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二年級數學上冊《角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

關於二年級數學上冊《角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

  1、角來源於生活,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在認識角時,我藉助學生熟悉的三角尺匯入,先讓學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這裡學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時指的是角的頂點處。充分利用學生認知過程中的.這一知識盲點,透過三次指角,使學生逐步建立了正確的角的表象;而且這三次指角逐漸滲透了角是從一點引發的兩條射線組成的 這一知識,為學生以後學習角的有關知識做好了鋪墊。然後讓學生從剪刀、紅領巾、鐘錶上找一找角,給了學生一個抽象知識的過程,準確過渡出角的幾何形象。再用一組判斷題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徵,這樣的設計既體現了角來源於生活用充滿了數學味。

  2、動手操作,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徵且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創造角的環節首先是對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的進一步鞏固,而且讓學生在拉動活動角的過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變化的。但是關於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仍然是無法確定的,因此我設計了比角的環節。當課件出示兩個大小一樣但是角的邊長不一樣的角,大多數學生傾向於邊長的角大,這時老師透過重疊法把兩個角重疊在一起,引導學生髮現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無關。這巧妙的一比,不單幫助學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邊的長短無關,還讓學生學會了怎麼樣比較兩個角的大小。隨後的畫角也是對知識的不斷鞏固畫一個和第一個角大小不一樣的角。

  不足之處:

  1、在每個環節結束之後,我的小結語不多,沒有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使得環節與環節之間過於零碎。

  2、沒有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係。比如在鐘錶上找角時,有學生比劃出了一個圓形,我預設時沒有想到,因此我只是問了一句:這是角嗎?然後讓其他學生來找角。其實我可以在學生認識了角的特徵後再回過頭來看看,說說為什麼圓形不是角,可以幫助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徵。再比如在反饋用毛線創造角時,預設是同桌合作拉出一個角,讓他們說說角的頂點和邊分別在哪裡,然後鬆開其中一條邊,讓學生判斷這還是角嗎,體會角的邊必須是直直的。但實際反饋時,上來展示的第一組用毛線拉成了一個三角形,第二組用毛線和吸管拉成了一個T型,實在是出乎意料之外,我只是匆匆就走了個過場。後來在其他老師的指導下,我發現其實這是很好的生成資源,可以和練習中的數角聯絡起來。我沒有好好利用,實在是可惜。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