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教學的反思週記
初中歷史教學的反思週記
20xx年x月27日下午第二節課,我很榮幸的參加了東海二中骨幹教師示範課活動,我上的是高中歷史必修Ⅲ專題三第二課時《新文化運動》一課,一節課下來,感受頗多,反思如下:
一、教學設計反思:
1.關於本節課的主線索。我覺得新課程的一個突出亮點是在教材的編寫上:用更加準確、精練、通俗易懂的詞語來編寫課本的目錄、大小標題。所以教師授課時如能把課本的目錄、大小標題或歷史概念講清楚講透徹,有助於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基於這樣的認識,《新文化運動》一課我主要的上課思路就是圍繞著解讀新文化運動這個標題來展開,也就是要讓學生理解:首先它是一場文化運動同時又是一場新的文化運動;其次它新在哪些方面;再次這些方面怎麼樣新最後分析出現這些新的原因。
2.關於本節課幾個環節的處理
1)、匯入問題。透過課件展示一組圖片:北大校園、《青年雜誌》封面、陳獨秀、李大釗、胡適、蔡元培、魯迅等新文化運動闖將的照片,在引導學生回憶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對圖片歷史進行簡介,由此匯入新課。
2)、前後呼應問題。我覺得前後呼應對一節課是比較重要的。因此這節課我在兩個地方設計了前後呼應。一是開頭和結尾都用一組圖片來呼應;二是問題新文化運動新在哪些方面和課後問題測一測,你對新的瞭解來呼應,同時也希望透過這個呼應來進行課堂小節。
3)相關問題的點撥比較恰當。在《新文化運動》的教學中,我主要使用了材料教學的方式來突破重難點。選取的材料,注重典型性與趣味性,即說明了問題,又透過生動有趣的材料激發了學生積極性。
4)、關於課堂內容的展開。本節課我的思路是圍繞著新字來展開教學的,同時為了讓學生能夠理解本節課的內容,我主要是運用了材料來進行教學,透過引導學生讀懂讀透材料,從而掌握本節課的內容。在分析新文化運動的侷限性時,我還運用了一段視屏來進行教學,主要目的是想透過日本對待東西方文化的'態度來反思我們對待東西方文化的態度。
二、教學後的反思
這節課總體來說,我覺得基本達到了教學目標,但也有一些地方不夠理想,課後進行了反思,總結如下:
1.關於課程適合物件問題。有些問題的設計和要求超出了高一學生的能力要求,比如課程設計時想運用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的決定原理來說明新文化運動的原因,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原理來分析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可是由於高二學生對於此原理不甚瞭解,自己上課時對這一原理分析的又不夠形象、透徹,所以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
2.關於課堂提問的問題。這節課的上課思路主要是採用藉助材料來使學生分析結論的方法,整節課上下來之後自我覺得設問太多,這樣就會導致因為時間關係而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就少了一些,提問的學生範圍就不夠廣,學生的主體作用、參於程度很難得到充分的發揮。
3.對於課堂設計和上課的一些環節處理不是很恰當。如測一測,你對新的瞭解這個環節,幻燈片給出了中外史上帶有新字的七個歷史概念,本來課堂設計時想達到的目的一是讓學生重視對歷史概念的解讀,二是想達到再次突出新文化運動的新以達到課堂小節的目的,可是在實施的過程中有點處理不當,前面的幾個新花的時間多了一些,以致於由於時間關係本節課的主題新文化運動的新所給的時間太少了。事後想想前面幾個新應當不要展開,只是幻燈片展出就行了,而把主要精力用在新文化運動的新,這樣一來就可以既達到了課堂小結的目的,同時又使主題更加突出了。
4.語言不夠精練,表情不夠豐富。在準備新文化運動這節課時,我查找了一些網上的資料,發現這節課的資料和課件太多。所以我希望用一條和別人不一樣的思路來進行教學設計,課後自我覺得教學思路還是比較新穎的,知識和能力也能夠得到較好的落實,可是由於自己語言和表情的缺陷,自己的教學設計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
總之,本節課雖有成功之亮點、特色,但仍需改進與提升,希望透過自己的認真反思能夠使自己在教學水平上有一個更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