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先迎來黎明》的教學反思範文

《誰先迎來黎明》的教學反思範文

  三個班教下來,感觸最深的一點是讓同學循序漸進的解決課題中提出的問題。教學前,我簡單問了區域性同學:當我們這裡是白晝的時候,其他地方也是白晝嗎?多數同學會脫口而出,不一定。有個別同學考慮了一番才搖搖頭,還有幾個不敢回答,可以說區域性同學對這個概念是模糊的。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做一點考慮,聰明的同學有說地球自轉過程中每個地球發生晝夜交替的時間是不一樣的,也有說看家裡爸爸看世界盃或歐錦賽都是夜晚看的,那邊人不可能是夜晚踢球的。也有同學有親戚在國外,知道的更清楚。總的來說,我們學校的同學課外知識還是相當豐富的,情況還比較好。我猜想:假如是山區或者鄉下的小朋友,對這個概念的認識偏差會更加明顯。同時我也在反思,這區域性知識應該在確定自轉時其實就可以在講解中說明了。

  說循序漸進解決問題在這課中很重要,是因為本課教學目標的.實現需要分步驟進行,讓同學一步步在探究過程中掌握科學概念,是新課程科學教學理念體現的典型一課。主要是解決兩個問題:一、確定不同地區的位置關係,二、確定地球的自轉方向。第一個問題很簡單,同學學具袋中自制資料製作完成後,就能夠確定位置關係了。(此時,同學已經有了地圖上表示的位置關係,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也許是在語文課上早已提過)確定地球自轉的方向,大區域性同學的思維都會比較一致,認為只有兩種:順時針和逆時針。還有一些同學認為有上下轉動,假如不是地球儀擺在那邊,同學提出這樣的見解也不一定算錯啊,人類在認識地球發展史上,難道沒有科學家提出這樣的見解嗎?其實這個問題仔細考慮下還真不好解釋呢。我沒有吭聲,全班同學都對這個“荒誕”的想法嗤之以鼻,就這樣我們否決了這個似乎是“不科學”的猜想。

  同學對巴黎和北京地理位置的認識很簡單,只要同學把學具袋的地球儀完成後,就可以馬上指出兩者的地理位置。此時,讓同學猜想在兩種不同的旋轉方式下,哪個地區會先迎來黎明,會比較容易。依照書本上介紹的模擬方法,同學能夠比較形象的瞭解到模擬事實的結果。不過,這個過程中,要注意維護好班級的次序,爭取讓每個同學都能觀察到

  確認地球自轉的方向這個教學環節,教材上讓我們透過引導同學明白相對運動這個概念,透過觀察地球以外天體的運動方向來反推地球的自轉方向,這種方法還是比較有效的。其實有些同學在學習該課前,其實已經隱約感到太陽東昇西落能夠協助我們判斷地球自轉的方向。在這個環節中,教師應當正確理解相對運動的概念,既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透過該模型來解釋地球的自轉方向,是基於地球是運動的,太陽是相對於地球靜止的這個基礎。不然假如沒有對這個概念科學理解,假如同學問假如太陽自身就是東昇西落順時針旋轉,那麼就不能推測出地球自轉的方向,這也是我曾經遇到了這些問題得到的教訓。

  最後認識時區和時差這個區域性,由於沒有了《為什麼世界各地同一時刻的時間不一樣》中對地球儀的認識這個環節,同學理解世界時區圖時,會遇到一些困難。我在教學中,讓同學先自身看這副圖,讓他們儘可能提各種問題,最後同學能夠提出許多問題:如為什麼世界時區圖上的顏色是不一樣的?上面的豎線表示什麼意思?為什麼豎線不是平分的等等。這個環節我認為讓同學自身去提問遠比教師直接介紹來的強。在解釋說明時,我注意引導同學自身來解決這些問題,當然是常識性的問題需要教師直接告訴為好。比方說第2個問題需要直截了當告訴,而第三個問題,可以透過引導讓同學自身解決。教材上,專門有一段文字負責說明這副圖,自然同學透過閱讀文字能夠大致明白一些,至於教師需不需要讓同學計算不同地區時差的問題,我覺得也是可以因班級而已的。

  最後,總結地球形狀特點和自轉特點,加深同學對地球自轉特點的理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