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效率教學反思(通用8篇)
機械效率教學反思(通用8篇)
在當今社會生活中,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意為自我反省。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機械效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機械效率教學反思 篇1
機械效率這節對於老師和學生都是比較頭疼的。首先學生對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的含義不能理解,對公式的代入搭配也出現混淆。如果帶學生分析相關例題,還能接受。可一旦要學生自己做相關習題,就怎麼也弄不明白。為什麼提重物的功是有用功,拉繩子的功就是總功呢?看著同學們疑惑的目光,老師也感到很吃力!
為了突破這個難點,在一開始先借助在吃桃時我們吃的是外面的果肉,而桃核對我們來說是無用的,然後舉例:端著碗喝稀飯時對碗和對稀飯做的功哪部分是有用的,哪部分是無用的。然後引出有用功、額外功、總功,並強調找有用功時一定要看我們的目的是什麼,對我們有用的就是有用功,對我們沒有用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額外功,有用功和額外功的總和就是總功。這樣用生活中的例子,更貼進學生的實際,降低了學生的理解難度。學生就容易接受。
然後通過幾個例項比如用桶在井裡提水時有用功是哪一部分,當桶掉到水裡我們要把它撈上來時有用功又是哪一部分,兩次雖然都是提水和水桶,但是目的不同有用功部分也不一樣,幫助學生鞏固三個基本概念,學生理解的還不錯。
但是機械效率問題也是一個難點,透過做題發現很多同學把機械效率和功率混為一談,在計算機械效率時,對於有用功和總功的計算應用太機械,不會靈活變通,還需要在遇到相應的題目時對這部分進行擴充套件。
機械效率教學反思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本節內容是第九章《機械與人》當中的第五節,教材在之前已經安排了有關於各種簡單機械和功的內容學習,《機械效率》是在此基礎上的進一步延伸,也可以說是對這些內容的綜合分析和實際應用,體現了物理知識最終要服務於生產和生活的理念。
(二)教材內容:
本節主要內容包括三個部分,1、“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概念;2、機械效率的概念及計算公式;3、探究“滑輪的機械效率”實驗。
(三)學生分析:
從學生方面來看,由於機械效率概念涉及到“總功”、“有用功”、“額外功”等概念,而功的概念本身又比較抽象,因而要區分並理解這些概念,對初中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要能輕鬆自如地解決有關機械效率的問題,關鍵是真正弄清有關概念,並能正確地加以區分,所以本教學設計以及實際教學中在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概念理解上花的時間比較多。
二、教學過程:
(一)建立情景引入
本節課由教師演示實驗中直接用手拉和用動滑輪拉所做的功,引導學生分析計算兩次做功的不同,從而引出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概念。
透過簡單的實驗,建立直觀的情境,讓學生從簡單內容入手,符合學生的認知過程。
(二)自然連貫過度
本節課內容在每個知識點之間都能注意承上啟下,在學習了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概念後,自然的過度到對現實案例中的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分析,分析完後,有對三種搬砂方案中的額外功進行比較,對三種方案的優劣進行比較,自然的過渡到機械效率這個知識點。
在機械效率這個知識點上,按“定義→公式→例題→練習→現實中的機械效率分析”物理知識點學習的一般順序進行。再由”不同機械效率不同,那麼同種機械效率相同嗎?”馬上就進入了第二個主要知識點“影響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的因素的學習。
這樣設計體現了物理概念教學的有效性,透過計算讓學生經歷了物理概念的形成過程,獲得更深刻的感性認識,同時也突出了本節課的另一個重點。
(三)有效突破難點
1、突破對三種功的理解,我安排了對幾種功進行分析的練習:
(1)討論:用水桶從井中提水的時候,所做的功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額外功?如果桶掉到井裡,從井裡撈桶的時候,撈上的桶裡帶了一些水,這種情況下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額外功?
透過討論,既讓學生鞏固了基本概念的掌握,又讓學生能熟練應用所學知識應用到基本問題上來!突出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和促進學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2)引導學生討論運沙的例子,加深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概念的理解。
這樣進一步理解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概念,突出本節課的一個重點,併為後面的教學讓學生自然得出機械效率概念打下基礎。
2、對機械效率的突破
安排了例題和練習題熟悉和鞏固機械效率的公式和使用,同時狹義個知識點中安排了學生對三組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的計算,也在一次熟練機械效率的計算。
這兩個題目不僅鞏固知識、強調本節課的重點之外,也為後面的影響機械效率大小的因素做好了鋪墊。
3、對影響滑輪機械效率的因素的突破
這是本節課的另一個重要環節。實驗開始前透過設疑——猜想,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實驗過程以教師引導、學生為學習主體的形式展開,讓學生經歷“提問—猜想—實驗—歸納—交流”的學習過程。
透過結合具體生活事例,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機械效率的意義和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又可從中學會分析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有效地突破了難點。
(四)精心設計作業
1、完成該同學三次搬砂的各種功的計算和機械效率的計算。
2、利用網路瞭解和收集生產中的各種機械的效率,以及透過什麼途徑來提高機械效率?
