈何七竅生煙,讓我們不禁發出這樣的感慨,劉禹錫你真是???的人呀,由學生補充詞語,概括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最後點到託物言志,這也是本課重點之一,小練筆以一位名人拿著某件能託物言志的事物來拜訪劉禹錫為題,可惜難度偏大,不能覆蓋全部。但劉豔,賀孝江,覃梅,譚小強,回答還是很好。

  結合本文的教學過程我有以下幾點反思:

  一、心理素質不行,不光我,還有學生。

  二。細節把握不到位,演講耽擱教學時間等

  三。隨意性太強,語言缺少嚴謹。有利有弊,以後需注意。

  四、學生積極,我代替太多,甚至提問題。

  五、沒有照顧後排境況較差的學生。

  六,學生“出奇”,師生方能“制勝”。課堂的出彩常常在學生的奇思妙想。

  經過同事們熱心地指導之後。我決定在以後的語文教學中多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口水話要少。雖然其他老師讚美之詞較多,這既是對自己努力的肯定,也是鞭策。在進步的同時,一定要看到潛藏的危機。語文教學任重道遠。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七年級語文下冊《陋室銘》教學反思 篇4

  沒有反思,就沒有覺醒;沒有反思,就沒有飛躍。反思是思想者的靈魂,老師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既可以及時彌補教學中的“遺憾”和修正“失誤”,又可以為今後的教學提供有益的借鑑,有利於最佳化下一輪的教學,增強教學效果,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專業水平。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滿堂灌,氣氛枯燥,學生沉悶,而現在新課程的實施給老師留出了很大的.創造空間,使我們能擺脫傳統教學中按部就班的教學方式,使課堂充滿活力。

  在《陋室銘》一課的教學中,因為是文言文,我總擔心學生不理解,學不來,因此整節課老師講得口乾舌燥,學生聽得無精打采,一堂課下來往往成效不大。課後我作了反思:發現自己在教學中包辦太多,缺乏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培養,違背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而且我還忽略了本課的一個重點:指導學生熟讀成誦,在誦讀文章中體會文章的意境。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文言文的教學必須重視朗讀的指導,讓學生的讀中體會,在讀中品味,在讀中感悟。

  針對這一節課存在的問題,我重新進行了教學設計:

  1、故事匯入,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2、美文四讀:

  一讀:讀順課文。(1)先聽錄音朗讀。(2)學生自由讀一遍。(3)齊讀。(4)學生讀後,說一說,初步感知文章的內容。

  二讀:讀通。(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後分小組,利用課文後的註釋,工具書,討論文中字詞句的意思,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的精神。(2)學生質疑,將在討論中無法解決的問題提出,同學或老師幫助解決。(3)學生動手做一做,檢查字詞句的理解是否過關。

  三讀:讓學生女生讀,男生讀,個別讀,讀出文章中音韻和諧之美與整齊勻稱之美。

  四讀:讀出文章的意境之美,體會文章的情感。讓學生個別讀,同桌讀,小組讀等,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指導,相信能讓學生逐步達成有感情地讀,熟讀讀誦,從而體會文章的意境之美。

  3、把仿寫課文作為課外拓展,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同時,也進行創作。

  結果在第二個班上這課的時候,一改前一個班的沉悶,學生動起來了,活起來了,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得有滋有味,效果明顯比前一節課要好。

  七年級語文下冊《陋室銘》教學反思 篇5

  劉禹錫和萍鄉有著深厚的淵源,他曾經來過萍鄉,至今在我市的楊岐普通寺仍舊保留著他為唐代楊岐寺乘廣禪師撰寫碑文,並由他篆刻的唐碑(該碑建於唐元和二年,此碑高2、8米,寬0、9米,字數1350個是我省僅有的全國著名的唐碑),所以,和學生一起學習他的《陋室銘》倍感親切。《陋室銘》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鮮明、構思巧妙、韻味深長而膾炙人口。本文作者自述其志,透過對居室情景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一種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初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教材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目標:背誦並翻譯課文,掌握相關文言實詞;

  (2)技能目標: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並嘗試在寫作中使用;嘗試仿寫。

  (3)情感目標:透過理解作者那種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引導學生正確確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比較成功的地方是聯絡《五柳先生傳》引導學生理解作者那種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五柳先生傳》中化身五柳先生的陶淵明家“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單瓢屢空”,可是,他卻“閒靜少言,不慕榮利”,“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正體現了一種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以此作為佐證,學生對課文主旨的理解就更容易了。

  在教學中,我由劉禹錫和萍鄉的關係匯入課文,匯入對劉禹錫的介紹,拉近了學生和劉禹錫的距離,這其實是對課程資源的一種創造性開發。

  另外,平時,不少學生喜歡調侃一句話“分不在高,及格就行”,所以,我就乾脆安排了一次仿寫訓練,並提供了一個比較好的仿寫如下,供學生參考:

