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式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通用10篇)

《複式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通用10篇)

  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新時代,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反思過去,是為了以後。那麼你有了解過反思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二年《複式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複式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1

  統計與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生活已先於數學課程將統計推到學生的面前。新的課程改革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我們要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就應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數學的價值。為了培養學生具有從紛繁複雜的情況中收集、處理資料,並作出適當的選擇和判斷的能力,本節課教學中我力求做到讓學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會製作複式折線統計圖、會分析複式折線統計圖。

  我在教學本節課時,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一)從生活中引出折線統計圖

  數學依賴於生活,並從生活中抽象和昇華。讓學生學習大眾的數學,學習生活的數學,這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觀。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過程,這是我的第一想法。書中提供了2000年月平均氣溫的記錄,但我覺得如果選擇學生熟知的身邊的例子,他們會更樂於接受。他們已經上六年級了,幾年來,學生切實地體會到了學校的發展和進步,而學校幾年來的一些事情變化的資料也很好調查和蒐集,而這些資料既可以用條形統計圖呈現,也可以繪製成折線統計圖,這是非常好的素材。所以我在學生繪製完條形統計圖之後,把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引導到了另外的世界,“這樣的資料還可以用別的形式統計圖呈現嗎?”使學生開啟思路,展開聯想,激發了學生進一步探討折線統計圖的慾望。

  (二)在探索中繪製折線統計圖

  當有人想到了折線統計圖時,我有意讓學生猜測和試畫折線的樣子,再給學生出示股票行情或其他事情的折線統計圖,讓學生對摺線統計圖有所感知,為學生進一步探索折線統計圖的畫法奠定知識基礎。再讓學生在我的指導下嘗試繪製折線統計圖,完成折線統計圖。

  接著,讓學生觀察折線統計圖,並從圖中得到資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正確分析,培養學生統計意識。

  統計活動的過程不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資料,而且還包括分析資料以及根據分析的結果做作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而其中的最後一個環節對於增強學生的統計觀念、發展學生的統計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學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另一方面還啟發學生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結合有關的複式折線統計圖,談體會、說感受、提建議。讓學生在分析和交流中,進一步加深對複式折線統計圖的認識,逐步提高識圖和用圖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複式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2

  新的課程改革十分重視學生的統計觀念。因為統計與我們的工作生活和社會生活密切相關,而我們要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就應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數學的價值。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他們能自發的去學習。為了培養學生分析和處理較複雜的資料的能力,我在教統計這一單元時是這樣進行處理教材的,總體分四個教學階段:

  一,引入

  教材提供了甲、乙兩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資料,並分別用折線統計圖進行表示。教學時,我先引導學生讀圖,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在獲取資訊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髮現問題(3)的答案很難從圖上看出來,由此我鼓勵學生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思考怎樣把兩張折線統計圖放在一起,得到一幅複式折線統計圖,並從圖上找到問題(3)的答案:12月份兩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最接近

  二,說一說

  鼓勵學生從複式折線統計圖中獲取資訊,回答問題,體會複式折線圖的特點。

  (1)表示青島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別是哪一條折線?

  (2)看圖說說這兩城市月那個月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降水量相差最多?

  (3)青島市月平均降水量的變化情況是從1月到8月呈現上升趨勢,其中1至5月上升平緩,自5月起快速上升,9月到10月急劇下降,之後呈現平緩下降趨勢一直到12月;昆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變化情況是1至4月呈現平緩下降趨勢,4月開始急劇上升達到最高值,從6月到7月有所下降,8月略有上升,自8月起到12月持續下降。

  (4)從總體上看,青島、昆明兩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之間最明顯的差別是青島市只有一個“峰”,而昆明市有兩個“峰”。本題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從整體上關注兩個城市月平均降水量分佈的不同。

  三,試一試

  先根據統計表中的資料完成複式折線統計圖,然後說一說能從統計圖中獲得哪些資訊,回答下面的問題。

  (1)這一週中,哪天的溫差最大,哪天的溫差最小?

  (2)這幾天的最高氣瘟是怎麼樣變化的?最低氣溫又是怎麼樣變化的呢?

  (3)從統計圖中看出2004年4月4—10日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的變化趨勢是怎麼樣的?

  (4)從上面的複式折線統計圖中你還可以獲得什麼資訊?

  (5)回答上面的問題時,教師問學生,你們喜歡看統計表還是看統計圖呢?為什麼?

