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教學反思(精選8篇)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教學反思(精選8篇)

  在當今社會生活中,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那麼問題來了,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教學反思 篇1

  一氧化碳作為碳迴圈中的重要一員,也是與生活密切相關的一種氣體,但學生對一氧化碳的認識卻不及二氧化碳,這節課就是依據實驗探究,從化學角度全方位認識一氧化碳。

  本節課先從河南省每年冬天取暖因燃燒產生CO導致百多人中毒身亡這一事實引入,激起學生的關注,也瞭解生活中一些場合能產生CO。再以自學閱讀並配合做練習,讓學生掌握CO的基本知識,這是因為進行CO的實驗探究時需要一氣呵成不間斷。再透過討論、PPT演示、課堂練習等形式,全面掌握有關CO的相關知識。引導學生學習時,要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入手,在把握學生基礎上,教師提出問題,激勵學生勇於猜測,引導學生展開討論。

  透過認識一氧化碳的性質,體驗事物的兩面性。瞭解一氧化碳對環境的汙染,增強環境保護意識。注意家庭中用到燃燒時要注意安全,避免產生一氧化碳,學會家庭煤氣洩漏的防止和救助方法,以增強自我保護意識。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教學反思 篇2

  本節課我透過精心創設開展活動和科學探究的情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獲取過程,以獲得對科學探究活動的親身體驗,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體現了學生活動和科學探究的特點。

  新課的匯入是透過展示兩瓶氣體:空氣和二氧化碳,讓學生分辨,藉此一方面突出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的某些方面,一方面提出新的問題,這樣以疑問匯入新課,就給學生一個思考,帶著問題學習,自然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也為課堂形成了一個心理上的探究氛圍。

  隨後的教學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和剛才的觀察,提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對於其密度的探究隨之展開,從現在的教材課程設計來看,提倡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實際出發,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透過學生已有的經驗來構建認識,這已成為新的化學課程標準的一個基本理念。對於二氧化碳密度的探究,放手讓學生分組充分討論,確定合理的實驗方案,然後選擇優秀方案進行實驗探究,這種立足於教材,又不侷限於教材的做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所做的二氧化碳滅火實驗是一個經典的化學實驗,透過這個實驗的展示,對其現象的深入剖析,不難得出二氧化碳的一個化學性質,即二氧化碳不燃燒,也不支援燃燒;一個物理性質,即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在分析的時候,充分地讓學生討論,使他們的思想火花互相交流、撞擊,體現了合作學習的特點。這種方式可以彌補教學過程中難以面向有著差異的眾多學生分別教學的不足,從而有助於因材施教,真正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

  二氧化碳的密度的探究實驗非常生動形象地表明瞭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情況,但是塑膠瓶變扁一定說明二氧化碳溶於水嗎?有沒有可能在此過程中發生化學反應呢?透過學生的討論,很自然地將二氧化碳和水作用的探究活動推出。二氧化碳和水的作用透過實物展臺很好地將實驗現象呈現在學生面前,引導學生對這個實驗現象認真分析,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邏輯推理能力,就像福爾摩斯破案一樣,一層層推理,終於得出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的產物是石蕊溶液變色的根本原因。然後結合第二課題的二氧化碳的製取知識,提出對碳酸是否容易分解的探究。這種將實驗探究和邏輯推理結合起來的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對於發展學生優秀的智慧品質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像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所說:“記錄在紙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腳印,我們也許能看到他走過的路徑,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見了什麼,就必須用我們自己的眼睛。”這番話充分表明了探究學習的價值所在。

  對於二氧化碳和石灰水的反應,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推出是由於生成不溶於水的沉澱的原因,用這個反應可以檢驗二氧化碳。這個時候,一開始匯入新課時的伏筆才得以浮出水面,用澄清的石灰水很容易就把那瓶不支援燃燒的氣體的身份確定下來。學生一開始思索的問題在經歷了將近30分鐘終於得到回答,形成了思想上的學習高潮。這種教學設計思想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總之,本節課我注意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將實驗、教材、討論還有教學課件有機的結合起來,使知識以多種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提高了學習效率。在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方面,沒有侷限於教材設計的方案,而是使學生思路進一步放開,比如二氧化碳密度、溶解性的實驗探究,讓學生討論其他的可行實驗,這樣就培養提高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另外本節課比較注意建立學習情境,透過精心設計來創設問題情境,增強了學生學習的針對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比較成功地創設了一種輕鬆愉快的學習氣氛。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我認為學生在實驗後的交流還不夠充分。再就是對知識的深化與應用方面還可以繼續加強,最後就是在提問方式上還需要進一步設計,使問題的提出具有一定的深度,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教學反思 篇3

