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精選10篇)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精選10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1

  本節課教學的內容是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它是在學生認識並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教學過程中主要體現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積極參與,發現問題

  在活動中,一方面要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另一方面要使得學生透過活動,根據所學的知識發現問題,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猜測結果,同時教師進行適當引導。在整個活動過程中,要讓每一個同學都參與這種研究學習的過程,透過本身的實踐活動去尋求問題的答案,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利用本身所掌握的知識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一課的教學中,我首先幫助學生回憶上節課的內容,提出相應的問題進行復習鞏固,同時提出新問題——正方體的表面積是如何求解的?然後讓學生根據所學的內容進行合理的猜測,並且舉例證明觀點是否正確,最後由我來歸納總結。設計探究問題:

  1、你能根據表面積的概念說一下什麼叫做正方體的表面積嗎?

  2、如何計算正方體的表面積?還進行全班討論,正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和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的區別與聯絡。透過這種研究性的探討以及對比的方式,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從本質上理解了表面積的概念而且學會了如何根據實際情況求解長方體某幾個面的面積之和,使得學生真正融入到課堂的教學中,體現本身的學習自主地位和主人翁感。

  二、以事實為依據,解決問題

  在製作魚缸的問題中,首先幫助學生回憶生活中的實物,然後出示簡易模型進行教學。先問學生魚缸有沒有蓋子,接著啟發學生猜想如何計算製作魚缸所需材料的面積數量,從而引出問題,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求解長方體某幾個面的面積之和的問題上來,這就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探索慾望。透過教學引導發現問題後,利用事實為依據,和學生一起解決問題。讓學生經歷一系列的探討研究過程,從不同角度發現問題。同時提出新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離開教室,對數學的學習保持一種新鮮感和神秘感。

  三、鞏固知識,歸納要點

  改變題目的要求,發現新問題,全班討論,然後和學生一起總結,加深印象。同時正確評估學生的觀點,透過練習,鞏固新舊知識,思考與討論問題的答案,大膽的進行猜測,做好記錄,最後歸納要點或者規律。

  四、教學需改進之處:

  提高教學能力,培養學生的敘述能力和運用能力,使得教學工作能夠讓學生學以致用,全面發展。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2

  一、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這節課從學生已有知識出發,讓學生特別是後進生感到這個內容以前學過,減輕學不會的心理壓力。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讓大家先回家用硬體紙板做一個長方體紙盒,進一步熟悉長方體的特徵,既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有數學,數學來源於生活,又使他們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親切感。新課程改革要求更多地關注學生參與知識發生,發展的全過程,讓學生在合作與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到獲取知識成功的喜悅。所以在本節課中,讓學生先製作實物模型,然後找出它的表面積,再透過學生給長方體的盒子內外塗色,進一步讓學生認識到立體圖形外表面的面積是它的表面積;再根據學生的親身體驗,引導他們發現做一個長方體至少需要4個面,最多6個面,這樣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時就要根據生活實際,哪些面算,哪些面不算。

  二、鼓勵大膽猜想,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數學家發現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是一個憑藉數學的直覺,提出各種猜想,進行實踐嘗試,從而揭示知識規律的過程。要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嘗試驗證,發現知識規律,使學生不僅獲取數學知識,而且學會探究,發現知識的方法。在教學中,我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設計問題情境,讓大家先回家用硬體紙板做一個長方體紙盒,製作時就要考慮長方體有幾個面,這幾個面不能隨便剪,否則就圍不出來,而且對面相等;還有不成功的長方體(比如:長方體煙囪、長方體揹簍等,就沒有6個面)進一步熟悉長方體實物的特徵,學生憑藉自己直覺和自己的數學實際,提出各種看法,雖然有些“猜想”是錯誤的,但創新的智慧火花瞬間被點燃,同時一種種不同的猜想又激起了學生的探究願望和進行驗證的需要。在學生獨立探究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該如何計算,這個問題時,先引導學生思考,然後再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大膽地計算出你做成的紙盒的面積,讓學生知道計算的面積就是紙盒的表面積,並嘗試提煉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方法;

