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進酒》教學反思(精選4篇)
《將進酒》教學反思(精選4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將進酒》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將進酒》教學反思1
《將進酒》這首詩是千古名篇,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內涵豐富、歷久彌新。要想上好這堂課,真的很難。詩歌教學究竟如何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
我深知:要想給學生一碗水,老師要有一桶水。所以我看了《百家講壇》——“詩仙李白”、“詩歌唐朝”,《唐之韻》——“一代詩仙”等影片,全面的瞭解和認識李白。在此基礎上我反覆揣摩每一句詩、每一個詞,把備課的歸屬點定位在李白的詩歌魅力和人格魅力上。我決定以讀為基本線索,重在對詩歌進行理性思考,鼓勵學生透過自己的朗讀來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悟詩人的情感。
可以肯定的幾點:
1、在教學目標的完成上、教學進度的推進上,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實際的教學中沒有刻意趕教學進度、完成教學環節,而是按學生活動的自然生成來推進課堂,並沒有嚴格的劃分各環節的時間。
2、老師的主導地位沒有因學生的主體地位而喪失。老師投入激情去帶動學生,用鼓勵和讚許給學生創造寬鬆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盡情展示自己。在總結提升階段,老師的主導地位尤顯重要,一句話就有可能成為課堂的亮點。
課堂效果總體上來看還可以,但仍有不少遺憾:
1、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沒有最大限度的被激發出來。
2、誦讀指點不夠到位。老師在誦讀指導上如蜻蜓點水,如落實到具體詞語上,效果可能會更好些。
3、這首詩本應讓學生當堂背誦,但由於時間關係,設計的背誦環節沒來得及進行。
總的看來,我個人的收穫還是很大的,備課的過程就是自我修煉的過程,從中悟出的很多東西對以後的工作和學習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將進酒》教學反思2
詩歌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內涵豐富,歷久彌新然而,現代中學生卻因為種種原因,對詩歌難以產生親近之感,這不得不讓語文老師費盡心思。
那麼詩歌教學究竟該如何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我從自己上的《將進酒》中得到了一點啟示。
李白的《將進酒》寫於天寶三年,是唐朝最黑暗腐朽的時期,李白對現實的不滿之情蓄積已久,卻又無力排解,只能借酒以傾吐胸中的不平之氣整首詩讀來蕩氣迴腸、瀟灑飄逸所以歷來為朗誦名家所鍾愛但有意思的是,不同的朗誦者透過朗讀傳達出的又是對詩歌不同的解讀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我靈機一動:為何不從比較朗讀入手,讓學生在不同的朗讀中悟出詩歌的感情基調,再用自己的朗讀去表現對詩歌的理解。
於是,我從眾多的朗讀錄音中選擇了濮存晰和焦晃的朗誦。
在講授前兩句詩,我先讓學生自己揣摩其中的`情感並在詩中標註重音、停頓、升降調等符號接著學生們自由朗讀,之後再聽聽兩位名家的錄音,結果學生們發現“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後三字要重讀,聲音要洪亮,氣勢要充沛,後句“奔流到海不復回”的後三字要收束有力,這樣才能表達出黃河一瀉千里,洶湧澎湃、直走東海的氣勢。
