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長度單位》教學反思(通用8篇)

《統一長度單位》教學反思(通用8篇)

  在不斷進步的時代,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那麼問題來了,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統一長度單位》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統一長度單位》教學反思 篇1

  一、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

  這節課,一次“不周全面”的情景設計,讓我明白髮展學生的情感遠比發展學生的知識重要。我慶幸自己沒有利用老師的威嚴“遏制”他們當時的“氣憤”,才有了那樣簡單卻深奧的語言,才有了越來越多的孩子願意告訴我他們的真實想法,才有了一些平時不愛舉起的小手如今高舉過頭頂……我越來越明白,要激發孩子們學習興趣,其實很簡單:可能是一句表揚的話;可能是一個關注的眼神;可能是一次對他的微笑……

  上完這節課,我更加堅定要優待每位孩子的想法,記得有位名師曾說:關注每位孩子,因為你不知道哪朵雲彩會下雨。隨著教學實踐的積累,我瞭解到每個孩子的特點不一,長處不同,不要拿常規標準衡量每位孩子。多想想:米有所短,釐米有所長,在良好的心態下就能教好更多的孩子。

  二、從實際需要出發,讓學生產生學習長度單位的慾望

  教學時,我創設了“我想給同學們配桌布”的情景,配桌布必須知道桌子的長和寬,讓學生感受到生活實際中測量長度的必要性,然後讓學生自己選擇實物作測量標準去量桌子的長,結果量得的數量不一樣,由此引起認知衝突,使學生體會到,要想得到一個統一的結果,需要統一的長度單位。使學生感受到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從而產生學習長度單位的慾望。

  《統一長度單位》教學反思 篇2

  本課是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的內容,是建立在學生已經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並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的長短基礎上,學習認識長度單位的。

  這節課的目標主要是讓學生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主要策略是透過從學生喜歡的課本引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然後透過組織學生實踐操作,幫助學生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去量數學書的寬,量出的結果不一樣;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長度有時量出的結果一樣,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進而理解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在備課時,我就考慮這節課應該怎樣上?教材情景圖裡體現的是小組合作學習,我覺得這是新學期的第一節課,孩子們還沒有從假期狀態裡走出來,很多孩子還很興奮,一假期沒見了,有說不完的話,小組合作學習效果未必好。教材裡的四件學具回形針、一角硬幣、三角形及方木塊孩子們也不可能全部備齊,所以我決定不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

  那怎麼上呢?還是我來演示吧,讓孩子們觀察,總結,這樣課堂紀律會好許多。可是我看了一下教參,書裡說:注意呈現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透過親身經歷學習數學知識。數學是人類經過曲折的探索過程建構起來的,但它在呈現時,常常省略了產生髮展的曲折過程,以非常概括、嚴謹的形式展現出來。而小學生由於感性認識還不夠豐富,抽象思維能力還未形成,所以學習起來會感到抽象困難。但是個體的認識應遵循人類認知發展的一般規律,作為小學生也不例外。因此作為教學內容的數學,在呈現時,應該按照兒童學習數學的特點,還原數學生動活潑的建構過程,讓學生親身經歷類似的創造過程,用自己的活動建立對人類已有的數學知識的理解。

  看來還是得讓他們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過程。我靈機一動,讓孩子們回家做一些教具吧。沒有回形針,就把它改成做小圓片,方木塊改成正方形。

  上課時,我檢查了一下孩子們帶教具的情況,只有2個孩子沒有準備,給他倆找了一個合作伙伴,課就正常進行了。

  一節課下來,我感覺並不輕鬆,一個環節接一個環節,很累,時間也不是很夠用,還出現了一些意料之外的情況,現就這節課做一下反思:

  我先讓學生髮現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去測量物體的長度,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雖然測量的是同一長度,但由於所用的標準不同,所以量得的數量不同。

  我沒讓學生帶硬幣,因為帶來會很麻煩。這個環節由我來演示,我把數學書放在黑板上,貼著封面寬邊放了一條膠帶,然後我把一角硬幣一枚一枚的粘上,讓學生看出數學書的寬大約有7個硬幣那麼長。雖然也擺了7個,但實際的寬只有6個半那麼長。而不是像書上情景圖那樣只多出一點點。

  我讓學生看明白後,強調了一下襬法,就讓他們動手實踐,用手裡的不同的學具測一測數學書封面的寬。這些環節的教學使學生明白了數學課本的寬會量出不同是因為測量標準不同。由此啟發學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標準進行測量。

  再進行下一個環節時,就有孩子開始玩學具了,有的只顧著擺,不注意分析了,我只好浪費了一些時間組織教學,才接著講。

  接下來還是透過操作讓學生弄明白第二種情況:雖然測量的是不同長度,但由於所用的標準不同,量得的數量可能相同。由此引起認知衝突,使學生感受到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孩子們的教具都是自己做的,量什麼物品會出現相同的數量相同的情況我事先無法預料,只好在巡視時隨時發現,然後提示學生。由於準備不充分,這一環節效果就不好。我本來準備了教具想親自演示一下,可是課已接近尾聲,時間不夠用了。

