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雨水對土地的侵蝕》教學反思
有關《雨水對土地的侵蝕》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雨水對土地的侵蝕》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雨水對土地的侵蝕》教學反思 篇1
一、教學設計循序漸進,環環相扣,教學過程思路清晰
這節課在設計上讓學生有機會經歷一個完整的探究過程。先是由出示的資料中發現問題:下雨會使泥土發生什麼變化。學生進行猜測。但是僅僅是學生的猜測是不夠呢?一個問題丟擲來:到底有什麼變化呢?想知道就要做實驗。但是在實驗室內馬上進行一次下雨是不可能的,自然而然引出模擬實驗。學生饒有興趣的討論如何去模擬雨水對泥土的作用這個實驗。在討論中進行實驗的細緻指導。學生對實驗方案進行補充。最後定下來的實驗方法是經過學生自己思考,是學生智慧的總和。再進行實驗,觀察實驗過程,彙報發現,共享集體成果。最後由學生的實驗結果出發提出下一個研究問題:你們實驗土地被侵蝕都是一樣的結果嗎?為什麼不一樣?學生自然會思考到底是什麼因素在影響雨水的侵蝕呢?引申到下節課的研究問題。較好的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二、課前準備充分,呈現有結構的材料
匯入部分呈現的資料和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絡,給學生一個強刺激。而且準備的實驗器材十分完整,有利與學生實驗的設計和實驗過程的觀察和發現。亦有利於研究過程和方法目標的達成。
三、注重學生有證據進行推測和得出結論
在教學過程中十分注重學生尊重事實,尊重證據的科學思想。對於學生的猜測都不與肯定,而是追問到底是不是這樣的呢?確定了嗎?有哪些證據拿出來?學生在老師的追問下會養成猜測也需要理由,結論需要充分的證據這樣的想法。有利於學生科學情感價值觀目標的落實。
四、教學細節還需繼續琢磨,磨出更成熟的課
教學過程中還是存在一些需要再推敲的細節。本節課兩個比較重要的概念:徑流和侵蝕。在上課過程中引導比較模糊,概念的描述不夠明確。如果在彙報實驗結果時再深入挖掘。對實驗前和實驗後的泥土和雨水進行充分的比較描述,可能這兩個概念的推出會更加容易讓學生們接受。
本課讓學生分組實驗是一個相當大的難題。做的不好的地方是小組內材料準備不齊。用舊臉盆、土壤和噴壺即可完成,但只有三分之一的小組準備了材料。另一個地方是對比實驗計劃,教師講了兩個,學生只分析了一個,時間剛剛夠。教學環節還要摳,教師這一塊的準備還要加強。
《雨水對土地的侵蝕》教學反思 篇2
《雨水對土地的侵蝕》是在學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態型別、瞭解地表發生的一些物理變化的基礎上,對地形的形成原因和過程作進一步的探究。
在教學的匯入階段,教師演示用滴管在空中向麵粉堆滴水的實驗,透過學生的觀察和質疑,使學生了解到水從高處向底處降落的過程中,由於受到引力的影響,會對面粉產生衝擊力,從而使麵粉飛濺,在觀察的基礎上,將這個現象遷移到自然現象下雨的情景中,使學生感受到雨在降落的過程中,也有力量,這個力量將會對地面產生影響,以此揭示出本課的課題。透過這個實驗的匯入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讓學生初步感知模擬實驗是我們研究自然現象的一個常用的研究方法,為後面學生的自主研究奠定基礎。
本課的教學思路是按照現象——概念——觀念這個思維方式編寫的,因此在認識了雨水有力量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對影響的結果進行預測,並引導學生自己設計研究方案,使學生親身體驗探究的完整過程,在設計、交流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的研究計劃,體會探究的過程的複雜性和重複性。同時引導學生認識到實驗材料與自然界因素的.聯絡,加強學生對模擬實驗的認識。在學生利用實驗材料探究過程中,教師利用相機將學生的實驗過程記錄下來,並及時地展現在全體學生面前,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梳理自己的實驗記錄,而且在彙報交流的過程中,避免了空談的弊端,可以讓學生對雨水對土地的侵蝕一目瞭然,進而自然而然地得出侵蝕這一科學概念。
在學生理解侵蝕概念後,透過對黃土高原這一具體地形的分析,將概念進一步昇華,在辨析的思維過程中,使學生形成科學觀念——自然界中流動的水會對地表造成侵蝕。
《雨水對土地的侵蝕》教學反思 篇3
一、教學思路
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多種形式,雨水落到地球表面以後,一部分流入溪流或其它水體中,一部分在地面上蒸發了,一部分滲入地下。從地表流入河流中的水,又是會引起風化和侵蝕,這兩個過程都會不斷改變地形。
水無論呈液態氣態還是固態,都是引起侵蝕最有效的手段,但是學生對於降水引發的各種變化了解很少,在這一課裡,力圖透過土地模型和模擬降水,幫助學生對水的侵蝕作用得到認識。並且在學習完本課以後,能夠對雨水對土地的形態改變加以推理和解釋。
二、關於土地模型
本課的土地模型,是模擬比較貧瘠的土地,觀察模擬降雨時水是怎樣沖走泥土的。因而在準備實驗材料時,土壤成分配比如下,沙土:壤土;腐殖質=7:2:1。
三、關於降雨器
輕輕搖晃噴灑瓶,就是“小雨”;猛烈搖晃,就是“大雨”,但是不允許按壓噴灑瓶。儘管學生只是降水幾分鐘,但是實驗結果足以說明更長的時間的降水會對地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四、與後續課程的連貫性
學生在觀察降雨對土地模型的影響時,能夠很容易觀察到多種不同種類的侵蝕,例如,土地有薄薄的水流出;溝蝕,就是持續的流水形成的溝渠。在總結交流中產生碰撞,為下一課,《流水對地表的影響》奠定基礎。
五、在整課的教學中,模型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何教會學生逐漸利用模型來模擬自然界中的各種宏觀,微觀的事物,是科學課教學中的難點。在本課教學中,改變直接給孩子模型的模式,讓學生一步步的建造土地模型,看起來簡單,但是意義深遠。首先,學生在操作中,會觀察到土壤的構成成分對降水后土地模型的改變有影響。另外,在每一次的降水前,都要求,模型的標準化,也是便於在交流過程中資料的呈現具有共通性。這也是科學家們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