隨後,在聽“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兩句時,學生們產生了爭議,有的認為焦晃讀得激情澎湃符合李白豪邁積極的性格,有的認為濮存晰讀得悲傷淒涼,體現出了李白苦中作樂的真實情感我趁勢引導學生,不論讀得悲切也好,激昂也好,李白的人生觀都是積極的,我們不能把“人生得意須盡歡”兩句誤以為是李白的沉淪,“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亮出的才是李白的人生價值宣言學生們聽後大受鼓舞,用洪亮的聲音再次齊聲朗讀,那感覺與前面相比簡直是大相徑庭,連我都被感染了。
接下來,在講解“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時我請學生們自讀,可學生怎麼也讀不出感覺,我就用李白曾兩次入京,又兩次見棄的經歷啟發學生,他們終於品味出了其中包含的激憤之情不少學生讀起來鏗鏘有力、擲地有聲,達到了良好的效果當講到“五花馬,千金裘,呼爾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時,學生們卻怎麼也讀不出愁的滋味,於是我就讓他們聽聽兩位名家的錄音,一經對比,學生們發現濮存晰讀的愁緒更濃,愁中又帶有悲壯之意,而焦晃則讀得斬釘截鐵幾乎不用我提問,大家就開始思考為什麼這樣讀我順勢讓學生們從全詩入手,體會一下“愁”的內涵,為何用“萬古”來形容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逐漸發現李白的萬古愁,愁的是懷才不遇,但這並不是他個人的悲哀,而是封建時代多數才子的共同命運,再加上人生苦短,稍縱即逝,這愁就顯得更加深沉學生們頓時醒悟,就開始模仿濮存晰的朗讀,一遍又一遍,終於讀出了愁之深,愁之廣。
整堂課我的教學設計思路清晰,條理清楚,比較好的方面體現於開頭的匯入部分,能夠讓學生溫故知新,簡潔明瞭的引入課文上課的板書設計好,駕馭課堂的能力好不足的方面則體現於我把教學重難點把握在理清詩歌情感變化線索,體味詩人情感的跌宕起伏,在分析詩歌時把情感分析過細,過於透,從而削弱了詩歌的意境,讓學生不能更好的品味詩歌。
《將進酒》教學反思3
詩歌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內涵豐富,歷久彌新。然而,現代中學生卻因為種種原因,對詩歌難以產生親近之感,這不得不讓語文老師費盡心思。
那麼詩歌教學究竟該如何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我從自己上的《將進酒》中得到了一點啟示。
李白的《將進酒》寫於天寶三年,是唐朝最黑暗腐朽的時期,李白對現實的不滿之情蓄積已久,卻又無力排解,只能借酒以傾吐胸中的不平之氣。整首詩讀來蕩氣迴腸、瀟灑飄逸。所以歷來為朗誦名家所鍾愛。但有意思的是,不同的朗誦者透過朗讀傳達出的又是對詩歌不同的解讀。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我靈機一動:為何不從比較朗讀入手,讓學生在不同的朗讀中悟出詩歌的感情基調,再用自己的朗讀去表現對詩歌的理解。
於是,我從眾多的朗讀錄音中選擇了濮存晰和焦晃的朗誦。
在講授前兩句詩,我先讓學生自己揣摩其中的情感並在詩中標註重音、停頓、升降調等符號。接著學生們自由朗讀,之後再聽聽兩位名家的錄音,結果學生們發現“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後三字要重讀,聲音要洪亮,氣勢要充沛,後句“奔流到海不復回”的後三字要收束有力,這樣才能表達出黃河一瀉千里,洶湧澎湃、直走東海的氣勢。
