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裝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教師個人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

《包裝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教師個人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包裝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教師個人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包裝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教師個人教學反思1

  本單元的知識點有: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包括容積和容積單位)。重難點是: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包括容積和容積單位)。這部分知識是學生深入學習“空間與圖形”的開始,這是最簡單的“空間與圖形”,卻是學生髮展空間觀念的一次飛躍。本單元的知識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說還是很有難度的,但是大量的實物演示和動手操作又能足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備課時我就我積極準備,上網查資料,借鑑並自制課件,到實驗室借量筒、量杯、長方體、正方體模型以及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若干,找長方體、正方體實物。每節課都要帶實物進課堂。經過一段時間的忙碌,本單元的教學結束了,基本完成了預設的教學內容,達到了教學的基本目標,回顧本單元的教學歷程,覺得以下幾點值得反思。

  一、注重實物演示和動手操作能力

  形體特徵的認識要遵循由具體到抽象的認識過程,長方體和正方體這單元中有許多概念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概念,由認識平面圖形到認識立體圖形,是學生空間觀念的一次重大的發展,但是學生空間觀念還很模糊,所以在教學時注重實物演示,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加深對這單元知識的理解。

  例如: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課前讓每個同學都準備好一個實物模型,課上讓學生具體數一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稜、頂點的個數,觀察面和稜的特點,再集體總結。新知識教學完畢後,又讓學生利用課本後的附頁1和附頁2動手製作長方體、正方體,並標出頂點、稜、面,讓這些知識和具體的實物透過動手操作緊密聯絡起來,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映象。在這個認識特徵的過程中,如果只有直觀,或者只有抽象都是不利於空間觀念的培養的。

  在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時,透過讓學生展開所帶的長方體,引導觀察每個面是什麼形狀,每個面的面積該怎麼計算,哪些面是相等的,一共要算幾個面,來推導長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

  二、計算緊密聯絡實際生活

  本單元有很多需要藉助生活經驗來解決的數學問題,真實體現了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將我們的數學課堂與學生的生活、學習聯絡了起來。例如,要計算製作長方體紙箱需要多少材料、教室的粉刷面積、抽屜木板面積、製作玻璃魚缸、游泳池貼瓷磚等;在教學時,我主要是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先從這些物體的應用瞭解其特徵,再根據特徵計算出面積,其次我還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幫助學生理解。這些知識對五年級學生來說是有難度的,現在的學生對周圍的事和物關注較少,即使關注了也缺乏親身體驗。這就需要我們老師為學生搭建一個平臺,把實際生活中的物體做成一個模型,學生的空間觀念會慢慢建立起來。

  三、注重引導學生認真分析、細心計算。

  本單元的特點是計算比較多,特別在學習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之後,很多學生就能夠認真分心題意,拿到題目就計算長方體或者正方體的體積了。這樣就出現了較多的錯誤,特別是把計算表面積的題目求成了體積了。

  而表面積的計算則是涉及到較多的實際問題,例如在計算粉刷教室需要多少塗料時,很多學生不會根據具體的情況來選擇,直接就計算表面積,出現錯誤。根據這些,在教學時,我主要是讓學生觀察我們的教室是怎麼樣的,數一數需要粉刷的一共幾個面。不用粉刷的是哪個面,還應該去掉那部分,儘可能的減少失誤。

  對於部分學生在學習完體積之後,不知道是計算表面積還是體積時,我主要引導學生從問題入手,例如可以看題目中問題的單位,可以根據單位來具體確定是求什麼的。

  在計算的過程中,不注意所使用的單位,在單位不統一的問題中沒有化單位就直接計算了,出現較多這些情況的錯誤,我向學生們強調讀題後先看單位是否統一,若不統一就一定要先統一單位再解答。

  四、引導學生形成線、面、體的空間觀念

  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圖形,我專門將線、面、體進行比較。利用多媒體依次出示一條線段、一個面、一個長方體和正方體,然後實物出示線、面、體,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引導進行比較從而形成一定的空間觀念。

  總之,長方體和正方體單元教起來並不困難,但是從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來看效果並不理想。因此,本單元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我們好好思考,要多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想問題,可能效果會好些。

  《包裝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教師個人教學反思2

  一、運用現代化教育手段,提高教學效率

  學生計算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必須具有較強的空間觀念,這是教學的難點。為此,本節課我藉助於模型、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觀察、觸控、拼拆、展示,全方位感知,培養空間觀念,尋找知識的結合點,讓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上發揮更好的媒介作用,實現資訊科技與數學教學的整合。