  在講授完二氧化碳性質這一節後總體感覺心情愉悅。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達成了預期目標。在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的探究過程中,設定了問題串,引導學生一步一步提出猜想、設計方案、實驗探究、得出結論。在檢驗碳酸飲料中的氣體的環節中,各組同學積極尋找多種方案。讓我體會最深的是孩子們上課時的興奮狀態是不多見的。同學之間團結協作,完全是一種樂學喜悅的場景。課後我進行了反思,對教學有了更深的認識。

  此節課的成功之處:

  1、問題串的設計

  課堂中教師的提問要有效,要具有啟發性。提出一個問題立即得到所有學生的回答,那這個問題就是一個沒有時效性、啟發性、不能觸動思維的問題。對於一個問題、一個實驗,為了挖掘問題的深度,應多一些追問:其他同學有什麼意見?這個現象還能說明什麼?這個實驗還能說明什麼?真正的調動起學生的思維。

  在課的開始透過影片,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思考。“透過下面這段影片動畫,思考你能否用化學知識解釋這一問題。火把為什麼會熄滅?是誰使狗致死?這一現象說明這一物質具備哪些性質?這時同學們回答:“不支援燃燒,也不供給呼吸”。你猜測是誰?“是二氧化碳”“是氮氣”這時我舉起一瓶氣體說:這是老師收集到的使狗致死的氣體,我們一起來研究揭開此谷之謎。這時教師出示空氣、氮氣、二氧化碳的密度的資料問學生,是哪種氣體?透過問題的引入,使學生充滿了興趣,深入課題。

  二氧化碳和水反應是教學的難點,學生很難理解。將塑膠瓶中溶有二氧化碳的液體取出,加入紫色石蕊試液。在學生實驗的基礎上,我設定了問題串步步緊逼:液體有什麼變化?是誰使試液變紅的?你所取塑膠瓶中的液體涉及了哪些物質?(引導分析液體的成分,使學生猜測水?二氧化碳?還是水和二氧化碳的生成物?)你能設計實驗來驗證你的觀點嗎?你得到了什麼結論?對此你還有那些想法?在一步步的引導下,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慢慢學會如何有深度的去思考問題。

  2、對比實驗的利用

  二氧化碳能溶於水,是否與水發生化學反應呢?這時我指導學生分別取水、溶有二氧化碳的液體於兩隻試管中分別滴入紫色石蕊試液,對比實驗現象。對此現象進行分析,不難得出水不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取兩隻試管,分別加入2ml鹽酸、硫酸,向其中滴入紫色石蕊試液,現象相同都變紅。這時我說:紫色石蕊試液遇酸變紅。同學們就很容易理解,是水和二氧化碳生成了新物質碳酸,使石蕊變紅。同學們親身感受了知識的形成過程,興趣盎然的攻破了難點。

  3、科學探究方法的指導

  透過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的實驗探究後,引導學生將研究的過程進行總結。使學生明確經歷了問題的提出、猜想與假設、設計試驗、驗證實驗、得出結論、反思與評價的研究問題的過程,已初步學會了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

  在學生實驗——將撥出氣體通入盛有石灰水的小燒杯後,我設定了一個問題:檢驗碳酸飲料中逸出的是什麼氣體?各組同學積極尋找多種方案,按照探究二氧化碳和水反應實驗過程來研究此問題,效果超出想象。同學們的方案有:①將飲料取入試管中振盪將氣體匯入澄清石灰水中②將氣體通入紫色石蕊試液中③將燃著的木條放在飲料瓶口,觀察到木條熄滅,④將噴水的紫色紙花撕下一小塊用鑷子夾著放在飲料瓶口處,發現紫色小花變紅了,移開後一會又變回了紫色。⑤還有將燒杯中倒入碳酸飲料後將點燃的階梯蠟燭放入,觀察到下面的蠟燭先熄滅上面的蠟燭也隨之熄滅。

