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雪地裡的小畫家教學反思範文(通用3篇)

一年級雪地裡的小畫家教學反思範文(通用3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一年級雪地裡的小畫家教學反思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一年級雪地裡的小畫家教學反思1

  雪地裡的小畫家是一年級上學期第17課的內容,是一首兒童詩。它處處體現著詩情畫意,深為學生所喜愛。現反思如下:

  一、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新課標的核心理念之一。

  真正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在於學會經營課堂,建構師生、生生互動的“快樂教學”課堂形式,讓學生在快樂中積極、自主學習語文,產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對於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來說,營造一個良好的的學習氛圍,創設一個寬鬆、自主的學習情境,有利於提高學習興趣。

  我就很重視“快樂教學”,重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如在本課的課堂教學中,我就利用闖關摘蘋果的的形式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從一開始就進入到一個積極展現自我的氛圍中,讓學生在整節課中都處於最佳學習狀態,在快樂中體驗學習語文的樂趣。

  二、落實雙基,重視語言文字的積累

  新課標再三強調,語文教學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學生加強語言文字積累,加強感悟,加強體驗。語感處於語文素養的核心,是培養語文學科人文性的著眼點和歸宿處。因此,在每課教學中,我都力求透過多種形式充分落實語言文字訓練,讓學生感到祖國文字的美麗所在。

  在本堂課中,我特別注重學生積累詞語、運用詞語。如在第三關中,我設計了一個“小小詞語推薦臺”,讓學生大膽地推薦,還能自信地說出個人的感受和想法,領悟到文字背後的情感和內容。如有同學推薦了“小畫家”一詞,並說:“於婧就是我們班上的小畫家。”她不僅能推薦,還能用!這樣,不僅積累了詞語,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又能讓學生在課外自主閱讀課外書時,積極主動地收集積累一些好詞語,以培養良好的語感。

  三、加強朗讀訓練,重視朗讀評價

  1、以讀代講

  朱自清先生在《論朗讀》中強調指出:“讀的用處最廣大,語文教學應該重視它。”新課標更明確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可見,朗讀能提高學生感悟語言的能力,把學生帶入教學所需要的情境中去,我在本節課中就非常重視學生的朗讀訓練,以讀代講,讓學生彷彿個個都成了朗讀高手,都能大膽、自信地向大家展示朗讀才華。

  如在讀最後一句時,有同學建議要將這句讀輕點,理由是青蛙還在睡覺,不要驚醒了它。他還將小食指放在嘴邊,發出“噓”的一聲後輕輕讀,並讀得很有感情,很有韻味。聽著他們的童稚的聲音,讓人覺得他們彷彿就是一群可愛的小精靈。

  2、特色評價

  為了真正確定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使語文煥發活力,就要重視朗讀教學中的評價。在傳統教學中的評價是以老師為主體,在新理念中,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評價,朗讀評價可包括教師評價學生,學生自我評價,學生相互評價和學生評價老師等。

  在我設計的第四關中,我為學生們進行積極的朗讀評價創設了一個寬鬆、民主、愉悅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平等、和諧的氛圍中敢於自評、互評,更敢於挑戰偶像和權威,塑造新型人格,增強學習自主性。

  如在評老師的第四句“不用顏料不用筆,幾步就成一幅畫”時,有學生說:“老師,你讀得真好,很有感情,聲音也很大,還做了動作,我很佩服你。我也想學你的樣子讀讀,我想,我也能讀好。”說完,興致昂揚地讀了起來。這時,全班同學都在學老師的樣子邊讀邊做動作,並讀得繪聲繪色,將朗讀推向了一個高潮。

  一年級雪地裡的小畫家教學反思2

  《雪地裡的小畫家》這篇課文語言淺顯易懂,以詩的形式描寫了一群小畫家在雪地上畫畫的事。課文形象地描述了四種動物爪(蹄)的形狀和青蛙冬眠的特點。這篇課文極富兒童情趣,形象生動可愛,容易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本節課的優點: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上課開始,我利用課件出示美麗雪景圖和兒童詩《冬天是個魔術師》,把學生帶進了大雪紛飛的雪地裡,引起了學生情感的共鳴。隨即,我問學生,看到這麼美的雪景,你的心情怎麼樣?這時你最想幹什麼?學生興致盎然紛紛舉手發言,我又說:這美麗的雪景吸引了一群小動物也來到雪地裡,他們說自己是位了不起的畫家,這是為什麼呢?帶著疑問,學生進入了一個如詩如畫般的雪地世界裡。

