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精選13篇)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精選13篇)

  在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的今天,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 篇1

  《24時計時法》是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本課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鐘錶掌握了時分秒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透過喜歡看的電視節目引出問題“怎麼會有19:00呢”引出新知。理解並掌握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之間的關係是教學的難點。

  本著上一節常態的課、一節因材施教的課、一節具有實效性的課的理念,我對教材提供的三個典型場景透過整合,根據本班學生特點進行施教,幫助學生髮現一天裡有兩個12時和兩個8時的基礎上初步領會24時計時法的基本原理,然後透過討論16:00是下午幾時,18:30是下午幾時幾分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明確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的關係,初步掌握把24時計時法表示的時間與普通計時法表示的時間進行轉換的方法,然後透過一些日常的生活中的計時法來表示時間的例子,幫助學生豐富認識加深理解。

  根據學生的情況,我將教材內容進行了調整,在教學中調整了縮小教材練習內容、擴大了生活知識的外延範圍,在每道題裡都將對比、替換的知識隱射其中,學生能放鬆自己,張揚自己的個性,敢於回答問題、提問題、及進行質疑,在步步引入、層層答疑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而又提出疑問,整節課學生的思維較活躍,教與學的上課常態被師生互動相互學習所代替。學生帶著問題上課,又帶著問題準備上下一節課。由於這是和諧教學課堂初探,因此會有很多不足而又遺忘忽略的地方,如:板書不夠及時不夠合理,個別學生對12時前的時間轉換還混淆等還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修改中進步。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 篇2

  本節課要解決以下的問題:

  1、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的根本聯絡和區別。

  2、推出簡易的計算方法。

  本節課中覺得有以下的特點:

  1、匯入趣味化,喚起學生已有知識經驗。一開始就讓學生猜一猜鐘面上顯示的9時老師可能在幹什麼,在矛盾中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後續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

  2、重視理解數學思想,教給學生數學學習的方法。在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兩種計時法的異同後,教給學生歸納的方法,並及時進行表揚:善於發現規律並加以概括是一種很重要的學習本領。)

  3、數學生活化。在練習環節中,我用生活中的素材作為練習內容,進行2種不同計時法的轉換練習。讓學生能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充滿著數學。促使學生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學習,在實踐活動中理解知識、鞏固知識,樹立起學好數學、用好數學的意識。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 篇3

  (一)匯入趣味化,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數學的起點是培養學生以數學的眼光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增強應用意識。在課開始時,我先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然後猜猜我喜歡的電視節目,然後丟擲問題,問:新聞聯播是什麼時候開始播放的,有的說是晚上7時,有的說的19時,然後讓學生討論晚上7時和19時的關係,引出24時計時法。這樣的引入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更調動了學生學習24時計時法的積極性。為學習接下去的內容打下了基礎。

  (二)設定啟示性的問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知。

  在學生初步接觸24時計時法後,教師設定了一系列富有啟示性的問題:如出示19時後問學生你還在哪裡見過這樣的計時法;為什麼用這樣的計時法;什麼是24時計時法;24時計時法和普通計時法有什麼區別等等,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使學生的思維一直處於積極狀態,把學生學習的權利真正的交給了學生。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充分體驗24時。

  在學生了解了24時計時法後,為了讓學生更充分地理解24時,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24時的過程:讓我們一起來度過這一天吧。0時,夜靜悄悄的,同學們這時都早已經進入了甜蜜的夢鄉。(時針繼續移動)天漸漸的亮了,這時我們也該起床上學了。……這樣邊演示邊講解,不僅讓學生了解了24時(一天)的過程,而且讓學生更深的理解了什麼是24時計時法。

  (四)數學生活化,知識在實踐中得到昇華。

  在計算經過時間的環節中,我可以打破教材,放手讓學生自己課前先去調查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的開始時間和結束時間,在教學時先讓學生戰士自己的調查結果,然後計算自己喜歡的節目播放的時間,這樣計算經過時間這一教學內容就在學生輕鬆、愉快的氛圍中解決了。同時還使學生充分地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充滿著數學,促使學生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學習,在實踐活動中理解知識、鞏固知識,樹立起學好數學、用好數學的意識。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 篇4

  本節課開始透過讓學生猜新聞聯播,直接引入“時刻”這一概念,一下子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再透過晚上7時就是19時,讓學生初步感知12記時法和24記時法所分別表示的時間概念。然後讓學生查詢電視報來加深二者之間的聯絡,不是教師指定時刻,而是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節目的時刻,因為學生對自己喜歡的時刻體驗的比較深刻,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由一個“先猜後說”的環節,變教師的生硬的教給知識,為學生有機的生成認知,更重要的是能有效的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為進一步認識24時記時法,開發了豐富而鮮活的教學資源。再透過觀察、辯論、討論的方式,讓學生感知24時記時法,在交通、郵局、商店等行業的廣泛應用。並把創造的權利還給學生。師生互動撥鐘盤,直觀形象讓學生感知24時即是第二天的0時。幫助學生理解了分界點,也為認識鐘面的分界點奠定基礎。

