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數學下冊《平均分的認識》教學反思

二年級數學下冊《平均分的認識》教學反思

  認識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表內除法(一)裡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也是今後學習除法的基礎,它是比較難理解、比較抽象的數學概念。而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要突破除法學習的難點,關鍵是“平均分”。因此本節教學的“平均分”是除法學習的基礎,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地位。

  本節課的教學,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設計了五個環節的內容:

  (一)創設情境,感知平均分;

  (二)動手操作,學習平均分;

  (三)動手操作,理解平均分;

  (四)體驗成功,回味平均分;

  (五)課堂總結,拓展平均分。

  透過本節課的教學,感到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幾個方面:

  1、注重學生對平均分的感受和體驗。課的開始,從學生熟悉的去老師家做客—分蘋果入手,讓學生透過動手操作,引出三種分蘋果的方法,讓學生在操作中體驗分蘋果的`多樣化,在分的過程中感知“同樣多”與“不同樣多”。然後讓學生選擇自己比較喜歡的分法,並說明自己喜歡的原因,引出份兩份同樣多,透過教師的板演圈一圈讓學生進一步明確份數,每份的個數。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得出平均分。尊重了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

  2、注重知識的二次利用。讓學生回到不是平均分的分法,透過讓學生說一說、擺一擺圓片的過程中自主發現:每份分得同樣多,透過比較、對比的方法,讓學生明確“平均分”與“不是平均分”的區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3、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在課的始終,讓學生利用圓形紙片、小棒等學具,擺一擺、分一分、看一看、說一說中,次感受平均分的含義及平均分的方法,同時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讓學生彙報分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4、注重分法的多樣化。讓學生用適合自己學習的方式方法去學習,是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強調的。如“把12個湯圓平均分到4個碗裡,你會怎麼分?”學生動手操作,彙報的方法有多種,主要讓學生明確分得方法雖然不同,但分完後的每份的數量是同樣的。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再次體驗了平均分的過程,進一步最佳化分法。

  5、總之,本節課的教學,整個活動是在學生動手操作,展示彙報的過程。學生在擺一擺、分一分、圈一圈、說一說的過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為學生後面學習認識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礎。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是:

  1、個別問題提出時語言不夠準確、嚴謹,使得學生的回答、操作不是我所希望的,顯得自己有點措手不及。

  2、練習題的最後一題處理的有些快,應該讓學生充分的看明白圖的意思,再圈,就更好了。

  3、讓學生在生活中找一些有關“平均分”的事例,學生找的都很好,只是表述不是很清楚,教師應抓住動態的生成資源,讓學生說一說為什麼是“平均分”為什麼不是。

  4、拓展演練,平均分45塊糖平均分給3個小朋友,每人分幾塊,可以留做課下作業。

  這節課的設計,沒有現代教學裝置,有的只是學生自己準備好的學具,學生在操作中體驗了平均分的分法,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學生在操作中學會新知,在活動中學會合作。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