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反思(通用6篇)

《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反思(通用6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反思(通用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反思1

  《富饒的西沙群島》是小學語文第五冊中的一篇寫景的文章,用詞非常優美,生動,鮮明。作者按照"海水","海底","海灘","海島"的順序說明西沙群島的風景優美,物產豐富,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全文圍繞"富饒"展開,思路條理清晰,結構嚴謹。本課的重難點是透過對課文的學習,讓學生了解我國西沙群島風光的美麗及物產的豐富,學習優美的句子,積累好詞佳句。

  我把本課分為兩課時,上的是第一課時,本課以朗讀和學生理解為主,透過課件展示,讓學生感受到西沙群島海面美麗的風光和海底豐富的物產,對西沙群島有個深刻的印象。

  教學中,我充分利用課件,使學生直觀看到西沙群島海水的五光十色,瑰麗無比,感嘆美的同時,引出海水為何五光十色的原因。然後出示海底海洋生物的圖片,根據學生喜好,逐個講解珊瑚,海參,大龍蝦,魚的美及多,請全班女同學帶著愉悅的心情讀出珊瑚的美,男同學展示大龍蝦的勇猛,威武,全班一起做懶洋洋的海參的動作,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使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感受西沙群島豐富的物產。

  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透過朗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老師領讀,學生自瀆,個別讀,同位互相讀,男女生結合讀,透過多種形式的讀,不僅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和理解能力,而且讓大家感覺自己彷彿身處西沙群島那麼美的地方,引出對西沙群島的喜愛,延伸出為什麼喜愛,拓展出自己的感嘆之情,增加了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整個學習過程,教師都是以引導者的形象出現,引領著學生自己去欣賞,去朗誦,去體會,去感悟,給學生自由感受與發揮的空間。

  在講課過程中,我也存在一些失誤。

  第一,在設計"魚"和"漁"的區別時,感覺沒有講透徹,講明白,只是讓學生看了解釋,然後找學生填了空,沒有及時把學生的反饋再加以解釋,使學生更容易明白,更容易理解。講完區別後,沒有把查字典的好習慣告訴同學,希望同學以後如果遇到不認識的字或不明白的詞,可以先查字典解決,自己當個小老師。

  第二,領讀設計比較少,領讀時激情不夠,聲音不夠洪亮,語調抑揚頓挫不明顯,無法引起全體同學的共鳴。

  第三,在講第四段用有的,有的,有的造句時,應該找出比較好的句子大家一起齊讀,讓同學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積累好句。

  第四,板書前沒有很好的預設,致使板書有些擁擠,不夠美觀,而且字型有些小。

  《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反思2

  《富饒的西沙群島》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用生動、具體、形象的語言寫出了西沙群島是個風景優美、物產豐富的可愛的地方,是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的好文章。全文圍繞題眼“富饒”展開,行文思路條理清晰、結構嚴謹,構段句群典型且多樣,遣詞用語精確且具體。

  由於西沙群島對於我們學生來說比較遙遠,為了便於讓學生更快的進入我們的學習氛圍之中,課前我佈置瞭如下的預習:

  1、上網查詢西沙群島的相關資料,瞭解它的地理位置和風光特色。

  2、課文中有很多描寫西沙群島的優美的句子和詞語,請你摘一摘,瞭解他們的含義。

  課前瞭解,發現孩子們都做了充分的準備,談論西沙群島頭頭是道,感謝現在多媒體的時代帶來的好處。課堂上我充分利用這些有利因素,做到兩個突破:突破句群語段中句子之間的結構特色和邏輯關係,使題眼具體化;突破句型句式的修辭特色和表意功能,揭示文中蘊含的深刻思想性。同時,又要做到兩個突出:突出“大綱”要求的中年級以段的教學為重點;突出語文教學以語言訓練為重點。

  一、橫向抓句群,悟出規律。

  段的訓練是中年級的訓練重點,本文中句群種類多,所以課堂上我比較注重進行句群結構的分析,讓學生認識其特徵,掌握由句子——句群——段落的組合規律,明確句子之間的邏輯關係。

