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精選13篇)

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精選13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 篇1

  《盤古開天地》這篇神話傳說講的是名叫盤古的巨人開天闢地的故事。故事極富想象力,文字敘述具體而生動。課文處處充滿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塑造了盤古雄偉、高大的形象,讚美了他為開闢天地而勇於獻身的精神。

  一、以邊讀邊想象為基線。

  從學習課文伊始,就讓學生閉上眼睛聽教師朗讀一、二自然段,想象自己會看到怎樣的畫面,可以說整個課文的學習都是讓學生在想象畫面下完成的。

  二、以學生自讀自悟為基礎。

  縱觀這個教學過程,對課文的理解沒有教師的過多講解,幾乎都是由學生自己朗讀而理解感悟的。如:在理解“輕而清的東西,緩緩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降,變成了地。”中反義詞的表達效果時,僅僅運用了男女分角色讀的方式就讓學生很好地理解了天地的明顯區別就是透過這些反義詞寫出來的。這樣的設計完全把課堂教給了學生,讓學生與文字、與中的人物直接對話,直接交流,從而變為自己情感體驗,是學習方式的徹底改變。

  三、以語言文字訓練為基本

  本課的教學正是以課文為載體從字詞句段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提升學生的語文基本功。如:找中心句—縮句—濃縮成一個詞,仿照第四自然段的句式寫句子等。

  四、以“授之於漁”為基調

  課堂不是教師怎麼教的課堂,而應該是學生怎麼學的課堂。在這一節課裡,時時刻刻注意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透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深感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想把祖國的語言文字教好教透,培養出語文素養高和語文能力強的學生,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不可忽視。

  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 篇2

  《盤古開天地》是一篇神話故事,講述了一個名叫盤古的巨人開天闢地的神奇故事。課文透過盤古開天闢地,頂天立地,體現了巨人盤古的不畏艱難的獻身精神。課文處處充滿神秘的味道、神奇的想象,讓學生感受著我國古代人民豐富的想象力。

  1、教學效果(思效)。

  在教學中創設情境,抓住關鍵詞句教學,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朗讀中抓“掄”“猛”等詞語體會盤古的動作,邊讀書邊加上自己的動作,讓學生感受這些詞語用得巧妙之處。課文描寫天地變化時 “清而輕的東西,緩緩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降,變成了地”讓學生體會反義詞的妙用,讓學生在反覆朗讀中加以品味,體會作者用詞之妙,同時對描寫的情境有了形象的認知。

  學生對於課文中描寫“頭頂著天,用腳使勁蹬著地”這部分有所質疑,因為課文插圖中是盤古手託著天,所以我引導學生展開討論:究竟是盤古“頭頂著天”還是“手託著天”?是故事描寫有誤還是課文插圖不夠精準?其實,學生討論不出結果也無所謂,只是藉助這樣一種形式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盤古開天地的艱難而已。

  2、教學收穫(思得)。

  (1)抓住神話故事的特點,遵循主線展開教學。以“傳說中的盤古是怎樣創造美麗的宇宙?”為主線,在引讀、想象、體驗中感受盤古頂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於獻身的偉大精神,從而領略神話故事的無窮魅力,激發學生閱讀神話故事的興趣。

  (2)始終堅持“以讀為本”,尤其是盤古開天地的過程以及盤古身體發生變化這兩部分,不需要教師過多的分析和講解,而是讓學生透過不同形式的朗讀,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感受,談出自己的體會。透過學生聲情並茂的朗讀,盤古掄起斧子開天闢地的高大形象就躍然眼前。

  (3)小練筆的設計恰到好處。盤古倒下後他的身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盤古身體的每一部分都變成了自然界的某一種東西,盤古身體的這一部分和它所變成的東西之間有什麼聯絡嗎?聲音變成雷聲,眼睛變成太陽月亮。從而讓學生體會,想象不是憑空亂想,而是合理的聯想和想象。這時候佈置學生練筆。除了課文中描寫的,想象一下盤古的其他部分會變成什麼?學生就有了想象的思路。

