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歌子的教學反思

漁歌子的教學反思

  《漁歌子》是一首傳唱悠遠的古詞,作者運用“寫意山水畫”的方式展示了一幅色彩豔麗、動靜結合的美麗畫卷。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漁歌子的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參考!

  漁歌子的教學反思1

  詩詞講究的是物象與情意的融和。意象一般是對文字所描寫的物象的感受和體會,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圍中達到的一種境界,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漁歌子》這首詞,意境很美,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桃花,青笠綠蓑,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那麼,課堂上,如何指導學生輕鬆愉悅學好古詩詞,習得學習方法,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教完這篇課文,覺得以下幾點是比較成功的。

  一、激發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謂“樂”,其實就是興趣。

  1、音樂激趣。於是,《漁歌子》開課時,我就播放動聽的《漁歌子》歌曲,讓學生猜歌名,學生興趣很濃,一下子就精神抖擻。聯絡背景領悟詩人悠閒自在之後我又放吟誦《漁歌子》的曲子,並帶著他們一起悠閒地吟誦,他們無比歡快。

  2、故事激趣。在學生學習古詩文時,適時地引入某段背景故事或詩人軼事,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張志和曾被皇帝賜官、賜名,後來因一些事情被降官。他一不做二不休,乾脆辭官,整天漫遊在山水之間。他釣魚又不設餌,他哥哥寫詞勸他回家等等。這些資料老師當作一個有趣的故事來介紹,令孩子們學得津津有味。

  3、繪畫激趣。其實好的一首詩就是一幅絕佳的畫,而《漁歌子》這首詞更為明顯。張志和既是詩人,又是畫家,我根據詩詞內容在黑板上繪其景,引導學生輕鬆說其美,悟其意。

  在這堂古詩詞教學中,我還採用“配詩樂”、誦讀比賽等多種方法來激發學生學古詩的興趣。

  二、自主學習

  俗話說:“笨媽媽教出聰明孩子”。這句話應該這樣理解:聰明的“笨媽媽”什麼事情都讓孩子做主,充分發揮孩子的自主性,所以孩子就越來越能幹。同理,課堂上,聰明的老師應該是把充分的學習時間,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這樣學生的語文能力才會越來越強,語文素養自然就會提高。

  1、把誦讀的時間還給學生。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於是,課堂上,充分讓學生誦讀,有範讀,讓學生齊讀,分組讀、個別讀、交叉讀、分角色朗讀、比賽讀等多種多樣的形式。在教學《漁歌子》一課時,我讓誦讀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首先的初讀,讀準字音;帶著節奏讀,讀出音樂美;然後讀出韻腳“飛”、“肥”、“歸”,讀得有滋有味。詩詞初步讀懂了,接著在學生細細品味詞的美麗畫面時,學生邊想象畫面邊有感情朗讀,讀得聲情並茂,抑揚頓挫。最後在聯絡作者張志和被貶後,乾脆辭官整日泛舟垂釣的背景資料,感悟他的悠閒自得時,孩子們還是把所有的一切都寄情於自己的聲聲誦讀中。不僅讀得量大,面廣,層次分明,而且充分發揮了讀的功能:透過品讀語言、想象情境、體會人物心情來引導學生讀出味道與感覺。此時,詞中美麗如畫的景、悠閒自在的人、興奮舒暢的心都洋溢在那童聲之中。

  2、把想和說的時間還給學生。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人往往在字數有限的詩句中容納豐富的'內容,或表現極富特徵的生活場景,或表達真摯豐富的思想感情。教學中需要運用恰當的方法,為孩子們插上想象的翅膀,體味其中美好的情趣或深刻的思想感情。對詩人當時的動作、神情、內心、語言及所處的自然環境等細節展開了大膽的想象,並將想象內容大膽表述,內化成自己的感悟。

  《漁歌子》透過短短27個字,描繪了一片色彩明麗、畫面清新的詩情畫意。在背景音樂裡,我用那柔美的聲音,聲情並茂地將學生引進這寧靜而美好的人間四月天。“孩子們,請閉上眼睛,讓我們一起走進張志和的生活,走進他的世界。隨著老師的朗讀,你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然後,老師繼續引導孩子們想象得更具體些,“這些景物有著怎樣的顏色?怎樣的姿態?在斜風細雨中,周圍的景物又有著一番怎樣的變化?”同學們在音樂和語言的感召下,展開想象,紛紛述說心中所想到的如仙境般的美景,透過形象再現,走進了這意境優美的春日中,走進了富有情趣的詞人心中。