第一題強調基礎知識的掌握,第二題則強調知識的延伸。既有對新知識的鞏固,也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拓展認知領域。
三、課堂重構
(一)存在問題:
本接課安排的內容較多,可以考慮用兩個課時進行教學;本節課學生參與較積極,但學生的參與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學生自己餓參與和發揮不過,學習過程學生自己的探索較少。由於準備時間比較倉促教案中有出現一個地方漏字。
(二)課堂重構:
本節課,個知識點依然按照原來的方案進行教學,後半段,前可以考慮,在探究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影響因素,可以讓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可以把全班分成三大組,進行測量三種滑輪組合的機械效率,再進行彙報交流,進行分析。這樣一來可以節省一定的做實驗的時間,又能讓學生親自動手參與實驗探究,讓學生在探索學習,以提高學習效果。
機械效率教學反思 篇3
對於九年級物理第十三章第五節《其他簡單機械》這節課,我在運用四步探究教學法進行第二個環節多邊互動自主探究時,讓小組間進行合作,期間我發現學生爭辯的少,盲從的多,投入的少,符合的多。事實上,我也知道形式上的合作是無效的,那麼怎樣才能做到讓學生的合作不是形式上的合作而是實質性的合作呢?
課後我想了很長時間,總結了一下兩點不足之處。
首先,在時間分配上,作為引導者的我沒有把握和調控好。一節課只有45分鐘,在新理念下完成教學任務,是需要不斷合作、探究交流的,而這個過程又是一個循序漸進、由淺及深的過程,時間如何分配的確是個難題。其次,是方法問題,要學到一點東西,除了自己要努力外,方法也要對,只努力而方法不對也學不到什麼。而我只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而沒有根據教學內容和問題情境,適時引導小組合作學習,對每小組的每個學生沒有明確分工,也沒有為學生獨立探究和相互合作提供有價值、有目標的問題,導致學生盲目探究,達不到探究的目的和效果。
機械效率教學反思 篇4
以前在講授《其他簡單機械》一課時,往往是直接引導學生看書中的漫畫,學生看著,老師繪聲繪色的編著小故事,引領學生快速進入到新課的情景中來,學生積極性雖然也很高,但是就現在的課程標準要求來看,卻是教師剝奪了學生口說腦筋想的權利,學生是觀眾,老師是演員,沒有很好的把學生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沒有從主要的地位退下來,而把學生推到前臺去,沒有能利用有效的課程資源很好的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積極思考問題和合理的情景想象能力,在過去應試教育的情況下,不失為好的教學設計的內容,放在今天再來看,不僅不能算是理想的設計,很可能還會被當作反面的典型來分析。經過我們組全體成員的共同探討和研究,一致認為,可以大膽的嘗試讓學生自己認真看漫畫後,看誰能用精彩的語言來描述漫畫向我們所展示的豐富內容,學生應該是積極性比較高的,估計會給我們一個驚喜。
本節課的第二個問題是關於認識區分定滑輪和動滑輪的問題,以前我們大都是教師由直接演示,讓學生觀察兩種情況滑輪在工作時有什麼不同,學生觀察思考後做出回答,教師則根據學生回答的情況進行補充總結然後板書定滑輪和動滑輪的定義。學生積極性一般,熱情不高,沒有很好的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起來,讓他們有一種強烈的求知慾望想去知道相關知識,並且覺得物理不僅有趣而且有用,學習後也不能很好的掌握利用。現在組裡經過研究商討,改為用一個實際問題引出知識,如何用一根線和一個滑輪把一個重物抬高?學生肯定會躍躍欲試,效果應該會比較理想的。
接下來就是本組教師各自在課堂中實踐,檢驗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設計的課堂教學方案能否經得起實踐的檢驗,能否贏得學生的認可。下課後,老師們都就自己的課堂談了自己對這樣設計的理解和認識,老師的問題仍集中在匯入新課上,對於定滑輪和動滑輪的學習改過以後,都是反映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極大的調動起來了,每個班幾乎都是成績不太好的學生積極性更高,以往上課根本不參與教學活動的學生一個個都瞪大了眼睛,把手舉的高高的,要求來講臺上露一手,而且這部分學生往往動手能力都比較好,也給他們展示自己搭建了一個平臺,居然在老師的肯定和學生羨慕的眼光中也流露出了發自內心的難得的笑容。好象覺得物理學起來並不象想象中那麼難,也讓老師對他們又有了新的認識。但是匯入新課的方法在課堂中卻沒有出現我們預料中的好局勢,倒是決大部分班級中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冷場,沒有學生積極主動的起來展示自己。很多同學都低下了頭,對自己沒有足夠的信心。只有少數班級有個別學生起來說,但是又不能很好的理解漫畫的含義,收不到良好的效果。我們冷靜思考以後,認為問題在於,學生以前吃現成的飯的時候多,老師包辦代替的多,學生真正需要自己動腦筋的機會少,多數情況下,老師為了趕進度等理由,自己能做的都替學生做了,學生在理科的課堂上很少有機會去運用這樣的學習方式去培養自己的各種能力,學生還不能很好的接受這種一下子過於放開的課堂,在平時練習和考試中學生暴露出的問題:不能很好的用物理的專業術語來分析與實際相聯絡的具體問題,反映出的語言不規範,說了好多,但抓不住主要問題等,實際上都和老師課堂上“好心好意”的包辦代替有著不可分的關係。老師們都認為,儘管邁出這一步不容易,但是為了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的學生能具有更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也要堅強的走下去。