  然後出示:如果一個長方體只告訴你它的長10釐米、寬7釐米、高4釐米的實物教具,你能用你的公式,將它的表面積算出來嗎?這兩個問題,在學生獨立思考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在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的、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解決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方法。在測量稜長的過程中,有的學生只測量長方體的長、寬、高就可計算,而有的學生其實也測量長、寬、高,但他們需要測量6次;在探索其計算過程中,有的是先算前面、側面、底面,然後分別再乘以2,也就10×7×2+10×4×2+7×4×2;有的是因為兩兩相乘後,才算出3個面的面積,即表面積的一半,再乘以2後就將6個面算完了,做到了不重複不遺漏;還有的根據乘法的分配律,也列成(10×7+10×4+4×7)×2;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有的先算完6個面,再減去少去的那個面。也有的分開算,只算有的面。在這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的活動是自主的,是鮮活生動的,是富有個性和創造的,學生的創造潛力能在這樣的活動中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經過自己的探究,找到了解決的方法,不僅智慧能力得到發展,而且獲得了深層次的情感體驗。

  三、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發展

  本課時是學生在學過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是剛剛從幾何圖形的學習轉向對立體幾何圖形的學習,所以對學生來說在空間觀念的發展培養上是一個重要的進展,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對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的概念,所以這節課從學生原有知識出發,藉助實物模型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先自己製作、觀察、交流、探究、歸納、提煉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公式,理解公式的推導過程,進一步鞏固對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計算公式的掌握,使學生的空間觀念也得到進一步發展。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3

  在教學本節課時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教材內容和教育資源引導學生對於以上幾個問題進行探索、發現,在認識矛盾衝突是如何產生的以及如何解決問題的驅使下開展探究活動,當學生經歷了探索發現的過程,就學會了如何用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實踐,並且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表述能力。同時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了探究、發現問題和靈活地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充分體現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學習的地位。具體在本節課中我是這樣做的:

  一、動手操作學習表面積

  課中在教學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時,我先讓學生動手操作,展開長方體和正方體紙盒,透過看一看、指一指、摸一摸、說一說,調動多個感官來很好的認識、理解表面積這一概念。透過比較分析深刻地體會長方體和正方體各個面積之和就是這個長方體或正方體的表面積,以及長方體6個面之間的關係,抓住了推導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的關鍵,然後再讓學生透過小組合作共同探索出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在這一過程中我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在多種演算法的交流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演算法,不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有助於學生形成探索性學習方式,培養創新意識。

  二、聯絡生活巧用表面積

  在教學中採用學生生活中較熟悉的物體手提袋啟發學生如何計算手提袋所需材料的面積,先讓學生想手提袋包裝有幾個面,那麼就是計算長方體某幾個面的面積之和。使得學生在學習中能夠更好地聯絡實際情況進行學習。再讓學生討論在解決與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有關的實際問題時,應當注意些什麼?以上這一系列的活動表現了完整的探究過程,都體現讓學生經歷整個教學的探究過程。

  三、小組合作培養數學思維習慣

  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先練後講,讓學生在積極嘗試中培養創造精神,讓每一個學生在積極探索,大膽嘗試以及小組同學的互助合作中學會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透過辨析、對比,培養數學思維的方法和習慣。在多種解法中找到最佳策略,培養自我發展的信心、創造能力和與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本節課教學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優生在課堂上仍是主角,學困生由於動手能力差,思維跟不上,大部分時間只能充當觀眾與聽眾,從課堂練習可以看出他們對所學的知識一知半解,課堂如果讓他們充分動手操作與表達,又會花費大量的時間,不知如何解決這樣的矛盾。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4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面積和麵積單位、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為進一步學習其他立體圖形奠定基礎。

  成功之處:

