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新課改下的政治教學反思範文

淺談新課改下的政治教學反思範文

  自從新課程改革全面實施以來,從事基礎教育的廣大教師在課程改革中正在苦苦的探索著,努力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努力改變傳統教育教學模式,不斷嘗試與新課程改革要求相適應的教育教學方式和手段。事實上,只有深刻改變課堂,才能承載新課程的期盼,也才能將新課程真真切切的體現在學校生活中,落實到教育教學之中,因而,變革課堂是實施新課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我們思想政治課新課程改革亦是如此。

  第一,教師與學生的關係問題。

  從課堂教學構成要素看:課堂教學主要是教和學兩類活動組成的,在過去,教師的教決定了學生的學,教師教什麼學生學什麼,教師怎麼教,學生怎麼學,教師是主動的學生是受動的,學生是圍著教師轉,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中心,是主宰。同時,在評價課堂教學中,也都是看教師教的怎麼樣,包括到目前為止,我們的評優課,教學基本功競賽仍基本如此。在新課程改革中,在課堂教學中,倡導一種新型教學關係、師生關係,即教師與學生是一種平等、合作、互動的關係,學生應成為課堂教學的中心。教師將由單純的知識傳授向學生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參與者、合作者和“資源人”轉變。從課堂教學評價來看,課堂教學也逐漸由注意對教師教的評價轉變到關注學生學的狀況。

  我認為倡導建立這種新型師生關係,徹底轉變教師的角色是推進新課程改革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在某種程度上也將決定著新課程改革的成敗。

  那麼,從教師這個角度在課堂中如何才能建立這種關係?

  1、教師對學生要有關愛之心、理解之心、寬容之心。這就需要我們的教師在人格要充分尊重學生,對他們的缺乏和錯誤要以理解、寬容,很難想像一群互不尊重對方的人能將很好地互相合作的。同時需要教師要具有親和力(包括課內課外),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你的周圍,努力縮小師生之間的距離。教師親近學生,學生才能親近教師,“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我們有的教師一走進課堂就有“三分怒氣,七分殺氣,沒有一點和氣”,特別是在學生犯了錯誤之後,找其談話簡直就是殺氣騰騰,可想而知這樣的師生關係無合作、互助可言。

  2、教師要把自己放在學生平等的位置來看。這樣有利於師生合作的加強。教師如果仍是居高臨下俯視看學生,沒有一個共同的起點,師生之間很難形成共鳴。

  例子1:一個父親帶小孩去買玩具。

  例子2:畫家與孫女畫畫:一棵樹----兔子(紅毛)----馬(長翅膀)----最後畫一隻老母雞,下了一隻比母雞還大的蛋。參加西班牙國際兒童畫展,獲得一等獎。畫家爺爺說了一句話:外國人也怎麼和小孩子一樣。

  3、教師充分相信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主人,教師必須做到“凡是學生能探索出來的,教師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夠獨立思考的,教師決不暗示”。因為,我認為教師給學生探索學習的方法,激發學生探索學習的熱情比直接教給他們知識更重要。當學生透過自己的探索獲得知識時,教師應滿腔熱情比鼓勵支援。教師要對學生可能達到更高水平持有信心,並且創造條件,為學生的發展提供舞臺。

  4、我們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更為重要的是轉變教師的的學生觀。學生是教師的工作物件,是教師教學工作的客戶,是學校、教師的上帝,教師是靠學生成就學業的。所以我們所有的教育教學工作一切都要以學生為中心,一切都是為學生服務,一切都是為學生髮展服務。有了這種意識,有了這種學生觀,新型的師生關係也就自然建立起來。但我們認為,這確實不是意見容易的事情,但我們努力去做,努力改變。

  透過教師作用的發揮,最重要的還是要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參與,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主體。那麼學生回答老師的問題是不是參與。那麼,學生參與是否僅僅是指學生回答老師問題的數量、質量?

  學生參與:不僅包括學生肢體、行為、語言參與,更重要的是學生思維的參與。因此,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最主要的是在啟用學生思維上下功夫,而不是簡單的一問一答,圖表面的活躍。(現在政治課課堂提問,學生回答環節中有兩個問題普遍存在,需要我們解決:一是學生簡單回答老師問題;二是學生回答問題時,其他學生不能積極參與)。

  我們認為:看學生課堂教學中參與狀況如何,有五看:

  ①看學生參與主動性如何;②看學生參與的深度、廣度如何;③看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交往情況;④看智力活動情況;⑤看學生髮展情況(包括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價值觀)

  第二,教師與教材的關係問題。

  教師在備課中認真鑽研教材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教師唯教材是從,教材是怎麼講,我就怎麼教。這已越來越不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了。這就引出在當今新課程實施中教師是教教材,還是用教材教的問題的討論。

  教師教教材,其結果學生獲得的知識是極其有限的。(因為經過從教材→教師→學生,資訊衰減,教>學。)(教>學、教=學、教<學)其實教學不可能面面俱到,什麼都講清楚要留點問題給學生講,給學生思考。要把學生培養成有問題的學生,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課堂,帶著問題出課堂。中國人總是把有問題的學生教成沒有問題,而外國人把沒有問題的學生教成有問題的學生。

