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死前的嚴監生》的教學反思
《臨死前的嚴監生》的教學反思
《臨死前的嚴監生》是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課文,本單元的重點是要感受作家筆下鮮活的人物形象,體會作家描寫人物的方法。由於教材只是《儒林外史》的一個節選片段,絕大部分學生都沒有讀過原著,僅憑教材上的文字描寫,對人物形象的把握容易走進誤區。課堂上教師的及時引導,是學生初步學會賞析文學作品的關鍵。
教材《臨死前的嚴監生》選段,重在表現嚴監生“吝嗇”的特點。曾經在比賽現場觀摩過一位青年教師執教該課,老師補充了一些原著中的片斷,引導孩子感知嚴監生對家人的慷慨和深情,接著又讓孩子自讀自悟,思考:課文中的嚴監生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當時有些孩子彙報嚴監生的特點是“節約”,老師竟然也認可了,還表揚了孩子能有自己的發現。儘管在後來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引導孩子去體驗“吝嗇”,但在領悟人物形象這一點上還是打了折扣,肯定有大部分孩子是糊塗的:到底是節約?還是吝嗇?看似差不多的詞語,卻代表著對人物截然不同的褒貶評價。
有了這些感悟,我決定在執教該課時“防患於未然”,從正確理解人物特點入手,引導孩子把握人物形象。
剛進入人物評價環節,預想中的難題就出來了:孩子們看法不一,有的說嚴監生捨不得多點一莖燈草,很吝嗇;有的說嚴監生不願多點燈草浪費油,很節約。到底該如何評價呢?原著當中的嚴監生的確是多面化的、立體的,可在這個片段裡他的特點是相對扁平的,如果教師直接點出特點,顯然不符合“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這一理念,不符合“瞭解事件梗概,能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嚮往、同情等感受”這一要求”(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第三學段的敘事性作品提出的閱讀目標)。於是,我拋給他們一個話題:嚴監生臨死前有必要點兩莖燈草嗎?孩子們興致盎然,紛紛開始研讀課文,找證據,在小組裡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彙報時,他們激動地陳述了必要性:醫家都不下藥了,嚴監生即將死亡;夜晚天黑,親人都來看他,肯定想看得清楚點;油燈裡如果只點一莖燈草肯定很昏暗,點兩莖是完全必要的……在這種理解的基礎上,我乘勢引導:這種用得起、必須用而不用的表現,是節約嗎?不,那是吝嗇!透過這種情景的補白,學生形象準確地感受到了當時的情景和人物特點。
吝嗇,是很多人都有的性格特點,但嚴監生的吝嗇,卻是極端的,不一般的!如何去感悟呢?僅憑文中的幾處動作描寫顯然不夠。補白,在這裡又發揮了獨有的作用。我首先啟發孩子們結合原文去想象:即將死去的嚴監生,是副什麼模樣呢?同學們有的說他臉色蒼白,有的`說他骨瘦如柴,有的說他奄奄一息,有的說他連眼睛都沒有力氣睜開了,半睜半閉的……在這些想象的基礎上,我們得出共同的答案:嚴監生已經沒有任何力氣了,瀕臨死亡!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居然“還把手從被單裡拿來,伸著兩個手指頭”“兩眼睜得滴溜圓,把頭又狠狠搖了幾搖,越發指得緊了”“他聽了這話,把眼閉著搖頭,那手只是指著不動。”是什麼支撐他做出這些對他來說不可思議的舉動呢?他心裡想什麼呢?孩子們已經完全進入了角色,脫口而出:“你們,你們不要點兩莖燈草啊!太浪費了,快挑掉一莖,否則我……我死不瞑目啊!”在這種積極的課堂反應中,孩子們也很自然的感受到了,一般人臨死前都是交代後事,和親朋話別,而這個嚴監生,死前的最後一縷牽掛竟然是兩莖燈草,最後的一點力氣居然全用在兩莖燈草上!太吝嗇了!這是要錢不要命啊!顧錢不顧情啊!
至此,這個吝嗇鬼的形象完全活了!這種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也鐫刻在了學生的大腦裡!
回顧這篇課文的教學,再次感受到了“學生與文字的對話”的重要性。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要採取多種補白等教學手段,設法啟用文字中的全部話語因子,讓他們代表作者與學生進行對話,進行心靈的溝通和交流,讓學生在對話中感悟到生命存在的價值,感悟到文學的價值,感悟到精神相遇的喜悅。只有做到了這些,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成功的閱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