  3、不足之處(思失)。

  複述課文是四年級學生應該具備的一個重要的語文技能。在開始備課的時候我是設定了這項任務的,自己也以為很容易達成,結果發現我太高估學生了,他們只是用非常簡單的語言概括了故事內容,缺少複述的趣味。這樣說明學生並沒有掌握複述課文的訣竅,尤其是精彩片段的精妙之處,包括一些關鍵詞句,學生並沒有運用到自己的複述當中。

  4、改進措施(思改)。

  教師應該充分把握文字本身的特點,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利用合理的機會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創設情境讓學生有問題可思考,有時間可思考,有機會去思考。不管何種型別的課文,老師都應該少一點灌輸,多一點啟發;少一點講授,多一點學生的思考和活動,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 篇3

  《盤古開天地》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神話傳說,講述的是一個名叫盤古的巨人開天闢地的故事。課文處處充滿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塑造了盤古雄偉,高大的形象,讚美了他為開天闢地而勇於獻身的精神。教學重點是體會文中用詞的準確,生動,發展語言,培養想象力,激發學生閱讀神話故事的興趣。教學難點是要讓學生讀文感受,體會盤古的奉獻精神。

  我在教學時緊緊抓住神話故事的特點,以"傳說中的盤古是怎樣創造美麗的宇宙"為主線展開教學,在引讀,想象,體驗中感受盤古這一神話人物那頂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於獻身的偉大精神,領略神話故事的無窮魅力,激發學生閱讀神話故事的興趣。

  回憶整堂課的教學過程,我覺得自己以下幾點做得比較成功:

  1、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尊重學生的閱讀體會,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合作探究,領悟課文主題。

  2、在課堂上"讀"貫穿始終,讀得充分,讀得紮實,讀得多樣。如第二節的"掄斧猛劈"透過學生自己的動作感受來加以讀的感悟;天地分開後發生的變化,也是透過感情朗讀讓學生加以體會,特別是第四自然段盤古倒下後身體發生的變化,我首先示範朗讀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然後透過師生對讀,生生合作等朗讀方式,讓學生入情入境,在潛移默化中體會祖國文字的魅力及盤古的不朽精神。

  3、有效合作,激發想象,感受神話魅力。在教學"盤古倒下後,他的身體發生變化"這節時,我設計了讓學生髮揮想象,同學間啟發合作,想象盤古身體的其它部位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學生仿造文中的優美片語也寫下了很多優美的詞句,同時達到了當堂課講,練,寫結合的目的,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4、本節課的作業我沒有硬性規定學生去完成哪些內容,而是讓學生說說學習本課後回家想做些什麼,其實學生所說的如:想再讀一些神話故事,想把故事講給家人聽,想繼續蒐集有關神話故事的資料等,這些正是老師要安排的作業,而學生卻自主地要去完成這些任務,這樣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收到更好的效果。

  以上幾點是本節課的一些亮點,但是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如第三自然段的處理可以再緊湊些,也可以透過讀讓學生自讀自悟,讀得再充分些,老師的講解少一些,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而且本節課拖堂兩分鐘,這些都是我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加以改進的地方,爭取在不斷的改進,完善中使自己的課堂教學設計得更為合理。

  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 篇4

  《盤古開天地》,是一篇神話故事 ,講述了盤古開天闢地,創造美麗宇宙的過程。故事 極具想象力,課文透過盤古開天闢地,頂天立地,萬物生成進行展開 ,體現巨人盤古的獻身精神。課文處處充滿神奇的想象,可以讓學生感受我國古代人民豐富的想象力,並激發自己的想象力。