  四,實踐活動

  一般來說,學生每年都要測量身高,這為學習統計提供了很好的資料資源,因此測量身高的活動可以貫穿整個小學學習階段,根據不同學段的學生特點,要求有所不同。希望學生把每年測量身高的資料都保留下來,養成儲存資料的習慣。本實踐活動的目的是使學生經歷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分析資料的過程,運用學習的複式統計圖來描述資料,從統計圖中獲取儘可能多的資訊。

  (1)課前佈置學生測量自己的身高,上課時首先指導學生將全班同學的身高進行彙總,完成統計表。

  (2)根據統計表中的資料以及統計圖的特點,選擇用複式條形圖來描述資料。

  (3)教師應鼓勵學生結合彙總後的資料和統計圖發現資訊,比較男女生身高分佈的不同。比如,男女生分別在哪個身高段的人數最多;男女生最高最矮分別相差了多少(這實際上就是中學所學的“極差”)。教材還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身高位於全班身高的哪個位置,學生可以回答位於哪個身高段,也可以從圖中直觀看到,自己的身高是位於男生(或女生)的平均水平之下還是之上。

  (4)教材提供了我國6-12歲小學男,女生平均身高的統計圖。讓學生比較,交流,使他們知道自己所處的階段身高的平均值。

  (5)使學生體會到資料統計的作用,學生的回答只要合理都應肯定。比如身高的範圍可以幫助設計者確定設計哪些尺碼的衣服;不同身高段的人數比例可以幫助設計者確定不同尺碼衣服的數量的比例等。

  這節課中,我從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動一動”這幾個步驟中讓學生即強化了思維,鍛鍊了能力,又增強了統計意識。

  《複式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3

  《複式折線統計圖》又是另一種統計方法,這也是統計中最基本的方法。

  鑑於上一節課條形統計圖的教學方法,在本節課中,我採用了相同的方法。放心大膽的放手讓學生去做。首先我讓學生回顧了前面所學的折線統計圖的畫法以及折現統計圖的特點:反應變化趨勢。然後讓學生在畫複式折線統計圖時也是一個一個的單個畫。這樣學生也不會出錯,有了上一節課的學習方法,在本節課的學習中,我提出了學習要求,然後放手讓學生去做,學生能夠很好的完成學習任務。

  但在本節課中也存在著一個問題,是學生的語言表述不夠準確,所以在本節課的學習中,我的重點是讓學生學會表述,主要採用的方法就是多做練習題,先讓學生跟我學習,再過渡到學生自己完成,效果也比較好。

  《複式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4

  統計的思想和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運用,學好統計的初步知識非常重要,生活已先於數學課程將統計推到學生的面前。新的課程改革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而統計知識的教學重在激發學生對資料的興趣,熟悉統計的基本思想方法,逐步形成統計觀念。為了培養學生具有從複雜的情況中收集、處理資料,並作出的恰當的選擇和判斷的能力,本節課教學中我追求讓學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會製作複式折線統計圖、更重要的是會分析複式折線統計圖。

  一、聯絡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根據以往的統計知識的教學,我總有這樣一種感覺,統計要好教,就要選擇學生熟悉的事例,所以我將例題改成和學生密切相關的體重變化的練習二十五的第3題,這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加強指導,培養學生合作意識。

  透過觀察兩個單式折線統計圖,提出要怎麼比較呢?讓學生討論,合作完成製作複式統計圖,分析並解決有關問題。這樣,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透過親身的經歷、動腦、動手、動口的活動中感悟,在合作交流中探索新知。

  三、理性分析,恰當預測,提高統計意識。

  如果說統計僅停留在收集、整理和描述資料,那是淺層次的;我認為分析資料以及根據分析的結果做作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才是最為重要的。而這一環節對於增強學生的統計觀念、發展學生的統計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複式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5

  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經歷簡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資料的過程,能根據需要選擇複式折線統計圖有效地表示資料,逐步幫助學生形成統計觀念。同時,讓學生在簡單的方格紙上進行簡單的描點、連線,學會製作簡單複式折線統計圖的方法,對統計圖中所反映的資訊進行簡單的分析和歸納。

  教材提供的素材是甲、乙兩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的資料,並分別用已經學過的折線統計圖進行表示。但在教學過程中,我選擇更為接近學生生活的素材——“學生家與學校距離”的資料,更好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過程中透過引導學生分析資料,製作單式折線統計圖,簡單回顧單式折線統計圖的製作方法及注意事項,進一步鞏固和熟悉已學過的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透過折線統計圖獲取相關資訊,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新的問題,引發認知衝突,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主探究新知,教師指導並同學生一起完成製作複式折線統計圖,發現其特點,學會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並用其統計分析相關資料,得到相關資訊,解決新問題。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地位,很好的發揮了學生自主探究新知的能力,並培養了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複式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6

