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的乘法口訣教學總結與反思

9的乘法口訣教學總結與反思

9的乘法口訣教學總結與反思1

  本節課我是在充分了解學生知識起點的基礎上,緊緊圍繞傳統的教學要點,大膽地進行創新,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紮實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變情境創設為直奔主題。

  9地乘法口訣是乘法口訣教學的最後階段,學生已有了1-8的口訣的理解和編制經驗,許多學生對9的乘法口訣也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因此這裡沒有必要故作“神秘“,開門見山,單刀直入課的中心,“今天我們要學習9的乘法口訣,猜猜9的乘法口訣有幾句?誰能來介紹幾句?”這樣課一開始就讓學生明白本節課的教學任務,讓學生自己來介紹9的口訣是哪幾句,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二、變教師的講解為學生探索和交流。

  只有真正理解了9的乘法口訣的意義,背口訣,記口訣才會有方法。雖然在沒有教之前學生都知道9的乘法口訣是哪9句,但仍有部分學生沒有真正明白每句口訣所表示的意義,如果教師引著學生說意義則沒有這個必要,因此本節課中放手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表達口訣的意義。當學生把口訣編完以後,就提出如下要求:“這句口訣表示什麼意思?你能用算式或畫圖的方式把它的意思表示出來嗎?”學生討論交流畫圖,還大膽地上臺展示和交流。學生透過動手、動腦、動口等多種感觀參與學習活動,不但掌握學習數學的方法,而且能加深理解,學以致用。

  三、變機械記憶為有意義學習

  記住9的乘法口訣是多年來9的乘法口訣教學課永遠不變的主題。但如何指導學生記住口訣呢?本節課讓學生理解了9的乘法口訣每一句的意義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去尋找9的乘法口訣的規律。欣喜的是我的學生都能發現各條規律,如相鄰的每兩個積都相差9;積的個位上的數字和十位上的數字相加為9;除第一句外,其他上下兩句十位上的數字和個位上的數字相反……,在學生說了很多規律後,我引導學生理解另一條規律:幾個9就比幾十少幾。這樣一方面培養學生觀察、推理概括的能力,另一方面為記憶9的乘法口訣作鋪墊。

  由於在尋找9的乘法口訣規律這裡我花了很多時間讓學生充分地表達,以致沒有時間鞏固練習,引導學生有效地探究和進行適當的練習這並不矛盾,但是兩者都需要時間,在探究這裡捨得花時間,練習的時間就相對少了;探究如果不花時間那麼探究只是走過場,沒有真正落實到位,這兩者該如何整合呢?這又是一個大問題。

9的乘法口訣教學總結與反思2

  乘法口訣這一教學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乘法含義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乘法的意義,並形成乘法基本計算能力的基礎上教學的。

  乘法口訣這一教學內容學生是第一次遇到,因此在設計時大體分了三個環節:第一,激趣匯入,孕育口訣。從學生喜歡的故事入手,調動學習興趣,調節課堂氣氛。第二,自主探索,創編口訣。從學生熟悉的手出發,透過小組合作,使學生的想象力得到發揮,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做到在觀察中思維,在思維中操作,使口訣的形成由具體到抽象,符合學習的認知規律。第三,快樂練習,深化鞏固。透過老師的引導,學生在自編口訣的基礎上彙報口訣,達到合作交流的目的,又透過分析口訣來記憶口訣。在鞏固練習中,習題的'設計有層次、有坡度,使乘法口訣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深化。

  在教學《9的乘法口訣》這一課中,我首先注重了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在“小小慶祝會”的故事情境中,體驗“北京申奧成功”的喜悅,引領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探究發現編制乘法口訣的方法。

  第二,注重學習方法的滲透,引導學生有條理地思考問題。如在教學環節二“自主探究,合作求知”中,不是直接呈現“9的乘法口訣”,而是創設了問題情境“一共有多少面會徽”,由學生自主提出問題,並主動地尋求有效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在實施解決問題策略中,體會編制口訣的重要性。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實出發,使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教學生活化,設計了一系列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性的學習內容,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在數數、算算、編編、理理、說說的過程中,發現編制口訣的方法,經歷了有條理的數學思考的過程。

  第三,注重情感的交流和體驗。時時以欣賞者的眼光看待學生,借師生間的愉悅合作、情感交流來調動學生的內在動機,學生在課堂上活起來了,動起來了,自己去回顧、體驗、發現、構建,在有效的研究中激起興趣,從發現中尋找快樂,體會到合作探究、構建新知的樂趣。此過程中,我注重了學生的個人探究、小組研討、合作交流,力求學生的數學學習和數學應用意識與能力,以及問題意識、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