  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對盤古開天闢地,頂天立地部分的解讀上,引導學生抓重點詞語,提高朗讀的質量,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比如第一自然段我抓住了"混沌一片",結合圖片和情景來進行理解,學生既理解了詞語,又為後來的盤古開天地做了墊設。後面兩段的教學,我抓住了幾個動詞"掄,劈,頂,蹬",並加上自己的動作,讓學生感受這些詞語用的所妙之處,讓學生體會盤古開天地的艱難。

  課文描寫天地變化時用了這段話“清而輕的東西,緩緩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降,變成了地。”應用了大量的反義詞,預設中我打算讓學生透過反覆朗讀找出反義詞,體會作者透過這些反義詞的對比把天地分開的過程的清晰的敘述。但是由於自己教學水平不足,部分環節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很多的偏差,教學效果並不明顯,經過校長和主任的指點我的反思有以下幾條。

  1、如何朗讀才能讀出情,悟出情呢?這是值得我繼續深入思考的問題,在講天開闢地的這部分內容中,我利用“掄”“猛劈”這幾個詞語特點去感受開天的情景,讓他們帶動作讀,浪費了很多時間但教學完全浮在表面,把學生帶入了誤區。有感情的朗讀並不只是大聲讀,卻不知為什麼要這樣讀,未能做到“激情”效果。

  2、上課的語言表達能力欠缺,具體表現有課堂語言內容不完整。學生接收後覺得莫名其妙,一知半解,不能準確地認識學習內容。此外語言不準確,隨意性太大,邏輯性不強。課堂語言語速過快使人難以接受而且缺乏感情色彩,太過僵硬不能激起學生興趣。

  3、環節的落實不到位,在教學中每一個設計,每一個句子呈現,每一個提問都要有針對性,圍繞目標做到一步步落實,而不是走馬觀花。在教學盤古頂天立地中,我讓學生角色體悟,感受了盤古的辛苦,對累得倒下的盤古說話都讓學生進行情感的深化,但是在這個環節中,似乎做到了環節的到位,在落實這一個點上卻不夠,學生讀得不到位,學生說得不夠,學生悟得不夠,我引導總結的不夠,恰如走馬觀花般匆匆路過。

  4、上課狀態不夠投入,過於緊張所以導致教學環節缺失,甚至連板書都忘寫了。其次由於我沒有認真關注課堂的生成,缺少對學生的有效評價,導致後半節課學生髮言積極性不高。

  問題很多,有反思才會有方向,今後才能努力改正,努力提升。首先,要勤於讀書,善於積累,教師的一切底蘊皆來自讀書,在這個過程中努力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是,如果自己不會說話,那麼你所帶的孩子將來也一定不會說話,如果你的知識儲備量不足,你就沒辦法去幫助孩子,教育孩子。其次要多去吸取他人的優點,多聽、多學,多練、多思考。

  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 篇5

  《盤古開天地》是小學語文人教實驗版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精讀課文。這篇神話傳說,講的是人類的始祖盤古開天闢地並且創造了世界的神話故事。故事極富有想象力,文字敘述具體而生動。課文的脈絡非常清楚,把盤古“用他整個身體創造了美麗的宇宙”的過程寫的生動有趣。教學這篇課文,要使學生認識神話這種文學體裁,體會巨人盤古的獻身精神,感受我國古代人民豐富想象力。教學重點引導學生了解盤古開天地的故事內容,激發閱讀神話故事的興趣,培養學生想象力。在教學中,我藉助多媒體創設情景,抓住重點詞語和句子,以句式引導,段式引路,啟發學生填補空白,組織語言,訓練能力。

  一、運用多媒體,融情於景。

  匯入本課時,我用的是幾幅孩子們熟悉的圖片:《西遊記》、《小哪吒》、《葫蘆兄弟》成功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創造性地使用學生已知道圖片故事引路,引起學生對神話故事的共鳴、起到了激發興趣的作用。在講解課文內容時,透過播放盤古開天地的動畫片,讓學生直觀瞭解了盤古開天地的經過。