  教學由兩幅單式折線統計圖入手,問:誰能很快回答兩個城市哪個月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相差最遠?學生遲遲給不出答案,從而順理成章引出課題。水到渠成地把兩幅單式折線統計圖合併成一幅複式折線統計圖。補充介紹圖例等名稱。這樣的教學設計既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參與(統計圖由學生手工製作),又使媒體的使用達到突破教學重點,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同時與製作課件相比更省時、高效。在這節課中,我在課中讓學生透過觀察例題的複式折線統計圖,自己嘗試著製作折線統計圖。不少學生出現了種種問題,(未看清圖例,沒有標明製圖日期,圖上未註明資料或將資料寫在折線上等等)。我不急於告訴學生正確與否,而是利用這基礎性的資源。讓學生小組討論:使學生感悟到怎樣製作才完整,美觀,正確。

  本節課存在的問題:

  1、提高捕捉樣本資源的意識和靈活應變能力。在課中,讓學生第一次嘗試製作折線統計圖。教師只意識到要去尋找所需要的幾種出現的狀態,等待這些資源的自然生成,而缺乏有效的應變。比如:教師在巡視過程中發現一位學生沒標製圖日期,只顧著去找另幾種結果;等回過去再看,那個學生已經補上了。出現這樣的情況,教師可以一發現這種資源,可以適當提示學生。

  2、數學語言要乾脆、利索、準確、清晰,要到位,但不能太過於簡單。

  3、在課中,學生做的比較多,但真正說的機會不是很多。我沒能給學生充分創造說的機會。課堂上應該根據學生的狀態隨時對教案作出調整。

  《複式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7

  統計與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息息相關,它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新課改的十年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單式折線統計圖和複式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學習的。教材中安排的內容有的是讓學生看圖分析、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有的是讓學生在已經確定的了縱軸、橫軸並畫好格線的圖中畫兩種不同的折線表示相關資料,淡化了不必要的製圖操作過程,突出了繪製複式折線統計圖的關鍵環節,關注的是學生對統計知識的感知和對摺線統計圖特點和作用的體驗。

  一、本節課較為滿意的方面:

  1、建起數學和生活的橋樑

  數學依賴於生活,並從生活中抽象和昇華。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過程,這是我的第一想法。教材上先出示了兩個地區各月降水的情況統計圖,我引導學生觀察每一幅統計圖,分析表中的資料。為了讓學生感覺數學來源於生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我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經驗思考為什麼兩個城市7、8月份降水量都比較多。學生透過已有經驗發現7、8月份是夏天,所以降水就多。教材上的還有幾幅統計圖也和我們的生活有密切的聯絡,我讓學生用已有的經驗看這些統計圖,分析其中的資料,得出一些合理的結論。

  2、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

  課堂應該是學生的課堂,學生應該是學習的主人。我先出示中國地圖,引出兩地區的降水量統計圖,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調動學

  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觀察完統計圖之後,我鼓勵學生自己根據統計圖提一些問題,然後由其他的同學解答這些問題,這樣就有更多的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

  3、注重傾聽

  傾聽是學習的好習慣,我會提醒學生仔細傾聽別人的回答,如果回答的不好,可以舉手補充;回答的好可以鼓掌示意。每提出一個問題,我都會認真傾聽每個學生的回答,這也是培養學生傾聽習慣的一個方法。學生會有不同的意見,我支援他們各自闡述理由,這樣其他學生由於好奇就會認真傾聽他們的理由。對於一些一聽到問題就舉手的學生,我便提醒他們要考慮周到。與其鼓勵他們沒思考好久隨便舉手不如鼓勵他們認真傾聽。

  二、這堂課的不足之處

  我在教學時有些拘謹不夠放鬆;教學語言還不夠簡練;對學生回答的評價比較單調,沒有變化,教學時間的把握還不行。我還要不斷地學習教學理論,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

  《複式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8

  統計與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生活已先於數學課程將統計推到學生的面前。新的課程標準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我們要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就應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數學的價值。為了培養學生具有從紛繁複雜的情況中收集、處理資料,並作出適當的選擇和判斷的能力,本節課教學中我力求做到讓學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會製作複式折線統計圖、會分析複式折線統計圖。