  二、加強動手操作,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數學知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所以我們要多引導學生在操作中思考加工,培養技能技巧,促進思維發展。課中在教學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時,我先讓學生動手操作,“解剖”長方體和正方體,展示出6個面。透過比較分析深刻地體會長方體和正方體各個面積之和就是這個長方體或正方體的表面積,以及長方體6個面之間的關係,抓住了推導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的關鍵,然後再讓學生透過小組合作共同探索出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在這一過程中我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在多種演算法的交流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演算法,不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有助於學生形成探索性學習方式,培養創新意識。

  三、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

  回想整節課,每一個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被極大的調動了起來,從問題的提出到交流,整個過程可以看到孩子們都在主動熱烈的參與。新課開始面對課題教師提出:“你想到了什麼?想知道些什麼?”學生的學習熱情就被調動起來, “我想到了前面剛學習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我想到了以前學習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我想知道表面積和麵積這兩個概念有什麼不同”,“我想知道如何算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面對同學們充滿激情的提問,我以掌聲給予了讚揚,良好的氛圍讓本節課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在探求長方體表面積不同的求法時,孩子們智慧的火花不時的在課堂上迸發,有的從長方體兩個相對的面為一組去分析,得到求法;有的把長方體的上面、前面和左面分為一組去求;還有的孩子從長方體展開的平面圖去求,對問題的思考具有創新性與獨特性,思維的深度得以發展。總之從這節課上,可以看出孩子們對數學的情感是積極的,參與是主動的,多數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學習情感得到了較好的發展,獲得了有效學習。

  但是本節課的教學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第一、部分學生動手能力較差,操作中花費大量的時間,操作與思維接不上。

  第二、操作時耗時太長,以至於最後的幾道提升練習來不及在課堂上完成,更多的精彩沒有展現出來,留下了較大的遺憾。

  《包裝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教師個人教學反思3

  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有: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體積單位間的進率、容積和容積單位。

  這些知識的教學基礎是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及面積計算,計量長度、面積的單位,並且對長方體和正方體也有了整體的認識。這部分知識是學生學習立體幾何的開始,是比較深入研究立體幾何圖形的開端,這是最簡單的立體幾何,卻是學生髮展空間觀念的一次飛躍。就是這看似簡單的長方體和正方體,對五年級學生來說卻是很難的。正因為對本單元教學難度的認識,我精心備好每一節課,收集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長方體、正文體紙盒。去實驗室借量筒、量杯等教具。經過兩個星期的忙碌,本單元的教學結束了,完成了預設的教學內容,達到了教學的基本目標,回顧本單元的教學歷程,覺得以下幾點值得反思。

  一、形體特徵的認識要遵循具體到抽象的認識過程

  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徵時,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導學生探索圖形的特徵,豐富空間與圖形的經驗。讓學生透過對長方體實物摸一摸、數一數、量一量來歸納出特徵,可以從現實生活情景引入,生活用品形狀觀察,抽象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圖形,使學生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和正方體的。但是,我覺得這樣做對面、稜的認識還不夠到位,對“長方體是由六個面圍成的立體圖形”更是難以理解。為此,我設計了用菜刀切蘿蔔幫助學生逐步認識面、稜的。我先在蘿蔔上切一刀,把形成的面(近似長方形)讓學生摸一摸,說說感覺,並且及時地把這個面抽象出來畫到黑板上,指出這就是我們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接著相交於剛才切成的面再切一刀,兩面相交處又讓學生摸一摸、說一說,指出這叫稜,稜在兩面相交處。然後提出,要切成一個長方體該怎樣切?這個問題一丟擲,教室裡可熱鬧了,人人都想當我的老師。我索性讓他們相互先說個夠,然後指名學生教我切,邊切邊問,切完了讓學生說說切成的長方體與你手中的長方體有沒有相同的地方?這個問題實際上是讓學生歸納出特徵。

  當學生已經從實物中找出長方體的特徵後,必須及時把實物長方體抽象出來,再從圖形中找出特徵。我讓學生回憶,在學習觀察物體時,我們知道最多能看到長方體幾個面,把剛才切的長方體的三個面畫出來就是這樣,還有三個面看不見可以用虛線勾勒出來。最後引導學生觀察黑板上的長方體和長方形,感知平面與立體的不同,也很好地理解了長方體是由六個面圍成的立體圖形。在這個認識特徵的過程中,如果只有直觀,或者只有抽象都是不利於空間觀念的.培養的。我認為這樣做是比較成功的。

