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平衡教學反思範文(精選3篇)

化學平衡教學反思範文(精選3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化學平衡教學反思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化學平衡教學反思1

  化學平衡是中學化學的重要理論知識,在中學化學理論中佔重要地位。它的大部分知識內容抽象、理論性很強,學生學起來覺的很吃力。因此課堂教學的主體目標應該是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重點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法上老師精講,學生多練以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

  回顧化學平衡的教學過程,反思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和教學效果,有以下感想:

  一、努力做到課堂精講精練

  精講精練字面上可以說是陳詞濫調,但在教學實際中它是一個永恆的主題。它需要不斷創新,不斷充入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思維和教學探究,努力做到每一堂課的精講精練,是一個教師時時刻刻必須追求的課堂教學目標。

  備課過程中我首先對章節知識的大結構進行粗框架、主線索的大掃描,定好大方向後,再側重知識點之間的有機銜接和知識梯度的合理鋪設,重難點知識要自然合理穿插引入,努力實現學生課堂和課後自我突破,使學生在表觀抽象、散亂、靈活的化學理論知識面前輕鬆領略邏輯和本質在化學理論推證、分析應用中的魅力。真正實現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科學思維方法的教學目標。對於課上例題及課後練習都按照題型進行精心的篩選,使學生在練習時能夠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紮紮實實。

  對教材的處理,我覺得應該注意以下問題:

  1、化學平衡概念的引入建立於對同學門已經很熟悉的溶解結晶平衡的複習基礎之上,類比於化學平衡,找出化學平衡狀態的特徵——動、等、逆、定、變,為避免部分同學將達平衡時“濃度不變”理解為“濃度相等”,課本上反應達平衡後CO、H2O、CO2、H2濃度示例資料可稍做改動,以免誤導。

  2、化學平衡部分知識的檢測主要體現在三方面:平衡狀態的判定、化學平衡的有關計算、等效平衡的判定。這三方面均為重難點。教師在處理這類知識應用時,應牢牢把握一個解題原則:萬變不離其蹤。

  ①平衡狀態的判定標準各種資料上總結的是林林總總,但歸根結底是看正逆速率是否相等或濃度是否不變。

  ②平衡計算的關鍵在於訓練學生起始量、變化量、平衡量三種關係的規範應用。

  ③等效平衡的判定可編設習題引導學生透過自我練習先對概念產生感性認識,再由教師歸納總結判定依據:恆溫恆容看數值,體積不變看比例;恆溫恆壓看比例。

  二、抽象知識生動化、形象化

  為將本章較多微觀抽象的的理論具體化,在備課和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實驗、繪圖和大量生動形象、貼近生活實際、通俗易懂能體現時代特色學生喜聞樂見的事例進行比喻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知識,化解難點,讓學生認識到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等許多知識同出一轍,提高學生的認知度並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

  本章課本內容已例舉大量形象比喻,現把自己在教學中引用的一些例項列舉一二:

  1、使用正催化劑降低了活化能,活化分子百分數增加。比喻事例:體育課上跳高,降低竿的高度,跳過的同學就多。

  2、平衡的建立有多種途徑。諺語:條條大路通羅馬。

  3、鐵與硫酸反應加入醋酸鈉速率減慢而氫氣生成量不變。這裡可把醋酸根的作用比喻為銀行,硫酸電離的氫離子是家中的大量現金,部分存入銀行(醋酸根),需用時提取,減緩了花錢速率,但資金總額未變。

  我個人一直有這樣一個觀點: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傳給學生的是方法、興趣、解決問題時處變不驚的態度和審視問題的穿透力。前幾天聽曉莊學院的線上繼續教育讓我感受頗多,其中錢志亮教授有句話讓我記憶非常深刻,他談到教師與專家的區別是什麼時說,教師是把一個原本複雜難懂的問題或事物用自己的理解,用最簡單形象,容易理解的語言呈現給學生,這就是教師。讓學生感到這門課學起來簡單就是你的本事,這應是我們教師在教學教研上最該投入精力的一面,更是真正站在學生立場為他們著想。提高教學質量要先從我們的業務本領做起,而不是變相轉加在學生身上。

  化學平衡教學反思2

  化學平衡一直以來是高考化學的一個難重點,實施新課改以後,教科書上關於化學平衡的相關考點和知識點,已經減少了許多,例如:等效平衡、幾種影響化學以後因素的V-t圖等等,看似不需要學生在掌握這些知識點。但是往往與之相互矛盾的是:習題冊和課後練習上的題目需要應用到這些知識點進行解題,這就給上課老師處了一個難題:這些知識點該不該講,如果該講,應該怎麼講,講到什麼一個度最好?才能讓學生更好的理解並學以致用。化學平衡一直以來,都是比較難的,知識點講深,學生理解比較困難,很多概念以及知識點會混淆,且效率不是很高。往往一個班最多有20%到30%的學生能理解已經是最好的結果。如果,把知識點講淺,學生就出現上課聽得懂,下課卻不會做題的現象。為解決這個問題,我積極參與聽課,想老教師請教,設計了一節關於化學平衡的課。