  數學銘:算不在快,準確則靈。理不在多,精煉則行。斯是難題,惟吾細心。計算要準確,條理要清晰。不懂要請教,難題動腦筋。可以閱公式,覽分析。無英語之費解,無體育之勞形。愛國華羅庚,陳景潤。精確人生,數學之旅。

  從教學效果來看,本課設計還是很是很成功的。

  七年級語文下冊《陋室銘》教學反思 篇6

  作為教育第一線的教師來說,進行教學反思,能讓自己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閃光點與不足之處。透過回顧,自我監控等方式,給予自己肯定的支援,同時給予自己否定的思索修正。反思是理論與實踐的對話,有利於教師經驗量的積累、質的提高和準備性的增強。下面我將以《陋室銘》為例,進行教學反思,談談自己的幾點感受。

  一、在快樂中學習。

  我們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文言文是比較新穎,對學生的吸引力比較大。我認為懂得語言就是懂得語文。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文化歷史底蘊的國家,語言文字給我們留下的痕跡,並不是說我們會閱讀就可以,我們還要學習古代的文化,學習古人的生活態度。在教學中,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引入《陋室銘》這篇課文的時候我採用朋友間的語調,熱情的邀請同學們一起進入劉禹錫的房子參觀。提問他們:你是否有嘗試過描寫自己的家或者臥室?你是怎樣跟別人介紹的?透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能夠大膽說出自己的經歷,活躍了課堂的氣氛。文言文的學習,最重要的是多朗讀,在反覆朗讀中感悟課文內容,堅持“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學習方法。讀的方式有很多種:範讀、自由讀、小組讀、男女賽讀或者學習古人的說話方式進行朗讀。在學習中,我們應從最基本的著手,讓學生知道在自己喜歡的是什麼語文知識,提起自己學習的興起,去尋找其中的快樂。以一顆快樂的心去填充自己的大腦,去豐富自己的知識。

  二、在實踐中學習。

  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掌握好紮實的教育教學理論只是教育實踐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種教育手段和教學方式在課堂上的靈活運用。“三三三”課堂教學模式的使用,提高了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共同解決學習上的問題。《陋室銘》中託物言志的寫法是這節課學習的重點,新的教學要求我們以生為本,以生為學習的主體。讓學生懂得託物言志就是將個人之“志”依託在某個具體之“物”上。於是,這個“物”便具有了某種象徵意義,成為作者的志趣、意願或理想的寄託者。作者的個人之“志”,藉助於這個具體之“物”,表達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時刻聯絡著學生,使學生明白並會運用這種寫法。學習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在學生身上最容易檢測到教師的成功與否,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在相互學習時進行。的討論,要允許答案的多樣化。例如,在回答《陋室銘》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時,教師不能侷限於答案,除了回答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懷之後,還可以回答表達了作者不慕名利,追求淡泊,不慕富貴,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等等也可以。要提高文言文教學水平必須認真研究文言文知識的基本特點,摒棄那種只教會學生字、詞、句的解釋的灌輸性教學,要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去學習古人高尚的品德和脫俗的情懷。

  三、在生活中學習。

  生活中我們離不開語言文字,無論是哪一個地區,哪一個國家,每天都在與語文打交道。現代白話文也是脫胎於古漢語,因此,我們日常中仍然可以看到或聽到人們有時候會引用古文佳句。比如有些人的家裡會懸掛一些文字,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那麼,這時我們就要明白這句話的意思,這是簡陋的房子,只是住在裡面的人品德高尚,所以就不感到簡陋了。在語文課上學習語文當然是主要的,但我們也不能忽視在生活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在課堂上我們不可能將所有的知識學完,只有透過與社會接觸,與生活接觸,才能更好的理解語文。教學時應以生活為例,適當的運用類比的方式,讓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和理解書本上的知識。在中國文化盛行的今天,作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我們如果連自己祖先的話語都不瞭解,不就貽笑大方了嗎?