  二、表面積的計算要多聯絡生活實際

  本單元有很多需要藉助生活經驗來解決的數學問題,很好地體現數學知識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將我們的數學課堂與學生的生活、學習聯絡了起來。例如,要計算游泳池貼瓷磚或抹水泥面積、教室的粉刷面積、抽屜木版面積;計算落水管、煙囪以及大廳裡柱子的油漆面積等,要解決這些實際問題。先要從這些物體的應用瞭解其特徵,再根據特徵計算出面積。如果學生沒有這方面的生活經驗,頭腦裡就沒有這個表象,就不能準確解決這些問題。對五年級學生來說是有難度的,尤其是現在的學生,大都過著筷來伸手飯來開口的生活,對周圍的事和物很少關注,即使關注了也缺乏親身體驗。

  這就需要我們老師為學生搭建一個平臺,把實際生活中的情形做成一個模型。其實,火柴盒是一個很好的模型,整個火柴盒是一個完整的長方體,內盒可以看作一個游泳池、金魚缸、抽屜等沒有蓋的五個面的長方體,倒過來可以看作粉刷教室的五個面;外殼可以看作煙囪、落水管、大廳裡的長方體柱子等四個面的長方體。每位學生準備一個火柴盒是輕而易舉的事情,根據需要隨時可以拿出來看看,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的空間觀念會慢慢建立起來。

  三、體積和容積大小的建立要有一個參照物

  在學習體積單位前,我就佈置學生做稜長是一釐米和稜長是一分米的正方體各一個,在課堂中學習了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的概念後,要學生閉起眼睛把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的正方體裝進腦子裡,直到閉著眼睛能用口講述用手比劃出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的正方體的大小為止,等學生初步建立起這兩個單位的大小後,再學習一立方米,揭示一立方米的大小後,在牆角我用米尺搭起了一立方米,並且讓學生進去站站,數一數能站幾位同學,使學生直觀地感知到一立方米是蠻大的,接著我又拿出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的模型,將三個單位進行比較,再一次感知三個單位大小的懸殊,腦子裡有了這三個單位的模型,在判斷物體大小時,學生就會用它們作為參照物,估計出物體的體積大約有多大,也為學習體積單位的進率做好伏筆。

  容積單位升和毫升的建立比體積單位還要難,我自己就有這種感覺,這可能升和毫升常用於液體的緣故吧,液體是流動的,不象固體那樣不變形,也就很難找到一個模型來作為參照物。出於這樣的思考,我在教學升和毫升時,仍然用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作為模型。當揭示升和毫升後,讓學生拿出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兩個模型,假如我們做的一立方厘米的盒子不漏水,裝滿水就是一毫升,一立方分米裝滿水就是一升。接著讓學生用這兩個單位作為參照物猜一猜,並且把猜的資料寫下來,便於比較,我用量筒驗證,這個環節學生的情緒非常高漲,學生提供各種容器,一開始學生猜的正確率較低,幾次後正確率明顯提高。每次猜後,我都用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的水去比一比。培養學生用參照物判斷物體體積或容積的大小的思維方式。

  總之,長方體和正方體單元教起來並不困難,但是從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來看效果並不理想。比如:體積、容積單位之間的換算,學生總是容易搞錯。因此,本單元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我們好好研究,要多站在學生的角度來研究,以達以滿意的效果。

  《包裝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教師個人教學反思4

  在上這節複習課時,我專門翻開了“24字教學模式”操作手冊,網上也查閱了四種課型的特點。就複習課和練習課而言:兩者不同,複習課是學生對已有知識的再現和梳理,對學生已經建構的知識進行鞏固、深化、擴充套件,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針對學生的弱點,查漏補缺。要充分發揮複習課的作用,避免將複習課上成重複課,複習課應當選擇恰當的教學策略。能透過複習,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連成線,鋪成面。而練習課則是上幾節新學課後需要鞏固知識、提升學生能力的一種課型。它是新學課的拓展延伸,是新學知識的鞏固和提升、拔高和提煉,要上出高效的練習課,教師課前得精選習題,備課是關鍵。