  事實上:教師應該是用教材教,把教材當作是一種工具。教師不應是教材的奴隸,而應該成為教材的主人。

  第三,課堂教學中預設與動態生成的關係的問題。

  我們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總希望將自己課前精心設計的教案能順利執行下來,以達到完成教學任務的目的,而不希望在自己的課堂上節外生枝,把完成教學任務作為課堂教學優劣的一個標準,甚至包括學生所回答問題的答案都要與自己預設的一樣才好。事實往往不可能都是如此,課堂上的情況是千變萬化的,往往會出現一些意料之外,始料不及的情況。這就是課堂教學中動態生成的問題,教師要關於處理課堂教學中動態生成的問題:以增強課堂教學的活力,使之成為課堂教學的亮點。

  那麼,如何有效地處理課堂教學中的一些意外問題:

  (1)教師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2)靈活機智地處理:切忌不理不問,或故意迴避。①一般由學生來解決學生中的問題;②確立為師生共同探索的問題:共同研究,增強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的興趣。③確實無法解決,教師要實事求是地向學生講明,絕不要可能…..大概……,教師在學生面前說不知道已不是什麼難為情的事情,已經是很正常的事情,這能激起學生更大的求知慾望。

  第四,知識的傳授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問題。

  我們現有許多老師都認為:有許多新課改公開課都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淡化知識點的講解,有的淡化到我們一時難以接受的地步,而這些課盡然是觀摩課,專家們是評時也認為是好課,大加推崇。對這個問題如何來看?這就是涉及到新課程改革中,知識的傳授與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關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

  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定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並設定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髮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絡,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對此,我有兩點認識:

  1、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改變由過去單純的知識傳授向傳授知識與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轉變。

  2、對我們政治課課堂教學目標的認識:傳授知識是教學目標,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也是我們的教學目標。都是我們過去所認為的雙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這就要求我們對新課程標準下的雙基有一個與時俱進的重新定位。什麼是雙基?什麼是21世紀的雙基?如語文:過去強調字、詞、句、讀、寫。現在,準確、高效的口頭表達能力是雙基,收集、處理、加工大量的資訊也是雙基。如現在數學,過去沒有的估算、優惠、打折等等都是雙基。這也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第五,教學手段與教學目標的關係問題。

  新課程實施後,人們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教學手段的改變上,越來越多的人青睞小組討論,認為小組討論是合作學習,越來越多地人認為新課程改革就是使用多媒體上課。因此一種誤區便悄然產生:小組討論+多媒體=新課程改革,這實際上是一種誤區。事實上,現在有些課堂上的小組、討論,分組討論僅僅是一種形式,能解決多少問題,值得思考,(如:有的老師要求在三分鐘內分四人小組討論一個問題,能討論出什麼東西?)有的多媒體課件純粹是新課改的一個外衣。

  那麼新課程改革中政治課堂教學,到底有哪些教學手段?哪些教學手段是新課程改革中課堂教學的教學手段?

  我認為沒有一個統一答案。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一切應由你的課堂教學的教學目標來定,以有利於教學目標實現來定。現代教學手段和傳統教學手段可以並舉。

  綜上所述:我們按照新課程改革的新的理念和課堂教學要求,我們每一位老師都能上好政治課,什麼樣的課是一堂好課。我認為一堂好課,既有標準又沒有標準,更重要的是要能跳出標準。

  我個人認為:一堂好的政治課

  ①要清新、自然。像做菜一樣,自然一些才有味道。

  ②要有時代氣息,有社會性、貼近學生實際。

  ③要給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

  概括起來要抓好五個實。

  ①紮實:不要只圖熱鬧的形式。

  ②充實:要有內容,要有效率,內容豐富、多方活躍,給人心啟迪。

  ③豐實:不要把課當作是按導好的戲一樣來演,一開幕就知道結尾。

  ④平實:就是要平常實在.花樣太多可能會使學生不知所云.

  ⑤真實:要處理好完美與真實的關係,真實的課應該有遺憾,遺憾往往反映出真實。

  三、對初中政治課堂教學的反思。

  (1)我的教學目標在本次課中是否已經達到了?達到的標誌是什麼?如果沒有達到的話,標誌又是什麼?

  (2)我預先的教學設計與實際的教學程序之間有何區別?我在課上又是如何處理這些區別的?處理的是否得當?

  (3)這節課我感到比較得當的地方有哪些?存在的問題又有哪些?什麼問題是最突出的問題?

  (4)在下次課中我打算如何克服這次課中存在的最突出的問題?有哪些初步的安排?需要克服哪些困難和障礙才能做到?

  (5)在這次課上有無對我印象較為突出的事件?是什麼?

  (6)這次課上,成績較好的學生表現怎樣?成績中等和成績較差的學生表現又怎樣?等等。

  反思是一種梳理,是對自己已有行為的梳理,可以使教師清楚地認識自身行為中的當與不當,從而進一步理清自身教學行為變革的方向。這就使我們政治教師在教學中具有超前意識、超強意識、超重意識。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