  教學時用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你們還記得暑假裡那個舉世矚目的體育盛會嗎?)、激動人心的影片、回顧金牌數量情況等環節,在學生的回憶、複習、觀察、對比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情感。在問題設計上注意層層遞進。透過思考“是不是比較起來有困難?要想比較起來更方便,誰有好辦法?”這些問題,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合作討論中發現解決問題的辦法。然後,讓學生在真實的繪製過程中體驗這種統計圖的具體制作方法,讓學生經歷了親身體驗,充分思考的基礎上再透過問題串的方式,引出製作複式折線統計圖應注意的問題。

  另外,在練習時,出現陳亮的單元成績,剛開始孩子僅僅根據一張簡單折現統計圖就得到陳亮在第三單元發揮有點失常的結論,可是面對接著出現班級平均成績,孩子不由自主的開始議論紛紛,重新評價:原來第三單元的平均分這麼低,陳亮還是考得不錯的,因為他的成績總在平均成績之上,可能是考試內容考得有點難吧?透過二條折線的先後呈現,使學生修正了之前的認知和判斷,從而深刻體會到了複式折線統計圖相比單式折線統計圖所具有的優越性,也再次體驗了複式折線統計圖便於比較兩組資料變化趨勢的特點。學生也在體驗中學會了辯證的來思考、分析我們的所碰到的問題。

  這節課的不足之處是:在教學時有些拘謹不夠放鬆;還欠缺教學激情,所以不能很好的帶動學生的學習激情;不能及時的捕捉教育契機對學生進行及時評價。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加強學習,博採眾長,不斷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複式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9

  帶著學生去光碟播放室上完了複式統計圖,談談一下幾點感受:

  複式折線統計圖是建立在學生學完單式折線統計圖和複式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目標是讓學生產生複式折線統計圖的需求,讓學生體會它的優越性。

  所以在教學一開始,為了照顧基礎比較弱的同學,分別出示了青島市和昆明市2003年降水量統計圖,然後讓這些基礎比較弱的同學說說兩個統計圖中的資料,並問你獲得了哪些資料?基本上錢皖、王波能說出圖中的資訊。

  接著出示問題:你能看快看出這兩個城市哪個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學生思考,我下去巡視,這時我看出有的學生把昆明市的每月降水量寫在青島市的統計圖每月的下面;有的學生則觀察兩個表中的每個月,然後記下他們每月的差;還有幾個學生沒有思路,青島市統計圖看一下,昆明市統計圖看一下,找起來很困難。

  這時我讓比較典型的學生彙報結果,然後追問:解決這個問題要看兩個統計圖,你覺得怎麼樣?有的學生回答要細心、仔細,有的預習同學則說:看起來不方便,可以把兩個折線統計圖合在一起這樣看起來直觀方便。水到渠成,自然引出了複式折線統計圖。但這是我並沒有直接出示覆式折線統計圖,而是追問:如果你來把兩個折線統計圖合在一起,你會怎樣合起來?這是學生引出了兩條折線不能一樣,可以用實線和虛線區別開來,然後我在追問橫軸和縱軸分別是什麼,改變嗎?學生很清楚地回答後,我覺得學生對複式折線統計圖有個一個大概的瞭解。這時我再出示統計圖。學生很快判斷出前兩個問題。效果還不錯,特別在第三個問題,從圖中你還獲得了哪些資訊?學生回答更是積極。朱詳甚至把這個月的降水量是另一個月降水量的幾倍給找出來。

  整節課下來感覺還不錯,但出現了不足:一是整節課的容量不大,在照顧後進生複習以前的單式折線統計圖的時候花的時間多了,還有在讓學生回答“從圖中你還獲得了哪些資訊”時,很多學生想說,花的時間稍多了。二是本節課我只是侷限於讓學生產生複式折線統計圖的需求以及去認識和分析統計圖,沒有意識到學生統計觀念的情感培養,本節課可以讓學生很把統計和現實生活聯絡起來,可以使學生的眼界更開闊。

  《複式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10

  本課內容是北師大版數學第十冊第八單元的第二課時,第一課時是複式條形統計圖。

  本課教學因為有上一節課複式條形統計圖的基礎,在統計圖的情境裡,學生在經歷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分析資料的過程中,逐步加深統計觀念。

  在第一環節觀察統計圖說資訊時,學生觀察的很認真、思考很認真。小組討論中也很積極,把看到的,想到的,是不是數學資訊都一股腦都說了,加上教師的適當補充,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二環節畫統計圖時,學生有了第一環節觀察的基礎,在小組的認真激烈討論中,學生逐漸由了怎麼畫複式折線統計圖的思路,確定座標、先畫點、再連線的方法。

  總的來說,本課教學基本做到了以學生為本,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學生在學習的知識的過程中,即發揮了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又經歷了獨立觀察、思考、動手操作,小組討論合作交流。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