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我的家鄉在哪裡》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我的家鄉在哪裡》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透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我的家鄉在哪裡》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我的家鄉在哪裡》的教學反思1
這節課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應該比較好講,但沒有我想像的好,課後我進行了反思,我覺得我這次失敗的原因主要有:
一、沒有充分準備的課不是好課
教師要上好課,就要充分地熟悉教材,學生,要做好一切課前準備,尤其是對於這樣的選拔課,更是要全身心地鑽研和投入,而我似乎是一心二用,仔細想想,對教材的處理和把握肯定會有影響。另外,此次上課我事先沒有到那裡熟悉場地,進行必要的多媒體的操作,結果在沒有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的情況下,讓學生馬上進入到新課的情景中,不禁使自己的教學顯得倉促,從而影響了教學質量。
另外,這節課,發言的同學總是那麼一些,作為教師的我似乎只滿足於學生能遵守紀律,能認真聽講,卻忽視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忽視了學生的情感的體驗。課後,我想:假如,在課堂上我能更好地創設情境,更好地融洽師生關係,更好地實現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以此來引導學生,或許效果會更好一些。
二、課堂教學要有生成
思品課關鍵是要教育和引導學生,要使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課堂上的一切過程是預設,而不是一定如此。而我犯了一個錯誤,就是有一些內容我叫學生準備過,如介紹自己的家鄉,用各種聯絡方法與親人聯絡等,結果課堂就缺少了生氣,缺少了生成。由此,帶給我一個思考:公開課究竟應該怎樣上?我想我應該追求真實、返璞歸真的境界吧。
新課程要有新思路,要有新流程,要可學、可點、可思考。我想:在上完一節課後靜下心來反思的確很重要,希望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能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學,不斷地改進自己的不足,使自己教學真正有成效。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我的家鄉在哪裡》的教學反思2
雖然本節課在虎林市第八屆教師課堂教學大獎賽中榮獲第一名,但是為了今後在教學上能邁向新的臺階,我在上完《我的家鄉在哪裡》一課後,靜下心來對本節課教學進行了認真的反思:
成功之處:
1.我課前有目的安排學生讀書學習和調查活動,為課內的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做了鋪墊,學生把自己調查結果進行了充分的展示,使學生從中瞭解家鄉的人文與地理,經濟與社會的美好景觀,進而增強了學生熱愛自己家鄉的情感體驗。
2.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以多媒體內容為開展教學活動提供契機,將整個教學活動快捷、形象、有序地組織起來,使學生的感性認識得到昇華。
3.我所設計的畫家鄉虎林輪廓圖和拓展延伸活動找朋友的教學環節恰到好處,給本課增添了亮點,學生很有創意,不但形象地畫出家鄉虎林的輪廓圖,而且還能塗上自己喜歡的顏色,並能說出為什麼塗上這些顏色,學生說得真是太好了,出乎我的意料,有的說金黃色是代表我們家鄉虎林位於祖國的最東部,是太陽最早升起的地方,是太陽發出耀眼的光芒,還有的說是豐收、是收穫,綠色代表家鄉虎林的自然景觀,山綠、水綠、食品綠、是綠色的虎林,學生不僅把愛家鄉的思想感情描繪在畫中,而且還能把家鄉和自己的情感態度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喚起內心深處對家鄉的感覺,真是太棒了!
不足之處:
1.對學生了解的不夠。我備課時側重於備教材,忽略了備學生,在讓學生說自己對家鄉的瞭解有多少這一環節時,如果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觀察、體驗,說出對家鄉的瞭解就更好了。所以作為教師在備課時不但要備教材,更應要備學生,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的瞭解學生。
2.教學過程後半部分時間有些緊。課前設計幫朋友找家鄉的拓展活動,主要是讓學生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不但能在中國地圖上找到自己的家鄉虎林,還能幫助其他小朋友找到自己的家鄉,如果在此環節再加上做小導遊活動,向外地朋友介紹家鄉虎林,這樣不但使教學拓展了,而
且得到了延伸,教學效果會更好。
以上是我的教學反思,有不當之處敬請指正,我想在以後的教學中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學,不斷地改進自己的不足,使自己的教學真正有成效,教學水平有所提升。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我的家鄉在哪裡》的教學反思3
我講授了《我的家鄉在哪裡》一課,學生們學會了很多的知識,他們瞭解了自己的家鄉,知道了家鄉是祖國的一部分。孩子們發言很積極,課堂氣氛特別活躍,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在課堂中,我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很高,能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採用了表演的方式,學生們很喜歡這種方式,在表演中,他們進一步理解了所學內容,孩子們的學習效率很高。