  文中的第四自然段是總——分——總句群,屬總分句群的一種。這一段主要寫西沙群島的魚,透過兩方面來寫“魚數量多,種類多”。難點是讓孩子們找到總的來說明這兩個方面的句子,也就是這段話圍繞的中心句。所以我以學生讀得方式,先讓他們找到從哪幾方面來寫魚的。反過來找中心句就好找了。

  文中第三、五自然段是並列句群。如第一自然段,分別寫珊瑚、海參、大龍蝦,這些動物生活的地方同在海底。第五自然段分別寫了貝殼和海龜,它們同在海灘上。

  文中第二、六自然段是因果句群,在朗讀課文,理解海水顏色瑰麗的基礎上,讓孩子們嘗試用“之所以……是因為……”的方式和“因為……所以……”的方式來說說海水顏色變化的原因。

  二、點上抓語句,引導遷移。

  1、把概括性句子寫具體。

  (1)“海灘上有許多美麗的貝殼,大的,小的,顏色不一,形狀多樣,真是千奇百怪,無所不有。”“海灘上有許多美麗的貝殼”是概括性的一句話,如果把它當作總述句,隨後從貝殼的大小顏色、形狀、姿態等方面加以分述,句子就具體了。

  (2)“西沙群島一帶海水五光十色,瑰麗無比:有深藍的,淡青的,綠的,淡綠的,杏黃的。一塊塊,一條條,相互交錯著。”“西沙群島一帶海水五光十色,瑰麗無比”是靜態的概括的描寫,其後補充具體的顏色,並寫成動態,句中的“五光十色”、“瑰麗無比”就具體、形象得多了。

  2、比喻,是本課用得最多的修辭。教學比喻句不要只滿足認得什麼像什麼,而要引導學生準確地認識比喻義,這樣的教學才到位。如:“海底的岩石上長著各種各樣的珊瑚,有的像綻開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本體與喻體的相似點是形狀,而把“西沙群島”比喻成“南大門”,本體與喻體的相似點是意義和作用。

  3、運用誇張,可以生動、形象、深刻地表情達意。“西沙群島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魚”、“西沙群島也是鳥的天下”,教學時要指出:兩句都從“密度”的“高”進行誇張,說明數量的多。同時,要告訴學生,誇張要注意可信的“度”。對以上重點句的教學,要講清特色,教給方法,引導靈活遷移,切不可只滿足於機械的模仿。

  《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反思3

  《富饒的西沙群島》是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五冊中的課文,也是一篇老課文。從整篇課文來看,《富饒的西沙群島》篇幅較長,許多語句描寫優美。如何做到長文短教,必須從學生的學情出發,力爭做到以學定教。課文分別從海水、海底、海灘、海島四個方面介紹西沙群島的美景,學生對這四部分都很感興趣。在教學中,我就緊緊抓住這四部分開展教學,主要體現為以下幾點:

  一、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由於學生間存在著個別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學生必然對四個不同景點中的某一處特別感興趣,因而,本節課我主要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自主確立學習小組,如:水文研究所,海底探寶隊,海灘遊樂場和海鳥觀察站。自由選擇學習內容。教學中明確提出小組合作學習要求,即全員參與,共同研究,力求達到學習成果最最佳化。其中老師不是學習的主宰,而是由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老師只是提供相關的資料,成為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參與者。

  二、注重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在教學中,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後評價。

  如水文研究所在彙報時,用有感情朗讀的方式表現海水的美,讀後請同學來評價,讀得怎麼樣?好在哪裡?不好在哪裡?這樣不僅進行了聽說能力的訓練,同時,同學間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增進了友誼。在知識和能力的維度上,強調綜合和整合。教學中分組討論後,集體交流彙報,由老師給出的知識提示,再整合,跳出過去強調語文知識系統性的老圈圈。