  四、在思考中學習。

  作為一個教育者,最基本的就是要學會思考。為什麼教、教什麼、怎樣教,是經常要思考的問題。例如:學生他能否接受自主學習、互動學習的教學方式呢?在討論“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些句子使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時,學生是否理解了互文及對偶呢?這節語文課所要理解的作者高潔傲岸,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節操掌握好了嗎?認識的價值學生是否接受了,理解了?……45分鐘的一節課,回顧起來會發現很多問題的存在,我們必須思考,哪些地方做得不夠,哪些地方可以繼續借鑑,透過不斷地自學,聽課,向前輩請教,和同行交流,接受培訓,以提高自身的教學素養,在思考中學習,在學習中思考,讓學習和思考二者融合在一起。文言文課堂的教學,並不是一味的傳授字詞句的解釋,我們要讓學生學會去發問,去思考,去尋找答案,去了解作者的情感表達。

  反思是溝通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之間的橋樑,是提高與發展教學智慧的前提,是促進教師自身教學專業水平的保證。所以,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們應成為課堂教學行為的反思者與研究者,不斷提高我們的教學專業水平。

  七年級語文下冊《陋室銘》教學反思 篇7

  《陋室銘》是一篇名傳千古的美文,透過對簡陋居室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不慕榮利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結合本文的教學過程我有幾點反思:

  1、文章的學習目標設定符合教材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教學設計能夠圍繞學習目標進行,落實重點和難點。

  2、注重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激發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比較注重滲透學法的指導,注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3、本文注意了以讀為主,在朗讀過程中,使學生們感受“銘”這種文體的篇幅短小,語句押韻、語言優美的特點,進而對課文的形式美有深刻的認識。還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指導,注意對學生適時的點撥,有層次的進行朗讀指導,不僅讓學生會讀還要讀好,讀準節奏、讀出感情、讀出韻味,真正把自己融入文章中來,並且注意利用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鼓勵。

  4、巧妙的設計提問,採用小組合作、教師點撥來解決,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文字。精心設計問題,並形成一個問題鏈,讓這些問題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內容。在設計問題這一環節我設計了七個問題,重點是:作者從哪三個方面描寫了陋室的特點?作者的陋室是否簡陋?找出文中可以表達作者觀點的句子並作分析。在第一個問題的回答後對於句子的鑑賞,我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字鑑賞,學生卻無從下口,這個問題相應也出現在第二個問題的分析上。課後我在尋找問題時發現在對學生的引導上也就是說在口頭的問題上指向不明導致學生有了誤解。

  5、把握文言文教學的重點:積累文言詞彙、句式等常識,準確翻譯文章,為以後的文言文學習打好基礎。再說,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內容和思想,就必須理解課文字句,所以我在引導學生利用已有文言知識,藉助課下注釋,小組合作,自主學習,弄懂文章的此句意思。

  6、讓學生參與課堂和學習的全過程,做知識和思維的主人。

  學生們對於語文知識的學習,不僅僅限於在課堂上由老師帶領的分析,還包括課前對課本的預習,對重點知識的揣摩,對疑難問題的質詢。更包括課後對所學知識的消化和演繹。所以,我從預習這個環節抓起,讓學生參與學習知識的整個過程,做知識和思維的主人。

  總之,文言文畢竟是一種與現今實際使用的語言相去甚遠的古代書面語,學習時會有一定的難度,如果學生連字面意思都還沒有搞懂,就很難理解此文的深層含義了,因此掌握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應該是本文的學習重點。可是,我因害怕設計的內容上不完,有意縮短了這個環節,使很多重要的字詞沒有得到解答,學生沒有很好的理解,因而在後面研讀文章時進行的不是很順利。

  七年級語文下冊《陋室銘》教學反思 篇8

  1、語文課上應有琅琅讀書聲,尤其是文言文。《陋室銘》是一篇文質兼美、膾炙人口的名篇。課堂上無論是範讀、散讀、齊讀,目的都是讓學生從讀中去悟作者的感情,品味文字的美感。因此我設計了四次讀書,開篇散讀,是為了使學生正確把握停頓和節奏,初步感知作者感情。接著一生範讀是為了啟發學生的想象。第三次讀是明確本文寫作目的後的齊讀,是讀出對作者節操的讚美之情。上課結束時還有一讀(或背),是為了體會本文一直押韻,只最末一句不押韻的作用,品味文字的美感。但最後這一讀,因下課鈴響而導致未能實現,是一大遺憾。

  2、培養學生主動質疑,大膽發問的習慣和能力。因此我設計了一個學生質疑發問的環節,鼓勵學生從讀書中發現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個環節因為留的時間相對充足些,學生提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問題,如“為何以《陋室銘》為題?”“為何自比名人居室?”“篇末為何引用孔子的話作為結束語?”“為何自比‘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為何將平民比作白丁,是否歧視平民?”等等。學生在質疑的過程中,也在思考著如何解答這些問題,這個思維的過程本身就是教學的目的。

  3、語文課是美的教學,老師本身的語言也應是美的。在教學中我力爭做到不講或少講“水話”,使自己的授課語言更規範、更優美。也許這一點帶來了相應的弊端:似乎更拉遠了原來就已很感陌生的師生距離。而我在自己班上課,因為師生有感情基礎,學生也適應和習慣了我這樣的教學方式,所以在自己班上課是得心應手的。因此我反思之餘也頓生一絲迷惑與彷徨:外出與不熟悉、沒有感情基礎的學生交流,是否還該保持規範、優美的授課語言和一貫的授課風格?如何更好地拉近與學生的距離?

