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反思(通用13篇)

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反思(通用13篇)

  《富饒的西沙群島》,題目的中心詞西沙群島,即描寫表現的物件是西沙群島。然而,文中的題眼是富饒,從四個方面或詳或略,或明或隱地突出西沙群島的富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參考!

  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反思 篇1

  《富饒的西沙群島》是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按海面、海底、海灘、海島的順序介紹了位於我國南海的西沙群島的風景優美、物產豐富。條理清楚,用詞準確、生動、形象,是本課表達方法上的特點。詞句訓練是整個小學階段的一個教學重點。進一步加強詞句訓練更是本冊閱讀教學的重點。

  因此,在備課過程中,我的教學目標很明確:

  1、認識本課的23個生字,學會其中的15個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海防前哨、五光十色、峽谷、全身披甲、威武、海灘、貝殼、鳥糞、肥料等。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至四自然段。

  3、透過對重點句段的品讀,感受西沙群島的美麗和富饒,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及審美素質。

  4、學習課文先總後分的構段方式。

  在教學過程中,我第一課時的大致安排如下:第一步,激趣匯入,揭示課題,透過畫面感官,使學生對西沙群島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風景優美,物產豐富。第二步,對課文整體感知,讀通課文。第三步,細讀課文,重點探究海水的美。下面,我想談談對某些教學細節的一些想法。第四步,學習先總後分的構段方式。

  因為在匯入時學生已經對西沙群島的風光有大致的感受,所以在第三步:細讀課文,重點探究中,我將學生先引向描寫海水具體風光的句段進行品讀,抓住關鍵詞語如“五光十色”進行賞析,我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讀”中弄懂詞語意思,同時感受西沙群島的美麗。對“五光十色”的理解。我採用的方法是先引讀,讓學生對“五光十色”引起注意,接下來提問必須精煉、準確,比如針對五光十色的問題“西沙群島的海水顏色這麼多,課文用了一個什麼詞來形容的?”,這樣學生很清楚回答是“五光十色”而不是“瑰麗無比”。為了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這個詞語,我出示了畫面,讓學生結合圖片來形象地理解。還透過比較近義詞“五彩繽紛、五顏六色”進一步加深理解。這個詞語學完了我馬上請學生讀優美的句子,讀出“五光十色”的感覺,再全班齊讀,邊讀邊想象畫面。之後,我讓學生說說為什麼海水的顏色會不同,學生都能找到答案,我進而讓他們用上“因為...所以”來說句子。最後,我讓學生學習海水這段的構段方式,即先總後分,圍繞“秋天來了,果園裡一片豐收的景象”來把這段話寫完整,寫具體,進行小練筆。

  從總體上看,我的這堂課“教什麼”、讓學生“學到什麼”,思路是很清晰的,目標也很明確。從備課開始,我一直困惑的是“怎麼教”的問題,每一個環節該把學生引向什麼地方,我也比較模糊,多虧了師傅的指導,年級組老師的集體聽課及時指正,在反覆修改教案試教的過程中,我存在以下問題:

  1、每個環節的過渡語不自然。

  2、引導時的提問不明確,不簡練。

  3、留給學生小練筆的時間太短,沒能很好地展示。

  以後,我要一如既往的鑽研教學,踏踏實實地備課還要備學生,靈活機智地處理課堂教學,多聽課,多反思,多請教老師,多學習,積累教學經驗,紮紮實實地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反思 篇2

  《富饒的西沙群島》是一篇語言優美、內容翔實的課文。作者按照海水、海底、海里、海島的順序,介紹了位於我國南海的西沙群島的美麗和富饒。課文的主旨是要使學生了解西沙群島是個風景優美、物產豐富的可愛的地方,要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感受課文語言的優美,積累好詞佳句。這一節課,我緊緊圍繞課後題設計了兩個任務:一是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介紹西沙群島自己喜歡的一處景物;而是選擇課後題其中的一幅圖片,經過查資料,瞭解圖片上海生物的名字、樣子、特點以及生活習性等,做前置性作業,拓寬學生海洋生物知識面,運用課文的寫作方法,進行小練筆。