  最後,設計一些普通記時法和24時記時法的相互轉化的練習,鞏固新知,練習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養成合理分配時間的好習慣,並透過最後一道春遊計劃題目,來解決生活當中的實際問題,併為下節課作了良好的鋪墊。

  不足:

  1、在教學中忽視了學生嘗試過程之後的小組討論,沒有給學生之間思維相互的碰撞的機會,學生的集體智慧沒能得到激發。

  2、課堂中應努力創設主動探索空間,讓學生有充分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筆嘗試、動口表達的解決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時間與空間,此處欠缺。

  總之,今後在教學中改進教學方法,從觀念、教學策略到具體的方式、方法都應發生變化。不僅考慮怎麼教和怎樣教的問題,而且還思考為什麼教的問題。教學角色發生變化,由“教”轉向“導”的方向。更強調教師去指導學生探索發現知識,我由於以往的定勢,有時也覺得無所適從,但我正在努力地去做。透過這樣反覆的訓練,相信我的學生主體意識會加強;知識面會拓寬;學習意志會得到鍛鍊,情感會得到豐富;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交際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其次,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做到“高指導”,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再次,要善於挖掘教材,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注重生活經驗,讓學生學會思考問題,在生活實踐中領悟數學,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 篇5

  24時計時法的認識是本單元教學的一個重難點,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會用24時計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發現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的轉換規律,並能正確的轉換。在此之前學生接觸的都是普通計時法,之前學習的關於時間的知識也都是普通計時法的內容。如何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產生混淆、並且學的輕鬆,需要我好好思考的一個地方。因此在教學中,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一、匯入生活化,喚起學生已有知識經驗。

  在教學一開始,我透過匯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匯入新課,讓學生觀察播放的時刻是幾時,從而由普通計時法引出24時計時法,自然的進入學習狀態。再利用學生已知知識和生活經驗,提出問題,你什麼時候睡覺?你還能用不同的計時方法來表示這個時刻嗎?讓學生初步感知24時計時法,為後面學習作鋪墊。

  二、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機會,在探索中求知。

  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是需要藉助一定的工具的,不然很難憑空想出來。因此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我充分利用電腦鐘面模型這一動態演示,讓學生回顧一天,通過幾個學生熟悉的時間段,引導學生自然的用兩種不同計時方法表示同一時刻,教師在適時總結一下。再提出問題,說說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的區別,學生自主探索觀察,小組之間互相交流,得出結論,這樣可以更好的記住本節課的知識點。

  當然,本節課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在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轉換的過程中,我沒有說清楚普通計時法的表示要寫清楚是上午還是下午,以至於有些學生在有24時計時法轉換成普通計時法的時候,沒有在普通計時法的前面標清楚是一天中的什麼時刻,這點我在下次上課之前要好好的強調一下。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 篇6

  《24時計時法》這節課,是學生在學完時分秒後學習的,因為時間方面的知識比較抽象,是“時間”這部分知識的一個難點。“24時計時法”,是一個比較接近實際生活而又有趣的教材。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對於普通的計時法比較熟練,而“24時計時法”是交通,運輸等部門通用的時間。教學的起點是培養學生以數學的眼光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增強應用意識。

  三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比較關注自己周圍有趣的事物。因此,應緊密結合學生身邊的事物,選取生動有趣、與兒童生活背景有關的素材,開展數學活動,使學生初步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豐富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識和體驗。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以自己一天的作息時間為教學資源,透過畫面的形式呈現出來,學生感到親切有趣,既拉近了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距離,又拉近了老師與學生的心理距離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 篇7

  多年來的教學經驗,使我深深認識到在《24時計時法》的教學中,常常遇到同學們普遍存在著認識上模糊、應用上糊塗,以至在時間的計算問題上無從下手,不知所措。在上完這一課後,看到同學們的表現,覺得效果不是很理想,回想這一節課教學過程,有成功也有不足:

  一、從教學重點來看,效果還是不錯的。

  本課的`重點使學生理解和發現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之間的聯絡與區別,並能正確地把用24時計時法表示的時間與用普通計時法表示的時間進行互換。我抓住重點來進行教學,由學生得出結論,發揮了學生小組合作的精神和探究能力。

  二、從練習的設計上看,巧妙、開放。

  一個練習,由淺入深,解決方法也多樣,給學生創造的、發散的空間。而且從學生感興趣的節目預告單進行兩種計時法的互換,更是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在評價上,我能及時給與適當評價,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也激發了。

