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水測量時間》的教學反思範文
《用水測量時間》的教學反思範文
在前兩課,學生感受了時間存在及流逝,瞭解了一些時鐘發明之前的計時方法,並製作了太陽鍾,發現了太陽鐘的弊端。這課也是《做一個水鐘的》的前期準備,旨在激發興趣,奠定理論基礎。本課教學重點是:理解怎樣用流水來製作成計時工具,瞭解各種水鐘的製作原理。難點是:理解水鐘的製作原理,也就是水流大小、水位高低對流速的影響。
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首先,引導學生觀察“洩水型”水鍾,激發學生的研究慾望。
其次,認識實驗器材,並引導學生設計實驗以及注意事項
再次,我讓學生三次測量從二百毫升水流出一百毫升水需要多長時間,透過收集整理資料,學生髮現:同一個小組用相同的材料做同樣的實驗,所測的結構有差異!“這是怎麼回事?“學生認為:”可能是同學間的配合不夠默契;也可能是實驗中有水珠濺落;或者是因為量筒壁上有水珠殘留。“透過這樣的思考,促使他們在今後的實驗中更嚴謹細緻。”這裡有了三個數值,取哪一個好呢?”學生商議後決定取平均值。這樣一來,三次重複實驗就顯得很有意義,真正讓學生體會到科學的資料是建立在反覆實驗的基礎上,是可以反覆驗證的。
由於材料的巧妙設計,學生還會發現,同樣從二百毫升水裡流出一百毫升水,各小組所用時間差別很大!“這也是誤差?”學生認為 這可能是各組瓶蓋上的孔眼大小不同造成的`。
至此,我讓學生根據第一次實驗猜測:“各組還用自己原來的瓶子,流出五十毫升、二百毫升水流完,大約需要多長時間?”有些孩子脫口而出,認為所用時間是流一百毫升水用時的一半、兩倍。
學生透過實驗發現:流完五十毫升水所用的時間少於流完一百毫升水用時的一半,流完二百毫升水所用的時間大大超過流完一百毫升水用時的兩倍。“為什麼這樣?”同學們認為:起初瓶中水多,水位高,流得快,後來隨著水量減少,水位下降,流速就慢了。體會水位高低對流速的影響。那你有什麼辦法可讓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嗎?學生討論解決辦法,想知道古人是怎樣解決問題的嗎?課件展示“受水型”水鍾並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使他們在讚歎古人智慧的同時也獲得自我肯定,享受到學習帶來的愉悅。
現在,你也能設計製作一個水鍾嗎?如果我們的水鍾每分鐘剛好滴60滴水,那該多帶勁!想一想,怎麼才能做到這一點?“以此激發學生的製作興趣,給他們提供一個學以致用的機會,使課堂向課外延伸成為可能,也為下一課製作水鍾積累經驗。
這節課,整個教學活動分為“整體感知——難點突破——分析理解——拓展延伸”四步,學生的認知是呈階梯狀上升、層層推進的。
在教學中,我盡力面向全體學生:透過問題銜接、材料的控制保持學生的新異刺激,使每個孩子主動參與探究;透過小組合作,使每個孩子都有事做,提高了他們科學實驗的技能;在提問時不急於指名作答,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參與思考,有機會經歷分析、推想、解釋等過程,提高了他們的心智技能。活動中孩子們能認真觀察、如實記錄,願意表述也樂意傾聽,體驗到學習合作的愉快,也感受到協作的重要、時間的珍貴。真正把科學探究的三維目標落到了實處。
縱觀全課,還有些許遺憾:學生探究的自主性依然體現不夠,這是因為四十分鐘完成這麼多活動,無法讓學生展開。我想:是否可以對教材的處理更大膽些,把製作水鐘的兩課時這樣劃分:第一課時專門探究影響流速的因素;第二課時再觀察製作水鍾。可以直接詢問孩子們:“如果我在一個瓶子裡裝300毫升水,然後在瓶子上戳個孔,讓其中流出一百毫升水,會用多長時間呢?”有些孩子或許會猜具體數值,有些孩子則會嚷起來:“那可不一定!得看您戳多大的孔!”“得看您的孔戳在哪?”“得看您的瓶子怎麼放?”“得看您的瓶子有多粗”等等,“啊,蠻複雜的呢,說說看,你們認為影響水流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就此引導學生對他們的觀點進行整理,然後討論設計實驗方案、組織實驗。第二課時先觀察水鍾,回顧前一課所學內容奠定理論基礎,然後設計製作,或許也會很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