  注重語文工具與人文性的統一。例如,整個課堂結構設定為研究彙報活動,使學生在沒有任何壓力的情況下愉悅地學習語文知識。如學習海鳥這一部分的時候,順勢進行保護鳥類的環保教育。最後讓學生飽含激情地朗讀最後一段,充分的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使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得到進一步昇華。

  三、培養質疑能力。

  質疑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核心。本節課,我給予學生充分的質疑空間,在集體彙報時,讓其他組員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學生再自主回答。一改以往教師問,學生答的教學模式。同時教給學生主動向他人請教的學習方法。

  四、努力創設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

  老師既是指導者,又是參與者。鼓勵學生大膽向老師挑戰,培養學生自信心。由於本人在語文教學中還很稚嫩,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認為還存在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

  1、課堂調控能力有待加強。

  2、教師的課堂組織語言不夠精煉。

  《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反思4

  《富饒的西沙群島》是第三單元中的一篇課文,作者用優美的文字從海水、海底、海灘、海島四個方面向我們展現了西沙群島的美景,介紹了祖國南疆海防前哨美麗的熱帶風光和豐富的物產。

  這一單元的主要教學目標是“讀懂每一節的意思”,這個教學目標不僅是本單元的主要教學目標,也是三年級閱讀訓練的重點,而這篇課文各段的段式結構非常典型,有並列、因果和總分關係。因此,我們在備課時把訓練歸納節意作為這一堂課的重點,以朗讀作為主要訓練手段。

  透過反覆推敲,我們進行了三次實踐。第一次實踐中,我們錯誤地將教學目標單一化,純粹地以訓練學生概括節意為教學目標,因而造成課堂氣氛沉悶,知識教學枯燥。將語文課上成了基本技能的訓練課,語文的學習只是停留在“讀”的層面上。一堂課中,學生沒有任何的語言積累和運用。

  第二次實踐中我們雖然補充了語言文字的積累與運用,但學生反覆無效的朗讀與沒有估計學生的學情而讓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都造成時間上的浪費。沒能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裡完成預定目標。

  有了前兩次的經驗教訓,我們做了第三次修改。

  1、為了解決課堂氣氛沉悶,機械地進行節意訓練這一問題。我們從課題進入後,請同學默讀課文,說說寫了哪些地點的景物。找到4個地點後,老師把所有的景物隨意地擺出來,讓學生按地點歸類。這樣做既檢查了學生預習課文的情況,瞭解他們對課文內容的.熟悉程度,又能整體進入課堂教學,不像第一次備課那樣把課文分解得支離破碎。為了更有效地閱讀,我們將第二次實踐中設計的三次自由讀,前二次改為快速默讀,因為學生已有了預習的基礎,可以讓學生一目十行地快速讀,按要求找到相關內容即可。第三次讓學生看著黑板上凌亂的小卡片默讀,一邊讀,一邊歸類。這樣的三次讀只須5分鐘,比原來減少一半時間,而且,讀的方式不同,有利於調動積極性。

  我們覺得課文的第三小節結構清晰,語句優美,在整篇課文中具有代表性,學生也容易概括,因此把概括節意訓練這個教學重點放在第3小節,其它小節的節意我們決定放在其他課文中有機滲透。這樣做就避免了一堂課中面面俱到,結果反而什麼也學不好的弊病,有效地突出了教學重點。

  2、針對教學目標單一的問題,我們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字、詞的指導與積累運用。如在第2小節的教學時,我們覺得學生理解“一塊塊、一條條地交錯著”這句話是個難點。於是,我們畫了三幅圖,透過直觀圖片,使學生明白海水交錯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在一起的交錯。又如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發現“懶”字學生極易寫錯,因此在教學中,我們還強調了這個字的字形。

  3、除此以外,我們重新設計了兩次語言實踐活動,把第一次由原來讓學生以“海灘上有許多美麗的貝殼,大的、小的,顏色不一,形狀多樣,真是千奇百怪,無所不有。”這句話作為總起句,用自己的話說說美麗的貝殼,改為有坡度的說話訓練,能力強的學生可以多用些修飾詞,能力差的同學說得簡單些也行,使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語言實踐者。第二次是學完了課文,我們在黑板上貼了一幅海底世界圖,還將一些海底動物圖片貼出,讓學生作小導遊,用課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話來介紹畫面內容,學生興趣倍增。透過介紹,不但使學生積累的語言得以運用,更使他們自主嘗試了各種不同的表達方式,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能力。