  成功之處:

  在回憶課文的整體結構、每段的構段方式時,我過得比較細,感覺大多數同學們都掌握了這些知識,因為同學們以小組交流“我”喜歡的海景時,要麼是總分,要麼是分總,要麼是總分總;小練筆時,我走在其中一一指導,也發現只有幾個孩子不能圍繞一句話來寫。總之,這種寫法同學們是掌握了,只是表達上語言還是不夠靈活,主要表現在模仿太呆板,想象還不夠豐富。

  不足之處:

  我感覺注重複習課內知識時間花費太多了,鞏固複習課文表達與寫作方法太細了。其實做前置作業認真的孩子們,人家瞭解了不少海生物知識,在寫話之前,讓他們交流一下所收集的知識,這樣能夠加快寫作的速度。所以,以後在教學設計時,一定考慮到前置作業的作用,切記流於形式,一定讓它真正發揮課堂作用。

  在今後的學習過程中,我更應該引領著學生去欣賞,去朗誦,去體會,去感悟,給學生更多的自由感受與想象發揮的空間,課前一定做好精心設計,做好全盤考慮,為學生充分發展打好基礎。

  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反思 篇3

  《富饒的西沙群島》這篇課文從海水、海底、海灘、海島四個方面向我們展現了西沙群島的美景。課文的重點是是要使學生了解西沙群島是個風景優美,物產豐富的可愛的地方,要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對絕大多數孩子來說,西沙是個遙遠、模糊、神秘的地方。如何讓三年級的小學生也走近西沙群島,與西沙群島進行零距離的對話呢?我認為要充分發揮多媒體的視覺效果,在指導學生瀏覽西沙群島圖片的同時,進行文字介紹,幫助學生建構起對西沙群島感知認識,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主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增強感性認識。在教學中,我透過電腦課件,先讓學生欣賞海水的奇妙,學生非常感興趣,都看的十分認真和投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看完後他們能大膽發表自己的感想。接著讓學生看海底的各種物產,非常形象直觀,學生猶如身臨其境,感受深,有話可講。多次在結合多媒體演示的幫助下,讓學生在視覺上提前感知到了事物的特徵,幫助學生理解的更透徹、更全面。然後再透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體會和感受文章語言的精練和優美,從而感受西沙群島的美。在此基礎上又引導學生賞讀內化,讀出了海水的美,讀出了魚的種類繁多。

  本節課還是存在不少問題:

  1. 一節課,著重處理了“海底”這一段,學生能夠背誦,能夠理解,也瞭解了作者的寫法,但課堂容量太少,西沙群島的富饒不僅僅體現在“海底”一個片段上。所以,留給學生感悟其它方面的時間還是顯得少了。

  2.由於這篇課文的篇幅較長,學生的預習不夠充分,個別讀音還不準確。只有指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課堂上才能有的放矢。

  3.雖然也嘗試建構一種多層面的課堂,希望能透過一節課教給孩子更多的東西,但是,許多方面考慮得還不夠周全,補充素材在課堂上被當成一種形式。

  4、雖然平時非常注重學生自信的培養,但大部分學生還是不夠自信,不敢或者說不願談自己的想法。

  5、朗讀指導的還不到位。應加強平時課堂的指導朗讀訓練。

  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反思 篇4

  《富饒的西沙群島》這篇課文描寫了我國南海西沙群島優美的風光和富饒的物產。課文語言優美,條理清晰,是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好教材。教學本課,我主要抓住中心句,讓學生透過讀、看、說、想,從兩大方面感受西沙群島的美麗和富饒。注重學生品讀語言文字,積累詞語,練習說話。

