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

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1

  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的教學中,透過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這節課我設立的教學目標是:

  (1)使學生透過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會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透過操作,觀察和比較的活動初步認識轉化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概括、推導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反思這節課,我總結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具體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可取之處:

  1、注重數學學習方法的滲透 在數學教學中,要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要讓學生了解或理解一些數學的基本思想,學會掌握一些研究數學的基本方法,從而獲得獨立思考的自學能力。我在這節課中,先讓學生回憶長方形的面積是怎樣求的?引出你能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嗎?做到用“舊知”引“新知”,把“舊知”遷移到“新知 ,有利於有能力的同學向轉化的方法靠攏。重視轉化思想的滲透,透過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解決實際問題。透過把不熟悉的圖形轉化成我們熟悉的圖形來計算它的面積,這在數學學習中是一種好的方法。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轉化思想的好處。為學生解決關鍵性問題——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奠定了數學思想方法的基礎。我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多種方法剪拼,想突破平行四邊形高有無數條,拼法也有無數種,可是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在充分動手操作的基礎上採用小組合作的方法比較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長和寬的關係,推匯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2﹑充分給足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並能正確運用公式解決實際生活問題。教學難點是把平行四邊形轉化已學過的基本圖形,透過找關係推匯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所以我在本課設計了讓學生自己動手剪,移,拼,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一個長方形,接著小組合作完成推到過程:長方形的面積與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平行四邊形的底 ,長方形的寬相當於平行四邊形的高,因為長方形的面積= 長 × 寬 ,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底×高。學生透過親自動手實踐,實現新舊圖形的轉化,有利於學生主動構建新的認知結構,使知識的掌握更長久、牢固。同時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確立,邊操作邊思考,邊觀察邊尋思,從中有所悟。

  二、還需要改進的地方:

  1、在進行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時,讓學生理解長方形的長、寬分別和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相等是學生推導平行四邊形公式的關鍵,其中有兩個學生到演示臺上展示剪拼的方法的時候,說發現他們的面積相等,而我只強調了拼後的面積相等這個概念,為什麼面積相等?這個關鍵的問題我卻沒有追問,由於擔心時間不夠也省了,忽視了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即將探究出的知識薄而未發,這樣就使得學生的操作只停留到了表面,而沒有在操作的過程深層次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正因為在這個關鍵問題上疏忽,導致了學生對平行四邊形面積推導過程茫然的情況。

  2、學生在剪拼時,只注重結果,沒有適時歸納過程。讓學生理解只要沿著平行四邊形的一條高剪下,都可以拼成一長方形。這一環節處理層次不夠清晰,導致時間過長。雖然本節課能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主導,但後半部分的教學還存在著不敢放手現象。例如,平行四邊形不但可已轉化成長方形,如果是一個菱形(也就是四邊相等的平行四邊形),透過割補、平移是可以轉化成正方形的,因為擔心自己不能很好的把握課堂節奏,完不成教學任務,所以這節課我只處理了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一種情況,這樣就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沒有給學生思維的空間和機會。所以我在講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積時便吸取了這次的經驗教訓。給學生思維的空間和機會,讓他們從眾多的方法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教學是一門有著缺憾的藝術。我相信做為教者的我們,往往在執教後,都會留下或多或少的遺憾,只要我們用心思考,不斷改進,我們的課堂就會更加精彩。

  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2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要求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各種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他們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為此,老師們都非常重視情境的創設,力求將自己置於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地位,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

  對於情境教學,首先我們應該充分重視“問題情境”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不僅要在教學的引入階段格外注意,而且應滲透到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在情境中不斷激發學習衝動,使學生經常處於渴求新知的狀態,激發其自身的學習動力和思維空間。其次,從長遠的前景來看,引入教學情境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數學,更重要的是使他們“會學”數學,培養他們在生活中科學地思考,把學習中探索、體會到的觀念、方法儘快地提升到理論的高度。當然,要設定好情境還不可忽視情境創設和教材主旨的統一,始終堅持從激發學生的學願望和參加動機出發。以下我將根據情境教學的要求結合《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來談一談?