  透過這次的三課二反思活動,我們三年級語文教師得到了幾點啟示:

  1、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情,也就是在我們常說的課前備課這一環節裡,不能只備教材,更為重要的是要備學生、備學情。不能以老師自己的想像來替代事實。教學目標的編制應建立在學生的學情上,以學生為本,給學生以主動探索、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由“配角”變為“主角”。如果教師把上課作為執行教案的過程,期望學生按教案的設計來作出回答,那麼學生就成了配合老師完成教案的配角,更談不上主體能動性的發揮了。因此,教師要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尊重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尊重那些個性特別、學習成績較差、家庭條件不利其成長和經常犯錯誤的學生。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確保每一個學生在三十五分鐘內都能受益。

  2、教學目標的制定應該多元化,而不能過於單一、片面。語文教學是語言文字積累運用的過程,不能只注重知識上的分析而忽略了語言文字的積累。各條具體目標的達成,要服從於語文教學的整體。語文教學的具體目標,大都以課目標的形式體現。葉聖陶先生曾把一篇文章比為一個圓球,形象地說明了一篇文章具有極強的整體性。我們知道,一篇課文是一個綜合載體,但卻不是字詞句的簡單相加,而是一個由多種因素構成的有機的整體。聽說讀寫訓練也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整體。一堂語文課也是一個具有深刻的邏輯性、高度的和諧一致的整體。

  3、應關注突發問題的調控。課堂上可能發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夠在備課時預測的。我們在實踐中發現,教師如果能夠較好地控制課堂教學中突發的問題,其主導作用的有效性就得到了發揮。因此,我們覺得面對課堂教學中突發出現的問題,教師首先不能緊張害怕,不能設法去防止問題的出現,而要積極靈活地去控制。先要去衡量一下這是個什麼問題,是否需要花時間去解決,需要解決的要敢於放下自己擬定的教學任務,解決到位;不必花時間的可以一筆帶過,避免在課堂上沒了主意,跟著學生越走越遠。這種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提高的,而是透過課堂教學中不斷地重視積累逐步形成的。有了這樣的能力,對提高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反思5

  《富饒的西沙群島》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22課。這篇精讀課文透過介紹西沙群島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麗富饒,表達了作者對西沙群島的熱愛之情。課文是從三個方面對西沙群島進行介紹和說明的。先講西沙群島的位置,再按海面、海底、海灘、海島的順序具體介紹西沙群島的風光和物產。最後寫西沙群島將會建設得更加美麗和富饒。

  課文語言優美,用詞準確生動,可以有效地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課文條理清楚,表達方法鮮明,可以有效地指導學生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下面,我主要對執教中如何引導學生領悟作者表達方法進行反思總結:

  一、領悟佈局謀篇的表達方法

  ⒈領悟課文“總起—分述—總結”的記敘特點。全篇文章可按“總、分、總”的記敘順序分為三段。第一段是全文的總述,寫西沙群島風景優美、物產豐富,是個可愛的地方。第二段是分述,按照由上到下、由近及遠的順序從海面、海底、海灘和島上四方面描述,具體寫出西沙群島的美麗富饒。第三段是總結,寫守衛在島上的英雄兒女必將使西沙群島變得更加美麗和富饒。全文條理清楚,層次分明。

  ⒉領悟作者表達方法上的構段方法。

  ①第二自然段為“因果段式”,也即“因果結構段”。這一自然段先講結果,後講原因,即一、二和三句之間是因果關係。因果關係的小段,一般分為兩層,一層寫原因,一層寫結果,概括段意時一般應抓結果部分。