  一、適當地運用多媒體課件,拉近學生與西沙群島的距離。

  由於西沙群島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比較遠,我便藉助多媒體展現西沙群島的有關影片資料,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更深刻地感受作者所表達的情感。生動形象的影片畫面彷彿把孩子們帶入了一個新奇和嶄新的世界。我們一起欣賞了奇妙的海水,一起到綠樹叢生的海島上和海鳥交朋友,又一起潛入海底,看到了各種各樣的珊瑚,懶洋洋的海參,威武的大龍蝦和成群結隊的魚,孩子們被這些新朋友深深地吸引著,彷彿置身於西沙群島神秘而富饒的海底,有的孩子還情不自禁地叫出各種魚的名字來。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使孩子們在讀文的時候更加投入。

  二、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在教學中,我還很注重電教媒體的適時使用,注重不能用過多的形象的畫面代替學生的想象,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比如學習海灘一段,我讓學生閉眼想象,想象海灘上有什麼,有的孩子說看到了美麗的貝殼,有的說看到了漁業工人在翻龐大的海龜,有的說看到了一群小朋友在海灘上撿貝克。當我讓孩子想象千奇百怪的貝殼是什麼樣時,孩子們的回答又是讓我一陣驚喜。有說像燒雞腿一樣的貝殼,有說像烏龜殼一樣的貝殼,有說像花裙子一樣貝克。在學過魚這一段後,我讓孩子們把自己喜歡的魚畫出來,孩子們筆下的魚真是各種各樣,豐富多彩,並且還給自己畫的魚起了很好聽的名字。有叫蘑菇魚的,有叫美人魚的。孩子們在放飛自己想象的同時,感受到了無限的快樂。

  三、注重語言文字的訓練和培養。

  語文課的主要任務就是訓練學生品讀祖國的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本課我主要抓住關鍵詞句品讀課文。比如教學海水這個自然段,我主要抓住“五光十色”這個詞語進行教學,先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詞語的意思,接著利用電教媒體體會,然後進行詞語對比,理解作者筆下的海水不僅是多種顏色的,而且還是閃閃發光的。感受作者用詞的準確性。在教學魚這一段時,我又讓學生找出描寫魚多的語句進行品讀理解,然後出示比喻句,對比句子的生動性,接著讓學生髮揮想象寫比喻句,充分注重了語文語言文字的教學。

  四、教學本課,感覺還有很多不足:

  整節課引導得過多,沒有大膽地放手,沒有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課堂上還要更加關注學情,注意傾聽學生的回答,課堂生成不夠。

  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反思 篇5

  《富饒的西沙群島》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材第五冊第六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精讀課文透過介紹西沙群島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麗富饒,表達了作者對西沙群島的熱愛之情。透過本節課的學習,我主要讓學生了解西沙群島是個美麗、富饒的地方,並從文字具體的詞句中感受語言文字的美,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

  一、我對本課的處理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情趣匯入,激發興趣。西沙群島景色優美、物產豐富,十分誘人,開課採用欣賞美麗的西沙群島風光及在地圖上找一找她所在的位置入課,短時間之內即將學生的注意力收攏。

  2、抓住重點段落引導學生品讀。本課的結構簡單,文字優美但內容淺顯,教師設計了幾個簡單卻又能激發學生探討的問題讓學生充分自主學習,大膽交流,教師點撥方法,強化朗讀,深刻領會語言文字的優美,再輔以多媒體課件幫助理解課文內容,同時增強視覺享受。學生在重點學習第三段過後,掌握了基本方法,在放手讓學生自學剩下的內容,對學生的學習效果一檢測形式反饋,側重以讀促理解,達到人人學習、人人朗讀、人人個性理解的目的。

  3、相信學生、調動學生、發展學生。充分發揮學習小組的作用,分層次、分梯度學習課文,討論交流,尊重學生的差異,讓學生在小組學習的基礎上探討交流、展示彙報,互相補充。

  二、雖然想盡力上好,但效果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導學設計不科學

  對課文的學習在沒有讓學生整體理解的前提下,直接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學習,將完整的、有機的語文學習變成純粹理解文字的機械訓練。學生只關心自己選擇的段落,當別的'小組彙報展示時變成徹徹底底的旁聽者,使整篇課文的學習支離破碎。