  第四,注重多樣練習的設計。為了鞏固新知,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乘法的意義,體驗口訣的優越性,提高學生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我設計了兩個層面的練習。在基礎性練習中設計了“填口訣”“計算”等練習;生活性練習中設計了“算衣服釦子”“算礦泉水”等練習。幫助學生理解乘法的含義,在學生獨立完成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合作交流,體驗用乘法口訣解決問題的優越性,同時培養與提高了學生解決簡單生活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中雖然注重了情感的陶冶和習慣的培養,可是仍顯得不夠,尤其是在有效地組織小組合作學習,充分發揮合作學習效能方面有所欠缺。今後,在諸多不足之處還需下大力氣,不斷研究實踐,更好地實現個性化教學、創新性教學。

9的乘法口訣教學總結與反思3

  “9的乘法口訣”是乘法口訣教學的最後一部分內容。透過前面幾課時的教學,學生的認知水平已經到了一定的程度,我認為口訣已經是學生的一種認知基礎,從各種情境去獲得口訣對於學生已經沒什麼期待可言。所以,我從口訣出發,設定了這樣幾個環節,使學生髮現了規律,掌握了口訣。

  首先,我讓學生先猜測9的乘法口訣有幾句,再說一說自己知道的乘法口訣,並依次列出口訣,把這個基礎直接進行呈現。這樣設計目的一方面是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逐步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另一方面也完全符合新課程標準指出的“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的要求。

  其次,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開展活動,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體驗乘法口訣的形成過程。單純的口訣背誦不是本課教學的根本目的,真正目的而是讓學生經歷口訣的探索、驗證、推理的過程,進而靈活地運用到實際的生活當中。因此,我在出示口訣後,採用一系列自主的探究活動,先讓學生選擇幾句用不同的方式來進行驗證,給學生一個廣闊的自由創作和想象的的空間。再透過比較深入挖掘口訣的規律和特點,以求更好的掌握。

  另外,在分析口訣的時候,我作了全面周詳的考慮,縱向呈現口訣,學生透過比較找到了各種不同的規律,接著我再把口訣中的積用數字的形式出示,學生馬上又捕捉了到資訊,發現了積的個位和十位上的數相加和是9,而且找到了二九和九九、三九和八九等,它們的積個位和十位上的數是相反的,教師相應地用課件演示。口訣的記憶一向是個難題,學生往往進行死記硬背,遺忘率比較高,這節課我透過兩次讓學生找規律使學生找到了竅門,知道了怎樣推算口訣,強化方便了學生的記憶。最後,運用課件演示用扳手指頭的方法記憶口訣。即從左往右數,第幾個手指彎曲表示幾九的幾。

  這節課的設計有以下幾個特點:

  1、課始重激趣。

  透過向學生介紹“九九歌謠”引入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意識到“數學知識從生活中來”。

  2、課中重引導。

  引導學生在觀察、討論、體驗中主動參與學習,自主學習新知識,注重規律方法的概括總結。“記憶方法一”引導學生髮現9的乘法口訣本身的規律;“記憶方法二”,培養學生手腦並用的技能;“記憶方法三”,培養學生善於聯想、發散的思維習慣。教師不僅要善於對所教內容進行點撥,更要在學習方式上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指導和影響,使學生提高進一步學習的本領。

  3、課間重交流。

  教師在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不失時機地組織學生合作交流。讓學生展開小組討論,小組成員各抒己見,實現資訊在群體間的多向交流。學生在合作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可以品嚐到合作創新的樂趣。由此產生的互動效應,能夠激發學生繼續參與合作的動機,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習和教學效率。

  4、課尾重拓展。

  課尾再次回到“九九歌謠”,達到了首尾呼應的效果。同時又介紹乘法口訣的由來,既溝通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使學生意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真切地感受到數學真是無處不在!數學很神奇、很有趣,又讓學生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9的乘法口訣教學總結與反思4

  數學新課程標準提倡將“靜態的被動接受學習轉變為“動態的探究式學習”,提倡將“關注學習結果”轉變為“關注學習過程”。在9的乘法口訣編寫後,我把重點放在讓學生探究9的乘法口訣的規律上,並創設了認知衝突,引導學生透過觀察、比較,探索記憶9的乘法口訣的多種途徑,學生的思維被進一步的啟用,使知識建構不再整齊劃一,而是個性體悟。同時,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特點,介紹了手指記憶法,透過示範介紹、模仿嘗試、互相交流等方式,讓學生對枯燥的口訣記憶產生了內在的自覺的需求,獲得了認知層面與情感層面的“雙贏”。這樣的課堂給了學生一個寬廣的發散思維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在觀察9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透過探索和交流,從不同的角度去發現隱藏的規律,尋找記憶口訣的途徑,從而發現每一句口訣的含義,進一步探尋9的乘法口訣的規律。知識的獲得完全依靠學生,主體地位比較突出,同時也注意到學生的觀察和學習方法的培養,實現課堂教學的科學化、自主化。讓學生在課堂中自主學習,使課堂成為煥發生命的場所,很好的體現了課改的新理念。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