我很善於評價學生,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學生們找到了自身的價值,嘗試到了成功的喜悅。
不足:
1.有個別學生髮言不積極。
2.學生們的知識不夠豐富。
改進措施:
1.我們要多提問學生,應多關注學困生。
2.教師應讓學生多看書,要開闊他們的視野。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要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爭取做到寓教於樂。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我的家鄉在哪裡》的教學反思4
品德與社會課的教材是一種開放的、期待著使用者自己去完成的教材。《我的家鄉在哪裡》這一課以"家鄉"為例,給我們提供一些話題和範例,也給我們留下了很大的創造的空間。因此,我在組織這課教學時,注重了以下幾個環節:
1、以"家鄉"作為本課教學的主要物件,是遵循了客觀實際,因為在六小學就讀的學生絕大部分是本地人。但也有小部分來自外鄉,讓他們說說自己的家鄉在哪,是尊重了他們的家鄉意識。讓他們把家鄉當作自己第二個家是激發他們愛家鄉的情感,促進全班同學團結一致,一心愛家鄉,為整節課奠定感情基礎,便於開展教學。
2、會看地圖是學好這課的關鍵,教師要指導學生透過觀察、活動來找到吉林的位置。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學會多方位地思考,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來說清楚吉林在哪裡,既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敏捷性、擴散性,又讓學生心中牢記吉林在中國地圖上的位置。
3、在找完吉林並說清它的地理位置後,學生個體就獲得了經驗,能夠根據比較正確的方法在吉林地圖上找到吉林市,並表述吉林市的地理位置。這部分活動是在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進行的。透過這樣的活動訓練,不僅使學生更清楚家鄉在哪裡,也培養了他們對問題的判斷、解決能力。
4、課前讓學生收集有關家鄉風景名勝的資料,一是充實教學內容,在認識吉林省地區圖的基礎上,稍稍瞭解各縣、市、區代表性的景點;二是豐富學生的活動體驗,培養他們收集、整理、分析資訊的能力。學生透過各種學習途徑找到相關資料,有的介紹自己在風景區遊玩時的情景,有的介紹該風景區的特點……讓學生在交流活動中燃起作為吉林人的自豪感。既而再讓學生透過不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家鄉的愛,使整堂課的氣氛達到高潮,也著實激起了學生和老師心中那份情,那份愛--我是吉林人我驕傲。課後作業的佈置為了下課《我來做個小導遊》做準備的,瞭解了家鄉的地理位置、風景名勝後,就要學會以一個小主人的身份來介紹吉林。]
《我的家鄉在哪裡》是本單元"愛鄉"教育的首篇,它的定位應該是"常熟到底在哪裡",有了這個基礎才會有接下來的《我來做個小導遊》、《家鄉特產知多少》和《了不起的家鄉人》,愛鄉的情感並非在這節課中就要燃盡,而是慢慢滲透在這單元中的教學中。而這課的.地理教學是十分重要的,《品德與社會》課在強調品德教育的同時,也要培養學生對其他學科知識學習和掌握。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都應該準確地把握其中各門學科的知識要點,發展能力。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我的家鄉在哪裡》的教學反思5
《我的家鄉在哪裡》是本單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熱愛家鄉教育的第一篇,根據教材三課的順序編排,分別要求學生從瞭解家鄉的地理位置和特點(我的家鄉在哪裡)、自然人文環境(家鄉的美景,家鄉的人)、家鄉的文化(濃濃家鄉情)三方面來了解家鄉從而增強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在第一課《我的家鄉在哪裡》的第一課時中,教學重點是要求學生能夠認識家鄉的地理位置,從而加深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勢必要在教學環節中設計一些地理知識(如我國的行政區劃、內蒙古的地理位置及鄂爾多斯的地理位置等);還要適當的設計一些能引發學生表達熱愛家鄉之情、昇華這一感情的環節。反思本課,從優缺點兩方面來說:
1.優點:因為是新學期的第一課,在新學期寄語、一分鐘安全提示方面做得很好,很好的溝通了感情,學生對於老師寄語的希望很認同,也很受鼓勵;在歌曲《我的家鄉內蒙古》的歌聲匯入中,學生基本能繪聲繪色的描歌曲中家鄉的優美風景及演唱者對於家鄉的熱愛之情;在出示的祖國版圖中,學生能踴躍的說出第一眼看到的和感受到的祖國的形狀、祖國行政區版圖的印象。從這幾點而言學生體會到了一些愛祖國,愛家鄉的感情。
2.缺點:在教學過程中我大部分的時間用到了“看地圖找家鄉”這一塊,之後本想以畫家鄉的輪廓及景色為結尾來昇華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的這一環節卻沒時間做。分析原因,第一,我想是因為想要給學生拓展更多的地理知識,沒有把握住本課的重點。第二,我也可以在課前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查詢和學習一些地理知識,讓學生在課前完成題單,這樣,課上就會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和互動,也節省了學生書寫這些內容的時間。
品德與社會是門開放的學科,有各種知識的融合,但思想品德的教育仍然是每一節課的重點,這一點是我的困惑,更是我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