  2、朗讀指導不突出

  這篇文章的語言非常美,適合學生透過各種形式的朗讀體會文字的美。一篇很美很美的文章卻沒有上出美來,為何?就是因為教者沒有引導學生透過各種形式的朗讀,透過反覆朗讀去感悟文章的美。學生朗讀時沒精打采,教師指導時蜻蜓點水,避重就輕,因小失大。

  3、教者的教學理念落後

  雖然也設計了讓學生自主學習的環節,但學生沒有掌握方法,沒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整個課堂如一潭死水,沒有激起一點點浪花。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教者本身缺乏激情,對學生的學法指導不到位,對學生所處學段的水平把握不準,平時缺乏對學生的指導和訓練。還有就是教師在訓練學生朗讀時側重於學生掌握教條似的技巧,比如:哪個字應該讀重一些,哪個詞應該讀輕一些,哪句話應該讀得慢一些……這樣的訓練方式早就不提倡了。學生得透過真真實實的朗讀,透過紮紮實實的走進文字與作者對話,與學生自己對話,在各種形式的朗讀中去感悟、去體會文字的優美,而不是機械地訓練朗讀技巧,這樣的訓練與文字完全隔離開來,無法體會語言文字真正的美。另外,這樣的訓練與三年級學生的學習水平也不符合,學生還不能真正把握哪些詞語、哪些句子、那些段落應該重讀輕讀,語速應該如何把握。

  總之,“361”快樂課堂在我校推進已有六年多,本人對它的學習很不夠,在平時的實踐中沒有紮實進行研究,需要這樣的同課異構形式,讓我撥開迷霧,動腦筋想辦法快速跟上教研教改的步伐,成為與時俱進的合格教師。

  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反思 篇6

  《富饒的西沙群島》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學期第22課,是一篇老課文。課文按海面、海底、海灘、海島的順序介紹了位於我國南海的西沙群島的美麗和富饒。學習本課一是讓學生了解我國南海水域的廣闊與富饒,西沙群島風光的美麗;二是感受課文語言的優美,積累好詞佳句。

  今天我上的是第一課時,主要解決本課的生字詞,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然後透過海水、海底的教學,讓學生體會到西沙群島的風景優美和物產豐富。

  由於西沙群島與我們學生的生活不是很密切,所以在教學本課時我決定充分發揮網路優勢,將資訊科技與我們的語文教學進行充分的整合。本以為會為學生、課堂都帶來意外的收穫,但由於播放課件時間選擇不當,使學生的注意力僅僅停留在圖片的感性認識當中,沒有取到很好的效果。當學生不能很好的理出預期的效果時,作為老師的我沒有從容的運用教育機智,把學生引導回來,進行文字的分析,因而忽略了文字的內涵。如在第4自然段魚的教學中,由於生活經驗和生活環境的侷限,學生對海里奇異的魚缺乏感性認識。一段影片的播放立即將學生引入一個全新的世界,一條條五顏六色的魚在眼前遊動起來,將他們帶入一個奇異的海底世界。但在此基礎上沒有充分引導學生賞讀內化,讀出魚的美麗可愛,讀出了魚的種類繁多。特別是氣鼓魚那裡,沒有抓住魚 “眼睛圓溜溜的”、“滿了刺”“ 像皮球一樣圓” 的特點。在分析時,學生雖然對魚有了一點感性的認識,但沒有真正從文本當中體會到魚的可愛美麗。其實這裡可以透過學生的朗讀和教師的評價語,使學生了解到主要是從這幾個方面來體會魚的美麗可愛。還有在教給學生新的寫作方法時也應該透過板書,這樣就更有條理,而且與文字的分析相結合了。不過在介紹西沙群島海里更多美麗的魚時,引導學生根據圖片說出魚的樣子,很好的培養了學生的臨場發揮能力。

  如果我是在對課文有了一定分析的基礎上再來播放課件,然後透過課件的圖片,使學生對文中的知識有了感性的認識,再回到文本當中,就可以透過朗讀使學生更好的體會到西沙群島的美麗和富饒,就可以更好的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