  同學們積極參與熱情高漲。在實驗中一組同學將飲料倒入試管中,蓋上帶導管的膠塞,在導氣管的另一端,放一燃著的木條,可木條就是沒熄滅,他們積極的尋找原因將飲料倒掉又重新取二氧化碳含量高的飲料重新做可結果依然,這些我都看在眼裡。在彙報實驗結果時,二組同學與他們用了同種方法但結果不同,“我們將飲料倒入試管中將燃著的木條放在試管口處,木條熄滅。”這時我讓同學們幫助一組同學分析原因,同學們思維活躍發現了問題所在,這時一組同學也意識到是火焰與氣體的接觸面有關。這遠比我當時告訴學生實驗失敗的原因更有意義。

  教師要抓住有效的教學資源適時、適宜的對知識進行深化。如在認識碳酸及不穩定、常溫下易分解性質時,我們可以給學生準備杯子,課前倒入一杯碳酸飲料,喝一口,下課時再喝這一杯飲料,對比口感,不難發現由於碳酸的分解、二氧化碳的逸出,碳酸飲料變成了甜水。學生們也因此認識到碳酸極不穩定常溫下易分解性質。

  透過課堂上的學生活動及良好的教學效果使我更深刻地認識到:

  1、將生活中的化學移植到課堂上,讓學生們親身感受化學的生活化,學生就會積極探索化學的奧秘,主動探索其中的樂趣。

  2、課堂要有一定的開放性,還要有時效性。在學生實驗過程中要多觀察,善於捕捉課堂中隨時發生的教學資源,特別是探究實驗要對學生巧妙地引導,透過問題的提出、學生的猜想、設計實驗方案、得到結論與解釋、最後進行反思與評價,完全放手讓學生完成。在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例如:階梯蠟燭的滅火實驗有的老師擔心實驗操作不甚會導致失敗,一直不敢讓學生來做,其實不必擔心。實驗前只要加以指導實驗不難成功。即使失敗了,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實驗失敗的原因,使學生對知識的認識更深入。不要怕失敗,失敗、反常現象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教學資源……

  3、課堂中不能忘記滲透思想教育。如:在驗證碳酸飲料中的氣體時,同學們對飲料的用量沒有想法。出現了浪費情況。如果在實驗前交代清楚加以指導,用最少量的藥品來完成你的實驗,學生就會有節儉的意識。課堂上學生實驗較多,為了節省時間我們可能會說:同學們抓緊時間、快點兒等。這不如在實驗前考慮好學生大約能完成實驗的時間再作要求。如:請同學們五分鐘內完成實驗,否則算失敗。讓學生建立一種科學的時間觀念。

  4、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應該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如:“在講課的最後我問學生:你今天收穫了什麼?”這時學生的總結只停留在知識的層面上。我接著又問:“你還學到了哪些學習的方法?”同學們這時想了想說:“我們用了對比實驗的方法、還學會了如何進行探究實驗。”

  現在的課堂充滿教師的智慧,對教師來說是挑戰、是動力、是提高能力最有效的途徑。如何駕馭你的課堂、如何讓學生在你的化學課堂中充滿歡笑和樂趣,是我們每個化學教師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教學反思 篇4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課時主要學習二氧化碳的性質及其用途。二氧化碳是繼氧氣之後又一重要的物質,在初中化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本節課的實驗多、需要討論的問題也多,如何利用互動式電子白板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如何引導學生討論,如何讓學生做到“自主、合作、探究、創新”的學習值得深思,本節課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討,現把教學反思總結如下:

  1.互動式電子白板的應用進一步提高了教學效率。在化學實驗的講述中,可以在課件上標出重點和顯著符號,不僅引起學生的注意,與原來相比顯得更加直接和直觀,有助於教師對於內容的表述,從而不再受約束。利用互動式電子白板的聚光燈使展示更加隨意自如。有利於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例如在講授二氧化碳的用途時,用聚光燈聚焦到一副圖片上,有利於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

  2.分組合作的探究有利於學生自主地位的體現。在講授二氧化碳的性質時,我將班級分為四個小組,讓學生親自制取二氧化碳來驗證二氧化碳的性質,從中讓學生既得到了展示也體驗到了實驗合作的樂趣。對於二氧化碳和水是否反應的探究,放手讓學生分組充分討論,確定合理的實驗方案,然後選擇優秀方案進行實驗探究,這種立足於教材,又不侷限於教材的做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3.密切聯絡生活,讓學生感覺化學就在身邊,充分體現新課標“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這一教學宗旨。例如在檢驗二氧化碳的性質時,讓學生對裝有石灰水的瓶子吹氣,以及用所學的知識驗證雪碧飲料中的氣泡是二氧化碳呢等,都體現了用生活中鮮活的例子來演繹化學。