  複習的重要目的在於知識的綜合化,因此,複習時要注意對知識進行歸納整理。

  1、知識的條理化、系統化、形成知識網路。

  本節課前我佈置給學生的作業是: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梳理本單元的知識點。在課前的十分鐘時間裡,採用小組交流的環節,讓學生對自己梳理的知識進行補充及系統化。反饋:每小組裡1號或2號學生能用大括號、知識(框架)表格、知識樹等形式去歸納,但學生歸納的系統性、條理性欠缺。然後學生又給這棵“樹”添加了“綠葉”。如:複習長正方體的特徵:8個頂點、12條稜、6個面。計算它的稜長和、表面積、體積,在計算的同時說說計算的依據。這是透過計算,複習長正方體的求積方法,說依據,反過來幫助學生認清了長正方體的特徵就是計算方法的根本。根據長正方體的特徵,請學生用一句話概括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關係,為的是讓學生理解長正方體間的關係。

  2、要讓學生質疑困難

  在課前做一些調查,學生對這一單元知識點還存在哪些疑問,教師再把這些疑問集中起來,然後進行歸納分類。在課堂上將所有的疑問擺出來,分小組,讓學生交流彙報,老師將學生們的閃光的東西總結出來,透過實踐活動,把問題一一解決。

  3、總結歸納,揭示規律

  複習課不能僅僅停留於鞏固和梳理,更要為學生的思維創設條件,搭設一個思維深化的平臺,切實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如遇到不規則的立體圖形求體積時,我們也可以用底面積乘以高來進行求解。

  4、分層練習,選綜合性強的題,適當提高

  基本練習採取選擇、連線等方式把體積與容積、表面積的幾種不同的解答方法柔和在一起,同時滲透表面積的判斷方法。學生腦中先呈現出一幅圖,這幅圖就是學生腦中的“形”;然後連線,就是將腦中的“形”抽象成了數的運算,最後請學生講算理,就是將“數”又還原成學生腦中的“形”,這時學生腦中的“形”就更為豐滿。幾何知識的教學是“形”與“數”最好的結合點。創設好的情景,架構起學生“形”與“數”之間的橋樑。

  本節課我覺得設計最好的一道題是最後那道魚缸的題,這道題幾乎涵蓋了本單元所有的知識點。在選擇此題的時候就是看中了它的綜合性,在分析時讓學生清晰地明確每個問題所求的是什麼。比如:求長方體魚缸一週用了多少米鋁合金條?這個時候聽到學生在下面七嘴八舌:這是求稜長總和的……本課最遺憾的是學生參與不積極,每次發言總是那幾個。結合班情,剖析班狀:學生太懶,學習習慣差,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今後努力方向,繼續抓學習習慣。

  《包裝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教師個人教學反思5

  1、讓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合作探究,實現學習方式變革。

  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觀察實物------土豆,來豐富表象,再讓學生動手操作------切成長方體,來提高感性認識,最後透過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展過程,學生在觀察中理解,在操作中感知,不僅拓寬了思路,獲取了新知識,而且溝通了知識的內涵,領悟了學習方法,轉變學習方式,啟用學習熱情,達到全員主動參與“學數學”目的,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2、讓學生經歷“學數學”過程,要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

  本案例教學中,教師始終把學生置於主體地位,積極引導學生透過看、摸、想、議、切、說等學習過程,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再發現”、“再創造”過程,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學知識過程中既發展了空間觀念,又培養了能力;既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又培養了合作交流的能力,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教師起著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

  3、讓學生經歷“學數學”的過程,其核心問題是“學會思考”

  讓學生學會數學地思考,是數學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而積極有效的思考依賴於合適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依據知識自身的重點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改呈現知識為呈現問題,能吸引學生充分參與數學學習過程,自覺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心智技能,從而促使數學學習活動有效地展開並不斷深入。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數學教學要努力建立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的數學教學環境,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使學生在獲取作為一個現代公民所必需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和價值等方面得到充分發展,立生積極的情感體驗,進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用《數學課程標準》來教學,必須讓孩子們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形成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精神。總之,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真正體現新的課程理念,讓學生“學數學”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

