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蹤颱風的衛星教學反思

跟蹤颱風的衛星教學反思

  很多時候,教學的藝術決定與細節處理的藝術。老子曰:“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所以在課堂教學時,我們不妨關注一下某些細節,思考一下如何處理這些細節,使課堂教學更科學更有效。

  以下是執教蘇教版第六冊《跟蹤颱風的衛星》一課的教學片段:

  教師出示句子:颱風暴跳如雷,像頭瘋狂的巨獸,呼呼地向著城市撲去。

  請學生讀這個句子時,引導,你彷彿看到了什麼?颱風撲向城市,它會幹些什麼壞事呢?(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展開想象)

  颱風瘋狂,處處遭殃。我們可以用哪些詞語來表現颱風的可惡?(為非作歹、稱霸一方、作惡多端、稱王稱霸、作威作福、為所欲為、氣勢洶洶、蠻不講理……)

  此時此刻,你會怎麼讀這個句子?(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關於此教學片段中細節反思:

  一、關注語言形式

  語言是交際的工具,是溝通的渠道,它有其特殊的形式。在學習語言的時候,我們不能忽略它形式的魅力,不同的語言形式有其不同的力量。比如,《第八次》蜘蛛結網那段中“結了斷,斷了結”就顯示了信心和希望,換成“斷了結,結了斷”的話就顯得前景不容樂觀了。

  教學片段中,“颱風暴跳如雷,像頭瘋狂的巨獸,呼呼地向著城市撲去。”是一句比喻句,它形象地將颱風的粗暴、瘋狂、兇狠、肆無忌憚展現在讀者面前。這樣的句子,三年級的孩子一讀就能知其然了,他們也很喜歡運用比喻這樣的語言形式在自己的文章、言談中,可是很多時候,孩子們所用的比喻是不夠確切的。比如,一談到臉,他們會說“紅通通的像個蘋果”,也不管是三四歲的小孩的臉,還是三四十的成年人的`臉,這樣的笑話源於他們運用語言時的“一刀切”,他們沒有關注過比喻後面的“所以然”。因此,我們在教孩子一種語言形式的時候,不僅要教會他們其然,還要教他們其所以然。片段中,執教者輕輕地一點撥:讀這個句子時,你彷彿看到了什麼?颱風撲向城市,它會幹什麼壞事呢?你能結合生活實際來談談嗎?孩子們就很自然地將颱風“麥莎”過境時的情景和這個句子聯絡到了一起,真正體驗到了什麼叫“暴跳如雷”,什麼是“瘋狂的巨獸”,知道了為什麼能做這樣的比喻。死的語言形式轉換成生動的生活境像後就容易與作者與文字共鳴了。從中,孩子們也會明白語言來自生活,來自不同的現象和體驗,運用正確的語言表達形式,能使真實的生活產生巨大的力量。

  二、關注價值導向

  新課程倡導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究,但我們在評價學生時,不能為了屈就“自主”而你好我好大家好,因為每一個文字都有其自己的價值取向,我們在解讀它時不能偏離這個取向,要不然,會導致孩子的價值觀趨於模糊。如在《狐狸和烏鴉》一課的教學最後,老師問學生:對狐狸和烏鴉你想說什麼?大多孩子都對烏鴉說不要盲目地聽別人的好話,對狐狸說不能欺騙別人,但有一個孩子卻說:“狐狸,你真聰明,我好崇拜你哦。”面對孩子與眾不同的回答老師欣喜地大加表揚,殊不知這與眾不同的背後可是以認同欺騙別人獲取利益為代價的呀,這與文字的價值導向可

  正如在教學片段中,老師著力讓孩子們理解颱風的“暴跳如雷、瘋狂、撲”,力求颱風“破壞力大、野蠻、兇狠”的形象根植與孩子的心底。因為颱風越厲害,就越能顯示跟蹤颱風的衛星的本領高強,越能說明我國科技的發達,越能激發孩子學科學、用科學的豪邁激情。文字的價值取向盡在其中。