  這節課也有不足之處,從備課的角度看,備學生備得不夠充分。學生在理解24時計時法上還有一定的難度,不能很快辯出24時計時法和普通計時法。對於這方面,我要多加努力,不斷反思自己的不足。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 篇8

  教學中學生對24時計時法也有所瞭解,但由於人們生活中口頭中常用普通計時法,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中,習慣於普通計時法。正像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說過,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態去進行教學。因此教學過程中,由於對學生的生活經驗關注不夠,沒有找準教學的起點,偏離了教學的難點。

  因此,在教學中應該從以下兩方面著手解決:

  1、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給學生充分的空間討論、合作、交流。

  讓學生讀後電視節目預報表中,不要急於引導學生探索下一個內容,而是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充分的空間交流討論,自己想,同桌說,小組問,全班評,一步一個腳印,使學生建立兩種計時法的聯絡,強化24時計時法的表象。在瞭解24時計時法的基礎上,透過讀天文館的放映時間表,再次用兩種計時法交流討論同一時刻,藉助錶盤,直觀地區別兩種計時法,明確同一個錶盤,兩種不同的計時方法這一根本不同,更為主要的讓學生獨立利用錶盤,在小組間再次討論交流兩種計時法的聯絡和區別。

  2、捕捉“生活素材”、採擷生活中的數學例項,增強教學實際,使學生在生活例項中理解。

  有些數學知識需要讓學生在生活空間中學習,在生活實踐中感知,在從生活實踐中解決,本節課就需要這樣的教學,有了前面理解的基礎,透過書中或舉例中的生活素材進行應用強化,這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因為“實踐過的記憶最深的”。我們在教學中經常會發現,學生課本上不會,說不清,可是到了生活中卻能應用自如,這就是生活經驗的作用,本課內容與生活聯絡最為緊密,把同一時刻放到生活例項中用“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聯絡和區別,學生易於比較,便於理解,是突破重難點的好方法。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 篇9

  24時計時法是一種比較重要的計時方法。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運用得比較多的還是普通計時法。如何使學生接受24時計時法並學會用它來計時,是這節課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因此本人設計瞭如下教學環節;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教學一開始,我透過龜兔賽跑的故事,使學生髮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會出現把時間搞錯的情況,該如何避免呢,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有一種探究的慾望,為整節課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練習生活實際,加深知識的理解。

  在引入24時計時法時,我採用讓學生學生寫出自己的作息時間的方法。這時候有的學生採用普通計時法,有的採用24時計時法,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自己發現同伴於自己不同的計時法,不禁充分尊重了學生,還給了學生一個相互交流,互相學習的機會。這樣,學生不僅對新知識不感到陌生,還會對其產生極大地興趣。在練習上,我也考慮到數學的生活化,如看電視節目,讓學生說出另一種計時方法。

  三、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給學生提供探索的空間。

  藉助多媒體,幫助學生理解1日=24時,感受一天時針要走兩圈。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下,讓學生思考“鐘錶外面的數表示什麼?它和圈內的數有什麼聯絡?”讓學生獨立分析,得出結果。

  總之,這節課的設計立足於新的理念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橋樑,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學習空間,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 篇10

  24時計時法是一種比較重要的計時方法,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運用的比較多的還是普通計時法。如何是學生接受24時計時法並學會用它來計時,是這節課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

  在教學的開始,我透過龜兔賽跑的故事,使學生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會出現把時間搞錯的情況,該如何避免呢?以此來激發學生思維,使學生有一種探究的慾望,為整節課的學習打造一個堅實的基礎。

  在引入24時計時法時,採用學生寫自己的作息時間的方法,因為,雖然日常生活中人們比較習慣運用普通計時法來計時,但是,學生透過種種媒介對24是計時法也不陌生,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自己發現同伴與自己不同的計時方法,不僅充分的尊重了學生,而且還給了學生一個互相交流、互相學習的機會。這樣,不僅對新知不感到陌生,還會對其產生極大興趣。在練習的設計上,考慮到了數學的生活化,以看電視節目為例,讓學生說出對應的另一種計時方法,融數學知識與生活之中,使學生在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有用性的同時,也對數學產生了更大的興趣。

  教學中,藉助學生理解1日=24時,感受到一天時針要轉兩圈,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下,讓學生思考鐘錶外圈的數表示什麼?他和內圈的數有什麼聯絡?讓學生獨立分析,有困難的話可以和小組的同學商量,孩子們透過觀察發現,鐘面外圈的數表示時針走第三圈時所對應的24時計時法的時刻,這些數和內圈對應的數都相差12,使學生感知,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針走第二圈的時刻時需要加上12,為下面學習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做好鋪墊。

  總之,這節課的設計立足於新的理念,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橋樑,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學習空間,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中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 篇11

  每個人教新教材都有同樣的感受:例題的難度大。在我們大多數學生知識和能力基礎上去學習新的知識跨度大。新教材例題後的練習題很少有對例題類似的基礎練習,可以說是一練一變,真可謂是舉一反三。基於現狀,我們只能從自己的教學中解決這一問題。