  《包裝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教師個人教學反思6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整理與複習》是人教實驗版第十冊數學的第三單元內容,是在學生探究平面圖形的基礎上,第一次接觸三維立體圖形,是由平面擴充套件到立體的開始。立體圖形是學生初次有了”看不到“的地方,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空間想象。前面兩個單元都沒有整理複習專項內容。本單元特意安排一個整理和複習板塊,這足以說明整理本單元內容是非常必要。著眼複習課和練習課不同,複習課是學生對已有知識的再現和梳理,對學生已經建構的知識進行鞏固、深化、擴充套件。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針對學生的弱點,查漏補缺。要充分發揮複習課的作用,避免將複習課上成練習課,複習課應當選擇恰當的教學策略。因此,本節課我嘗試使用“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經歷了“自學—鞏固—解決問題能力培養—思維培養”四階段。

  一,嘗試回憶整理,形成知識網路。

  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透過自主回憶,自我梳理,整理歸納形成系統的知識網路。

  首先課件出示長方體和正方體立體圖,讓學生猜一猜今天的學習內容,引出課題。再直截了當地出示學習目標、自學指導,讓生明確今天學習本節課的目的,並有方向可循。接著放手給學生自己完成“整理表”,最後引導全班交流,完善整理表,形成知識網路。這一過程,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知識的整理中來,巧妙的幫助學生從概念,公式,單位,進率等角度去整理知識點。學生都能快速完成整理表,對計算公式的掌握較好,但在引導全班交流時,發現學生對排水法的理解不夠深入。

  二、再現“難點”,補缺補漏,鞏固所學知識。

  在本單元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對12條稜的分組、排水法理解不透,導致解決問題時不夠靈活,阻礙學生解決能力的培養。學生由於第一次接觸“立體圖形”,空間想象有待培養與發展。我從以下3個問題入手,發展空間觀念,知識鞏固。

  (1) 長方體6個面中,只能有2個正方形,這兩個正方形只能相對,不能相鄰。

  (2) 12條稜可以怎樣分組?

  (3) 排水法求不規則物體的體積。

  學生能獨立完成問題(2)和問題(3),但語言組織不夠嚴謹,問題(1)的解決比較困難,從中反應出學生的想象能力有待提高。立足我班學生實際情況,此環節我藉助了多媒體的動畫效果,較直觀地再現並解決了這些“難點”,給學生提供想象的“直觀基礎”,培養學生想象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三,強化基礎訓練,促進知識再現,培養解決問題能力。

  複習課的主體是知識的再現,而必要的基礎訓練是再現知識的最好手段。本堂課,我在學生整理完本單元的知識點,設計了疑點追蹤後,直接出示如下解決問題,放手給學生獨立完成。

  生生商行做了一個長方體燈箱,長0.6米,寬0.5米,高1米。

  1、焊這燈箱框架,至少需要多少米的鋼管?

  2、燈箱上貼著一圈商標紙(底面不貼),這商標紙至少多少平方米?

  3、這燈箱佔空間有多大?

  接著抽3個出錯的學生板書,學生自己相互訂正。最後學生自己總結概括解決這些問題的思路。

  四,靈活運用知識,發展學生思維。

  本節課我力圖挑戰性和思考性。從學生掌握到的知識出發。提供出接近學生已有知識經驗,智慧水平,但又必須”跳一跳“才有可能夠到的問題,於是,我設計“找不變數、割拼、排水法、鋪瓷磚”四種類型的思維突破題,讓學生自己選擇一至兩題進行挑戰與突破,最後教師藉助課件引導理解問題的難點,探究解決問題的思路,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思維。本節課重點解決了“排水法”,問題:一個從裡面量長是80釐米,寬是50釐米,高是60釐米的長方體玻璃魚缸中,裝有200L的水,亮亮把一塊珊瑚石完全放入水中,這時水深50.5釐米,這個珊瑚石體積是多少?學生一開始不能快速提煉200L水是“水體積”這一知識,我藉助課件引導理解,在動畫演示放珊瑚、水上升的過程,讓生明白“這時的總體積=水的體積+珊瑚石的體積”,要求珊瑚石的體積,就得用總體積—水的體積,探究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得以解決問題。

  總的來說,這節課自我感覺在教學環節的設計,教學資源的運用,學生的學習以及學生對知識的達成等方面表現的還不錯,學生也學到了我預期想讓他們學到的東西。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如:在練習題的表現形式上都是以文字出現的,顯得有些單一,如果有實物圖就更好了。其次是,一節課複習完後,應讓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穫與遺憾,給學生一個自我反思,自我總結的機會。由於時間關係就草草收兵了。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還應合理安排課堂時間,達到靈活調控課堂。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