  三、關注知識連結

  不知你有沒有發現,孩子從呀呀學語,到進入校園一年一年的學習語言運用語言,似乎除開頭幾年進步飛速之外,漸趨平行狀態,甚至有很多人認為語文課是可上可不上的,只要你默好詞語背好課文,基本上考試也不會大成問題。為什麼我們的語文竟到達了這樣的地步?我們孩子的語言運用能力為什麼沒有得到進一步穩健地發展?我想是因為我們的語文課程不像數學那樣循序漸進,那樣有完整的體系,那我們就這樣坐視語文成為弱勢群體?坐視我們民族的文化璀璨失去耀眼的光輝?不!我們不能!路在何方呢?我想,不妨從知識連結做起。

  對語言文字我們向來有四大要求,即會讀會寫會理解會運用。我們孩子的語言水平上不去,我想就是在“運用”這個環節上出了問題。從一年級起,孩子會接觸到很多好詞佳句、成語名言,我們教孩子讀、寫、理解,但我們給孩子運用的機會太少太少了。久而久之,這些珠寶就被藏到了大腦儲蓄盒的底部,在需要的時候自然就不能輕易地隨手拿起了,甚至有很多會蒙塵、氧化、褪色、消失。所以,我們在教新知識的時候,要適時地將那些舊知識拿出來擦拭、穿戴,讓它們常用常新。

  如片段中,執教者是這樣處理的:颱風瘋狂,處處遭殃,我們可以用哪些詞語來表現颱風的可惡?(生曰:為非作歹、稱霸一方、作惡多端、稱王稱霸、作威作福、為所欲為、氣勢洶洶、蠻不講理……)這些貶義詞學生平時很少有機會使用,此時,它們就像被一跟細繩穿著一般,一個個從孩子的大腦深處漸次躍出,恰到好處地鞏固了舊知,同時也豐滿了颱風的形象,多麼巧妙,多具震撼力啊!我想,經常做做這樣的訓練,孩子腦中的詞彙就會始終處於活躍狀態,還怕語言駕御能力不上去嗎?

  四、關注情感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中多次出現“感悟”和“體驗”這兩大概念,語文老師在執教時也常思考這兩個概念。那到底在什麼前提、什麼情況、什麼時候、如何讓學生感悟和體驗呢?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學生自讀課文,一遍剛粗粗地讀完,有些句子、段落還沒讀暢通,老師就急著組織學生交流讀後收穫了:你讀懂了什麼啊?什麼地方讓你最感動啊?試問這樣的情況下,學生會有真情實感的交流嗎?會有與文碰撞與靈魂會晤的思想火花嗎?答案肯定是不會。有的只能是順應、猜測老師答案的假感悟假心得。還有老師在指導學生感情朗讀的時候只是單純的強調哪個詞讀重音讀響亮讀出感嘆的語氣,這樣的讀書會能進入學生的頭腦嗎?過眼雲煙罷了。個人認為語文教學中的情感體驗要真切,感悟要個性化。這一目標的實現,唯有依靠多讀書、勤思考,要理解文字,走進文字,觸控作者情感跳動的脈搏,為此,教師要精心設計,巧做安排,搭橋鋪路。

  教學片段中,為了讀好“颱風暴跳如雷,像頭瘋狂的巨獸,呼呼地向著城市撲去。”這一句話,執教者就做足了功夫,鋪設了很多臺階。從聯絡生活到想象畫面到總結成詞,一步步活化了颱風,也引出了孩子對臺風的真實情感。我想最後的感情朗讀,即使老師一字不說,學生也會讀得入木三分的。

  “一滴水能折射出整個太陽的光輝。”細節就是浩瀚大海中的一滴水,萬傾波濤裡一朵優美的浪花,華美樂章中一個跳躍的音符,欣賞它,把玩它,讓它引領我們在有效教學的海洋裡劈波斬浪,讓它引領我們進入一個又一個教育的如詩童話。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