  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反思 篇7

  《富饒的西沙群島》是一篇老課文,課文按海面、海底、海中、海灘、海島的順序介紹了位於我國南海的西沙群島的美麗和富饒。學習本課一是讓學生了解我國南海水域的廣闊與富饒,西沙群島風光的美麗;二是感受課文語言的優美,積累好詞佳句。由於有課件我希望運用多媒體課件將文字語言還原為生動可感的畫面,增加學生的直觀感受,就好像自己有看到課文中真實畫面的感覺,這樣學生學習課文時就能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到課文生動的描寫,讓學生充分地感知,將資訊科技與我們的語文教學進行充分的整合。這樣,抽象的事物具體了,但是在試上時,卻碰到了一些問題,學生看到圖片後,就沒有再去深入理解課文的內容了,所以在正式上課時,我先出示文字,再出示圖片等。在聽取了聽課老師的一些意見以及自己的反思,我認為這堂的不足主要在以下幾方面:

  1、課堂效率低。一節課,著重處理了“魚”這一段,學生能夠理解,也瞭解了作者的寫法,但課堂容量太少,西沙群島的富饒不僅僅體現在“魚”的身上。所以,留給學生感悟其它方面的時間還是顯得少了。尤其是後面幾個小節花的時間明顯不足。

  2、朗讀形式的單一化。這一節課在朗讀上的形式還是不夠多,齊讀的次數明顯太多了,個性化朗讀沒有很好的體現出來,沒有在讀的形式上有所創新。

  3、評價不到位以及不善於抓住學生的回答進行引導。這一點也是平時的課堂中困擾我的地方,對於學生的回答,我不能好地給予評價,往往使一些精彩之處或者說疑難處進行深入地剖析,課堂造成課堂資源的流失。

  總之,一節課,讓我看到了自己的許多不足,我會在課堂上繼續研究探索,讓自己的課堂能帶給孩子更多。

  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反思 篇8

  《富饒的西沙群島》是21世紀語文第六冊中的一篇精讀課文。這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用生動、具體、形象的語言描繪了西沙群島是個風景優美、物產豐富的地方,學生透過本課的學習,不僅能領略西沙的美麗風景,激發他們對美的嚮往,也可以從作者的描繪中積累一筆語言的財富。這篇課文的訓練重點是在充分的閱讀中領略美麗的自然風光,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要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一些積累語言的方法。根據《富饒的西沙群島》這篇課文的具體內容,在教法設計方面我是這樣設計的

  1、直觀——情境教學法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直觀和情境是不能完全割裂開的,有時直觀的展現就是一種情境的創設。這篇課文對西沙群島的美麗景色的描繪無疑是優美迷人的,但這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這種畫面離他們的實際生活是很遙遠的,這就制約著他們的想象力的飛翔。所以在匯入之後,教師可以先為同學們播放一段事前準備好的西沙群島的風景圖片或者錄影資料,首先透過畫面美來調動他們感知美的慾望,進而在已有表象的基礎上來談對西沙的印象就容易多了,這也是由畫面過渡到語言學習中進行想象的一個基礎。不僅如此,在對課文的一些重點詞語的理解時教師也可以嘗試採用這種方法幫助學生理解。

  2、朗讀,學生自讀自評法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和訓練。而且,朗讀的形式應該是各種各樣的。這樣,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就可以在讀中理解美,在讀中感悟美,並以情帶聲,以聲傳情,以聲傳神。同時,透過學生之間的自讀自評也可以提高朗讀水平,評價水平。學生的各抒己見,不同體會、不同讀法正是他們對課文內容不同理解的表現。。

  3、小組合作學習法

  小組合作學習能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在交流評價中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採取同桌、四人小組討論的學習形式,讓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充分張揚自己的個性、發表自己不同的見解,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

  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反思 篇9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是喚醒學生主體意識、產生強烈探求慾望的“敲門磚”。在各教學環節中,我利用了各種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體會西沙群島的風景優美、物產豐富,給學生一個直觀、感性的認識。比如:讓學生從視覺上感知有關珊瑚、海參、大龍蝦、魚等圖片,使學生對陌生的事物有一個感性的認識,這樣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也更好地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抓住語言訓練點,培養語文素養。

