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上《一株紫丁香》教學反思(精選3篇)

二年級上《一株紫丁香》教學反思(精選3篇)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二年級上《一株紫丁香》教學反思(精選3篇),歡迎大家分享。

  二年級上《一株紫丁香》教學反思1

  《一株紫丁香》這篇課文,最大的特點是意境優美感人,如果閱讀中只停留在表面、誇張的朗讀上,那教學真可謂蒼白無力。其實,如何讓學生進入學習,透過朗讀把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表現出來,形成個性化的朗讀,如何在朗讀中作到潤物細無聲的指導。一直是困擾著我的問題。下面就從以下幾方面作簡單分析:

  一、對教材的把握不夠深入。

  在備課時,我反覆研讀文字,力求找到一個切入點來指導學生學習,根據教參指示,我設計了“孩子們是怎樣在老師窗前栽下紫丁香的?”“孩子們為什麼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師的窗前?”兩個問題,想以這兩個問題來整合課文來帶動學生閱讀。實踐下來,這種把文中大意抽象概括出來的問題法,比之前讓學生在深情的朗讀中,自己感悟要突兀得多。且課文語言易懂,學生能夠理解,又何必繞彎子呢?雖然我的設計是精細的所提出的問題也是圍繞這篇課文的,但是花了這麼多精力尋找的切入點,在實際的課堂中,在學生的朗讀中,究竟發揮了多大的作用?學生從中究竟得到了什麼?我想,沒有這兩個問題學生也一樣會讀得很好。因為我的經驗不夠,對教材的把握不夠準確,所以課堂上我帶學生繞了個大彎子。放棄了一種智慧,選擇了一種才能,放棄和選擇什麼,有時候直接體現出效率。此時我深刻體會到了語文教學一定要講究實效性。

  二、對學生的認知水平不夠了解。

  在我們班,學生的閱讀水平和自覺性差距較大,好的學生不用老師點撥,自己就能理解課文,並把它讀好。而有的學生則是“舉步維艱”處處受阻。這次上課時,為了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我將2—5小節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朗讀彙報時,我也只是做了鼓勵性評價,和適當的煽情。許多孩子抑揚頓挫的語氣,充滿深情地朗讀,讓課堂增色不少,但這些所謂的“感情朗讀”都無疑是個別的好學生給每段詩句貼上的情感標籤,而忽略了大部分學生對語言內在含義以及表達方式的體察和訓練。如詩句最後一段:“夜深了,星星困得眨眼,老師休息吧,……”當我引導學生觀察老師在認真備課的插圖時,幾個學生竟 “哇塞”地叫了起來。本來想用圖片引導學生儘快進入課文情境中,豈知學生沒能對圖片有足夠的理解到產生共鳴,故朗讀的效果,並不理想。另外很多學生對於“踮起”、“安靜”、“夜深了”…。。這些詞語的體會並未深入,只是停留在淺淺的朗讀層面。其間,我範讀和細緻引導顯得尤其重要,而我卻省去了,導致很多的學生未能真正走入文字。新課標理念下的課堂如沐春風,以讀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教學中我們教師應有意識地為學生開啟一扇深入閱讀的視窗,從扇扇視窗窺視、捕捉到文字裡蘊藏的真情實感,獲得閱讀的愉悅,從而使學生從內心深處真正燃起深讀文字的慾望和衝動。這節課我對學生認知水平不夠理解,低估了或高估他們的朗讀能力,所以朗讀才顯得流於形式。我想以後備課的時候我還得再多備備學生。

  三、對教學的設計不夠創新。

  由於第一次接觸詩歌的教學,我備課時就順著原來的教學模式進行設計,一路走過來,雖然各個環節、各個流程清楚整齊,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評課時當李老師提出詩歌的教學應該與其它體裁的課文教學有所區別,應體現出詩歌獨特的意境美和整體感時,我便豁然開朗:我怎麼沒想到把它設計得詩情畫意點,而只把它當成課文來上呢?的確,我們如果能時時有一種創新的意識來備教材、備學生、備教學的話,那我們的課堂才會永遠充滿生命的活力。相信有了創新的意識,我今後一定會不斷地完善自己的課堂教學,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這也是我一直努力的目標。

  備好一節課需要短期與長期的準備,需要教師對文字、對學生要有深度的鑽研、創新的理念,還需要儲備更多的相關知識和語言準備,只有這樣我們才可能在課堂裡遊刃有餘,揮灑自如,才能更好地實現課堂的精彩生成。

  二年級上《一株紫丁香》教學反思2

  【案例】

  小語第三冊課文《一株紫丁香》的第三小節:

  老師──

  綠葉在風裡沙沙,

  那是我們給您唱歌,

  幫您消除一天的疲倦。

  在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幫您消除一天的疲倦。”一句,同時啟用孩子對老師的感激之情。我聯絡孩子們的生活實際,舉例正在後排聽課的生活老師錢老師。因為在平時的生活中,孩子們的得到更多的是錢老師的關心和照顧,於是我就順水推舟地讓錢老師成為孩子們交流的焦點。

  師:我們當中,誰最有心,來說說錢老師一天的工作呢?

