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假虎威》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狐假虎威》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狐假虎威》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狐假虎威》教學反思1
《狐假虎威》是一篇成語故事,講的是一隻狐狸藉助老虎的威風嚇跑森林中百獸的經過。說明了實際生活中有些人就像狐狸那樣,藉助別人的力量嚇唬人,其實他們自己根本就沒有什麼本事,也啟發我們看問題要看實質,不能被表面現象矇住了自己的視線。課文對於狐狸和老虎的情態描寫,形象生動,十分逼真。
教學當中注重對學生的朗讀指導,“狐假虎威”這個詞的講解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透過讀、導、演、評,很好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在講讀課文的時候,充分利用朗讀,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教師讓學生藉助課文裡的插圖看圖說話,實質是一個引導學生聽、說、讀、寫的一個語文學習過程。
在教學設計上,由於課文的語言非常生動形象,適合學生朗讀和表演。所以在教學中著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重體現以“趣”引路的語文課堂,以分角色朗讀、配合動作讀、合作表演等手段來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努力讓課堂洋溢情趣、生趣,並充滿活力。首先,我在設計教案時比較注重體現以下的教學理念:
以閱讀為本位的語文課堂實踐活動。在教學中,我試圖讓學生自由地充分地對課文重要語句進行多種形式的閱讀,透過讀來加深對課文內容的感知,培養學生敏銳的語感,並整體地從字裡行間內含的意蘊進行感受、領悟和品味。
其次,在教學當中主要把握以下幾點:
一、注重朗讀訓練
要提高閱讀教學的效果,就必須加強讀書訓練。我在初讀時,就提出讀書要求,眼到、手到、心到。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理解了課文意思後,必須把課文讀流利、讀出感情。
二、理解詞語形式多樣
語言是反映客觀事物的,讓學生真正理解語言,除了讀一讀、聽一聽、想一想,還應動一動。我在教學第八段時,我安排學生帶頭飾演一演,找了四位“小演員”,其餘學生當“導演”,在較有興趣的導演中,學生理解了詞語意思,還激發其想象力,如身臨其境,激起讀書興趣。
其實,這篇課文很多學生都早已耳熟能詳,對故事的情節我大可不必再花太多的時間去理解分析,而應該把教學目標落實到我自己所定的“讀一讀”,“演一演”上,抓住文中特別關鍵的詞句指導學生來演好,同時又透過表演來促進和加深學生對課文語言的'品味和感悟。
《狐假虎威》教學反思2
這篇課文有很強的故事性,我在課堂上沒有對課文內容進行過多的分析和講解,以看圖、朗讀、表演等方式展開教學活動,並重點抓住幾個詞語,作為課文的主線。
一、看圖抓課文的主要內容
兩幅圖生動有趣,學生透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再看圖,完全能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抓住詞語進行朗讀感悟
針對“狐狸”,我抓住了“竄”、“骨碌一轉”、“扯著嗓子”、“神氣活現”、“搖頭擺尾”這些詞語,訓練學生朗讀的語感,並進行前後對比,突顯狐狸的狡猾本性;針對“老虎”,我抓住“愣”、“蒙”、“跟”三個字,表現出它勇猛有餘而智慧不足的本質。學生透過對詞語的理解,展開朗讀和想象,感悟課文內容。
三、意外的課堂生成
在學生朗讀和表演的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減少拘束,我退出講臺,指導學生進行評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的評價中肯,朗讀和表演也輕鬆隨意,放得很開。
我在設計教案時,為了避免學生因為回答不上問題而設計了很多的“臺階”,如:引出“竄”字時我問:狐狸是怎樣經過老虎身邊的?這類問題似乎過於簡單,而這樣的問題一多,步步將學生引入教師的預設,縮小了學生思考想象的空間,也使得我的課有點流於表面的熱鬧,缺少對學生語文能力的訓練,此為我課後深感遺憾之處。
《狐假虎威》教學反思3
今天上午我講的是《狐假虎威》第一課時。
本課時主要是以生字教學為主,讓學生重點掌握本課的一二類生字的讀音,會寫二類生字。瞭解文章大意,知道《狐假虎威》講的是一件什麼事情,瞭解文章大意。
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我把生字教學與課文教學融入到一起來講。首先講狐假虎威四個生字。在教學這四個生字時,我從分析字音、字形、偏旁、結構、組詞、和字義這幾個方面來講。
從學生學的方面來講,學生能夠自己分析字音,分清前後鼻音、平翹舌音和整體認讀音節。分清字形找出部首,但不明白字意。這本來也是難點,設計這個環節主要是讓學生明白《狐假虎威》中“假”的意思。為學生明白狐假虎威的意思是狐狸借老虎的威風把百獸嚇跑。學生不能準確明白。
這就要求我在講第二課時是重點帶領學生再次瞭解文章大意。
今天下午在設計第二課時的課件時,我先帶領學生理解狐假虎威中“狐”和“虎”分別指代的是什麼,接著讓學生逐段讀課文,引導學生讀中感悟文意。
首先,要讓學生明白故事的起音是在森林裡一直老虎捉到了一隻狡猾的狐狸,狐狸為了自保,編造了謊言欺騙老虎。