  4.透過簡單且易操作的實驗探究來教學。對二氧化碳性質的知識內容,我採用了讓學生設計實驗,學生動手實驗和教師演示實驗的形式進行教學。所做的二氧化碳滅火實驗是一個經典的化學實驗。透過這個實驗的展示,對其現象的深入剖析,可以得出二氧化碳的兩個化學性質,即二氧化碳不燃燒,也不支援燃燒;一個物理性質,即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在分析的時候,充分地讓學生討論,從而使他們的思想火花互相交流、撞擊,體現了合作學習、質疑的特點。

  本節課要注意的地方,我認為對於互動式電子白板的應用還要挖掘其更多的用處,使其更好地服務於教學。再就是學生在實驗後的師生的交流要充分,對化學知識的深化與應用方面還可以繼續加強,在提問方式上還需要進一步設計,使問題的提出具有一定的深度,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探究慾望。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教學反思 篇5

  二氧化碳是本單元中最重要的物質,它與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的發展密切相關。教學中要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著手,多聯絡實際,突出趣味性,增強吸引力。課堂上教師採用講授、設問、引導探究、討論歸納等多種教法,學生採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體驗探究等多種學法。透過CO2化學性質的實驗探究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激發學習興趣,瞭解科學探究的方法,初步學會對比歸納的科學方法。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透過學習大氣中CO2含量與溫室效應的關係,瞭解事物的兩面性,樹立環保意識。初步瞭解“節能減排”的意義。

  本節課的知識內容多,探究實驗多,理解難度較大,因此學習完本節課之後,要及時地小結,輔以必要練習,使學生熟悉內容、理清思路,鞏固所學知識。

  我在上這節課時,感覺不好的地方有:①學生在做實驗6—4時,一是時間過長,二是有部分學生做不到蠟燭熄滅;②做實驗6—6時,紙花變色不夠明顯影響效果;③由於學生對碳酸、碳酸鈣等名詞感到陌生,這部分知識點學習大受影響;④整節課內容太多導致二氧化碳的用途以及“溫室效應”的學習草草進行,所以下節課還要用半節課時間複習消化。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教學反思 篇6

  第一課時主要學習二氧化碳的性質,二氧化碳是繼氧氣之後又一重要的.物質,在初中化學中佔及其重要的位置,本節課的實驗多、需要討論的問題也多,如何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如何引導學生討論,值得深思。

  由父女兩個人下地窖慘死的故事情景引入課題,能激發學生極大的學習興趣,為了達到教學的三維目標,我增加了一個討論:發現有人暈倒在二三深的地窖裡,如何救活他們?在課堂上,學生針對這個問題的討論會異常熱烈、超乎預料,各組的救人方法,有人贊同也有人反對,最後得出一些大家一致同意的方法,使所學的知識得到真正的應用,也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感。但是有時學生會想出一些非常有爭議的方法,不能在短時間裡達成一致的意見,教師也無法從中做出明確的裁決,這樣就難控制教學的時間,本次的公開研討課中,我沒有像平時那樣上課,讓學生完全自由的發揮,為了完成既定的教學計劃,我及時踩剎車,可以看出有不少的學生意猶未盡,想表達自己的看法,但是沒有機會。基於上述考慮,本節課的有關實驗無法全部安排一個向澄清的石灰水裡吹氣為學生實驗,二氧化碳氣體的製取只能請一組學生到實驗臺上來完成;透過長漏斗向點燃蠟燭的燒杯裡倒入二氧化碳氣體,學生操作容易失敗,本實驗透過教師來完成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其他的實驗因為操作複雜只好由老師來完成。

  由於本校的實驗室裡沒有播放影片的裝置,有關“死狗洞”的影片是備而不用,只好口述,效果大打折扣。

  我在課堂教學中儘量創設民主、寬鬆、自由的氣氛,讓學生有一個表現的空間,但有些地方的設計不盡合理,考慮不周全,難以全部達到預期的目的。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教學反思 篇7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課時的主要內容是二氧化碳的性質及用途,這節課我作為公開課在本校進行了展示,當然存在著很多不足,希望能夠得到各位老師、專家的指點,

  如下我將介紹我對本節課的教學思路以及我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教學思路:

  1.首先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二氧化碳的性質,教學難點是二氧化碳與水的反應以及碳酸的分解。