  1.重視表面積概念的教學。在教學中利用在上節課中學生貼上的長方體和正方體,讓學生沿著稜剪開得到它們的展開圖,並標出“上、下、前、後、左、右”六個面。這樣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展開圖與表面積的概念結合起來進行教學,便於把展開後的每個面與展開前的每個面的位置對應起來,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長方體相對的面的面積相等,每個面的長和寬與長方體長、寬、高之間的關係,從而得出表面積的概念,即長方體和正方體六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的表面積。

  2.重視表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在例1的教學中,透過結合生活中的情境將知識學習、方法探究和解決問題三者統一起來進行教學,可以使學習內容基於問題學習,讓學生進行主動探索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從而起到“一石三鳥”的功效。另外在推導長方體表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中,得出兩種計算方法,教學中充分利用已有知識乘法分配律來溝通兩種方法。特別要突出計算上(或下)面是長與寬的積,前(或後)面是長與高的積,左(或右)面是高與寬的積的教學,讓學生牢固進行記憶,避免出現死記硬背計算公式的現象。

  不足之處:

  1.計算出現錯誤的現象很嚴重,主要是學生不細心,對於小數的計算不重視。

  2.個別同學對於上下面、前後面、左右面的計算混淆,導致出現有的面不需要計算還是計算在內。

  3.對於特殊的長方體進行側面積計算時應補充為側面積=底面周長×高,這樣對於計算特殊長方體比較簡便。

  改進之處:

  突出計算上(或下)面是長與寬的積,前(或後)面是長與高的積,左(或右)面是高與寬的積的教學,讓學生牢記。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5

  上完《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這節課後,我的心情並不輕鬆,有遺憾也有欣慰,遺憾的是在引導新課這一環節中,讓學生用受去摸長方體的六個面,由於教師敘述不周,把“表面”說成“面”,再加上學生操作不熟練,造成學生在彙報時,有說摸到稜的、頂點的、長、寬、高的,就是不重點受六個面的,等教師再引導學生按順序摸上、下、左、右、前、後6個面並標出來,再展開觀察長方體展開平面圖,進一步瞭解長方體的6個面及相對的兩個的面積相等,從而引出長方體或正方體表面積的意義。

  本節課上完後,我不斷思考,問題出在哪兒,最終還是覺得有以下幾點不妥:首先教師在設計上有問題,在此環節中不設計讓學生去摸長方體的每個面,因為在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中,學生已經透過摸知道了長方體、正方體、面、稜、頂點的特徵,在此處再去摸一方面與整個環節銜接不當;另一方面降低學生的認知水平,浪費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最佳時間,造成這一環節每一步比較生硬,學生純粹被老師牽著鼻子走,走得很不協調。另一方面是展開教師或學生無法用實物展示的東西。而本節課長方體、正方體,學生手中都有,根本沒必要用多媒體展示。

  本節課出現上述問題使我發現,教師要想提高課堂效率,教學設計是非常重要的,而在設計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了解學生,瞭解他們的認知前提,瞭解他們的認知需要,瞭解他們的認知困難,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各個環節時間,加大課堂密度,增加課堂練習量,提高課堂效率。另外,還要注意鑽研教材,因材施教,不能盲目地套別人的設計,最終使學生和教師陷入不和諧,反而降低了課堂效率。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6

  我在設計《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這節課時,主要是沿著什麼是長方體的表面積——怎樣求長方體的表面積——為什麼求長方體的表面積這樣一條線來安排教學的。

