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生物上冊《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教學反思

八年級生物上冊《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八年級生物上冊《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八年級生物上冊《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教學反思1

  這節課有幾個地方我覺得處理得比較好:

  1、講到菌類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迴圈時,我把課本的示意圖轉化為表格,

  學生一目瞭然,更利於理解和記憶。

  2、講菌類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的時候,先佈置學生課前查閱相關的`內容,

  課上交流,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且學生可以拓展很多課本以外的知識。

  3、講共生的時候,學生會舉很多課外的例子,學習氣氛一下被激發,透過這些例子,學生能更加理解共生的意義。

  不足之處:

  課前佈置查閱資料的任務,只有一小部分能自覺完成,大部分同學還是沒有重視。雖然已經用了加分的股利措施,但還是無法激發大多數同學的主動性。這個與生物學科的地位有一定的關係。

八年級生物上冊《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教學反思2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瞭解生態系統及細菌和真菌知識的基礎之上,而進行的一節生物教學活動。是我經過多次講課後,總結經驗教訓所設計,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教師提出播放影片,直奔主題,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饒有興趣的問題去思考、探討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實踐著主動學習的學習方式。然後讓學生舉出發生在自己身上或自己身邊的細菌和真菌使人和動物患病的例子。使學生明白細菌和真菌對人類和動植物的影響,這部分內容的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在“細菌和真菌與動植物共生”的教學中,更注重讓學生藉助實物、圖片、文字和影片,在教師的引導下,分組探討根瘤等共生現象的形成機理及意義,並進一步討論了發生在動物和人體內的共生現象及其作用。

  在“評價實驗方案”的技能訓練中,特別注重學生對實驗設計的科學性進行反思,這是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環節。在教師的指導下,透過對三個實驗方案的評價、分析,明白了各個實驗方案可行或不完善的理由,更有利於培養學生設計實驗方案的能力。

  本節課透過學生參與不同形式的多個活動,來學習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體現著新課標所倡導的學生主體參與、探究及合作式等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同時,也引導學生如何去預防某些疾病,學會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