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品德與生活《在餐桌上》教學反思
小學品德與生活《在餐桌上》教學反思
美國著名哲學家杜威認為:知識與活動不可分離,知行統一,欲知必行。他提出“做中學”,主張透過兒童充分自主的活動豐富經驗,透過真經驗促進發展。我在教學時注重了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課。
一、教學體現活動化活動化教學體現在充分了解兒童。課的一開始,我讓他們充分交流平時的早、中、晚三餐都吃了些什麼?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僅充分的瞭解了每個學生,而且所有的兒童覺得我們每天所吃的三餐是不一樣的,並且都有著不同的學問呢,激發了他們對學習的渴望。也為下面的教學奠定了基礎。活動化教學體現在課上的呈現形式的多樣。課前根據教材所提供的主題內容,我選擇與教材相關的一些可研究內容,開展形式多樣的探究實踐活動。根據低年級年齡特點還不具備獨立實踐活動的能力,我就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在我的教學中實施,讓他們真正地學到一些有用東西,並在以後的生活中運用,從而來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比如:早、中、晚三餐的學問的'滲透。早餐是他們在“自助餐廳”吃自助餐的過程中知道了早餐的學問是“吃得好。”中餐是他們在“奇奇餐廳”這個童話故事中瞭解到中餐要“吃得飽。”讓學生到時代超市買菜,並透過為家人準備一頓晚餐這個活動來了解晚餐要“吃得少”。
二、教學體現生活化讓學生在活動中發展,在發展中學會生活。新課程提出,教師主要不是知識的傳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兒童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導者,是引導、激發和深化兒童生活的人。我在組織這次活動時,聯絡兒童的生活實際,讓活動深入、延續,透過活動體驗生活、積累經驗、發展能力和初步形成良好的習慣和品德。在教學時,我根據課文創設情景,讓學生一起去超市買一買自己晚上需要的菜,並寫一寫你為家人準備的晚餐,在交流中我們可以知道晚餐要吃的少,還可適當吃些水果來補充維生素。從而能科學地指導自己在生活中的行為。如果教師還是象以往那樣死板地空頭說教,學生不僅興趣全無,而且根本達不到效果。我認為只有讓學生在各種活動中獲得自然、自我和各種社會的經驗,才能有利於他們養成良好的道德和行為習慣,更好地做生活的主人。
三、教學體現開放性“品德與生活”課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形式、教學時間、教學地點、教學評價、教學資源等都是開放性的,旨在努力引導兒童感受生活、親自體驗、主動探究,在學習活動中發展,在發展中學習。開放的教學形式以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強調寓教育於活動之中。我在教學內容上有選擇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從兒童的實際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義的內容,聯絡當地兒童的實際,及時把社會上新的資訊、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不斷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生動性。使活動真正成為教和學的中介。在這堂課中體現了開放性,向兒童自身開放,向兒童身邊的大自然開放,向兒童生活的社會開放。比如:最後的課外延伸,我設計了讓學生做一做“小小宣傳員”,把今天所學到的知識講給身邊人聽,讓他們也能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讓兒童更多地透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親身體驗。
總之,要想關注每一個孩子的成長,在活動中體驗生活的快樂,需要教師不斷去實踐,反思自己的教學,使教學過程從形式走向生成,從粗糙走向細膩。從而使我們的品德與生活課堂充滿生機,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