  儘管這樣安排,但我認為,對於長方體的表面積,最關鍵的不是“什麼是長方體的表面積”,也不是“怎樣求長方體的表面積”,更不是“為什麼求長方體表面積”,而是“每一個面的長和寬分別是長方體的長、寬、高中的哪一個”。因為,如果學生弄不清楚這一點,那麼他就沒有辦法理解求長方體表面積的方法,弄懂了這一點,後面的求表面積的方法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所以,我把這一課的重點放在了這裡。在學生知道了長方體的表面積就是六個面的總面積之後,讓學生自主標出長方體的“上,下,左,右,前,後”六個面,然後小組合作探究“每個面都是什麼形,求每個面的面積怎麼求?每個面的長和寬分是原來長方體的什麼?”並記錄在紙上。經過小組的合作,對於這一點學生理解得很充分。在學生彙報之後,再讓學生小組共同研究長方體表面積的求法,並要求,看誰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學生興趣高漲,不一會就研究出了各種解法:一個面一個面的加;用前(後)面面積乘二加上左(右)面面積乘二再加上上(下)面面積乘二;上(下)面面積加前(後)面面積加左(右)面面積的和乘二。還有的學生考慮到了特殊情況,兩個面是正方形的,用上面面積乘四加上左面面積乘二。雖然還有的方法沒想到,但是這些方法我覺得已經足矣。

  實踐表明,我這樣是正確的,我班學生對錶面積這一塊理解掌握比較好,即使是後三分之一學生也大部分掌握了它的求法。所以,深深的覺得,每一節數學課,抓住難點,抓住重點,是十分關鍵且必要的,通常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7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這節課是在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展開圖的基礎上進行的。也就是學生已經對長方體特徵及其展開圖有了較深的瞭解基礎上,學習長方體的表面積及其計算的。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以學生自主探索為主,教師適時點撥。

  這節課的重點是理解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概念及其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難點是正確建立表面積的概念.計算長方體表面積的關鍵是找出每個面的邊長(長和寬)。上課的時候直接揭題並板書本節課的內容。然後學生完成書第8頁的第一題,透過這題,學生了解長方體的長、寬、高與各邊之間的關係,為計算各個面的面積作了準備。學生已有了一定的知識準備,但不能上升到公式化的高度。這時,透過例4的學習後,學生根據前面的知識,就歸納出長方體的表面的計算,可以用長方體的長、寬、高來表示出來。這節課的學習達到了本節課的教學要求。但在一些細節方面還需要做改正:如對長方體表面的概念這一環節的教學,在講完這個概念後,應該讓學生拿出他們的長方體紙盒來摸摸以加深理解和印象,有在歸納出長方體表面的公式後,應該回到一開始的圖上,讓學生說一說每一部分求什麼,以達到加深學生理解的目的,這些都是在以後備課和上課中要注意和更細緻一些的地方。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8

  考慮到長方體和正方體各個面的認識是探究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的基礎,結合學生家作中集中出現的問題,我把練習二第1、2兩題作為預習作業讓學生獨立完成,重點要求學生搞清楚長方體各個面的長、寬和長方體的長、寬、高之間的對應關係,同時滲透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長方體的六個面可以根據面積的大小分成三組,每組兩個面面積相等;也可以把長方體的六個面分成兩組,把面積不相等的前面、左面和上面作為一組,後面、右面和下面作為另一組。

  課堂上我把練習二第1題作重點交流,指名學生上來指出計算每個面的面積時到底是看哪兩條稜的長度。然後丟擲例題解答“做紙盒要用多少硬紙板”,引出表面積計算的需求,再引導學生透過對自己所列的算式深入解讀,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本節課大部分學生都能熟練掌握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方法,最大的遺憾來自於填表題,有一部分學生脫離了圖形就不會思考了,但還有更多的學生在計算上存在很多問題,雖說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是有些繁瑣,但既然方法懂了,只要細緻一點,計算結果的錯誤完全可以大大減少。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9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是在學生認識並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特徵的基礎上教學的,也是學生學習幾何知識由平面計算擴充套件到立體計算的開始,是本單元的重要內容。學生對舊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但空間思維還沒有真正形成。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積的概念和計算方法,應加強動手操作,按照創設情境——實踐操作——自主探究——掌握規律的教學流程進行設計教學方案。本節課教學本著“讓學生自主探究活動貫穿於課的始終”的原則,讓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研究、討論、操作,從而得出結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思維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

