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學生問題意識教學反思範文
對學生問題意識教學反思範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透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對學生問題意識教學反思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對學生問題意識教學反思1
古語云:“學起于思,思起於疑”。“小疑則小進,大疑而大進”。可見“質疑”的重要性,在生物教學中,它更是培養學生洞察能力,啟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起點,本段學習了“人的身體、皮膚;運動”三章,剛剛接觸生理衛生,論講應該有很多問題:如:為什麼常受日光照射的皮膚顏色比較黑?為什麼天熱皮膚出汗多?為什麼皮膚被劃破時會感到疼痛?為什麼小孩能逐年長高,而成年上卻不能?為什麼兒童少年長期不注意坐、立、行走的正確姿勢,就會影響體形、姿勢和動作的健美等。
然而,目前我們學生的問題意識卻非常薄弱,學生課堂發現和提出問題的積極性隨著年級的升高,變得越來越低,這種現象確實值得我們教育者深思。
學生問題意識薄弱的具體表現:
(1)不敢或不願提出問題。好奇心人皆有之,但由於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學生雖有一定的問題意識,但怕所提問題太簡單或與課堂教學聯絡不大,被老師和同學認為知識淺薄,怕打斷老師的教學思路和計劃,被老師拒絕,所以學生的問題意識沒有表現出來,是潛在的狀態。對於我們教師來說,就是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其發揮作用。
(2)不能提出問題或不善於提出問題
由於受傳統教與學思想的影響,學生長期處於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造成學生不善於思考,思維惰性大,問題意識淡漠或沒有,不能或不善於提出問題。
針對以上情況制定其策略:
(1)溝通師生感情,營造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
(2)滲透事例教育,認識“問題”意識。
(3)創設問題情況,啟用提問興趣。
(4)開展評比活動,激發提問興趣。
(5)強化活動課程,促進自主學習。
綜上所述,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首先要求我們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變革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教學方法,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促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
對學生問題意識教學反思2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造就創新型人才的啟動器。因此課堂教學不僅僅是要讓學生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更要能啟用學生的思維,讓其產生疑問,提出問題,促進學生進一步思考,更好的發展學生的數學探究和思考能力。學生如果能帶著問題走進教室,並能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髮現新問題,讓其思維在堂課中始終處於活躍的狀態,那麼我想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探究能力的提高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我們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如何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好問愛問,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利用情境圖,培養學生問題表述的完整性
在學生上一年級的時候,要求學生會問即可。而隨著他們年齡不斷的增長,表達能力的不斷的提高,在數學課堂上,再要求學生會問的同時,教師可以根據情境圖中的資訊有意識的培養學生把問題表達完整。北師大版教材不同於人教版教材的一個最大的地方就是教材畫面很豐富,但是文字敘述的很少,讓恰恰為學生蒐集資訊,整理資訊提供了很好的平臺。但數學課本中的“看圖說話”是有別於語文當中的看圖說話,是讓要學生根據情境圖,說清楚已知條件和問題,而不單單隻有問題。教師要抓住每一個可供學生表達的材料和機會,一旦學生能夠完整的將問題表述清楚,教師一定不要忘了給學生鼓勵,讓其下次還能將小手舉起。在指導學生根據情境圖提出完整的數學問題,學會怎樣才算把問題表達完整時,班裡一個孩子舉手說“老師,我感覺完整的數學問題就是你不看圖中畫的什麼,根據所說的內容就可以算出這個題的答案”是呀,以前的人教版教材中的應用題不就是這個特點嗎!在隨後的練習中,隨時讓學生根據圖將問題表達完整,並且抓住他們說的好的地方,告訴他“你的觀察力越來越仔細,話說的越來越完整,越流暢”等,會讓他們喜歡上去表達,喜歡去提問。
二、利用學生的認知衝突,促成問題意識發展的主動性
費斯廷格的認知失調理論表示相沖突的認知是一種原動力,會強迫心靈去尋求或發明新的思想或信仰,或是去修改已在心裡存在的信仰,好讓認知間相沖突的程度減到最低,以達到舒適狀態。因此認知衝突是人們解決問題的動機,促進人們去探索,使其認知狀態達到協調。而小學生的認知發展是有一定特點的,究其智力而言,小學生的智力從具體形象向抽象邏輯過渡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不平衡性。學生在不斷的學習和生活中,他對事物有著自己的認識和理解,而一旦所學知識和已有的觀念不能達成共識,學生變會多問幾個為什麼。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把握新知和學生認知心理之間的這種不平衡,不協調,利用學生的求知心裡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中。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的背景出發,讓他們感覺到問題是與舊知有聯絡的,同時又是新奇的,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這樣一方面使學生會進行思考與探究,另一方面使學生感到已有知識的侷限性,激起其探究的願望。
三、藉助習題和開放性情境,提高問題的綜合性
有人這樣說過:“教師所要做得重要的一點是可以而且應該是教師問的問題,將來學生自己也能提出”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不能只停留在會發現、思考一些簡單的問題上。而要使學生能從會提單一的問題,發展到儘可能的利用情境中的資訊,提出有價值的、綜合性的問題。