  教材的例3是教學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教材密切聯絡實際,透過解決坐火車從北京到石家莊要多長時間的情境,引出知道開車時刻和到達時刻求經過時間的問題。第一,題中的兩個時刻不是統一的記時法,這一點是需要學生注意的。第二,求經過時間學生也是接觸過的,但是在三年級的上冊,離現在也有一段時間,同學對一些知識有所遺忘,需要幫助學生回憶一下。教學時,我先出示題一:我們是下午2時40分從北京出發的,列車下午5時45分到達石家莊站。坐火車從北京到石家莊要用多長時間?這是一道熱身題,學生已學過。目的在於讓學生回憶起計算經過時間時用開車時刻和到達時刻求經過時間。然後出示題二:我們是上午11時40分從北京出發的,列車16時15分到達陽泉站。坐火車從北京到陽泉要用多長時間?這道題是對原例題進行了一下修改。首先讓同學們默讀題,發現這道題和題一有什麼不同。同學們很快就找到了,這道題中兩個時刻的記時法不同。我引導:“你覺得在做這道題是應該注意什麼?”同學們:“先把記時法統一了。”有的說:“都統一成普通記時法。”有的說:“都統一成24時記時法。”我讓學生自己做做看。學生做完,班裡彙報。大家一致認為如果開始時刻是上午,到達時刻是下午。都統一成24時記時法比較簡便。否則必須先求出上午經過時間,再加下午經過時間,才能求出。這一環節也為計算開車時刻和到達時刻不在同一天的經過時間奠定了基礎。

  針對我們的學生,對例題做必要的修改和補充,讓孩子們學得輕鬆,學得紮實,學有興趣。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 篇12

  遊戲匯入,激發興趣。

  “透過遊戲展現在孩子面前,人的創造才能也常常在遊戲中表現出來,沒有遊戲也就沒有充分的智力發展。”用遊戲匯入新課,可使數學知識在遊戲中愉快地、自然地被學生所接受和理解。上課開始,設計了老師說時間,學生用動作表示時間的遊戲,這樣不僅喚起了學生對時間的回憶,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

  直觀演示與動手操作相結合。

  重視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是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數學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本設計透過的直觀演示,以及學生動手操作,使學生理解時間與時刻的意義及12時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的聯絡。透過例題進行比較,使學生明確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間比較簡明、方便,經歷由直觀到抽象的過程,滲透比較的數學思想。

  注重從日常生活的各個場景入手,加深對24時計時法的理解和掌握。

  24時計時法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絡。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整節課以“一天”為主線,貫穿始終。出示主題圖展示生活中的一天;透過春節晚會倒計時,瞭解一天的開始;探究一天有多少個小時。從生活中梳理出數學知識,既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又能幫助他們提高學以致用的能力。

  當然,在本課的教學中,也存在了不足,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1、課前的“備”學生做得不太到位。

  2、師生間的互動效果不夠。

  3、教學評價太少。

  總之,本課的教學感觸極深,我想,作為新課程的實施者,應在課改理念的正確引導下,不斷探索,不斷反思,使自己逐漸成長起來。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 篇13

  24時計時法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採用,學生並不陌生。但是24時計時法是怎樣計時的?學生較難體會到。在教學時,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突破。

  一、結合學生的生活

  課一開始,我透過讓學生觀察鐘面所顯示時刻、猜猜老師此時在幹什麼?切入普通記時法,使學生認識到我們平時口頭所描述的時間實際就是普通記時法,什麼是普通記時法呢?普通記時法就是時針走到幾時,就說幾時,然後在前面加上“上午、下午、晚上”等表示時間的限制詞來區別不同的時刻。這樣,不僅深刻認識了普通記時法,併為24時記時法的學習作好了充分的鋪墊。

  二、加強直觀演示

  時間單位比較抽象,學生在理解上有一定得困難。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24時計時法,教學時,讓學生透過看一看,說出課本每一幅圖是幾時,小朋友在幹什麼?結合問題想一想、說一說自己在這一時間在做什麼,動手撥一撥感受24時的形成過程,這樣,學生透過一系列實踐活動,經歷、感受了24小時的形成過程,從而達到正確認識24時計時法的教學目的。

  三、關注學生的發展

  平時教學中,面對學生,我很注意老師的指導作用,學生會的堅決不講,學生一知半解的,耐心指導,學生不理解的,創造條件引導他們探索解決,力爭在學生心目中建立幫他們解疑答惑的好幫手形象。同時,運用教師教學語言的魅力,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提供給學生探索的時間和空間,促進學生努力後獲取成功。

  總之,這節課達到了學生的主體意識的教育目的,不足之處:課堂練習時間不充足。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