  語文教學不僅僅是讓學生讀懂課文,更重要的是要藉助文字,對學生進行紮實的語言訓練,培養良好的語言素養。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利用文字的特點,抓了幾個比較有價值的語言訓練點,比如在學習珊瑚時,找出文中描寫珊瑚的句子,讀一讀,然後進行拓展:把顏色多說具體:有XXX、有XXX……形狀多:有的像……,有的像……明確這句話用比喻的方法寫的,把珊瑚比作盛開的花朵、美麗的鹿角,理解“盛開”,再引導學生看美麗的鹿角的珊瑚圖片用“有的像XXX有的像XXX”句式說話;在學習描寫魚多一段時,引導學生用“成群結隊”進行說話。透過這些語言訓練,既培養了學生想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更在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基礎上實現了學生與文字之間零離對對話。

  當然,這節課帶給我的更多的是反思,我自己在讀這篇課文時,被西沙群島的美麗和富饒深深地吸引住了,心想孩子們一定會很感興趣,也曾幻想孩子們因興奮而激動的表情。可實際操作起來卻不盡人意。暗自思忖,感覺自己在這幾方面安排的不到位。

  一、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夠突出

  新課程最強調的就是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主導性。而我在這節課安排中的謹小慎微卻讓這堂課有了一些遺憾。如這堂課中的重頭戲應該是描寫魚的這一小節。我在安排的時候以“讀了這一段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為切入點,接著就從魚的數量多說到種類多到魚的美,雖然乍一看沒有問題,但我在本堂課中問題設計過於細碎,以至於有一種牽著孩子的鼻子走的感覺。可能由於自己對孩子的能力不夠信任,使得孩子們的手腳被束縛住了,思維沒有完全開啟,課堂上缺少了孩子們那充滿童趣和想象的話語和因思考而散發出的火花。

  二、語文課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朗讀,以讀促悟。而由於自己整個教學安排時間不夠合理,以至於到後來有些朗讀內容只能一步帶過,沒有真正起到讀的作用。

  三、心靈的交融才是一堂課成功的基石。一堂好課離不開情感的交融,只有真正的走進孩子的心靈才能捕捉到智慧的火花,激發孩子學習興趣。我在這節課中,由於對教案不熟悉,總是在想自己下一步該做什麼,而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沒有真正地融入學生的學習中,所以整個課堂缺乏活力。

  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反思 篇10

  《富饒的西沙群島》是老教材三年級上冊中的一篇寫景的文章,在新課程人教版三上年級的教材中仍舊保留了這篇課文,可見有其存在的價值。本文按照“海水、海底、海灘、海底”幾個方面描寫了西沙群島的瑰麗風光和富饒的特產,透過學習要讓學生從這幾個方面具體感受、欣賞西沙群島的美麗富饒,積累文中的好詞佳句,並瞭解文章構段上的一些特點。本文所描寫的南國風光雖然很吸引人,但畢竟西沙群島離我們這兒太遙遠,如何使學生對西沙群島特有的風光和物產不僅僅停留在表面的瞭解,而有更深的感受與體驗,同時,在理解課文與積累語言方面做得更紮實?這成了我備課前思考得最多的一個問題。課上下來,我覺得自己的基本達成了,回顧課中比較有效的策略主要有這麼幾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提高參與的積極性

  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學生與西沙群島的距離,我在整堂課上創設了去西沙群島旅遊觀光的情境,以生動的導語貫穿整堂課。如開頭“今天我們要去遙遠的西沙群島遊玩,作好準備,我們出發了”,初讀課文時,指出“下面我們該去了解一下西沙群島都有哪些好玩的地方了”,學習“海底”部分時:每個地方都很美,讓我們穿上潛水衣,潛入那五光十色的海水中,去尋找那些有趣的海底生物吧……這樣的情境創設很能吸引三年級的小學生,課堂上他們對西沙群島始終充滿了好奇和探索的慾望,學習積極性很高。