  練習時,書上有讓孩子們量桌子的長的練習,可是我們的課桌面4角是半圓的,不是標準的長方形,我只好讓孩子們大概量了一下。量時發現很多孩子方法不對,又找了一個正確的孩子做了一下演示,才都量對了。我課前預設的時間就不夠用了,練習的也就不夠充分。

  透過這節課,我覺得數學課讓學生在活動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這非常重要,但活動課上課堂紀律的控制是個大問題,老師必須注意控制好時間,不能一操作就收不回來。教師在下達要求時必須講清楚、說明白,這樣才能更好的體現操作的有效性。

  《統一長度單位》教學反思 篇3

  這節課的目標主要是讓學生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主要策略是透過用不同的物品量統一長度,量出的結果不一樣;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長度有時量出的結果一樣,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進而理解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在量的練習中,先是用同一樣的物品一個接一個擺著量,再是用同一個物品一次接一次的測量。後者有一定的難度。

  課前讓學生自帶的硬幣或曲別針,在活動過程中,感覺操作活動組織還不夠有序。如果能小組活動,教師準備好學具,每組四樣,學生組內每人選一樣來擺,對比起來學生的認識會更直觀,也便於組織教學。

  而且,每次總有個別學生不帶學具,這也是個問題。

  因為活動中,時間不夠緊湊,處理練習時,第二題沒來得及量。第三題學生估測有一定的難度,課上也沒處理完。

  這節課,就目標而言,學生不難達到,但總體感覺上得太匆忙。

  讓學生在活動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動課上,學生學具的準備、課堂紀律的控制都是需要考慮、重視的問題。

  《統一長度單位》教學反思 篇4

  這節課是用實物(回形針、三角形、小棒)量數學書,文具盒,課桌等物體。這些活動讓孩子們體驗到用不同的物品量同一物體,量出的結果不一樣;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物體,有時量出的結果一樣,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進而理解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課前我把全班分為14個小組,每組4人,活動的學具是統一安排的,每組3種,學生的選擇較多,透過對比,學生的認知會更直觀。本課的難點是估測,估測是對事物的整體把握,是對事物數量的直覺判斷,思維經歷著觀察,猜測,類比,推理等活動.估計與數的認識,量的計量相配合,為促進學生的估計能力,培養數感,我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估計,交流各自的估量方法,比較各自的估測結果,借鑑別人好的方法,比如配套的練習三,我們已經估計到小刀是3個立方體的長度,而橡皮比小刀長一些,於是有小朋友只看“多”的這“一些”是幾個立方體的長度,再把3加上這個“幾”便得出答案,這顯然比重新用立方體去估測要簡單得多,數學來源於生活,又作用於生活,在掌握了基本的測量方法的基礎上,我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量一量,記一記,以明白應用數學的價值。

  由於是開學的第一節課,孩子們還處於從假期到學校生活的過渡狀態,學習效果並沒有預設時理想。同時有效地組織課堂,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中注入更加生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部分是下節課開始要注意的問題。

  《統一長度單位》教學反思 篇5

  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一節上課,都說有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我發現人教版的第一單元幾乎都是與生活常識密切聯絡,難道是教材編寫人員要用這貼近實際的短短的一單元讓學生度過開學的緩衝期嗎?可是對於教師來說,這樣的單元並不好上。

  我總結有以下幾點:

  1.學生對都是圖畫的課本很感興趣,但預習時卻抓不住重點,找不到明顯的知識點進而匆匆過去。

  2.新入學,學生心態上放鬆,家長也未能抓緊,認為這樣的單元簡單,可殊不知《長度單位》統一標準的思想影響深遠,如果本單元大意了,小到影響高年級的千米等單位,大到以後接觸的微觀世界單位或是宇宙光年的長度單位等,而長度單位只是測量物體的一個物理量而已,生活總無論任何事情都需要統一的標準才能井井有序、規範制度。

  3.對於教師來說,本單元需要學生大量的實踐操作,這需要教師示範、學生引領等課堂活動,對於經驗不很豐富的我來說,課堂管理是個挑戰,要從聲音、動作、提問方式、獎勵機制等多種課堂技巧在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還要控制課堂,在穩住課堂的同時又要有效的生成,突出重點。

  正因為這些,所以第一課要慎重。

  本節課我採取重經統一長度單位的過程,讓學生知道古代人庹、拃、腳長、步長等用身體的一部分作為測量工具,獨立測量課桌的長度,透過一個物體得到不同的測量結果體現出在測量物體的長度時,要用統一的標準去測量,這樣才能知道物體到底有多長。

  接著很自然過渡到用什麼樣的測量工具呢?學生很整齊的回答直尺,這點讓我非常意外。孩子們腦海中有直尺的印象,選擇工具去解決問題,我非常開心,於是又問了一個有難度的問題:

  我現在挑選了班級同學的幾把直尺,這些直尺有的紅色、有的透明、有20釐米、有15釐米、還有摺疊的直尺,樣子、長度都不一樣,用它們來測量數學書短邊的長度,測量出來的結果相同嗎?(出於這樣的問題是由於一次聽課測量的結果不同,孩子說是因為直尺不一樣)

  許多孩子被問住了,回答:不同。

  於是,我放慢了節奏,讓孩子經歷猜想、驗證、得出結論的過程:

  1.先猜一猜:不同直尺測量數學書的短邊長度,測量結果相同嗎?

