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教學反思範文
古詩《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教學反思範文
古詩詞的教學一直用這樣的模式:誦讀詩歌——理解字詞句的意思——感悟詩歌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課前佈置學生預習了,孩子們的預習也準備得十分充分,課堂交流的時候,也很熱烈,詩歌的節奏,詩歌中字詞的意思,對詩句的理解,同學們都是透過自主學習或課堂討論習得的,課堂上我只點撥了幾處難以理解的地方,如《望洞庭》中的“鏡未磨”、“白銀盤”、“青螺”;《峨眉山月歌》中的“半輪秋”、“流”、“君”、“下”。從課堂效果看學生的理解是比較到位的,但疑惑的是做習題的時候孩子們有些一知半解,特別是對詩句意思的理解出現了兩種情況:
一是自己不能組織連貫通順的語言說清詩句的.意思。
二是題目的形式一變,就無從下筆。
如《補充習題》上有一道題出示“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後問:讀著這個詩句,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學生就不懂得變通,很僵硬地把詩句的意思寫了上去。現在細細想來,課堂上學生的精彩表現得益於他們購買的參考書籍,而並沒有真正內化為自己的語言,這是在以後的課堂上要特別關注的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