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的分段整理》的數學教學反思

《資料的分段整理》的數學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資料的分段整理》的數學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資料的分段整理》的數學教學反思1

  本節課,我著眼於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極力選取學生身邊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貫穿於整個教學始終。重在培養學生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在進行了《資料的分段整理》一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力爭在設計中體現以下幾點:

  1、數學生活化,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

  “數學生活化,讓學生學習現實的數學。”因此,我在引入新課時,創設了一個學生比較生活中常見的話題——空氣汙染指數,空氣質量,較好地激發學習興趣。雖然在此以前,學生不知道如何分段整理。但藉助這一情景,學生感受到了分段的必要,並嘗試分段,不由自主地參與到統計活動中來。讓同學們感到非常親切,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使他們興致勃勃地投入新課的學習之中。

  2、數學活動化,讓學生參與統計的全過程

  統計的基本過程即收集資料,整理資料,製成表格、分析資料。在課中,我讓學生在讀一讀、分一分、填一填、想一想等活動中初步感受資料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過程。 只有讓學生經歷知識,體驗知識的形式過程,才能把新知識納入原有認識結構中,才能成為有效知識。活動中,我還根據同學們的已有經驗整理資訊,組織同學們討論並確定較好的統計方法,變教師的“教”為“引”,學生的“學”為“探”。

  3、數學問題化,讓學生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整節課,我用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步展開思維:如你能一眼看出汙染指數最高的是多少?最少呢?按照這個標準,你準備用什麼方法對這些資料進行整理?怎樣知道統計的對不對等等。組織學生共同交流想辦法,讓學生按照想出來的辦法去統計。這樣,辦法是學生自己想的,統計的過程是學生親身經歷的。對統計結果的分析是一個開放的過程,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起到很大的作用,我針對學生的意見適時加以引導,他們在這些思維的碰撞中進一步發展了思維。

  本節課中,我在充分了解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原有認識水平的基礎上,從學生的生括實際出發,豐富統計的內容,強化統計的過程,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初步統計知識、方法和思想,拓寬學生的視野,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教給學生如何正確地對待問題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教師的教學狀態不佳;教師對學生整理的方法示範不到位;課堂上的評價激勵語言不夠;新知告知的較多,引和導不夠,學生探究的空間太少。

  《資料的分段整理》的數學教學反思2

  昨天,聽了何遠老師的課,本人從中學到了很多很多,但有些地方還是讓我覺得可以商榷一下,並且歸納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1、板書的完整性問題:整個板書簡潔明瞭,重點突出,富有啟發性,但我覺得標題有改善的餘地,我覺得課題可以改成“統計――分段整理資料”,何老師板書了“分段整理資料,”這樣不太能讓學生明確分段整理資料是統計中的一種方法。

  2、彙報缺反饋問題:何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有一個環節,是讓學生彙報他們整理資料的方法,然後希望透過設問“哪一種方法更利於我們整理資料?”來達到學生明確用“畫正字”的方法整理資料,但是何老師沒有把學生完成的記錄單的其它記錄方法用展板展示,學生沒能對比幾種記錄方法的記錄單,所以不能直接說出哪一種方法更好。

  3、情境創設問題:何老師以學校鼓號隊要添置服裝引入本節課的內容,這個設計非常不錯,並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延伸到下一個環節,達到非常理想的效果。但有點要提的是這個情境如果在教學的最後環節再點撥一下的話,就會起到呼應引入的環節,這樣的一節課會更加完美,也讓學生有一種學有所用的感覺。

  4、重點突出問題:在最後揭題這個環節,讓學生回憶我們今天為了解決添置服裝問題,經歷了統計過程,老師出示了“收集資料――整理資料――製成統計表――分析資料。”但在這個過程中,缺少一個強調,一個點題,點明這個統計過程中重要的一步就是“分段整理資料”

  5、師生的互動問題:老師在整個教學過程都非常重視學生本體作用,在這方面老師都做得很好,但有些細節性的東西,老師還是包辦了,該放手給學生做的不足,因此,有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所限制,這裡老師可以在教學中可儘量放手讓學生完成。

  6、小組交流互動問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研究討論都比較少,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這方面的引導比較少,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討論都比較少。

  7、練習設計問題:老師的例題及練習設計都非常到位,難易適中,有梯度,但有一個部分,先出示“一組成績記錄”讓學生想想,準備用什麼方法統計?再出示課本中的表格,可能會更好。

  8、最後關於空氣汙染的問題,老師應該放的開一點,讓學生充分的說:我們可以為了改善環境做出哪些事情,大膽的交流,課堂的那種氛圍更濃一點。

  《資料的分段整理》的數學教學反思3

  新的學期開始了,鑑於上學期學生做衛生有偷懶現象,所以,本學期我考慮將原來的7個值日小組改為5個值日小組,規定好每個人每天的值日量,堅決杜絕有人偷懶的`現象。原打算利用課餘時間和學生討論一下分組、確定小組長的事,可是由於時間緊迫沒能如願,而我又不願意佔用自己的教學時間,這可怎麼辦呀?眼看上課時間就要到了,我突然靈機一動,何不把這件事和學習結合起來呢!主意已定,我趕緊調整原來的教學設計。

  上課伊始,我簡單介紹了自己將值日組重新分組的想法,讓學生在原來的7個小組長中選出5個新的小組長,學生興趣較高,全班參與。當選票收上來後,我們當場進行整理資料——我指名7個學生在7個候選人名字下面進行唱票。透過觀察,我發現學生對畫“正字”的方法都認識並有使用的習慣,所以我決定不再將這部分的知識作為重點進行講解。當學生將“正”字統計後得出資料,寫在了每個候選人下面,這時我順勢引導:“這樣看起來,有什麼感覺?”學生有的說,知道了誰當選了,誰落選了;有的說看起來比較亂……抓住“比較亂”這個回答,我引入了統計表,讓學生把這些資料整理成為一個單式的統計表。隨後,我讓學生利用例1進行練習,完成統計表的填寫。在完成統計圖的練習時,我發現有一部分學困生,對於每一個小格表示多少不明白,所以我進行了個別輔導,並在訂正時在全班強調。

  想到學生在唱票時的積極狀態,我決定不對例2部分進行講解,直接讓學生用畫“正字”的方法完成例2“做一做”。在巡視過程中,沒有發現有不理解例2的學生,只是發現學生在畫“正字”時不是按照原始資料的順序去做,而是將屬於一個範圍的資料一個一個的跳著畫,費時費力。為了讓學生選擇最佳的方法,我不動聲*的選擇兩個學生進行比賽,一個學生按照原始資料的順序,將每個資料畫在屬於自己範圍的下面,另一個則跳著畫“正字”。比賽過後,學生一眼就發現了按照順序畫“正字”比較快。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還有一部分學生提出了用作標記的方法將原始資料統計成表的辦法,也很受大家的贊同!

  透過這節課的教學,使我深刻地認識到將枯燥的統計知識與學生身邊的實際結合起來,學生能真正經歷統計知識的形成過程,從畫“正字”到整理成統計表,從原始資料中整理成統計表,認識深刻,掌握牢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