隨後,在聽“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兩句時,學生們產生了爭議,有的認為焦晃讀得激情澎湃符合李白豪邁積極的性格,有的認為濮存晰讀得悲傷淒涼,體現出了李白苦中作樂的真實情感。我趁勢引導學生,不論讀得悲切也好,激昂也好,李白的人生觀都是積極的,我們不能把“人生得意須盡歡”兩句誤以為是李白的沉淪,“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亮出的才是李白的人生價值宣言。學生們聽後大受鼓舞,用洪亮的聲音再次齊聲朗讀,那感覺與前面相比簡直是大相徑庭,連我都被感染了。
接下來,在講解“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時我請學生們自讀,可學生怎麼也讀不出感覺,我就用李白曾兩次入京,又兩次見棄的經歷啟發學生,他們終於品味出了其中包含的激憤之情。不少學生讀起來鏗鏘有力、擲地有聲,達到了良好的效果。當講到“五花馬,千金裘,呼爾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時,學生們卻怎麼也讀不出愁的滋味,於是我就讓他們聽聽兩位名家的錄音,一經對比,學生們發現濮存晰讀的愁緒更濃,愁中又帶有悲壯之意,而焦晃則讀得斬釘截鐵。幾乎不用我提問,大家就開始思考為什麼這樣讀。我順勢讓學生們從全詩入手,體會一下“愁”的內涵,為何用“萬古”來形容。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逐漸發現李白的萬古愁,愁的是懷才不遇,但這並不是他個人的悲哀,而是封建時代多數才子的共同命運,再加上人生苦短,稍縱即逝,這愁就顯得更加深沉。學生們頓時醒悟,就開始模仿濮存晰的朗讀,一遍又一遍,終於讀出了愁之深,愁之廣。
講到這裡,學生們已迫不及待地開始朗讀整首詩歌。最後,我請出了之前朗讀地不太入情的學生朗讀全詩,出乎意料的是,他竟然用渾厚的幾乎完美的聲音讀完全詩,且抑揚頓挫、聲情並茂,那種搖頭晃腦的感覺彷彿李白再世。面對學生們躍躍欲試的表情,我激動不已,我想這首詩我已毋須多言,因為學生們已經深深體會到李白的思想感情,他們的想象已越過課堂回到了幾千年前的穎陽山居。
整堂課,我沒有過多地介紹李白,也沒有完全停留在詩句解析上,我從朗讀切入又用朗讀收尾,運用對比朗讀、學生自讀、學生模仿朗讀及全班齊讀等方式來支撐課堂,學生的熱情空前高漲。我想這不是我個人的功勞,這是美妙的聲音在點燃學生們的激情,是古典詩歌的絕美韻律把他們帶入了真實而又動情的詩歌情境中。
由此,我領悟到:朗讀能激發學生對古典詩歌的興趣,能加強學生對詩歌的理解,能達到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教學效果。恰當使用朗讀,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讓學生由多元感受到逐漸領悟到最後不斷內化成為一種語感。
當然,如果我能在傳授朗讀技巧的同時鼓勵學生個性化的朗讀,或者在課堂上能為學生做一些個性化朗讀示範,讓學生更好地把理解感悟和朗讀結合起來,那教學效果肯定要更好一些。我想這堂課所做的努力還是不夠的,今後我會在朗讀教學方面繼續摸索下去,尋找讓學生讀出個性、讀出自我的良好方法。
《將進酒》教學反思4
學生都愛讀李白的詩,而且覺得讀起來很過癮。李白詩歌的灑脫豪放就像青春對禁忌的叛逆讓人快意,究其深一層次的原因,李白的詩歌裡是有一種生命的狀態的。這是我們年輕時最渴望達到的,不是倫理,不是愛情,不是法律,不是道德,是一個生命對完成生命過程的渴望。在教學時不應僅侷限於他的風格、性格的度量,滿足於主題的探討,更應在生命追求上多一些探討。
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有得有失,其中一些重要的思路一定會給我的教學帶來更多的思考。
一、“人文之本”——古詩詞的歸宿
詩詞體現著很多文化價值,它可以內化為“素養”的積澱。教師更應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自然、關注自身道德的完善。在設計教學時,我特別在以下幾方面做了強化和引導。
1. 梳理情感的發展脈絡,窺探詩人的詩興與性靈
