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教學反思
題西林壁教學反思
《題西林壁》是有名的哲理詩,我們從小學開始接觸故事之時就學習這首詩了,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題西林壁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參考!
題西林壁教學反思1
現在的課堂要求教師充分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整個課堂就是學生、教師、本三者之間的對話過程。除此之外,課堂上應“讀”字為主,以“讀”代講,以“讀”促講,尤其是古詩教學,只有讓學生在吟誦中走進古人的精神世界,感受作者的情感,才能真正地掌握現在回想起自己的對古詩的教學,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之處。下面以我前段時間剛教學過的《題西林壁》為例談一談:
成功之處: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一上課,我先出示廬山的圖片、影片料,讓學生在一開始就喜歡上廬山,再對蘇軾進行了簡單的介紹,然後引出課題“今,我們要學習的就是北宋大蘇軾寫的一首有關廬山的詩。”這樣,學生就急切地想知道大詩人筆下的廬山又會是什麼樣的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自由吟誦,走進本
教學中,我一般採用“讀”、“誦”、“吟”的方法。在《題西林壁》的教學課堂上,我先讓學生認真地讀詩,要求做到通順、流利,能認真、正確地讀下。然後,在學生慢慢理解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情感吟誦詩歌,在反覆地吟誦中走進文字。
三、自主理解,體驗情感
學生熟讀後,讓學生先自己理解每句詩的意思,然後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最後教師對學生不理解的共性問題和重點內容進行講解。這樣做是讓學生真正地自己動腦,避免了老師泛泛地講,學生暈暈地聽,讓學生在自主理解地基礎上,真正體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這首詩本意思淺顯易懂,學生基本上都能理解詩句的意思。
四、聯絡實際,突破難點
這節課的難點在於學生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所蘊含的含義。因為我們的教室在二樓,課堂上我讓學生走出教室,觀察整個學校,學生反饋回的資訊是一樓的景色根本看不到,學生操場的景色也看不全等。這樣學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這句詩所要告訴我們的是“當局者謎,旁觀者清”的道理。再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吟誦古詩,此時學生吟起詩有滋有味。
不足之處:
教學過程中,有些環節有待完善。如:
一、課堂上對學生信任不足。
這首詩很簡單,學生大多能自主理解,但我總怕學生理解地不好、不到位。因此在課堂上有時想急切地把答案告訴學生,剝奪了學生的自主權。
二、拓展延伸地不夠好。
對於廬山的介紹、作者的介紹不夠到位。聯絡實際太少,這樣學生理解起可能會有一定的困難。
總之,這節課我認為有優點有不足,我會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完善,希望能真正讓學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
題西林壁教學反思2
《題西林壁》這首古詩的學習,我主要透過“讀、品、說、賞”幾個方面進行,(我國古代詩歌繼承了“文以載道”的優良傳統,無論什麼內容,其思想性都是我們鑑賞的重點。所以,悟“道”為先,不應該忽視古詩思想內容對學生的薰陶和教育作用。誦讀為主、品情是關鍵、想入非非、“說”是追求。鑑賞重點。)緊緊抓住“橫、側、遠、近、高、低”幾個詞,放手讓學生自讀感悟,在反覆誦讀中感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情感,領悟詩歌深刻的內涵,從而受到啟迪,進而指導自己的生活實際。
一、自主理解、提煉學法。
學生熟讀後,讓學生先自己理解每句詩的意思,教師引導點撥。要想理解每句詩的意思,詩句裡字詞的意思就應理解,把字詞的意思串起來就是詩句的意思。然後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對學生不理解的共性問題和重點內容進行講解。最後教師引導大家共同總結理解古詩句意的方法。即:具體的方法有三:1、藉助註釋2、查閱字典、詞典3、聯絡整首詩語言環境。這樣做讓學生真正地自己動腦,避免了老師泛泛地講,學生填鴨地聽,讓學生在自主理解地基礎上,真正體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這首詩本來意思淺顯易懂,學生基本上都能理解詩句的意思。
二、哲理感悟、聯絡生活。
教學《題西林壁》,這首詩詩句意思淺顯,學生自主完成即可讀懂詩句的意思。因此,教學本詩時,我把重點放在讓學生對詩中所蘊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借助他們之前學過的一篇精讀課文《畫楊桃》片段回放,讓他們再次總結課文的主要內容: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圖畫課上練習畫楊桃時發生的事情。“我”根據自己看到的,把楊桃畫成像個五角星的樣子,同學們覺得好笑。老師卻透過這件事,教育我們做事或看問題應該實事求是,當別人的看法、做法與自己不同時,不要急於下結論,要從別人的角度去看,去想,一切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堅持這種科學的思想方法,就能終生受益。藉此契機,我出示了作者描繪的不同角度的廬山畫面,學生自然就理解了,由於觀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風景也姿態各異,進而明白了,看不到廬山全貌的真正原因。道理變得淺顯易懂。
“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區域性現象所迷惑。”概括起來,也就是耳熟能詳的那八個字: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在理解含義的基礎上,我順勢過渡到生活實際,並設計了一個簡單問題:在現實生活中,你還發現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會看見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來討論。沒想到,學生回答地讓我驚訝!他們說出了很多連我都沒發現的例子.我不得不稱讚他們的觀察力.我又分層次的提了幾個問題:透過學習古詩,你受到了什麼啟發?每個學生都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得恰當好處,讓我眼前一亮。
這個環節中,學生在談收穫的同時,真的深入了生活實際,達到了預期的教育效果。
三、感情誦讀、孕育美感。
教學古詩重在誦讀和積累,熟讀成誦是理解、欣賞、內化的最好手段。要引導學生採用多種形式反覆誦讀,如小組讀、自由讀、接力讀、比賽讀、表演讀,讀出詩句的語言美、音韻美、韻律美,從而增強語感,達到積累語言、積累形象、怡情悅性之目的。與此同時,藉助誦讀真正的瞭解、掌握古詩的朗讀方法。
朗讀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古詩朗讀也不例外。因此在學生讀出詩韻、讀準詩意的基礎上,應誘導學生感受詩歌的情境,讓他們進入角色,獲得自己的情感體驗,發揮自己的創見性,去表現詩歌的思想情感。要引導學生透過朗讀,感受古詩帶給我們的色彩美、結構美、韻律美、意境美等等。
相信只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恆,學生一定能逐漸從朗讀中感受到詩歌的音樂美,語言美和形式美。讓他們真正體會到祖國古代文化的優美並愛上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進而提高了自己的審美情趣。
當然,再完美的課堂中也還是會存在諸多不足之處:由於學生感悟很多,所以預設的拓展哲理詩句的內容未能出示;雖然力求關注每位學生,設計了多樣化評價、解說式評價、引導性評價等評價方式,但真正到了課堂上,還是覺得不盡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