  二、運用多媒體,加強視覺感受,加深體驗

  課文中所描寫的海龜、貝殼、魚類、海鳥等生物,作為遠離海洋的學生來說是非常陌生的,但他們又對這些充滿了好奇,多媒體的運用幫助學生對這些生物有了更直觀的瞭解,也使得他們對課文抓住生物特點寫的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三、恰當處理教材,加強語言實踐

  在課堂中我多次根據教材的特點安排了語言實踐,如在學習“海底”段時,讓學生髮揮想象,用打比方的方法說說其他魚的樣子。又如在學習海底生物部分時,讓學生自讀文字後,選擇一種生物,配上動作為喜愛的海產品作個自我介紹,學生情緒高漲,在不知不覺中習得了語文知識,培養了能力。

  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反思 篇11

  《富饒的西沙群島》是一篇很優美的寫景文章。我在教學中用一“讀”字貫穿自己整個課堂,讓學生透過讀能體會和感受文章語言的精煉和優美,從而感受西沙群島的美。本文介紹了西沙群島的優美風景和豐富的物產,表達了作者對西沙群島的喜愛和讚美以及昇華到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文章在寫作上最大特點是首尾呼應,全文的結構“總——分——總”是學生學習寫法的最佳課文。

  我在修辭方法上作了一些點撥。因為修辭是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文章沒有思想情感,就無法體會出語言的優美。比如:“海底的岩石上長著各種各樣的珊瑚,有的像綻開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這一句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形象地展示出了珊瑚的形狀是千姿百態的。“”海參到處都是,在海底懶洋洋地蠕動。“這一句是擬人的修辭方法,把海參蠕動慢的特點形象地表現出來。”“正像人們說的那樣,西沙群島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魚。”這一句採用了誇張的修辭方法,形象地寫出了海里魚多的特點。學生要理解句子中所含修辭的作用應該不是很難,但要求自己能寫上這樣的一段話,就有點難度了。特別是誇張句有點難度,今後還要加強練習,為習作打下基礎。

  寫作法是我在本課中必須落實的重要環節,專門拿出一節課來訓練。先讓學生回憶或是複述本課的寫作結構。這點學生能準確回答本文是按“總—分—總”的式安排的。本文先概述了西沙群島是個可愛的地方,然後從四個方面具體介紹了西沙群島優美的風景和豐富的物產,最後總寫西沙群島將會建設得更加美麗和富饒。再如,文中寫海底的魚,先總述各種各樣的魚,多得數不清,再分別敘述魚的樣子,最後又總結魚多。在瞭解了課文寫作方法後,接著出示習作訓練題目讓學生學著文章結構去寫一段話,開始學生說的話都很籠統,不夠具體。透過引導,學會運用一些修辭方法,寫出來的內容就好多了。我在這個環節,又結合《同步訓練》的練習題,進行寫話練習,學生完成還不錯。相信這一單元的作文,學生會交出一份優秀的答卷的。

  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反思 篇12

  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22課《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有這樣一段話:"西沙群島一帶海水五光十色,瑰麗無比:有深藍的,淡青的,淺綠的,杏黃的。一塊塊,一條條,相互交錯著。因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峽谷,海水有深有淺,從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在教學這一段時,為了理解西沙群島海水的色彩美,我著重強調了"瑰麗無比"這個詞語:"瑰麗無比就是非常美麗,無與倫比。"但是因為海水的顏色與同學們的生活相距甚遠,很多同學還是不能理解海水的五光十色。然後我又接著解釋道:"大概像玫瑰一樣美麗的顏色。"緊接著我把"玫瑰"兩個字寫到了黑板上。這個時候,我們班有個同學好奇地問道:"老師,玫瑰不是一種植物嗎?為什麼‘玫瑰’不是草字頭呢?"