  二、自主學習,合作識字。

  在初讀環節中,我讓學生藉助拼音,自己朗讀課文,在讀中初步識字。然後出示帶拼音的詞語、去拼音的詞語和單獨的生字讓學生認讀。最後讓學生交流識字的方法。因為這一課的生字大多都是熟字加偏旁,因此我採用以一字帶多字的方法進行識記,重點放在“睡”和“蛙”的識記上,讓學生在瞭解字意的基礎上認識眼目旁和蟲字旁。

  三、圖文結合,以讀促說。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要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課堂上,我以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另外,孩子對小雞、小鴨、小狗、小馬的認識來源於生活、電視、動畫片和書本等,但對這些動物們在雪地裡留下的腳印卻不怎麼清楚。因此,瞭解這幾個動物腳印的形狀是本課的一個教學重點。在講授時,我結合直觀形象的圖片讓孩子用自己的話來說說“我看見 從雪地裡走過,它的腳印像。”讓孩子準確地理解了所謂“畫竹葉、楓葉、梅花、月牙”實際上不過是小動物們把自己的腳印踩在雪地上留下的痕跡而已。準確地理解了這一點,從而也準確地理解了下一句“不用顏料不用筆,幾步就成一幅畫。”這些設計,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學習氣氛,也提高了識字教學的效率,還體會了小畫家的高興自豪。

  眾所周知,一年級學生是具體形象思維,因此,我設計了簡單、形象、直觀的板書:我以簡筆畫的形式畫下四種動物及它們的腳印,讓學生形象地看到了它們之間的聯絡,幫助學生理解了“誰畫什麼”這個句子。

  存在的問題:

  一節課只有短短的40分鐘,而我卻安排了識字和閱讀兩部分內容,顯得有點緊張。雖然是按計劃完成了教學任務,教學效果還可以,但總覺得教學過程有些匆忙,抓得不夠實。

  透過這節課教學,使我認識到要想真正上好一節課,必須認真領會課程目標,從調動學生積極性入手,面向全體學生,讓他們的個性都得到發揮,課堂就會充滿情趣。

  一年級雪地裡的小畫家教學反思3

  語文教學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差異性,著眼於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教學,讓每一個學生都能主動愉快地接受新知識,獲得發展。基於上述認識,我在語文教改實踐中運用多種方法,調動學生參與教學。下面以我教學《雪地裡的小畫家》為例,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

  教學《雪地裡的小畫家》時,我牢牢抓住學生的年齡特徵,激發其參與學習的興趣。在課前,我佈置給學生的`家庭作業,就是讓孩子們收集有關冬天的各種圖片。當學生把收集到的圖片教給我以後,我又組織學生精心挑選了許多美麗的圖片,錄製成一組由學生參與編制的冬景圖。在匯入新課時,我憑藉多媒體輔助手段,把師生共同完成的這一組冬景圖展現在學生面前,把生活帶進了課堂,把學生引入了一個如詩如畫般的冬天世界裡。

  二、注重學生情感和興趣的調動。

  學生內心世界是豐富的,對任何事物都充滿了好奇,他們渴望能盡情抒發內心的感觸,能夠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宣洩。因此在教學中我以“森林繪畫大賽”這一虛擬的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遊戲是學習知識的有效載體。在識字環節中,我設計“開小火車”、“生字接龍”等多種遊戲活動鞏固識字,在閱讀教學中用“評選金嗓子”這樣的比賽形式促進學生朗讀。這些設計,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學習氣氛,也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率。

  三、注重以讀為本,自讀自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因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在教學中我比較重視學習導語的設計,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閱讀過程的展開則是留大量的時間給學生充分地自讀、自悟,並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討論、評價。這樣的設計不但讓知識點有機滲透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之中,同時也鍛鍊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四、注重課內與生活實際相結合。

  “樹立開放意識”是本次課改所倡導的理念之一。生活處處皆語文,帶領學生走進社會生活,使學生獲得更多的實踐機會,合理開發課外學習資源,這也是語文學習的有效途徑。於是,在課外延伸環節中我設計了這樣兩個問題“你還知道那些動物會在雪地裡畫畫?”“還有哪些動物像青蛙一樣要冬眠?”在擴充套件活動環節中我還帶領學生去沙坑想象作畫,這些都是課內與課外學習的有機融合,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

  總之,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放手給學生,煥發起了他們的創造活力,透過這首兒歌的教學使我深深的體會到:我們的教學設計,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從學生需要學什麼、喜歡怎麼學的角度,採用恰當的教學策略,來設計一些開放性的目標。這樣的話,促成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全面發展,才會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成為必然。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