  二、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

  課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講了盤古分開天地。在教學時,抓住自然段中“輕”“重”,“清”“濁”,“上升”“下降”等反義詞讓學生體會盤古在把天地分開後的景象。讓學生透過找出這些反義詞和朗讀,體會作者用這些詞語所妙之處。

  三、充分發揮聾啞學生的表演天賦,結合文字進行表演,理解課文。

  在學習第三自然段時,讓學生透過表演盤古手託蒼天,腳踩大地的動作,讓學生體會盤古為了讓天地成形,做了怎樣的付出。“頭頂著天,用腳使勁蹬著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讓學生伸出雙臂上舉,靜靜站1分鐘,你累了嗎?想象盤古頂天蹬地持續了多久?他累嗎?老師引讀:不知過了多少年,盤古就這樣頂天蹬地。也累的倒了下去。讓學生體會盤古開天闢地的辛苦勞累。

  四、講練結合,體會盤古的犧牲精神。

  課文第四自然段有一個句式:“他撥出的氣息,變成了四季的風和飄動的雲;他發出的聲音,化作了隆隆的雷聲……”我將這一句式改為:他的,變成了。透過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相應的內容外,還發揮學生的想象。其中就連平時不太發言的崔振宇同學也說出了:盤古的手指變成了五座大山。

  有得就有失,在講這節課時,有學生對於神話故事與現實世界始終不能有效的區分,對神話故事這一題材理解不太到位。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繼續加強這方面的引導。

  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 篇6

  《盤古開天地》是第五單元的精讀課文。這篇神話傳說,講的是人類的始祖盤古開天闢地並且創造了世界的神話故事。故事極富有想象力,文字敘述具體而生動。課文的脈絡非常清楚,把盤古“用他整個身體創造了美麗的宇宙”的過程寫的生動有趣。

  學生很喜歡這篇課文,上課伊始,我採用談話方式匯入新課,你們讀過哪些神話故事,給大家講一講,話音剛落,學生就紛紛舉手,我一看這情形,立刻出手神話故事的圖片,讓大家一起說出它們的名字。學生的興趣立刻調動起來,於是我板書課題,讀課題你有什麼問題?有個學生說“盤古為什麼開天地?”

  學生很會思考,問題提得好,帶著問題走進課文。本篇課文我嘗試學生自己學習,動筆寫批准,因為有上節課《孔子拜師》這篇課文的訓練,學生初步會在讀書中進行批准。本篇課文我叫學生邊讀邊思考,課文每個自然段寫什麼?請動筆寫出來。在學生默讀課文思考時,我又進行適當的提示:概括每個自然段寫什麼可以用簡單的話概括,抓重點的寫,例如:第一自然段寫什麼,我們可以用這段的一個四字詞語概括,誰能找到?在老師的提示下,學生很快找到“混沌一片”,我隨機板書,理解這個詞語,用食物演示學生明白了意思,同時知道怎樣抓每段的內容。

  這節課很多知識沒有處理好,但老師注重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雖然學生概括的語言羅嗦,他們已經具有讀書就要動筆的意識。相信在今後教學中不斷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一定會提高。

  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 篇7

  星期四上午第三節課,事一次彙報課,上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盤古開天地》,在講這一節課之前,我在網上看過一些其他優秀教師是怎樣上好這節課的.,我從中選出一些自己認為好的地方,把它加入到自己的教案中,這也是一種學習,畢竟我才剛剛開始從事這個職業,還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不斷提高。

  可是上完這節課,覺得自己上的糟糕透了,課後我向其他老師詢問我上課的一些情況,上課中的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普通話很爛,我自己也是這麼認為的,在平時上課的過程中,學生也是常常給我糾正一些字的讀音,可是不知怎麼的,說著說著一些方言就出來的,可能是習慣問題吧,但是我會慢慢改正的,畢竟作為一名老師,普通話還是比較重要的。