  1、把數學知識的教學融於現實情境中,學生在情境中學的高興,學的紮實。我透過主題圖這一個情境,將新知的學習置於這一現實情景中,透過猜想、轉化、平移、旋轉、演示等活動,進一步加強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絡,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數學的意義與價值。

  2、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加強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培養。整節課中,老師給學生提供了探究交流的時間和空間,並創設多種教學活動,激發學生興趣,學習與鞏固知識。例如在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法推導過程中,老師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互相交流,最後動手操作,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推匯出平行四邊形的計算方法,在平等和諧的氛圍中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和動手能力。

  3、 有效的滲透了數學的一些思考和學習方法。在教學中,老師讓學生經歷了提出猜想—操作轉化—驗證猜想這一過程,對學生以後學習三角形面積和梯形面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4、充分利用小組合作這一課題的有效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觀能動性,加強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3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一課自己感觸頗多,有成功中的喜悅,也有不足中的遺憾,總結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體會。

  反思這節課,具體概括為以下幾點:

  第一、創設問題情景,引起矛盾衝突,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重視操作探究,發揮主體作用。

  為了引起學生的興趣,我準備了一個可活動的長方形框架,如果把它拉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周長和麵積有變化嗎?怎樣變化?如果任意拉這個平行四邊形,你會發現什麼?什麼情況下它的面積最大?透過這個拓展題目使學生體會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變化,從而理解的更透徹,運用的更靈活。使學生在練習中思維得到發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滲透“轉化”的思想。

  “轉化”是數學學習和研究的一種重要思想方法,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以學生的探究活動為主要形式,教學過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步步深入,緊扣主題。同時滲透“轉化”的思想,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學會利用舊知識解決新的問題,形成積極主動的探究氛圍。

  第四、聯絡實際設計習題,學習內容始終充滿生活氣息。

  存在的一些問題和困惑:

  1、應變課堂能力的教學機智不夠靈活需要多鍛鍊。

  如新知猜想時耗時過多。

  2、學生數學知識的底蘊要加強。

  學生拿著平行四邊形,不知道如何動手操作,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這也與我前面的鋪墊、啟發不到位有關,當學生不能獨立作出來時,老師要及時給予指導和啟發,可以這樣啟發:同學們看一看,平行四邊形的高與底邊是什麼位置關係?如果能利用這一點來轉化呢?沿著什麼剪?

  就“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教學而言,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什麼,不是什麼?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為什麼是“底×高”,為什麼不是“底×鄰邊”?透過把平行四邊形不斷“拉扁”,引導學生逐步瞭解高與面積之間的內在聯絡,理解高對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影響,在讓學生獲取知識的同時,悄然無聲地滲透了函式思想。

  其實,澄清錯誤與建立正確認識同樣重要。不急於引導學生對正確情況的接受,而更多地讓學生自己在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問題,產生矛盾衝突,並引導學生參與對問題和錯誤的剖析。平行四邊形面積為何是“底×高”,為何不是“底乘鄰邊”?疑問的解答,需要的是觀察、比較、分析等充滿挑戰性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一步步澄清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什麼,不是什麼”,明白“這樣才是正確的,那樣為什麼是錯誤的”,就會獲得真正的數學理解,推理能力也能得到發展。“推拉轉化後,面積發生變化”的表象得到強化,進一步澄清學生潛意識中“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邊×鄰邊”的錯誤認識。在不斷地對比、交流過程中,錯誤經驗得以糾正,模糊認識得以澄清,數學思維得以發展,創新意識和學習能力得以提升。但是在澄清與對比分析中,時間運用的也較多,對於“精講多練”的目的沒能達到。這種剖析,在日常教學中都是分多個課時進行,完全揉入一節課,甚至微型課,需要我思考如何從別處挪出時間出來,精心雕琢方有進步。

  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4

  本節課是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第一課時,重點是探索並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會用公式計算平等四邊形的面積(須找準平行四邊形底與對應的高)。難點是探索平等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用割補法把平等四邊形變成長方形,根據長方形面積公式推匯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這也是我們以後探索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的一種基本方法。

  因此,作為第一課時,我設計的重點就在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自然引導及探索過程和找準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計算面積底和高。一節課教學下來,反思有以下不足:

