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與密度教學反思

質量與密度教學反思

  透過教學反思,發現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那麼,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收集的質量與密度教學反思,供大家閱讀參考。

  質量與密度教學反思

  在處理《質量與密度》這一章的複習上,我分成2個課時,第1課時側重於概念和計算,第2課時側重於實驗,在石井中學跟崗學習時進行實施。

  複習課不僅僅是一個教學活動,更是教學中的重要一環,同時也是提高教學效益的關鍵,更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好機會。如果只是羅列知識要點,再附上對應習題,看上去似乎很美,其實又是給學生端上一盤“炒冷飯”。複習課的目的在於梳理知識,促使學生清晰地建立知識網路,達到了對舊知的鞏固與運用,又兼顧了學生的自我認識與探索,考慮到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水平,要有個別指導和麵向全體。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互不認識的師生群體,首先就是“暖場”,必須在開場的1分鐘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拉近師生的距離。因此在教學設計上我用“應節”開端,並用“故事”作為主線貫穿於整節課中。上這節課時,恰好是聖誕節前一日,我在課件設計上設定播放一首與聖誕節有關的音樂,讓學生猜歌曲的名字,“在這個美好的日子裡,我們省骨幹班的老師們將和同學共同渡過,歡迎大家的到來!”(鼓掌)學生鼓掌雖然很熱烈,但是節奏感不強,於是我示範了“××,×××”的節奏鼓掌方式,並讓學生集體試一試,在課上對敢於發表自己見解的同學也互相以這種方式進行鼓勵。(課後,同組的學員們還是挺欣賞的,說是“江式鼓掌法”。)

  從“聖誕老人”引出另一個“老人”——阿基米德,用“阿基米德與王冠”的故事作為主線,用一個大部分學生不知道的故事,以新帶舊,將密度的測量相關知識合理插入。運用類似玩遊戲升級的方式,設計“準備版”、“測試版”、“預覽版”“正式版”。

  “準備版”(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天平和量筒的使用、密度的測量原理,讓學生回憶章節中的所有概念及其含義,重新感知概念,然後梳理概念,根據這些概念間的聯絡與區別,構建知識結構圖。

  “測試版”(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幾種型別物體的體積測量方法、測量小石塊的密度,讓學生根據這些概念間的聯絡與區別,進行質疑、練習,完成對概念的簡單運用,加深對概念的聯絡與區別的理解。在學生基本把握舊知後,為激發他們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就所學知識或相關生活實際提出質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才是學習的根本目的,特別是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把所學知識進行運用。

  “預覽版”(思維拓展,創新應用):多方案測量固體和液體的密度、訓練題,綜合本節中的難點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同時在檢測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思維,特別是開放性題目有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選取與實際聯絡緊密、趣味性強、突出重難點的習題供學生練習,舉一反三,以一道題引發多個問題,或由一個知識點引申到相關的知識點,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正式版”——留給學生的懸念。

  複習課的意義不是機械的鞏固記憶,而是理解之中促記憶,講解中促提高,交流中得昇華。我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把舊知識當新問題來思考,大膽放手,把課堂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做,讓學生當老師,讓學生有想法、有說法、有做法。

  面對一個新的班集體,對學生的學力沒有很好的把握,因此在教學設計和學案設計上都留了餘地,課堂的40分鐘比較緊張,因此在課上我把部分訓練做了機動處理。

  質量與密度教學反思

  《質量和密度》這一章是力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章,在這一章裡學生要掌握的內容也很多,主要有以下幾點:

  學生在這一章裡要掌握質量和密度的概念,要學會使用天平和量筒這兩種儀器測密度的原理和方法,要能比較靈活地運用密度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所以,本章內容的特點是定量的測量性實驗較多和定量的計算較多,對學生的實驗能力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要求較高。

  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是以紮實的基礎知識為根基的。只有讓學生真正掌握、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規律,才能全面提高能力。教師在傳授本章知識的教學活動中,要使學生真正懂得質量和密度的概念,真正掌握用天平、量筒測密度的實驗原理和方法。在教給學生運用密度公式解決問題時,教師更應注重物理思想、物理過程的傳授,使學生加深對基本概念、基本規律的理解。這樣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素質,提高學生的能力。

  針對以上特點我在教學設計上對本章複習採用了3課時的複習思路。第一課時複習基礎知識,主要讓學生識記並理解相關的定義、公式、單位;理解相關的物理量;理解測密度所用的儀器、方法、原理等。第二課時重點訓練密度的相關測量,以及進行適當的拓展,補充“溢杯法”的相關知識(由於測量密度在中考中是一重點內容,故拿出一節課進行復習)。第三節重點複習密度的有關計算,並進行分類總結。上玩著節課後,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應該做到。

  第一:在上課特別是複習課時應該抓住重點、難點;尋找突破點。爭取讓每一個學生在這節課上都有收穫。透過上課我認為複習課很可能上成新授課或習題課。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在上課開始就給學生明確的複習目標,讓學生明白這節課應該複習什麼;應該掌握什麼;怎樣做。後由學生討論自學,然後教師訓練,訓練後學生訂正,然後當堂作業,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讓每一個學生都向考試一樣緊張。我認為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動起來,這樣就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在這節課上我採用了這一模式,但沒有充分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效果不是很好。

  第二:因為我所教的學生基礎較差,所以我在複習時非常注重基礎知識的複習。根據以前我上課的經驗也是在上課時往往眼高手低,學生掌握的不夠紮實。所以今年我注重了基礎知識的訓練。但這樣一來課堂上的訓練量就顯得有點少。總的來說我感覺這一節課上的並不是十分成功,因為我對學生的學情不是十分了解,設計的題目透過上課來看並不是十分理想,主要是題目的難度不夠。再就是因為設計思路不是十分清晰只是想盡力的囊括這一章的所有內容,所以分析相關知識點的深度、廣度都不夠。相關題目的拓展也不夠。

  隨著新課改的開展我覺得我的教學思路、授課模式都得改了。但教學中是重視能力還是重視知識?我感到比較困惑。對於制試點的檢測出什麼樣的題目才是適應新課改的好題?我也感到困惑。對於知識點講到什麼深度才是最好的?希望這些困惑都能隨著新課改的實施而得到解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