  上課過程中在提問題的時候,語言的銜接有很大問題,在突然之間就把問題提出來,給學生有一種跳躍感。而且上課提問的方式有點囉嗦,一個問題總是會問很多遍,這個問題許老師曾對我說過,我今後會改正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就是這節課的重點把握的還不是很好,對於《盤古開天地》這篇課文,重點主要在盤古倒下後,其身體的那些變化,可是由於前面的時間花的相對多一點,後面的幾乎沒有多少時間去帶領學生去感悟盤古倒下後身體發生的神奇變化,最後只能草草了事。

  當然,在這節課中我還有一些其他的缺點,這裡就不一一道來。但我認為我在上面講的幾個問題相對來說還是比較突出的。因此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努力向其他老師學習的。

  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 篇8

  語文教學最終的目的,是要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駕馭能力。在本課的閱讀教學中我努力體現了這一目標。 本篇課文在語言文字上有一個鮮明的特色,多處運用了象“輕而清的東西緩緩上升。

  語文教學最終的目的,是要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駕馭能力。在本課的閱讀教學中我努力體現了這一目標。

  本篇課文在語言文字上有一個鮮明的特色,多處運用了象“輕而清的東西緩緩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沉,變成了地”這樣的句式。在課文學完,我讓學生回到課文中,去尋找類似的句式,並一組組出示,讓學生朗讀、欣賞、感悟。我認為這樣的做法體現了教師深入挖掘文字,力求向學生展現文字深刻內涵,展現語言文字無窮韻味與魅力的教學意圖,是一種語文教學的迴歸,相信透過這一課的學生,這種句式會深入到學生內心,逐步達到內化。理解詞語不脫離語言環境,理解句式用板塊呈現,遣詞造句正是需要這樣實實在在的積累。

  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 篇9

  這篇神話傳說,講的是名叫盤古的巨人開天闢地的故事。課文處處充滿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塑造了盤古雄偉、高大的形象,讚美了他為開闢天地而勇於獻身的精神。

  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先抓住“掄”“劈”這兩個動詞,體會盤古的動作,並學學這樣的動作,讓學生感受這些詞語用的所妙之處。課文描寫天地變化時用了四對反義詞和一對近義詞,讓學生在反覆朗讀中找出來,體會作者用這些詞語的妙處。接下來再引導學生朗讀,透過想象來理解課文內容,如我讓學生猜想天地分開之前的模樣;讓學生想象輕而清、重而濁的會是些什麼東西。

  第四自然段盤古倒下後身體發生的巨大變化描寫很具體,我從書中省略號引導到讓學生自己想象盤古身體還會發生哪些變化?學生也都說得比較生動。最後說說自已對盤古的印象,有的學生說他很偉大,很善良,為了宇宙犧牲了自已,還有的同學說他很勇敢能支起天,學生邊說我邊指導,並分別讀了相關的段落,複述是中年級很重要的一個學習要求,我在教學中也注意到這一點,這篇課文比較適合訓練學生複述,學生學習完課文後我給他們佈置的作業就是把這個故事講給周圍的人聽,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習慣。課後我組織部分學生講了自已知道的神話故事,沒想到學生知道的還真不少,分別講了《精衛填海》、《嫦娥奔月》、《後弈射日》、《女媧補天》、《女媧造人》等神話故事。

  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 篇10

  選擇上這篇課文是因為自己被盤古頂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於獻身的偉大精神所感動,只有自己感動才能有自己的思想,才能去打動我被教的學生。

  但當我拿著這篇文章反覆閱讀時,覺得太簡單了,除了盤古頂天立地的形象可以渲染渲染,盤古化作了什麼可以做句子訓練,其他的似乎不學,學生都能掌握。這時我心中的那份感動又變得茫然了。

  離家長開放的日子只有幾天了,在情急之下,參閱了優秀老師的做法,我認為以下幾點,值得我今後這樣去做:

  1、提煉詞語,概括文字

  對於三年級的學生,應該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這位教師能時刻想著學生需要什麼並能發現段落裡藏著成語,而我這位俗人卻沒有敏銳的眼睛。這一定是老師反覆與文字對話的所得,老師已經讀到了文字背後的東西,下的功夫絕非一天,兩天的事。慶幸自己也學了這一招。從學生的角度說,這樣的設計既是一次積累更是一次概括能力的訓練,一舉兩得。學生的概括能力就會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形成。我覺得孩子需要的就是我們課堂上老師要給孩子的,而這種提煉詞語,概括文字的方法,就是會使學生終生受益的知識。今後在概括文字上自己應下點功夫。

  2、詞語的理解與朗讀進行整合

  我是一位注重學生朗讀的老師,每堂課我總能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感情讀,或高興或悲哀或自豪或讚歎,似乎這種讀已是學生讀好文章的“模板”了。而這位老師卻能把詞語的理解與讀融合在一起,使讀又有了新的解讀。如學習“他見周圍一片漆黑,就掄起大斧頭,朝眼前的黑暗猛劈過去。”這句時,讓學生明白“掄”什麼意思,然後再帶著那份力量去讀;學習“輕而清的東西,緩緩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降,變成了地。”這句時,讓學生明白“輕、清”的意思,明白四對反義詞的意思,這樣學生馬上便能頓悟天地分開原來就是漫長的,讀就顯得水到渠成。這比教師盲目地說帶上怎樣的心情讀效果要好。

  3、積累句子就是反覆出現

  備課前,本以為盤古化作了什麼可以做句子訓練,那就是積累。沒想到山外青山樓外樓,特級老師的想法總是出乎人的意料,文章的第四段是這篇文章的精華,這位老師的做法把它做成了一首詩,他撥出的氣息,變成了四季的風和飄動的雲,為我們帶來了涼爽。他撥出的氣息,變成了四季的風和飄動的云為我們帶來了涼爽……多樣的形式使學生不覺得那是枯燥的讀,那是創意。有創意的東西更能打動孩子的心,同時告訴孩子學習就是積累。積累首先要把文章中美的句子化為己有,化為己有最好的辦法便是創造。聰明的孩子老早就知道這就是積累的一種方法。

  今天的開放我只是一場演繹,這場演繹還算成功,因為孩子的小手如林。但更讓我欣喜的是進行了一場紮實的語文教學,同時也讓我明白收穫往往就在精心地付出。

  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 篇11

  這是一個神話故事,匯入時我以許多學生們經常聽到的神話故事為引入,學生們一起舉了一些神話故事。當學生讀完課題後,我要求他們對課題質疑,學生提出了很多問題,其實我設定這個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提出盤古是怎麼開天地的這一問題,好讓我繼續下面的環節。但學生的好奇心非常大,提出了很多我事先沒有想到的問題,有的問為什麼這個人名字叫盤古,還有的問盤古到底有多高等等。當時我只想著我下面的環節是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盤古怎樣開天地的段落,對於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我就逃避了,只是應付性的說了句,你很愛動腦筋。心裡想著怎麼還沒學生提出我想要的那個問題呢?下面有人在聽課啊,我的時間要來不及了。當一聽到有學生問到“盤古是怎麼開天地的”我馬上一振,終於有人提出來了,我立刻表揚了他,說問題提得很有價值,並引用了古人的話“學貴有疑,疑則進也。”並趁機告訴學生解疑的最好辦法就是讀書,從這開始我的下一個環節。學生很快就在課文中找出了描寫盤古開天地的段落,然後我就趁機引導他們朗讀,這一節課就按著我的思路很順利的繼續下去了。

  課後聽了主任的意見後才猛然醒悟,學生是多麼富有想象力的啊,這節課的主要任務不就是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嗎?我怎麼能只顧著我自己預先設定的教學環節而忽視了我的學生呢?我當時如果抓住學生的好奇心,鼓勵他們不要只侷限於課文而是從課外去尋找答案那該多好啊。孩子是靈活的孩子,是你不能預先設定的內容,教師上課時應心裡不僅僅只想著自己的教案,而要及時抓住孩子的好奇心,鼓勵他們去讀,課堂內讀,課堂外更應該讀,讓他們讀得多,懂得多,寫得自然也就多起來。