  2.在教學方法上,我主要採取了預習教學法、故事引入法、實驗探究法、小組討論法、角色擬人法。首先我將死狗洞的故事引入,激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對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有了初步的瞭解,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奠定了基礎。對於二氧化碳的一系列性質,我對學生提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怎麼用小實驗方便地進行驗證呢?由於本節課的容量大,我在進行實驗探究時,沒有分小組進行實驗,而只是教師演示實驗。演示實驗前,我都做好了大量的實驗準備,比如事先收集好4瓶二氧化碳氣體,用石蕊染成的紫色小花,階梯上的兩隻蠟燭,等等。每做完一個實驗,我都會請同學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並自行總結出實驗現象及結論。最後,對於二氧化碳的用途,我請了3位同學以焦點訪談的方式分別扮演了主持人、二氧化碳氣體、乾冰。此時,課堂氣氛異常熱烈,同學們對二氧化碳的性質有了深刻的認識。最後,各小組代表紛紛爭先恐後總結二氧化碳的性質及用途。

  3.由於課堂時間還算緊湊,最後剩餘了10分鐘左右的時間進行課堂小測。

  二.教學上的不足:

  1.在課堂上的實驗探究環節,我只是採取了教師的演示實驗,而沒有進行學生的分組實驗,因為我考慮到本節課的容量大,擔心時間不夠用。這樣一來,同學們只是做實驗的旁觀者,對二氧化碳的性質體會不夠深刻。主要是考慮到這個實驗器材太多,實驗專案共有3個,實驗內容也很多,而且在操作時還有一定的技巧,否則實驗很容易失敗。本節課時間確實不好分配,這也是我最大的困惑。希望各位同仁指點迷津。

  2.學生討論的時間不足。在第三個實驗即二氧化碳溶於水生成碳酸使紫色石蕊變紅,實驗分四個環節,我只是讓學生討論了每個實驗的現象及分析,但沒有讓他們討論每個實驗的作用,以及此類實驗的拓展,我也沒有花時間去引導。

  3.在二氧化碳的用途這方面,可能花的時間有點多,目的是激起學生的興趣,但卻顧此失彼。

  三.困惑:

  1.時間分配的問題。總感覺這節課的容量大,時間不夠用。如果分組做學生實驗,那麼就沒有時間進行習題演練和及時鞏固了。最後只能忍痛割愛了,不做學生實驗,可結果是學生對二氧化碳的性質的印象不夠深刻,憑的只是感性認識和做一個旁觀者。希望各位同仁、專家指點迷津。

  2.如何將二氧化碳的用途用盡量少的時間在課堂上完成,而且又要保證其生動性和趣味性。希望各位能給點建議,共同討論。

  四.教學體會:

  透過本節公開課以及大家的評課,我有如下幾點感受與大家交流共享:

  1.備課要充分並講究細節。一節課40分鐘是由無數個細節構成,細節決定成敗。教師是課堂的引領者,注重細節本來就是對學生的科學素養的一個要求,而且,我們的考試卷上的試題也注重對細節的考查。

  2.課堂教學要注意情景教學,自主學習,自我感悟。比如在課前引入死狗洞的故事,我觀察到學生的表情---很興奮的樣子,這樣就達到了我預想的效果。可見情景教學的重要性。這也啟發了我在以後的教學中,繼續設計真實有效的具體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主動性,以引起學生一定的認知體驗和情感體驗,從而在情境思維中讓學生主動構建知識,活化所學知識。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教學反思,請各位同仁、專家對本節課進行批評指正!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教學反思 篇8

  一、發現問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現代的教學,應以發現為重點,確實幫助學生學會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教會學生“如何思考,怎樣學習”。結合本節課的特點,我首先課前佈置學生預習。

  ①閱讀課本P113—P117的內容;

  ②思考有關提綱中的問題;

  ③分組準備有關的實驗。從而培養學生的課前預習能力,閱讀能力,親自動手能力和學生互助合作精神。

  課堂中當我展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的課件後,接著提問:倒入二氧化碳的紙袋一端向下傾斜,說明了什麼?讓學生自己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接著讓學生回答(提綱1):為什麼在擁擠的人群裡,蹲著比站著難受?這樣既化解知識,使其形象化,把化學知識引入實際生活,又能培養學生觀察和應用知識能力。為了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研究問題方法的多樣化,開啟學生思路,我接著用課件繼續提問:在以下的事實或實驗中,哪些能證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的密度大?讓學生從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還可以啟發學生探索和發現,激發學生思維,並把化學思維引入課堂,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以達到教學目的。