(一)藉助習題提高學生提問的綜合性。在講二年級數學下冊《小熊開店》這一課時,我讓學生根據商店裡貨架上的物品提一些數學問題時,有一個學生說道:“買3個風箏的錢可以買幾個文具盒?”這個問題需要將乘除法綜合起來解決。我驚歎在他們剛接觸乘除法不久,還在學怎樣用乘法口訣求商,這位同學竟能想出這樣一個問題。於是問他為什麼會想到一個這樣的問題,他說“昨天做得練習題有這樣一個問題,就想到了”於是我鼓勵到“你能把看到題型運用到今天的課堂上,提出了這麼好的一個問題,太厲害了,希望有更多的同學像他一樣,能將你看過的,用過的向他一樣能運用到課堂上學的新知識中”
在隨後的教學中,會發現總有一些孩子在課堂上提的問題要綜合運用到加、減、乘、除法進行解決。而在我批改作業後,會發現,學生提的問題其實在我還沒有給他們指導之前,一些有心的學生已經從作業當中學會借鑑,提出一些好的問題。有的學生會告訴我“這是他從其他地方看到的一個問法,放到這兒不知道行不行”我都會讓他們把自己的想法說完,結果大家發現,這真是一個不簡單的問題。學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在講解習題時,我也會有意的將一些綜合性比較強的題進行重點的指導,請學生試著在提一些類似的問題,進行鞏固。
(二)利用情景圖進行指導。《課標》指出“要充分提供有趣的與兒童生活背景相關的情境,題材宜多樣化,呈現方式也應是豐富多彩的”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相關聯,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下、一種“親、助、樂”人際關係中學習,教師應與兒童共同創設“以情啟思,以思促知”的生動而豐富的教學情境。蘇聯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學家贊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要讓學生想問、樂問、問出好的問題,他們必須對所呈現的內容感興趣才行,創設富有情趣的問題情境,給學生提供讓問題意識萌發的合適的土壤。教學中可注意設計一些非常規的而對啟迪智慧有挑戰性的問題,比如故意給一些已知條件多餘或不足的資訊,讓其自己去選擇或補充,想辦法把自己想要提供給大家的問題進行完善;或是一些開放性的題目,以激發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的慾望。
四、利用學生提出的超出現有知識能力的問題,進行知識的提前滲透,保護其提問題的積極性。
學生的模仿力,知識的遷移能力都是比較強的,而這種遷移和模仿往往是有利有弊。在他們剛接觸一個新知識時,由於他們的認知成程度有限,還不能分辨什麼樣的問題可以用這種方法,什麼樣的問題不可以時,他們提的問題有時候會超出自己現有的知識水平,而在解決時,會採用一些不正確的'方法。為了保護他們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將與學生現有知識相關聯的一些比較複雜的問題嘗試著給他們進行適當的比較和講解。
如在學生剛接觸有關“倍”的問題時,受一年級所學的“誰比誰多幾少幾”的這種提問方式的影響,總有一些學生在看圖提問時會提出“誰比誰多幾倍”這樣的問題,而在計算時則會直接採用兩數相除的方式。這是三年級最基本的差倍問題的基礎,覺得對他們來說理解起來有一些難度。但是既然他們提出來了,不妨試著指導他們解決此類問題。於是就把“誰比誰多幾倍和誰是誰的幾倍”這兩類提型放在一起對比學習,使他們明白這兩類問題的異同。學生明顯發現“誰比誰多幾倍”有點難,但自己現在理解了一些。而當我告訴他們這樣的問題他們會在三年級學到時,學生臉上洋溢著得意的表情,“老師,我們都會計算三年級的問題了”。
因為覺得他們有時提的問題太難,即使講了學生未必聽的懂而刻意迴避,有時候並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與其這樣,倒不如“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既然他們能提出來,就指導他們進行問題的解決。教育家贊可夫的“教學與發展”的教學理論中有這樣一條原則即“以高難度進行教育的原則”。認為以高難度進行教學,能引起學生在掌握教材時產生一些特殊的心理活動過程。教學內容要充分滿足學生的求知慾和利用學生的認知的可能性,用稍高於學生原有水平的教學內容來教學生。但並不是說越高越好,這個尺度需要教師把握好。所以,在遇到一些問題時,教師不妨就著學生的思路,可以嘗試著指導其解決他們提出的、以他們現在的水平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以保護其積極性,促進其思維的發展。
五、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審視所提問題的合理性
數學本身不是獨立於生活經驗之外的一種純理論知識,它來源於生活,最終也應還原與生活。教學中,許多內容都是建立在形象的生活情境當中,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應用數學。在進行教學時,對於一些問題,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生活經驗,防止所學所問跟生活脫節,變得不合理。如在講“趣味運動會”這節課時,讓學生根據統計的結果來給各組買體育用品,算一算一共要花多少錢。有的組根據統計的結果買的剛剛好,而有的組會在統計結果的基礎上有所增加。如有一個組說“他們組有四個人喜歡接力跑,就給他們準備了6個接力棒,理由是害怕弄壞了。”這時有人就提出了疑問“接力棒是木頭的,不容易壞,沒有必要準備那麼多。”還有學生說“那萬一有新同學加入怎麼辦?”學生考慮到他們生活的實際情況,但因為其經驗有限,對接力棒的用途不是很清楚,因此在肯定他們的理由的同時,我幫助他們回憶實際的生活經驗,知道此種體育用品的用法,讓其買法和理由更合理。
再如五年級“鋪地磚”的一課。授課老師提前給學生布置任務,到建材市場去調查“鋪地磚”應該考慮那些問題?目前建材市場上銷售的用於辦公室地磚主要有那些規格,單價是多少?課上學生交流的東西很多:價格上,材質上,環保上,規格上等等。等他們帶著所有的收穫將其運用到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時,所提問題就不是那麼空洞,一旦有不符合實際的情況,就會有學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而這些正是他們在實際的生活當中調查所得到的。他們有了這方面的一些經驗,在提出問題、處理問題時就會比較符合實際。因此重視學生源自生活的數學問題意識,讓合理繼續保持,讓不合理得以糾正,不僅可以充分地激發其學習數學的興趣,發揮其學習主動性,而且對於其創造性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也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
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從新的角度去看問題,是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作為教師我們應重視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使學生樂問,好問,問的有價值,從而促進他們他們創造力和想象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