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我的家鄉在哪裡》教學反思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我的家鄉在哪裡》教學反思

  教師反思課堂教學,我們總會得出很多教學經驗和不足,下面給大家分享品德與社會下冊《我的家鄉在哪裡》的教學反思,一起來看看吧!

  《我的家鄉在哪裡》的教學反思1

  《我的家鄉在哪裡》是本單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熱愛家鄉教育的第一篇,根據教材三課的順序編排,分別要求學生從瞭解家鄉的地理位置和特點(我的家鄉在哪裡)、自然人文環境(家鄉的美景,家鄉的人)、家鄉的文化(濃濃家鄉情)三方面來了解家鄉從而增強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在第一課《我的家鄉在哪裡》的第一課時中,教學重點是要求學生能夠認識家鄉的地理位置,從而加深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勢必要在教學環節中設計一些地理知識(如我國的行政區劃、內蒙古的地理位置及鄂爾多斯的地理位置等);還要適當的設計一些能引發學生表達熱愛家鄉之情、昇華這一感情的環節。反思本課,從優缺點兩方面來說:

  1.優點:因為是新學期的第一課,在新學期寄語、一分鐘安全提示方面做得很好,很好的溝通了感情,學生對於老師寄語的希望很認同,也很受鼓勵;在歌曲《我的家鄉內蒙古》的歌聲匯入中,學生基本能繪聲繪色的描歌曲中家鄉的優美風景及演唱者對於家鄉的熱愛之情;在出示的祖國版圖中,學生能踴躍的說出第一眼看到的和感受到的祖國的形狀、祖國行政區版圖的印象。從這幾點而言學生體會到了一些愛祖國,愛家鄉的感情。

  2.缺點:在教學過程中我大部分的時間用到了“看地圖找家鄉”這一塊,之後本想以畫家鄉的'輪廓及景色為結尾來昇華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的這一環節卻沒時間做。分析原因,第一,我想是因為想要給學生拓展更多的地理知識,沒有把握住本課的重點。第二,我也可以在課前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查詢和學習一些地理知識,讓學生在課前完成題單,這樣,課上就會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和互動,也節省了學生書寫這些內容的時間。

  品德與社會是門開放的學科,有各種知識的融合,但思想品德的教育仍然是每一節課的重點,這一點是我的困惑,更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我的家鄉在哪裡》的教學反思2

  品德與社會課的教材是一種開放的、期待著使用者自己去完成的教材。《我的家鄉在哪裡》這一課以"家鄉"為例,給我們提供一些話題和範例,也給我們留下了很大的創造的空間。因此,我在組織這課教學時,注重了以下幾個環節:

  1、以"家鄉"作為本課教學的主要物件,是遵循了客觀實際,因為在六小學就讀的學生絕大部分是本地人。但也有小部分來自外鄉,讓他們說說自己的家鄉在哪,是尊重了他們的家鄉意識。讓他們把家鄉當作自己第二個家是激發他們愛家鄉的情感,促進全班同學團結一致,一心愛家鄉,為整節課奠定感情基礎,便於開展教學。

  2、會看地圖是學好這課的關鍵,教師要指導學生透過觀察、活動來找到吉林的位置。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學會多方位地思考,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來說清楚吉林在哪裡,既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敏捷性、擴散性,又讓學生心中牢記吉林在中國地圖上的位置。

  3、在找完吉林並說清它的地理位置後,學生個體就獲得了經驗,能夠根據比較正確的方法在吉林地圖上找到吉林市,並表述吉林市的地理位置。這部分活動是在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進行的。透過這樣的活動訓練,不僅使學生更清楚家鄉在哪裡,也培養了他們對問題的判斷、解決能力。

  4、課前讓學生收集有關家鄉風景名勝的資料,一是充實教學內容,在認識吉林省地區圖的基礎上,稍稍瞭解各縣、市、區代表性的景點;二是豐富學生的活動體驗,培養他們收集、整理、分析資訊的能力。學生透過各種學習途徑找到相關資料,有的介紹自己在風景區遊玩時的情景,有的介紹該風景區的特點……讓學生在交流活動中燃起作為吉林人的自豪感。既而再讓學生透過不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家鄉的愛,使整堂課的氣氛達到高潮,也著實激起了學生和老師心中那份情,那份愛--我是吉林人我驕傲。課後作業的佈置為了下課《我來做個小導遊》做準備的,瞭解了家鄉的地理位置、風景名勝後,就要學會以一個小主人的身份來介紹吉林。]

  《我的家鄉在哪裡》是本單元"愛鄉"教育的首篇,它的定位應該是"常熟到底在哪裡",有了這個基礎才會有接下來的《我來做個小導遊》、《家鄉特產知多少》和《了不起的家鄉人》,愛鄉的情感並非在這節課中就要燃盡,而是慢慢滲透在這單元中的教學中。而這課的地理教學是十分重要的,《品德與社會》課在強調品德教育的同時,也要培養學生對其他學科知識學習和掌握。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都應該準確地把握其中各門學科的知識要點,發展能力。

  《我的家鄉在哪裡》的教學反思3

  《我的家鄉在哪裡》的整個教學設計主要突出了以下特點:

  一、活動化教學:

  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教師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緊扣教學目標設計了一系列有效的活動,層層遞進,有序進行,把認知和情感有機地統一於全教學過程中,把教學內容與各科知識有機地聯絡,營造愉悅的情境,並把課堂與生活聯絡起來,透過課前調查與課後延伸,拓展教學內容,充分體現了品德生活化、活動化、情感化的特點,讓學生在認知家鄉、感悟家鄉的活動過程中增強熱愛家鄉的感情,養成熱愛家鄉的習慣,展示熱愛家鄉的行為。

  二、合作式學習:

  本課多個環節是小組的合作學習。教師透過擴充教材內容,適時恰當地加大了課堂學習的容量,細看學生的活動,由個人呈現蒐集的資料→小組內互換交流→集體共享共識→教師小結。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使所有學生都有了參與探索的機會,他們面對面相互交流,共同切磋,相互協作,共同參與,整個課堂形成了資訊活動的”場”,在充滿了合作機會的個體與群體交往中,學會互助,學會分享,學會學習。

  《我的家鄉在哪裡》的教學反思4

  我講授了《我的家鄉在哪裡》一課,學生們學會了很多的知識,他們瞭解了自己的家鄉,知道了家鄉是祖國的一部分。孩子們發言很積極,課堂氣氛特別活躍,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在課堂中,我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很高,能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採用了表演的方式,學生們很喜歡這種方式,在表演中,他們進一步理解了所學內容,孩子們的學習效率很高。

  我很善於評價學生,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學生們找到了自身的價值,嘗試到了成功的喜悅。

  不足:

  1.有個別學生髮言不積極。

  2.學生們的知識不夠豐富。

  改進措施:

  1.我們要多提問學生,應多關注學困生。

  2.教師應讓學生多看書,要開闊他們的視野。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要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爭取做到寓教於樂。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