  這一突發狀況是我始料未及的!玫瑰為什麼不是"草字頭"呢?這個問題還真把我給問倒了……

  以前,我曾經跟同學們介紹過"王字旁"的字大多和玉石有關,難道這個"玫瑰"在我國古代是一種美玉,而現在花園裡怒放的玫瑰難道是一種外來物種?帶著這一疑問,我翻閱了很多資料。司馬相如在《子虛賦》中記載:"其石則赤玉玫瑰。"這一史料只能說明玫瑰是一種玉石,並沒有把我的問題解釋清楚。

  我又繼續翻閱資料,據史書記載:玫瑰原產亞洲東部地區,於漢朝被人們發現,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現在主要在我國華北、西北和西南、日本、朝鮮等地均有分佈。由此可見,玫瑰並不是外來物種。那為什麼"玫瑰"不是草字頭呢?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我不懈的努力終於找到了答案:東漢戴植認為,玫瑰原名"梅槐",因葉片形狀介於梅花和槐樹之間,故得名。但對於一種香豔可愛的花兒來說,這名字聽上去實在有點不倫不類……所以不妨改為"玫瑰",一來諧音,二來也暗示它是種珍貴如美玉的花卉。聽了我的解釋,同學們都心悅誠服地點點頭。

  常聽別人說:"作為一名教師,要想給學生一碗水,老師必須有一桶水。"可是作為一名當代資訊社會的教師,應該時時刻刻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要博覽群書,不斷汲取新鮮的養分,為學生提供知識的源泉。

  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反思 篇13

  《富饒的西沙群島》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用生動、具體、形象的語言寫出了西沙群島是個風景優美、物產豐富的可愛的地方,是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的好文章。特別在當前,更是對學生進行“熱愛藍色國土”教育的好教材。

  本文思路條理清晰、結構嚴謹,語句優美。文章圍繞“那裡風景優美,物產豐富,是個可愛的地方”展開,課文從“海水、海底、海灘、海島”四個部分展開來敘述西沙群島的美麗與富饒。首先由風景優美的幻燈片入手,激發孩子的興趣,然後以導遊的身份帶領孩子們進入課文,自然並且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比喻,是本課用得最多的修辭。教學比喻句不能只滿足認得什麼像什麼,而要引導學生準確地認識比喻義,這樣的教學才到位。如:“海底的岩石上長著各種各樣的珊瑚,有的像綻開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本體與喻體的相似點是形狀,而把“西沙群島”比喻成“南大門”,本體與喻體的相似點是意義和作用。在教學比喻句時,引入大量的珊瑚圖片,漂亮直觀,孩子們的注意力很快就集中到了一點,在表達說話的時候,孩子們的根據圖片想象表達的比喻句真的很生動,讓人禁不住感嘆,真的是“沒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西沙群島一帶海水五光十色,瑰麗無比:有深藍的,淡青的,綠的,淡綠的,杏黃的。一塊塊,一條條,相互交錯著。”“西沙群島一帶海水五光十色,瑰麗無比”是孩子們的思維裡無法想象的世界,問題雖然回答的很準確,但禮節起來很困難,此時,我順勢播放幻燈片,出示了陽光照射下不同角度海水的顏色,既理解了課文,又欣賞了美景,最後還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真是一石三鳥。

  運用誇張,可以生動、形象、深刻地表情達意。“西沙群島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魚”、“西沙群島也是鳥的天下”,教學時要指出:兩句都從“密度”的“高”進行誇張,說明數量的多。同時,要告訴學生,誇張要注意可信的“度”。對以上重點句的教學,要講清特色,教給方法,引導靈活遷移,切不可只滿足於機械的模仿。

  在學文時,我讓男生讀第一自然段,女生再讀最後的自然段,同學們一下子明白了,作者的寫作方法,我在課堂上用“頭、身子、尾”來解釋“總、分、總”的寫作方法。“授之以漁”,讓學生舉一反三方可掌握,因此課堂上鼓勵學生想象寫哪些作文可以用這種方式,有的學生說在人物的時候可以用“總、分、總”的寫作方式……

  教學任務完成了,但是留下的思索卻是很多,例如最後的前後呼應的寫作方法,孩子們以前並沒有見過,而在備課時見沒有見過這種方法,沒有備透,導致事件匆匆,孩子們對這種方法瞭解不是很清楚,運用起來有困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