  1、以人為本,以學生髮展為本

  這節課是在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整個教學過程是:從實際出發設定情境提出問題——引出表面積概念——當直覺無法判斷時需要計算表面積——學生嘗試求表面積——總結求表面積的方法、條件和規律——學生獨立解決正方體表面積——應用知識,解決問題。這樣設計,層次清楚、結構嚴謹、學生主動建構,積極回憶聯想,使教材結構與學生的認知結構達到和諧的統一,真正做到“凡學生能想的,應該認學生自己去想”,從而使學生在獲得真知的同時,也學會了怎樣學習,個性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整堂課學生動手實踐操作,合作討論交流,積極主動參與探究,體現了“以人為本,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新理念。

  2、注重多種教學手段最佳化組合,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培養學生的空間念是空間與圖形教學的重要任務,而求長方體表面積必須具備長方體每個面是由哪兩條稜相乘的空間觀念,這是教學的難點。為此,教師在教學中一方面充分運用電教手段,精心設計各種投影片(立體圖),在投影片上用不同的顏色有規律地襯托出不同面的位置以及面與稜的關係,從而較好地化抽象為具體,克服了學生空間想象中的困難;另一方面,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實物、立體圖,將紙盒展開再還原整合,動手觸控長方體的面與稜等,也有效地增加了學生的空間觀念,為獨立探索長方體表面積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透過這節課,我體會到教學方法、途徑是各種各樣的,教師自己要摒棄唯上、唯師、唯本的傳統理念,不迷信靜態的教材和傳統的經驗,將"已完成"的數學當成"未完成"的數學來教,使教師自身思維放開,富於創新。

  其次,不要以自身成人的眼光看待學生的思維,而應"蹲下身子",以兒童的眼光去欣賞數學,接納學生的不同意見。尤其是對於學生"異想天開"的答案,不要過早作出簡單的判斷,更不能嘲笑、譏諷學生,而應耐心傾聽,積極肯定,小心呵護學生剛剛萌發的創新意識。

  再次,教學不應圍著自己的"教"轉,應多為學生的"學"服務。應積極倡導延遲評價,多給學生表達自我的機會,尤其是當學生的答案"離奇古怪"時,教師不應急於主觀猜測、簡單評價,草率收場,而應真誠地多問幾個"為什麼?""你是怎樣想的?"或許學生富有個性化的火花就會隨之迸發而出。這時你會驚歎,學生的創造潛能是難以估量的,而課堂也會因學生豐富多彩的答案而變得精彩。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10

  “長方體和正方體”一單元結束後,我上了兩節複習課。教材中安排第一課內容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與體積單位;第二課時為表面積與體積。考慮到這樣安排第一課內容顯的比較少,而第二課練習時間較少,我就作了一下調整,把第二課中的表面積移到了第一課,以使第一課內容充實些,使第二課有更多時間進行拓展延伸,從而提高複習的效率。

  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與表面積”這課中,對於第一板塊的複習,主要以引導學生自己回憶與整理為主。課的一開始,即明確了本課複習的目標,然後讓學生對照複習,歸納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特徵,小組內先行交流,互相補充。彙報時,教師板書成表格形式,並要求學生口述時配合手的動作。這樣一方面避免整理時的零敲碎打,提高時間利用率,另一方面使得所複習知識更為系統化,直觀化,有利於掌握、鞏固。對後面的多練留出足夠的時間。

  在第二板塊練習中,我注重了練習的層次性。對錶面積計算,較之基本計算方法,我更重視了對方法本身意義的理解。讓學生列出求表面積的算式,不計算,但要寫出算式中每步求的是什麼,這樣就為後面解決相關實際問題做好了準備。在應用練習中,我讓學生自己舉出生活中的相關例項,幫助他們補條件後再組織練習,這樣也比教師直接出示題目對學生更有吸引力。

  縱觀這一課,我儘量避免了對學生髮言無價值的重複與不必要的講授,而在關鍵處適度點撥,突出要點,在學生掌握較好之處省下時間用以拓展練習,基本做到了精講多練。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