李白的詩往往有點不遵守人間規則,難怪所有評論李白詩的人,到最後都說“瞬息千里若有神助”。所以,李白的詩難工摹,最不可學。他的情感可以隨時隨地的轉,他的詩興可以隨時隨處的燃。這首詩除讓我們看到狂放憤激外,還讓我們看到華麗背後的愁。此處,恰恰是可以輻射的地方。我總結提問道:我們在李白的很多詩中都看到了他的自負、孤獨,即使常常面對最豪華的物質。但我們也很少會看見他悲哀愁苦到底,他總會給生命一個巨大的希望。本詩是如何體現的?學生透過對其他詩作的回顧,看到了他精神世界裡自信等一些積極的東西。
2. 哲學性的思考詩情,探討生命存在的意義
人往往在凝視時間時,才容易對生命進行領悟。李白也感受到了時間的壓迫性,看到了人生的短暫和無常。在“將進酒,杯莫停”的豪飲中,我們彷彿看到了他極其顯露的享樂主義傾向。但如果僅僅停留在這樣的歸結裡,那麼我們對於人性的理解就多了些武斷。所以我讓學生結合古今認識和個人經驗來談我們對生命的選擇和擔待。課堂上學生的確觸思如泉湧,曹操、蘇軾、辛棄疾、晏殊等人成了學生熱議的物件。在人物、詩詞的品評中,學生對生命的看待也多了一些選擇。
但是反觀教學,我引導學生在人文性的解讀探討中,還是有很多的不足。主要表現為簡單的問題重複化,深入的問題單薄化。引用蔣勳老師的話說“單純在文學上努力是不夠的,還要關注文化,只有整個文化格局發展到一定程度,文學才能應運而生。我們一直在做文藝,其實是沒用的。因為大的文化框架不完整,文學會無所依附。”,那麼我想教師在教學時多一些對文化的憂患意識,多一些對格局的關注,始終是大有裨益的。在豐富學生認知的同時,還能夠建構起學生的思維框架,何樂而不為呢。
二、“反覆吟詠”——古詩的立足點
這首詩本就是可以在生活中大聲唱出來的,它又是首富有濃郁生活氣息的勸酒歌,所以在設計時,我試圖在民間化、民俗味的氛圍營造中,讓學生帶著生活體驗走進詩歌的學習。課堂上學生的興趣馬上被激發起來,參與到了行酒令唱酒歌的活動中。
在品讀的過程中,還是有太多遺憾的。為了課程目標的順利完成,為了學生的遷移思考多些體現,我剝奪了學生的大量誦讀時間,因此誦讀只流於形式,無法貫穿始終。
三、“定位不等於定向”——詩無達詁
上完這節課,總覺得欠缺一些東西的植入。在和組內老師進行了充分的交流後,我也做了深入的整理和反思,我認為是少了一些詩人個體差異性的比較。在我們的文學中,激情常常被壓抑,會以比較含蓄的方法處理,而李白是唯一能把激情釋放出來的人。我們總會把李白創造出的風格迥異的詩歌形式歸結為他的情感飽滿、洋溢到形式無法容納,所以有了這樣浪漫而不拘泥的表達。因而,也就完全認為是他灑脫狂放的個性使然。那麼,若要論及個性,他的個性可不是這一兩個詞語能概括的。所以,在教學時應在詩人不同詩歌的比較中扭轉對詩人的定向認識,豐富對詩人、時代的多元化看待。比如在《月下獨酌》中,我們可以看到李白驕傲到喝酒只跟月亮喝,他的孤獨在和宇宙的對話中消解了。《蜀道難》簡直將浪漫詩發揮到了極致,他不是在寫文字,他會把我們帶到視覺和聽覺的震盪中。寫《將進酒》的李白豪邁粗獷,而寫《長幹行》的李白卻成了一個哀怨的女子。所以他生命的豐富性就在於他能夠多樣的轉換角色,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大唐”的豁達、包容以及時代文化的多樣性。
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漢語詩人是李白,他的詩被翻譯成很多語言,他的創作不僅將漢語詩推到了極致,而且抵達了其他語言系統。他創造了許多我們今天都在用的成語,即使他用到了典故,我們依然能夠讀的明白曉暢。因此,激發引導學生讀李白的不同型別的詩作,也應是我們教學的波及點。
當然,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正因為遺憾,我們才可以有更多的思考和創造。反思是促進教學成效的有力武器,我想,努力思索如何在教學實踐中體現“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才是師生共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