  2.實踐活動:

  (1)獨立完成進行測量,大約有多少釐米

  (2)同桌討論,看一看對方如何測量的

  3.成果展示:學生回答測量結果

  4.得出結論

  透過這次的簡單嘗試,我發現二年級的.孩子已初具小組討論的模樣,能相互交流和幫助,狀態非常好,而且幾乎每位學生都願意量一量,說一說。我想多讓孩子自己去探討,開始會慢些但對數學思維和為人處世的方法深入人心。最後透過活動和呈現的結果上看,得到的結論是一致的。所以確定了不同的直尺量物體長度得到的結果是一樣的。

  有了這樣的共識,再規範1釐米就有了很大的幫助。這也是統一標準的根本目的:無論何時何地,只要需要測量有工具就可以。我認為這也是大自然統一、守恆的規律吧。

  本節課的疑惑是:要不要在沒有課堂上建立釐米、米的表象是就估計黑板有多長?是否有實在的價值。但對我來說有一點,知道很多孩子對生活常識沒概念,出現黑板長40米,以後在教學中更應該對部分孩子加強經驗的關注和提問。

  本學期也有感悟:對於新的教材,一定要每節課教授什麼樣的知識點、重點把握清楚,多看習題,做中學,學中做,展現課堂練習的多樣性。

  《統一長度單位》教學反思 篇6

  本節課的目的在於透過觀察、測量活動,使學生明確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之後讓學生認識長度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引導學生用計量工具測量較小的物體的長度,同時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從而提高學生觀察能力,動手能力,使學生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本課教學中,我主要是讓學生透過測一測、量一量、估一估等動手操作的方法,讓學生感知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認識釐米及如何對一些較短的物體進行測量。

  透過兩節課的學習,大多數學生都能明白為什麼要統一長度單位,而且也學會了如何任用刻度尺量較短的物體長度。但也有個別學生在量物體長度時總忘記對準“0”刻度。看來在今後應該多給學生提供測量的機會,以便熟練掌握測量方法,達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對於這課中涉及的估算內容學生們完成得不好,估算能力差,大部分學生是*用尺子量來完成估算習題的。看來在今後的數學教學中,我必須在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上多下些功夫,讓學生的數學思維更加活躍。

  《統一長度單位》教學反思 篇7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及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花了近二週的時間結束了第一單元的新課和練習,並且進行了單元知識測驗。下面談談我的教學體會。

  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學生已掌握了長度單位米和釐米,知道測量比較長的物體常用米做單位,測量比較短的物體常用釐米做單位,學生能夠體驗在現實生活中,1米到底有多長,1釐米到底有多長,並且知道1米=100釐米。在建立長度單位觀念的基礎上,絕大部分學生能夠估量出物體的長度,並且能夠自己動手進行測量出它的實際長度。讓學生知道了什麼是線段,線段的特點有哪些,以及學生能夠用刻度尺畫線段。

  在教學過程中,我落實的比較好的是學生的動手實踐操作。讓學生嘗試測量教室裡的物品,家中的物品,積累關於實際物品的長度概念,對於孩子建立長度單位的直觀概念很有幫助。當然,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煩惱,比如說,個別孩子因發育差異,動手能力比較差,教學畫線段時,手握不緊尺子,畫出來的線段是歪的,在課堂上我一遍又一遍地提示,在教室裡不斷地巡視,幫助那些有困難的學生,大部分學生透過多次練習逐漸掌握了畫線段的方法和技巧。

  在本單元教學中,我力求教學安排能按照兒童學習數學的特點,還原數學生動活潑的建構過程,讓學生親身經歷類似的創造過程,用自己的活動建構對人類已有的數學知識的理解。

  《統一長度單位》教學反思 篇8

  我們呈現的材料、組織的學習活動應該具有現實行、情景性。在教學長度單位釐米時,我讓學生用不同的標準測量長度相等的課本,透過組織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小組討論、歸納推理等活動,發現得出的結論不同,從而引發“為什麼同樣長的課本,結果會不一樣?”讓學生感知“統一測量標準的必要性”。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同桌合作去驗證我們共同得出的結論。

  在學生認識了釐米之後,我讓學生自己探索測量黑板的長度,使學生在活動中產生應該用比較大的長度單位的想法,從而引出“米”,進一步讓學生理解釐米和米的認識以及兩者之間的進率教學。

  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也非常重要。在教學中我特別注意長度估量的教學。在測量之前我都要求學生先估量,以此來培養和提高學生估量的方法和準確度。

  學生觀察的能力較弱。低年級學生觀察不全面,容易走偏。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多鍛鍊學生,要正確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去觀察問題,努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