接著引導學生明白什麼是“咕嚕一轉”、“扯著嗓子”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狐狸的狡猾。抓住“老虎一愣”“矇住”引導學生明白老虎慢慢上當。指導學生讀好狐狸的“搖頭擺尾”“神氣活現”“半信半疑”“東張西望”。讓學生明白狐狸和老虎的前後位置,和動作表情。
最後,透過百獸的表現證明狐狸成功的上當。進而讓學生明白《狐假虎威》寓意。
《狐假虎威》教學反思4
《狐假虎威》是蘇教版第四冊的一篇成語故事,講的是一隻狐狸藉著老虎的威風嚇跑了森林中的百獸。故事告訴我們生活中有些人藉著別人的力量嚇唬人,其實自己並沒有本事。這樣的課文,教學的重點放在哪兒?又該如何突破?想了又想,覺得還是該回歸“原始地帶”——體驗角色,深化情感。
一、查一查
語言是反映客觀事物的,要讓兒童真正理解語言,除了聽一聽、看一看、摸一摸、嗅一嗅以外,還得讓學生做一做。本文中有好多詞語的意思,學生是一知半解的。如“假、蒙、竄……”我一直認為低年級的學生應養成的良好習慣,因為能為我們的閱讀教學“插上翅膀。”因此在課上,我讓學生獨自查了“假、扯”的意思,並選出符合文意的正確解釋。
二、演一演
情境表演是兒童最受歡迎的表現形式。《狐假虎威》是篇聲情並茂的文章,用表演的形式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化抽象為形象,化難為易。教學課文的7-8小節時,我學著於永正老師請5位學生分別戴上了老虎、狐狸、小鹿、兔子和野豬的頭飾表演,一位學生朗讀課文,其餘的學生當導演。學生把狐狸的神氣活現、搖頭擺尾;老虎的半信半疑、東張西望表演得活靈活現,維妙維肖,這也就反映出學生已經把課文內容讀懂了。
三、說一說
“讀”是對資訊的輸入,而“說”應該是對資訊的輸出了,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是我們二年級語文組本學期的教研課題。教學過程中,我始終把讀與說結合起來並加強訓練。學生表演7-8小節時,我讓臺下的學生當導演,說一說:狐狸和老虎誰在前,誰在後?小鹿、兔子和野豬應在什麼地方?採訪了小鹿,問它究竟為什麼跑?害怕誰?還採訪了老虎,問它東張西望什麼?
低年級學生的想象力非常豐富,老虎告訴我:它在看看小動物們是不是真的怕老虎。小鹿告訴我,它其實不怕狐狸,最怕的是老虎。學生的回答對於寓意的理解已經勢如破竹。
課上完了,也給我留下了很多很多的思考......
《狐假虎威》教學反思5
《狐假虎威》是一篇成語故事,講的是一隻狐狸藉助老虎的威風嚇跑森林中百獸的經過。 透過狡猾的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風把百獸嚇跑的事,來比喻藉助別人的力量嚇唬人,其實他們自己根本就沒有什麼本事,也啟發我們看問題要看實質,不能被表面現象矇住了自己的視線。其中的語言特色也值得我們關注的,特別是課文對於狐狸和老虎的情態描寫,形象生動,十分逼真。
一、角色體驗,挖掘人物內心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重在對學生兩個主角的內心進行探索,挖掘文字以下的內容。需要學生不僅會讀課文中的對話,而且要學會聯絡上下文揣摩課文中人物的心情。幫助學生更好的進入角色,瞭解課文內容。我主要是採用採訪的形式進行,如:“狐狸,你的眼珠子在骨碌一轉,你在幹什麼啊?”“老虎,你剛才怎麼愣住了,你心裡在想什麼?”“老虎,你的表情怎麼呆住了,你在想什麼?”等問題,讓孩子體會當時狐狸和老虎的內心活動。讓孩子進行有效地思維。也同時避免了老師簡單的說教。我覺得這個也是我想設計的本課的亮點之一。上下來學生也能說出他們的內心想法。看得出其實孩子們對於這個故事還是比較瞭解的。
二、創設情景,進行表演
在教學7、8兩小節的時候,引導學生讀句子“狐狸神氣活現,搖頭擺尾;老虎半信半疑,東張西望。”我沒有直接讓學生去理解“神氣活現,搖頭擺尾,半信半疑,東張西望”四個詞語的意思。而是讓學生透過表演展現出來。再讓學生自己自由讀詞,再放入句子中,指導讀好句子,一氣合成。也為之後的表演片段打好了紮實的基礎,。
接下來就是利用精心設計的表演單元,由小組長帶領,依靠大家的力量,來參與演出。演出對文字的理解,既突破了教學重點,又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協調能力,質疑和解疑的能力,以及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三、首尾呼應,巧設問題
本課我是由“狐假虎威”這個成語開始,再由“狐假虎威”這個成語結束。中間緊緊圍繞著“借”這個字開展的。由“狐狸為什麼要借?”引出第一段。到“狐狸怎麼借的?”引出了2-6自然段。“狐狸借的結果怎麼樣?”引出7、8兩段。
“百獸為什麼納悶呢?它們在想什麼?”“它們又為什麼撒腿就跑呢?”“它們到底怕的是誰?”這一系列問題,是幫助學生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的關鍵。就像一個坡度,讓學生一點一點,不知不覺走上去,慢慢領悟“假”是什麼意思?“威”又是什麼意思?透過這樣的一問一答的形式,逐步揭示“狐假虎威”這個成語的意思,突破這篇課文的難點。
四、識字教學,尋找規律
在本課中,我教學了兩個生字“假”和“借”。我的本意是讓學生找出它們的共同點(都是單人旁)和不同點(雖然都是單人旁,但是他們在田字格的位置不同),還有記憶的方式。比如(結構法、舊字記新字等)
學生在教學中一下子就找到了相同點,但是不同點,都是圍繞著字的構成部分中容易寫錯的來提醒大家。沒有答到點子上,覺得很可惜。當時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引導,我就直接告訴了學生它們的不同點,覺得比較生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