  (1)從教師自身來說,有點緊張,導致關注學生不夠,學生的.積極性調動不理想。

  (2)從設計來說,舊知匯入(出示生活中的情景圖找學過的圖形並抽象出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比在教室裡找圖形節省時間得多);例2可作為一個基本練習,不作為例題,這樣練習題型可豐富些。

  (3)從現場教學效果來說,本節課設計了一個思考題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及空間想象能力,但因為斷電和時間關係未展示;另一個最為遺憾的是學生反思與小結,應將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提升到一個理性的高度,師適當用一兩句話小結,以便為今後圖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探索打下基。

  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5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教師相當熟悉的一堂課,我曾多次聽這課,發現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存在三種狀態:第一種狀態,教師認為學生學習數學就是要掌握知識,所以教學注重對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的知識鋪墊,僅僅關注學生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法的識記與演練,掌握;只要結果,不要過程。第二種狀態,教師開始重視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但重視過程是為了更快地接受知識、更好地理解知識,卻忽視了過程本身的價值。第三種狀態,希望學生不僅獲得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知識,而且能獲得數學思想和方法;不僅能夠正確地應用公式,而且能更好地理解這一公式的來源。在學習中,展示探求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法的真實思維過程,凸顯“重知識更重方法,重結果更重過程”的價值追求。我一直在苦苦追求著第三種狀態,因此在課前、課中我一直思考以下四個問題:

  1、數學學習,除了關注知識的傳承,還應關注什麼?

  2、怎樣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設計教學?

  3、怎樣讓數學課堂變得厚重?除了顯性課程外,學生還能獲得哪些方面的發展(隱性課程)?

  一節厚重的數學課,總是能夠讓人看到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

  一節厚重的數學課,總是能夠讓人看到學生數學地思考問題。學生有潛力,並非這個孩子考試的分數高,而是這個孩子的後勁足。這些後勁足的孩子思維活躍,往往能在複雜的資訊中抓住關鍵點,能透過複雜的現象抓住數學的本質。也就是,這些孩子會數學地思考問題。

  4、如何最佳化課堂結構?

  基於以上四個問題的思考,我把“有益的思考方法和應有的思維習慣”放在本節課教學的首位。在數學教學中如何以數學知識為載體,培養學生有益的思考方式和思想方法。我在設計與執教“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中獲得一些啟示。

  一、以數學知識教學為載體,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發展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轉化”法是開展數學研究、解決數學問題常用的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學階段的幾何形體面積、體積計算公式都是運用“轉化”法推導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幾何圖形面積計算第一次運用“轉化”思想方法推導得出的。因此,本節課讓學生形象直觀地明白什麼是“轉化”,深刻理解“轉化”的本質,就顯得尤為重要。對於“轉化”思想,本節課不在是滲透的朦朦朧朧,而是把這種學習方法明朗化,讓“轉化”本領成為學生思維的“主角”,並當作學習的一個重點讓學生掌握。

  教師首先出示三個圖形讓學生透過比較,在直觀的基礎上,利用圖形的轉化,直接說出了它們的面積,滲透了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這樣,學生面對“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這一新問題,就很自然地得到了兩種猜想:用平行四邊形相鄰兩邊相乘(以前學習的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等知識的負遷移)和用平行四邊形的底乘以高(轉化思想方法的運用)。進而,教師提出問題:同一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麼會有兩個答案呢?

  激發學生進一步去探究。迫使學生動腦筋想辦法,用割補方法進行問題轉化,驗證了用“底乘高”的猜測是正確的,透過觀察圖形的動態變化,從比較中發現用“相鄰兩邊相乘”是錯誤的。學生在這一實踐活動過程中獲得割補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在練習階段的“你會求陰影部分的面積嗎?”,不僅是鞏固新知,而是將“轉化”本領內化成解題技巧。在課堂小結時,我不滿足於學生的認識僅僅在對具體知識的獲得上,而是啟發學生提煉出數學的思想方法。教師最後的評價,既給學生以鼓勵,更給學生以導向,導向在數學的思想方法上。因為數學的思想方法是數學的靈魂,學生擁有了它,其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將會得到提高,創造力的發展就有了基礎。

  二、以探索解決問題為主線,運用“大膽猜想,小心求證”的數學學習方法,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

