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克和克》教學反思

《千克和克》教學反思

  《千克和克》是新教材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千克和克都是質量單位,雖然學生在生活中都接觸過“物體有多重”這樣的事情,並有初步的感性認識,但這兩個質量單位對二年級的學生而言仍是非常抽象的知識。教材是先認識克,再認識千克,但由於學生對幾千克重的物品的感知會比幾克重的物品的感知來得強烈,因此,我靈活處理教材,先認識千克,再認識克,這樣會更符合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規律。本節課重點是建立1千克、1克概念過程,我主要立足表象,注重體驗,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全過程,最終得以領悟。

  一、創設情景——確立標準,引發需要。

  要衡量物品的輕重,首先就要確立衡量的標準。要判斷物品的輕重,學生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眼睛觀察或用手掂一掂,課一開始,我先拿出兩袋大小不同,重量相同的“禮物”,透過“猜一猜,哪一袋禮物更重一些?”的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明白用眼睛觀察或用手掂一掂並不能準確判斷物品的輕重,用秤稱一稱才能準確知道物品的輕重,從而確立衡量的標準。

  而要知道物品究竟有多重,則必須使用質量單位,透過驗證物品有多重,激發學生學習質量單位的需要。激起學生學習“千克”的願望,把學習注意力集中到“千克”上來。

  二、注重過程體驗——認識“千克”,感受1千克和幾千克。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說:“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 學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動手實踐感受過的東西。克與千克這兩個質量單位雖然學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間接地接觸過,但它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觀察得到。關注過程強調體驗,是本節課的一個亮點。我透過讓學生稱一稱、掂一掂、比一比、想一想、說一說,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學生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現、發展和形成過程,使每個學生都能較為深刻地認識質量單位,建立明確的.質量觀念。

  我先讓學生學用彈簧秤並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引導學生利用彈簧秤,找到1千克重的物品,用手掂一掂,形成表象,再說一說1千克物品並數一數有多少個,“掂”是對“1千克”進行初步的感知,“說”是對“1千克”的進一步體驗。接著再估一估,找一找比1千克輕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加深對“1千克”的印象。還讓學生合作,拎一拎1千克、2千克和4千克的物品,不同的感受讓學生對1千克、幾千克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對幾千克有了較深的理解後,讓學生估書包的重量,驗證書包的重量,最後還讓學生估體重,稱體重,這些活動都是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感受並認識千克。學生開展這些學習活動不是玩,也不是一般的做一做,而要用心去體會,有意識地去感受。學生們透過大量的操作與體驗,化抽象為具象,對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這樣的體驗與感受讓學生對克與千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功的建立了克與千克的表象。

  三、巧設問題情境——認識“克”,感受1克。

  克相對千克而言,沒有那麼直觀,感覺也不會那麼清晰。我在同學們還對體驗幾千克津津樂道時,巧設一個問題情境:樹上的小鳥看到同學們在稱體重,也想知道自己有多重,於是,小鳥飛到健康秤上,此時,指標動了動,最後停在0刻度的旁邊,提問:小鳥重幾千克?此時,學生的思維產生了碰撞,學生質疑無法看出小鳥重幾千克,學生質疑的同時油然產生需要更小的質量單位的需要,激發了學習更小的質量單位的熱情,從而順理成章地匯入“克”。這是對“克”的首次感知,還使學生產生“1克究竟有多重”的濃厚興趣和學習慾望。

  接著讓學生體驗——1克有多重。告訴學生一個小砝碼重1克,一枚2分硬幣大約重1克,並要求他們掂一掂,感受1克。為了幫助學生加深對1克的印象,我設計利用克與千克在感覺上明顯的反差,讓學生同時掂一掂1克和1千克的物體,說出自己的感覺,使學生在腦海中克與千克形成鮮明對比,進而建立這兩個質量單位的概念。最後透過掂一掂、估一估文具的質量,強化了學生對“克”的認識。

  最後讓學生研究——克與千克間的進率。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1千克=1000克,而讓他們在稱鹽的活動中去發現。實驗分三步進行,第一步計算出2袋鹽重1000克;第二步用檯秤稱兩袋鹽的重,得到1千克;第三步作出判斷: 1千克=1000克。學生透過稱鹽的實驗,不僅得到了千克與克的關係,而且再次體會了1千克與1克各有多重。

  傳統的課堂教學,就像插秧與收割,老師的角色也就是播種與收割的農夫,按部就班,學生就像莊稼,整整齊齊,過程看似有條不紊卻千人一面,缺乏激情,學生在平淡中接納與收穫,而新課堂和新理念更應該像一場足球賽,老師的角色是教練,學生就是運動員,球場外,教練制定戰術,確定目標,球場上,運動員各盡所能,攻城拔寨,只為共同完成的目標:勝利。過程無法預料,但卻精彩紛呈。新課堂教學就應該如此:既有精心完美的預設,更有激情四射的生成。只有學生充分體驗和感悟,才能真正親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只有激發學生的內驅力,才能在充滿樂趣體驗中獲得成功的愉悅。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