機械效率教學反思 篇5
很早就已經結束了這課的教學,因為一直忙於送教、搞教研活動,也沒靜心下來對這課作必要的小結。本課從腳踏車上的制動裝置入手,作為教學的引點,我覺得安排的.效果還是很好的,幫助學生在此基礎上初步感知簡單機械在腳踏車上的`具體運用,也給孩子一個適當的`鋪墊。我在教學的時候,因為受到條件的限制,特意從腳踏車修理店要來了一個腳踏車的普通制動裝置,讓學生在真實的實物面前,感知輪軸的運用,感覺效果還是可以的,至於變速腳踏車的裝置,在前有的基礎上用圖例的方式教學變得順理成章。
尋找腳踏車上的簡單機械環節,我放手讓學生跑到我們學校的車棚裡讓孩子們自主觀察。觀察之前我作了必要的指導,主要關注兩點:一是觀察順序的指導,二是觀察方法的指導。為什麼要指導觀察順序?因為我覺得腳踏車首先要給它分成若干部分,然後再去尋找部分中腳踏車上簡單機械的具體運用,這樣不至於“亂點鴛鴦”,也讓孩子系統地知道腳踏車的結構,因為腳踏車制動裝置在前面已經學習過,有了這樣的基礎,學生基本會將腳踏車分成若干部分了。
有人會問:你為什麼不將前面腳踏車的制動裝置也放手讓孩子去實物上直接觀察?我覺得第一部分馬上讓孩子去車棚觀察,是不能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的,我們的孩子知道簡單機械,熟悉腳踏車,但是要將兩者建立起聯絡,並能將腳踏車上的各種變形簡單機械找出來,似乎拔高了要求,教材故意這樣編排,我覺得是有道理的,其次你一下子將孩子帶到車棚,教學的調控也是有很多困難的,教學的效果往往不理想。
機械效率教學反思 篇6
1、關於滑輪組的實驗探究,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探究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自主完成。
2、基本知識與實際的題目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特別要注意技巧和方法的培養。
3、一定要讓學生掌握,滑輪上繩子自由端的拉力和重力的關係和什麼因素有關,怎麼計算省多少力。
4、滑輪的知識很重要,是歷年中考的熱點問題,也是難點問題,它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本章,在學習機械效率時仍然是重要的基礎,因此,應讓大多數同學都能掌握本節的基本知識,為以後的學習做好準備。
本節是在學習了槓桿平衡條件的基礎上,重點介紹兩種滑輪的使用原理,也算是槓桿平衡條件的實際應用。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的探究活動有:定滑輪的平衡原理,動滑輪的平衡原理,比較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使用特點及其不同之處。兩種滑輪的使用特點是本節的基礎,熟悉了這些特點,對於繼續探究滑輪組的使用大有好處。作為本節的主要內容,這一探究活動一定要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實驗,學生自己得出印象最深刻的結論。
《科學世界》介紹的輪軸、斜面,教師可在輔導探索實驗後也一併做粗淺的講解,總之,激發學生繼續探索各種簡單機械使用原理的興趣,是本節的主要教學任務之一。
機械效率教學反思 篇7
今天早上我在初三(1)班上了《機械效率》,初三(1)班學生知識基礎較差,雖具備了一定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思維還明顯的依賴於直觀形象的材料,理解能力有待加強。
機械效率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機械效率是衡量機械效能的一項重要指標,並非深奧的概念,學習機械效率有較強的實用性。本節課是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實施的課堂教學,教學力求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努力創設“和諧、平等、探究合作”的教學情境。因而在教學中要儘量發揮學生的各種感官的作用,動手、動腦,從而提高學習效益,故本節課我採用直觀式加啟發式教學,用演示實驗、分組實驗,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教師加以分析引導,幫助學生找出問題的成因,討論解決的辦法,並運用多媒體節約課內時間,儘可能提供更多的生活例項,增加課堂教學的資訊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課堂上,我採用提問——思考——實驗——分析——小結的教學方法,逐步提出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概念,然後進一步建立機械效率的概念。如我用一個運沙子的三種方法展開教學,讓學生思考除三種之外你還有什麼好方法,來啟用課堂氣氛。學生興趣濃厚,情緒高漲,思維非常活躍,想法獨特,使所有的學生都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特別是男同學表現得更加出色,課堂上注重了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由於學生較多,在組織探究實驗過程中,課堂顯得有些亂。對於如何科學有效地組織探究活動以及選擇更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內容,我還要不斷地去探索。