  現代科學的探索活動,常常是人們在已有的科學知識的基礎上,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透過想象、直覺等多種思維方法,提出猜想性假說,建立起新的概念和理論框架,推出具體結論,最後透過實驗予以驗證。這種“猜想—驗證”的方法已成為科學探索中常用的方法。

  這節課,採用先讓學生“大膽猜測”,再進行“小心求證”的教學思路,教師有意識地把經歷“猜想與驗證”蘊涵在探究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數學活動中。當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獲得兩個合理的猜想後,教師不做否定,而是要求學生對自己的想法進行檢驗,學生透過思維頓悟、教師的直觀演示,自己發現錯誤的原因,這不但讓學生對知識理解更透徹,影響更深刻,而且給學生學生探究發現知識的方法指導。

  這樣的過程,既不同於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繹過程,也有別於由具體到一般的歸納過程。它是一種發現並填補認知的空隙,即定向探索解決問題的研究過程,這符合數學知識發現的一般規律,因而具有比較一般的方法論意義。這樣的數學思維方法的運用,有效地訓練了學生綜合運用思維方法獲取知識的能力,同時也受到了科學思想方法的啟蒙。

  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6

  本節課是學生在已掌握了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和平行四邊形各部分特徵的基礎上進行學習關於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計算的,我能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規律進行教學。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能正確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並且透過對圖形的觀察,比較和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轉化、剪下和平移的思想,並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重、難點是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使學生切實理解由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後,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底和高的關係。

  一、重在每個孩子都參與

  本節課教學我充分讓每個學生都主動參與學習。首先,透過財主分地的故事匯入,讓學生大膽猜測:長方形的地和平行四邊形的地哪塊大?然後讓他們各自說明理由,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來證實自己的觀點。有的孩子提出用數方格的方法,還有的孩子用剪下和平移的方法,然後再進行逐步展開。全班孩子在數格子的時候會發現問題,平行四邊形的格子沒有那麼好數,不滿1格的都只能算半格,雖然數出的答案一樣,但是不太精確,而且孩子們也意識到,在現實生活中,比較地的大小是不可能用數格子的方法來進行的。所以我們著重講轉換的方法。讓每個學生自己動手剪拼,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引導學生參與學習全過程,去主動探求知識,強化學生參與意識,引導學生運用各種不同的方法,透過割補、平移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從而找到平行四邊形的底與長方形的長的關係,高與寬的關係,根據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得到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是底×高,利用討論交流等形式要求學生把自己操作——轉化——推導的過程敘述出來,以發展學生思維和表達能力。這樣教學對於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發展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二、滲透“轉化”思想,讓所積累的經驗為新知服務

  “轉化”是數學學習和研究的一種重要思想方法。我在教學本節課時採用了“轉化”的思想,現引導學生大膽猜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能與誰有關,該怎樣計算,接著引出你能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已學的什麼圖形來推導它的面積。學生很自然的想到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再來探究它們之間的關係。這樣啟發學生設法把所研究的圖形轉化為已經會計算面積的圖形,滲透“轉化”的思想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培養了創新意識。學生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方法有三種,第一種是沿著平行四邊形的頂點做的高剪開,透過平移,拼出長方形。第二種是沿著平行四邊形中間任意一高剪開,第三種是沿平行四邊形兩端的兩個頂點做的高剪開,把剪下來的兩個小直角三角形拼成一個長方形,再和剪後得出的長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這節課學生只是拼出兩種,另外一種情況(沿中間高剪開)學生沒拼出來,我只好自己演示出來,讓學生了解,拓寬空間思維想象。接著,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為學生架起由具體到抽象的橋樑,使學生清楚的看到平行四邊形到長方形的轉化過程,把三種方法放在一起,讓孩子們討論比較,轉化後的圖形和原圖形有什麼樣的關係,並以小組為單位組織語言,組長彙報。這樣就突出了重點,化解了難點。透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孩子們瞭解到轉化的思想很重要,在以後推導三角形、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時可以提供方法遷移。

  雖然本節課能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主導,但後半部分的教學還存在著教師不敢完全放手的現象,課堂上有效的評價語言在本節課中也體現不夠完善等等。教學是一門有著缺憾的藝術。做為教者的我們,往往在執教後,都會留下或多或少的遺憾,只要我們用心思考,不斷改進,我們的課堂就會更加精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