  ②第三自然段為“並列果段式”,也即“並列結構段”作者用三句話分別描寫了珊瑚、海參、大龍蝦。每句話都向我們介紹了一種海中生物,句與句之間的關係是並排平列,不分主次,共同表達一種意思,這種構段關係叫“並列式結構”。

  ③第四自然段為“‘總→分→總’段式”,也即“‘總→分→總’結構段”。這一自然段介紹海底的魚,先總述魚“成群結隊”突出魚多,再分別敘述各種魚的樣子;最後總述“各種各樣的魚多得數不清”。

  ④第五自然段構段方式同第三自然段。

  ⑤第六自然段為“‘總→分’段式”,也即“總→分’結構段”。這一自然段圍繞“鳥的天下”來寫的。幾句話的順序是:“鳥的天下”→樹多[這是成為鳥的天下的原因]→鳥多[樹多必然鳥多]→鳥蛋多[鳥多必然鳥蛋多]→鳥糞多。從總到分,使人確信西沙群島的“鳥的天下”。

  ⒊本文在寫作上的另一個特點是首尾相呼應。第一自然段寫出西沙群島地理位置的重要和它是一個風景優美、物產豐富的地方。第七自然段則寫西沙群島將變得更加美麗、富饒。

  二、領悟生動準確的表達方法

  ⒈修辭方法的形象貼切。①比喻,如:“海底的岩石上長著各種各樣的珊瑚,有的像綻開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②擬人,如:“大龍蝦全身披甲,划過來,划過去,樣子挺威武。”③誇張:“西沙群島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魚。”這句講西沙群島海里的魚非常多,並非真的是水和魚各佔一半。用“一半是水,一半是魚”這一誇張的手法,強調西沙群島“物產豐富”的特點,使人回味,留下深刻的印象。

  ⒉關鍵詞語的準確運用。如:寫珊瑚的形狀像“花朵、鹿角”,寫海參“懶洋洋地蠕動”,寫大龍蝦“全身披甲”“威武”等。再如:第四自然段主要抓住了魚的種類多、數量多、形態美等特點來寫的。種類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多得數不清;數量大:成群結隊、一半是魚;形態美:不滿色彩條紋、頭上長簇紅纓、周身像插著好些扇子、眼睛圓溜溜、身上長滿刺兒、像皮球一樣圓。

  總之,本課執教時,能針對課文特點和學生認知特點,充分運用好《富饒的西沙群島》這一課例,讓學生習得寫作地方法,並讓學生運用到《語文園地六》習作練習中去,且達到了良好的效果。

  《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反思6

  教學過程要紮實,效果要落實,但這並不是說教學時要呆板僵化。相反,教師只有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才能保證教學過程的紮實和教學效果的落實。這是由學生的心理特點決定的。

  《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中有許多需要理解的詞語,在教學的方法上則儘量根據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方法。例如:“島”、“島嶼”、“嶼”、“群島”四個詞語用一組板畫演示,使學生對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絡有了直觀的瞭解;“海防前哨”是讓學生觀看我國版圖時結合西沙群島的地理位置的特點來理解的;“珊瑚”、“海參”和“大龍蝦”是讓學生觀看圖片來理解的;“綻開”和“蠕動”兩個詞是聯絡生活實際用手演示來理解的;“威武”一詞是讓學生聯絡上下文來理解的;“揀不完”的“揀”字的意思是讓學生查字典與“撿”字對比來理解的;“鳥的天下”是讓學生說近義詞,再聯絡上下文來理解的;“富饒”一詞的意思是先理解抽象的詞義,然後結合對全文的閱讀,逐步增加學生對“富饒”一詞的感性認識;“五光十色”一詞的理解,則是先與“五顏六色”對比,區分異同,再結合已有的知識進行想象來理解。這些方法的靈活運用,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興趣盎然。

  在理解詞語、理解課文的同時,學生也感受到課文言語中所表現的作者對西沙群島的熱愛、讚美。

  學生在感受課文言語的同時,他們的心靈被課文優美的言語深深地打動了。這樣的教學,就把對學生心靈的培育與對學生言語能力的培養統一在一個過程之中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