  為了讓學生說得更具體些,更生動些,我在黑板上用簡筆畫畫上了遠處蒼翠的西塞山,飛翔的白鷺鳥,近處飄飄悠悠的粉紅桃花,慢慢流淌著的輕輕江水,淡黃色的肥美鱖魚,更近處,漁翁頭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綠的蓑衣,停舟於春波之上,悠閒地釣著魚。一幅美景就這樣呈現於眼前,這樣變抽象為具體,學生看著、想著、說著,學得是那麼主動,學得是那麼積極。

  3、把問的時間還給學生。

  “學起于思,思起於疑”。敢問是創見的蓓蕾,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李政道在和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師生談話時,特別強調要從小培養敢於提問的精神。

  我深知要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就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敢於提問。於是,在自學《漁歌子》詩意環節,我要學生拿出筆,靜靜地默讀這首詞,參照註釋、插圖,讀懂了什麼,在讀懂的地方畫個“!”還有什麼不懂的,在不懂的地方畫個“?”。剛開始時,大家都不敢提問,沒人舉手。我不慌不忙,面帶微笑,積極鼓勵、暗示:“學問,學問,就是要善於提問。你心中有任何疑惑都可以提,哪怕是一個字、一個詞都好。”在我反覆的激勵之下,孩子們開始蠢蠢欲動了,由“什麼是箬笠、蓑衣”的簡單提問漸漸到“漁翁為什麼不回家?為什麼要寫桃花流水?”等有深度的問題了。學生有了自己的思維,敢於提出問題,一方面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大大提高,另一方面為學生創新和探索提供開放性的空間。在把問的時間還給學生時同時也把探究的時間還給了學生。

  三、方法指導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是傳授給人既有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在課堂上,我不斷滲透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方法:

  1、藉助書中註釋。在熟讀古詩的基礎上,可以藉助書中註釋來初步理解古詩大意。

  2、藉助書中插圖。小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每首古詩都配以彩色的圖畫。如果能正確觀察圖畫,瞭解圖畫的意境,那麼對於這首詩的大意就能達到基本理解了。

  3、有感情地反覆朗讀。俗話說得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琅琅出聲地誦讀,低唱慢吟地誦讀,也可“不求甚解”地誦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讀多了,自然成誦。

  4、邊讀邊想象。古詩詞語言精煉、意境深遠,具有想象豐富的特點。把詩中的語言想象成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幕幕立體的場景,讓自己置身於其中,在想象中朗讀,昇華情感。這樣,有助於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5、瞭解古詩的時代背景。在基本瞭解了古詩大意之後,要想更深一層領悟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還需要了解作者創作的時代背景。通過了解張志和的背景資料,同學們知道了他不是為了釣魚,而是為了欣賞這裡的美景,以一種平和的心態。

  不過,反思教學,也有不足的地方。首先,老師對學生在課堂上會出現的情況預設不夠,所以出現問題不能很靈活的處理。如開課初,學生不知道詞的特點,“塞”的幾個讀音也不清楚,糾結的時間比較長,導致課堂還有一個環節沒時間了。再者,在讓學生自學時,老師有開放性的題目,“你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懂的?”老師放任學生,但是沒有很好的梳理、提煉。如果在此處很好的鋪墊的話,接下來引導學生想象的環節應該會更精彩。

  課堂是遺憾的藝術,但是我應該在遺憾中反思、前進!

  漁歌子的教學反思2

  一、自主學習,小組合作,但還不夠成熟。

  在設計中,我主要採用“自學提示的方式。“一步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古詩,而在課堂上,老師只是起引導、加深點撥的作用,全部由學生自主交流,完成整首詞的學習。整堂課,取得了良好效果,但還有許多不足的地方,在課堂交流時,往往參與度不夠。比如在學生欣賞畫面理解詞意時應該要利用課本中的畫面,學生更好理解。“斜風細雨不須過”在這句的理解上教師並沒有明確點撥,忽略了對比和聯絡生活實際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

  二、“吟詠”,體驗了詞的韻律美,但還不夠深入。

  在課堂上,我播放了配樂,還播放了《漁歌子》改編的歌曲。學生聽了很新鮮,覺得很有意思,也能像模像樣地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吟詠這首詞。但在教學中,我只注重了吟詠的形式,但整堂課時間的把控不足,在吟誦方面的時間不夠。

  三、“拓展”,感受了詞情,但還不全面。

  課堂上,我出示了作者張志和的生平介紹,讓學生從中看出張志和一心遠離官場,真心隱逸山林的高潔情懷。還通過出示張志和哥哥的《漁歌子》與張志和的《漁歌子》的對比,體會到詞人“不須歸”的堅定決心。但對於拓展的詩歌學生讀的不夠,沒有加註釋,對於學生來說很難理解。

  總之,上這樣的彙報課,我真的感受到了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感受到對自己教學能力的提高真的有一定幫助。當然本節課也不足之處,自己的評價語言還不夠豐富,今後我將注重積累,以使自己能將評價語言運用得恰到好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