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上《有幾棵樹》教學反思

關於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上《有幾棵樹》教學反思

  本節課透過解決“有幾棵樹”這一問題,讓學生學會“8加幾”的進位加法,進一步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在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和動手操作能力,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如在匯入時,我先讓學生觀圖,並說說這幅圖的圖意,再引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學生們經這思考,並列出相應算式解決問題。在學習8+6時,透過動手操作鞏固上面學到的算理,結合9+幾的計算方法,拿出小棒,擺一擺,算一算,同桌討論說說你是怎樣想的,學生們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

  1、從8數起,數上6個數是14.

  2、把6分成2和4,8加2得10,10加4得14;

  3、把8分成4和4,6加4得10,10加4得14;

  4、9加6得15,8比9少1,15減1得14;

  5、10加6得16,8比10少2,16減2得14;

  6、請計數器幫忙

  在這節課中,學生們學得生動活潑,大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想法,創新的火花在課堂中自然而然地迸射出來,充分體現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在評課時, 有的老師提出可以向學生講明哪種方法最好。強化“湊十法”的計算方法。我反思一下,演算法多樣化是數學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思想。鼓勵學生學習演算法多樣化要尊重學生的獨立思想。學生的表達多樣化,學生的解題多樣化,但不是學哪種方法最好,學生喜歡的方法就是最好。如果從過去的教學理念出發,的確可以向學生點明哪種方法是最好的,既節約時間,又把科學的東西簡單明瞭地教給了學生。可新的課程標準,就不可輕易下結論。因為,新的.課程標準要求“三維”目標,除了過去我們一再強調的知識與技能外,還有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者渾然一體。怎樣讓每個相信自己的能力,建立學習的信心,熱愛數學課堂?這樣的情感與態度,是應該從每一節課開始培養的。一年級,這是一個剛剛燃起思維火花的年齡。這時候,教師任何一個不恰當的眼神、手勢,一句不經意的言語,都有可能化作澆滅兒童思維火花的冰水。這幾種演算法,在我們看來,有些確實不盡完美,但這畢竟是孩子自己想出來的,適合他們的方法就是最好的。但是,也卻實存在一些問題,有的孩子就用手指一個一個地數,計算速度比其他孩子慢了許多,其他孩子做了5題,他只能算1到2題,並且,總是依靠直觀計算,難過渡到抽象。 讓我深思。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