  (我話音剛落,孩子們立刻被激活了,三四隻小手舉起來了。)

  生1:我記得最深的是:“每天晚自修,錢老師在我們做作業的時候總是悄悄地關上窗戶,點好蚊香,這樣窗外的飛蟲和那些該死的蚊子就不會來影響我們了!”

  生2:“我感冒的時候,錢老師每次飯後就提醒我吃藥。”

  生3:“錢老師有時候會幫我們一起拖地。”

  為了幫助孩子有序地回憶錢老師一天的工作,我點了點頭:他們說得多好啊!其他同學可以想一想:從早晨起床開始到晚上就寢,錢老師都為我們做了什麼?這時,我發現更多的小手舉起來了,孩子們臉上洋溢著滿是想先說的表情。

  生4:“每次起床鈴聲響過,錢老師還是再到每個寢室來提醒我們起床。”

  一個小女孩立刻來補充:我們現在的寢室有樓上,樓下,錢老師走上走下可累了啦!

  (聽了這話,我的`體內的某一個地方明顯的有些溫暖。)

  生6:“錢老師每天都要帶我們去晨練,這樣我們的身體就更健康。”

  生7:“到了中午,等我們到食堂,錢老師早就幫我們打好了飯。”

  沒等他說完,另一個男生很不服氣地說:“跟我想的一樣。”我開心地說:“看來你們倆都很有心。”

  生8:“有一段日子我有點發燒,錢老師每天下午第三節課後陪我去醫務室量溫度。”

  生9:(一個平時不愛說話的孩子也著急地舉著手。)“在我們寢室,總是錢老師幫我們開空調,關門。”

  沒等他說完,另一個孩子插嘴了:“半夜的時候,錢老師來幫我們關空調。”

  生10:另一個女生又高聲地叫“我”、“我”,生怕我不讓她回答。她說:“錢老師半夜的時候來叫xx上廁所。”

  我點了點頭,說:“嗯,看來錢老師為了我們,自己肯定沒睡好。”

  這時,班長舉手說了:“每天下午,生活老師都要睡午覺,我們有時候去寢室拿彩色彩筆的時候都是很吵的。

  “那以後我們要怎麼樣做呢?”我說。

  孩子們立即接上來,我們要輕輕的走,不能跑,更不能大聲說話。

  ……

  這一堂課上,孩子們說了很多很多,而因為時間的關係,我沒有很多地指導大家朗讀其他幾節課文,可是在課的最後,我提議集體朗讀課文以獻給關愛我們的錢老師時,我分明感覺到,每個孩子是那麼投入,那麼認真。朗朗的書聲中,分明是充滿了愛,充滿了感恩;我分明感覺到對課文的內容,已無需更多的解釋。下課時,錢老師激動地說:“大家讀得太好了,老師收到了一份非常珍貴的禮物!”

  【反思】

  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潛伏著一些人類永恆的情感。諸如感激、同情、敬畏,需要我們用教育去開啟、喚醒和提升。而感激,也就是感恩,是最基本的一種,更需要我們教育者用心靈去滋養,用真情去沐浴。所以,培養孩子從小就有一顆感恩的心,是我們義不容辭的使命!生而為人,要感謝父母的恩惠,感謝師長的恩惠,感謝大眾的恩惠;沒有父母養育,沒有師長教誨,沒有大眾助益,我們何能存於天地之間?所以,感恩不但是美德,更是一個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條件!今日年輕人,自從來到塵世間,都是受父母的呵護,受師長的指導。他們對世界未有一絲貢獻,卻牢騷滿懷,抱怨不已,看這不對,看那不好,視恩義如草芥,只知仰承天地的甘露之恩,不知道回饋,足見其內心的貧乏。羔羊跪乳,烏鴉反哺,說明動物尚且感恩,何況我們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呢?我們從家庭到學校,從學校到社會,重要的是要有感恩之心。我們教導孩子,從小就要他知道“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目的就是要他懂得感恩。感恩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道德。然而,人們可以為一個陌路人點滴幫助而感激不盡,卻無視父母給予的種種恩惠,將一切視之為理所當然。真正的感恩應該是真誠的,發自內心的感激,而不是為了某種目的,迎合他人而表現出的虛情假意。感恩是自然的情感流露,是不求回報的。