  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 篇12

  比如說“頭頂著天,用腳使勁蹬著地”,課文中沒交代有多長時間,一般學生也並不能從這裡體會他的辛苦和堅持。為了體會盤古的力量,我在這個環節是引導那個讀書的學生,“此刻,你頭頂的是整個天空啊!腳下分開的是整片大地啊!”學生立刻領會了,再讀時明顯強調了力量。盤古頂天立地的漫長又用另外一種方式來體驗。反問學生:盤古頂天立地有多長時間?100年?10000年?100萬年?學生這麼一問,反應過來了——不知過了多少年。用後文中的證據反駁了我的假設,自己體會到時間的漫長和艱難。再進行讀句,果然是效果出色。

  另外一個設計當時也存在爭議,因為我要學生用數學的思維解決盤古的高度。我當時是這樣設計的:在盤古的頂天立地之下,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100天過去?天升高多少丈?地下沉多少丈?10000天過去?天升高多少丈?地下沉多少丈?這樣不知過了多少年,天升高多少丈?地下沉多少丈?學生回答的是:100丈。10000丈。不知有多少丈。很多人都被這時的高度推進弄得莫名其妙。馬上,我問學生:當盤古就在眼前,仰望盤古,看得清全貌嗎?學生達到:太高了,看不到。再追問他受得了這漫長的辛苦嗎?前面的種種鋪墊在這一刻迎刃而解。用高度推進讓學生明白這是太過於艱鉅的任務,身為神的盤古也有支撐不住的時候,所以他積勞成疾的倒下了。

  透過這次備課,我充分體會到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在這節課的輕鬆表象背後,包含了整個年級的多少思考、探索、勞動與付出。很多在課堂上表現出來的和未展現的方面都有我們整個集體的智慧與勞動,這是一節錘鍊出來的課。

  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 篇13

  這是一篇神話傳說,講述的是一個名叫盤古的巨人開天闢地的故事。課文處處充滿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塑造了盤古雄偉、高大的形象,讚美了他為開闢天地而勇於獻身的精神。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了解盤古開天地的故事內容,激發閱讀神話故事的興趣,培養想象力。學後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教學時,我扣住重點,在引導學生朗讀的時候,透過引導學生想象,來理解課文內容,如第四自然段盤古倒下後身體發生的巨大變化描寫很具體,我讓學生學習後問:“作者在第四自然段偷偷地把一個想象空間留給了大家,你們發現了嗎?”讓學生從書中省略號引導到讓學生自己想象盤古身體還會發生哪些變化?讓學生想象,同學們說得很生動,有的說;“盤古的手指指甲變成了雪花。”有的說:“盤古的手指變成了五座高山,盤古的頭髮變成了茂盛的草地,從高處往下流的瀑布。……等等。複述是中年級很重要的一個學習要求。我在教學中也注意到這一點,這篇課文比較適合訓練學生複述,學生學習完課文後我讓他們看著畫面複述課文,還讓他們回家後把這個故事講給父母聽,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習慣。我還建議學生閱讀其他的中外古代神話故事,擴充套件他們的知識面。

  這節課,我覺得也用許多不足之處,如,在指導學生朗讀時,雖然我用了許多方法,如課件作用、教師範讀等,但可能我朗讀基調把握得不夠好,學生朗讀還不夠精彩。神奇的感覺讀得不夠。還有第四自然段教學時我對句式“盤古的身體部分變成了怎麼樣的什麼?“滲透不夠,且前後事物的聯絡滲透不夠,後面學生的想象雖然不錯,但是有些同學只說出盤古的身體變成了什麼,有些同學想象就不夠合理。下次教學我就要注意到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