  化學平衡屬理論知識,相對比較枯燥,而且對學生理解能力的要求較高,傳統的課堂模式可能不合乎這塊內容,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我透過“草→羊→狼”這個有趣的生態平衡引入(將生態平衡簡單化處理),在學生的哈哈大笑中總結因為狩獵羊的數量迅速減少,而後羊的數量將如何變化,羊的數量——t圖象?分析圖象中哪部分為該平衡的移動?並用六個字概括平衡移動的核心——改變,減弱改變。然後把生態平衡的移動推廣到化學平衡的移動也就水到渠成了,而且把難以處理的勒夏特列原理也透過形象生動的生態平衡迎刃而解了。而對課本上的演示實驗先讓學生先預測,而後進行探究,並作對照分析:v正將如何變化?v逆將如何變化?面對這樣的改變,平衡將如何應對?如何知道平衡真的移動了?實驗探究後得出結論並繪製以上全過程的v—t圖。再運用勒夏特列原理幫助分析濃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進而推廣到減小生成物的濃度、減小反應物的濃度、增大生成物的濃度時平衡移動的情況。

  化學平衡教學反思3

  今天上了一節《化學平衡狀態》。化學平衡狀態這一知識點可以說是高中化學是最難的一個知識點,由於內容比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所以這一節的內容往往是老師講的稀裡糊塗,學生聽的一塌糊塗。考慮到我任教的是第一批課改的學生而且學生的基礎比較薄弱,所以我在教材的處理上做了一個小聰明,儘量將本節課的內容簡單化,先讓學生能夠聽懂,增強學生的興趣和自信心。

  在教材處理上我將本節課分成匯入――例題分析――畫圖――平衡概念的建立――平衡狀態的判斷鞏固五部分。在匯入時利用工業生產上要考慮反應速率和原料轉化率提出了化學平衡。並指出化學平衡是可逆反應的一個重要特點,利用N2+3H22NH3這個可逆反應來討論反應開始前、反應進行中、反應一段時間後生成物和反應物濃度的變化情況以及化學反應速率的情況,並依據這個變化進行畫圖,瞭解了在反應進行一段時間後各組成成分的濃度保持不變,正反應速率和逆反應速率相等。從而引出了化學平衡狀態的概念,並利用“逆、等、動、定、變”這五個字對化學平衡狀態進行了總結,最後再透過兩組練習,總結型別題中對化學平衡狀態判斷的標誌。現將這節課的教學過程反思如下:

  1、本節課是化學理論中的重要的一部分,抽象難懂,所以我採用直接匯入,利用工業生產的實際要考慮和原料的轉化率,提出化學反應研究的程度——化學平衡。但是,由於和學生切身聯絡的不是很密切,學生進入的狀態有些迷糊。課下我對這樣的引課重新設想了一下,從學生學過的可逆反應入手,提出可逆反應的特徵:在相同條件下,既能向正反應方向反應又能向逆反應方向進行的反應。也就是說,向這樣的反應是無法進行徹底的,當它反應到最大程度時是怎樣的呢?這樣就引出了化學平衡。

  2、化學平衡是建立在可逆反應的基礎上的,但是這節課對可逆反應卻介紹得不是很詳細,沒有展開介紹。如果這一點要是向我第一條說的那樣,就一舉兩得了。

  3、問題難易的設定要適當,否則不能啟動學生的思維。過難,學生還不具備回答問題的知識技能和思維方法,找不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思維過程難以啟動,會出現課堂上的冷場,學生也得不到成功的體驗;過易,學生不用思考或略加思考即可完成問題,學生又體驗不到探索的樂趣。由於最後一道題,問題設計的過難,學生就有些困惑。

  4、課堂上要及時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評價,我自認為這節課我做得還的是比較好的。請同學們回答,一個“請”字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在每個學生回答問題以後,我及時插上一句,“回答得很棒”、“做得很好”,相信這可以對學生進行激勵。

  5、課程中利用幾道反應特徵判斷化學平衡狀態的練習題,感覺不是很好.一方面,從問題的提出到解決都是我在講,學生只是在跟著我走,沒有形成連貫的思維;另一方面,學生反應不好,理解有難度,特別是對透過密度、平均相對分子質量不變判斷化學平衡不太好懂。第一,我在備課時習慣做大量習題,把難理解易錯的題都歸納出來,上課時先講解一下再讓學生下去做練習。現在感覺這樣做有兩個弊端,一是課堂任務加重,導致為了趕進度而忽視學生的思考。另一方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沒有自己做過錯過後再聽的情況下強。第二,平衡狀態的判斷難點有:正反應速率等於逆反應速率,指同一種物質的消耗速率等於生成速率;對於有氣體參加的反應,不會判斷反應前後氣體體積、物質的量有沒有發生變化。對於這一節,上課時應注意牽引學生思考,課後讓學生練習找出難理解的地方,再進行指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