  “謝謝你”,“我很感激你”,這些話應該經常掛在嘴邊。以特別的方式表達你的感謝之意,付出你的時間和心力,比物質的禮物更可貴。

  這堂課,明是語文課,實為一堂深入學生心靈深處的思品課。它激活了孩子們那一顆顆稚嫩的感恩之心。我慶幸,孩子們平時雖打打鬧鬧,學習中也錯誤百出,但都有一雙會觀察的眼睛;我更慶幸,在充滿感恩氛圍的校園裡,孩子們自由的吸收陽光雨露,漸漸長出感恩的花苞,綻放出感恩的笑容。

  二年級上《一株紫丁香》教學反思3

  《一株紫丁香》(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是滕毓旭寫的一首歌頌師生情的兒童詩。詩中蘊涵著濃濃的師生情。本文選擇了“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師的窗前。”這個新的角度,運用想象和比擬,將對老師的愛化為看得見,摸得著,聞得到的紫丁香。這首詩共有五節。起句用一個“踮”字,把孩子那種怕打擾老師,做好事怕被發現的複雜的心情透過輕盈的動作準確地表達出來,第二節至第四節是詩的主體,分別以枝、葉、花自比,將孩子對老師的那種真情,淋漓盡致地抒發出來。詩的最後一節達到了感情的昇華,我們彷彿聽到了孩子關心老師的聲音以及孩子殷殷的美好祝願。

  充分讓學生自主學習,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詞意或句意,在學習課文內容時,先由教師扶著走一程,再讓學生自己學習,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透過小組合作進行學習,逐漸學習自學的方法。這篇課文篇幅雖短,卻情深意長,一般的讀讀很難讀出詩中蘊涵的情,還必須抓住幾個關鍵點作為切如口,細細地剖析與想象,才能真正體味出詩中的情味。我給每節課安排了教學的側重點。

  第一課時的側重點在於激發學生讀的興趣,把課文讀通順。

  我是這麼匯入課文的:有一天,一群學生送給他們的老師一株紫丁香。

  請你們猜一猜,紫丁香會是怎樣的一種花?結果許多學生猜測是紫色的,很香。接著讓學生看圖,直觀認識紫丁香,感受到紫丁香的美。印證他們的猜測是否有根據,另外文字介紹紫丁香花的特點。至此,學生已經對紫丁香有了全面而感性的認識,而且激發了學習課文的興趣,然後馬上問:為什麼要送“一株”而不是“一束”呢?在學生紛紛表達自己的想法時,不知不覺地牽涉到了詩中的有關內容。這才進入對課文的初讀。學生與文字之間的距離也隨之縮短了許多,學生自然讀得興趣盎然,為深入解讀文字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二課時的教學,側重點在透過研讀詞句,體會學生對老師的愛,讀出真情。

  抓住一個“踮”字,討論和朗讀,把孩子那種怕打擾老師,做好事怕被發現的複雜的心情體會出來。再用一個大問題“為什麼小朋友要把這株紫丁香栽在老師窗前”把課文串起來,進行2、3、4自然段的教學。理解這三段的文字,並能用“小朋友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師窗前,是為了( )”練習說話,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這三段的朗讀指導。結果時間緊湊,效果也不錯,再朗讀時,學生的真情基本上出來了。

  反思:在課文的教學中,我運用了圖片等直觀的手段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還讓學生和課文中的小朋友互換身份,在現實生活中感受老師對小朋友的愛,把學生引入情境之中,這既符合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徵,又能調動學生認知的積極性,觸發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閱讀的內在動力,也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語言發展能力。另外我在練習說話這個環節中,讓學生依照“小朋友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師窗前,是為了——”練習說話,這個方式我安排的用意是規範學生的語言,豐富學生說話、寫話的句式,同時也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理解文章的能

  但在最後小節教學時,由於一時疏忽,匆匆走過場,沒有讓學生髮揮想:這位老師又香又甜的夢裡有些什麼內容呢?讓學生再去體會老師工作的辛苦,激發學生尊師愛師的情感。這對學生朗讀情感的進一步激發自然有一點影響。留下一點遺憾。教學是一門有遺憾的藝術!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