  4、藉助多媒體教學,使學生感受陋室之雅,也使學生的想象有了具體的對照,學生中有不認同者,我正好趁此機會說:“這正是文字的魅力”。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果然碰到了類似情況,因此我進一步向學生介紹讀書的好處。雅緻的動態畫面配以《廣陵散》等音樂,是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藝術薰陶。因為語文字身與藝術是密切相通的。

  七年級語文下冊《陋室銘》教學反思 篇9

  《陋室銘》是我國古代銘文藝術魅力的縮影,《陋室銘》的教學,應該承載起傳承經典的責任。基於這種思考,我設計了“初識陋室”、“走進陋室”、“感受陋室”、“裝扮陋室”這樣四個課堂環節,言與文交融、讀與悟結合,圍繞文字,讓孩子們讀進去,字斟句酌,把古今言殊的障礙打通,引領學生體驗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的一脈相承的“血緣”關係,體會作者的思想內涵和經久不衰的文化精神,而感受劉禹錫安貧樂道的志趣和高潔傲岸的節操,也正是這篇文章主要的教學價值所在。與此同時,我以“文”為載體,適時穿插講解“瞭解寫作背景、掌握文言文誦讀和翻譯的方法、關注文言現象、注重讀背積累”這五種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盡力避免剛才談到的兩種文言文教學的錯誤傾向,在完成熟讀成誦、疏通文意、理解和把握《陋室銘》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同時,幫助學生熟知一些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課堂教學,永遠是充滿遺憾的藝術。學習文言文是中學生接觸傳統文化的起點、瞭解傳統文化的視窗。做好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承,任重而路遠。回首來路,徜徉其間,需要自己學習、探索、完善的地方實在是太多太多。但是,我所痴迷的語文、我所熱愛的學生和課堂,都是那樣生動地融入我的生命,與我一起行走在路上。

  七年級語文下冊《陋室銘》教學反思 篇10

  一、朗讀貫穿始終。

  這篇短文文質兼美,篇幅短小,讀起來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學習本文時,讓朗讀貫穿教學始終,學生在讀中感知語言,在讀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發揮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設計了幾個朗讀環節:

  1、在瞭解寫作背景後,學生已有了學習本文的興趣,我讓學生聽配樂朗讀,讓學生初步感受短文的優美語言,產生閱讀的慾望。

  2、學生自由讀,要求讀準字音,把握節奏,初步進入文字。

  3、代表朗讀,學生邊聽邊思,品味每一句話的意思,給文章劃分層次,側重整體把握。

  4、學生精心朗讀,劃出文中的有關語句,品析這些語句是如何來表現陋室不陋的,感悟作者的高尚節操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幾輪朗讀之後,學生理解比較到位,已能當堂背誦。

  二、新穎的匯入方式,吸引學生走近文字。

  《陋室銘》運用託物言志的方法,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這與今天學生的生活相去甚遠,如果學生不瞭解劉禹錫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寫了這篇不朽的名篇,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我在匯入部分以講故事的形式介紹了本文的寫作背景,讓同學們瞭解到這是一篇不畏權勢的戰鬥檄文,從而帶著對劉禹錫錚錚傲骨的佩服學習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發學習興趣。

  三、巧妙的提問,感受文章的三美。

  精心設計問題,並形成一個問題鏈,讓這些問題逐步深入,把整篇文章的內容串聯起來,每個問題都讓學生從課文內容出發,挖掘其意義,讓學生在理解中都綻放出思維的火花,感受文章的魅力。整體把握中,我讓學生給文章劃分層次、概括層意,感受文章的結構美;合作探究中,我讓學生找出描寫陋室不陋的語句,體驗作者的情懷,感受文章的思想美;精讀品析中,我讓學生找出你喜歡的語句,並說出你喜歡的理由,感受語言美。這種方式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不讓人覺得死氣沉沉,而且問題與問題之間環環相扣,一步步引導學生深入文字,較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

  四、學生主動質疑,培養探究問題的能力。

  在疏通字詞這個環節,我改變了以往以老師串講為主的方法,而採用同學互相質疑、解答的方法,鼓勵學生從文中發現問題,大膽提出問題,然後同學們互相解答,教師適當點撥,師生在平等對話中解決問題。

  但可惜的是由於課堂安排前面有點松,後面時間有點緊,未能將劉禹錫其它的詩文呈現出來,讓學生比較全面的瞭解劉禹錫在逆境中表現出來的樂觀向上的情懷,讓學生懂得人應該怎樣面對挫折。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