  二、實驗探究,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我在演示可樂瓶變癟實驗中,讓學生觀察、分析、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二氧化碳可溶於水,透過講解分析二氧化碳能溶於水,瓶內壓強變小,外面大氣壓使瓶子變癟,讓學生意識到化學與相關學科的知識聯絡。然後提出問題(提綱第2題),聽說一些飲料中溶有二氧化碳,請設計一個實驗來證明。展示一瓶飲料(雪碧),開啟瓶蓋後冒出很多氣泡,請兩個同學合作演示實驗檢驗冒出的氣體是二氧化碳,證明二氧化碳能溶於水。從學生非常熟悉的飲料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補充檢驗飲料中溶有二氧化碳的實驗,讓學生合作演示,既培養學生親自動手能力,又培養學生互助合作精神。

  我還讓一位同學示範下面的演示實驗:在一個燒杯中放入兩支高低不同的燃著蠟燭,往其中倒入二氧化碳,兩支蠟燭自下而上依次熄滅。其他學生觀察現象並分析討論得出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燒,也不支援燃燒。實驗中瓶子裡的二氧化碳可以像倒水一樣倒入,同時說明了二氧化碳的哪一點物理性質?學生開始回顧前面知識點,得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的大。培養學生分析同一個實驗的不同現象,從實驗現象差異得出正確的結論,同時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在驗證二氧化碳和水的反應中我讓學生分組實驗:取四朵用紫色石蕊溶液染成的乾燥小花。第一朵噴上稀醋酸,第二朵噴上水,第三朵直接放入盛滿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第四多小花噴上水後,再放入盛滿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觀察現象。老師分析指導:第一朵小花變紅說明酸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第二朵第三朵小花不變色說明二氧化碳和水都不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然後提出問題第四朵小花為什麼變紅呢?學生(猜想):①是二氧化碳?②是水?③還是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的新物質?學生(設計實驗):根據自己的猜想,設計一個實驗來進行驗證。學生接著開始(討論交流):請各小組展示方案。最後進行(實驗探究):選擇學生有代表性的一組,讓他們分析原因,從而得出結論——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碳酸,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透過這個實驗,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經歷“提出問題,進行猜想,設計方案,實驗探究,獲得結論,解釋交流”這一探究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意識和形成科學探究的方法。

  三、聯絡實際,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學習二氧化碳和石灰水的反應時,學生展示:每個實驗小組自己預先準備的兩瓶石灰水,其中一瓶敞口,一瓶密封儲存。與學生一起討論完成提綱第4題,提出問題:敞口的石灰水上面有一層白色固體,這是什麼物質?進行猜想:是不是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與石灰水發生反應?設計實驗:往澄清石灰水吹氣。觀察現象: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引導學生分析討論並得出結論——二氧化碳與石灰水反應生成了不溶於水的碳酸鈣沉澱的緣故。透過觀察、推理、加上學生的參與,一下子把課堂氣氛推到最高潮。接著又提出問題:為了使用石灰漿抹的牆壁快點乾燥,為什麼常在室內生個炭火盆?為什麼開始生炭火盆的時候牆壁反而變潮溼?讓學生思考並回答,這樣不僅提高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可以體現化學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講到這裡我引導學生及時歸納總結二氧化碳的三點化學性質,並用課件展示。後轉換思維角度,讓學生利用所學性質瞭解二氧化碳的用途:可促進植物光合作用、作滅火劑,可製造化肥,在工農業生產上有著重要的作用。這樣既能使學生懂得學習二氧化碳性質的實際意義又,瞭解二氧化碳重要的用途,加強了知識間的內在聯絡。

  四、自我評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這節課以學生進行課堂實驗探究為主,我注重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和提出問題,協助學生歸納、總結教學重、難點。學生在“問題情景—實驗探究—交流討論—歸納總結”的過程中完成知識的自行建構。在探究學習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學生體會到合作探究的快樂,且能對所學的內容有較深的理解和掌握,基本是一堂成功的課。但也有不足之處:這節課由於學生實驗多,學生進行實驗的節奏有點快,使個別學生有點措手不及;在學習“二氧化碳對生活和環境的影響”時,應以此引導學生關注資源、環境等問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從而獲得更佳的課堂教學效果。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