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級語文《詩兩首(我愛這土地)》教學反思範文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詩兩首(我愛這土地)》教學反思範文

  《我愛這土地》是當代詩人艾青的代表作之一,又是九年級下冊語文課本中的第一篇課文。為了有一個好的開端,在備課上我下了功夫。寫好教學設計後,我反覆地朗誦了這首詩,又從網上下載了這首詩的朗誦錄音,對照著自己反覆地讀,爭取在課堂做好示範朗誦。為了每一節課能夠精彩一些,在課前我都要做比較充分的準備,雖然是平常的課,不是公開課,但是我也付出努力。如果到了公開課展示課時,才下功夫備課,而忽視了平常的課,那麼這樣的教學就是不負責任的行為,這樣的教師是不合格的。

  經過認真考慮,我把朗誦作為本節的教學重點,把理解詩中的象徵意義作為教學難點。我認為詩歌教學就是朗誦課,只要讀好了,詩歌的內容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朗誦,特別是高水平地朗誦是一個個性化的理解過程,是一個藝術加工的過程,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一篇文章平鋪在紙上,黑字白紙,僅僅是一樣東西而已,但是經過讀者的`用心讀,文字便活了,山青了,水流淌起來了,鳥兒飛起來了,書中的動物們可愛了,人物有了思想。語文課本上都是精選出來的世代流傳下來的文章的精華,都是極其典範的文章,因此,把朗讀放在教學的重要位置,任何時候都可以。特別是一些優秀的現代抒情詩歌,其充沛的感情,明快的節奏,細膩的思想,自由的表達方式,都需要用朗讀來品味。

  當然朗誦是個性化,不能強作要求,不能作統一的要求,教師只能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去尋找適合自己的朗誦方式。重音,節奏,語調,語速,等等要根據文字的內容和自己的理解作恰當的安排。感情的表達是重點。在朗誦之前一定要先醞釀好感情,把自己放在詩歌中,放在當時的背景之中,自己就是作者,只有這樣,才能朗誦好。

  朗誦者不一定都要聲音圓潤、渾厚、優美,不一定非得普通話標準,不一定都要講究高超的朗誦技巧,只要做好得體、大方、自然就可以。像方明、濮存昕這樣的朗誦名家畢竟是少數。我們語文教師當然可以給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透過訓練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朗誦水平。在我們的示範帶動下,學生能夠認真朗讀就可以了。當然,如果學生有朗誦的潛質,我們不妨重點培養。

  在這節課上,我帶領學生朗誦就佔去了大約30分鐘的時間。只討論了兩個問題:一個是“土地”“鳥”“河流”“風”“黎明”的象徵意義;一個是這首詩所表達的情感。這兩個問題用時不到十分鐘。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