晚修期間輔導學生時,我感到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規範解題與學會解題分析技能。對於難度較大的綜合題,教師應採用降低梯度,分設疑點的方法,突出解題思路,把學生引上正確軌道。如學生在做“用一動滑輪把重為300N的物體提到6m高的樓臺上,所用的力是160N,那麼動滑輪的機械效率是多少?”由於剛學到機械效率的知識,很多學生無法解題,筆者便採用“分解肢體,化難為易”的方法分為3步解題:①求總功、②求有用功、③求機械效率,並引導學生重溫在動滑輪使用過程中,物體上升高度和手拉繩子上升移動距離的關係。由於分層降低梯度,學生在教師搭橋和引路下,順利實現認識的飛躍。
因此,物理習題教學不僅要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師生關係,而且還應最大程度地調動發揮學生的內在因素和他們的積極性,全面提高思維素質。
機械效率教學反思 篇8
本節課是八年級物理第十二章第三節的內容,這節主要講述有用功、額外功、總功、機械效率和測量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內容。在前幾節中已經學習了功、功率的基本概念以及槓桿、滑輪等簡單機械,引入這些物理概念的目的就在於研究機械做功。機械做功就涉及到機械效率的問題,所以本節課將更多地和生活相聯絡。針對這節課我的反思如下:
一、本節課總體上按照複習提問、創設情境引入新課、新課教學、課堂小結、鞏固練習及佈置作業的步驟順利的完成了教學目標。
1、複習提問:我設計了3個簡單的問題,如:功的兩個主要因素和計算公式等問題,問題的設定主要是讓學生對舊知識的鞏固,為接下來新課做準備。
2、創設情境引入新課:透過生活中做功的例子引入了新課教學。例子的設計與生活密切聯絡,激發了學生對本節課知識學習的求知慾。
3、新課教學:
(1)透過生活中的例子引出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的概念。例子簡單,學生容易掌握。
(2)透過對總功的公式W總=W有+W額的理解,逐步引出機械效率的概念及公式,再利用機械效率的公式計算一道練習題,加深學生對有用功、額外功、總功和機械效率的理解,突出本節課的重點。
(3)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讓學生利用探究的七個要素,分成小組對滑輪組的機械效率進行測量並總結出結論,進行交流。教師再逐步的引導學生知道影響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因素以及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能力,分析歸納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有效地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4、課堂小結:讓2到3名不同層次的學生總結本節課所學的知識,目的是讓老師瞭解不同層次的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
5、鞏固練習及佈置作業:透過課件和書後習題的練習,讓學生對本節課重難點知識的加以鞏固。從對學生的反饋練習中來看,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尤其是對重難點知識的掌握程度很好。
二、不足之處
1、在講授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的概念時,雖然是透過生活中的例子引出了概念,如果能再舉幾個生活中有關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的例子,更能讓學生加深對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的例子,真正的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課程理念。
2、由於課前部分學生的實驗器材沒有安裝好,時間有限,在測量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實驗過程中,有的小組沒有做完老師佈置的任務。
總之,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是學生展示的舞臺。提高駕馭課堂能力,舉一反三,這是我在今後教學中需要努力的一方面,同時,還要認真備課,精心設計教案,備學生,備教法、學法,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充分拓展學生潛能,從而提高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