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的收集、整理與描述》章節教學反思範文

《資料的收集、整理與描述》章節教學反思範文

  本章的內容包括全面調查 、抽樣調查的概念,抽樣調查的總體、個體、樣本的概念,抽樣調查中簡單隨機抽樣的概念,用直方圖描述的相關概念、步驟及應用。本章內容是小學所學調查統計知識和初中所學知識的承上啟下,大多數統計圖表和概念在前面的學段都出現過,但又和之前所學知識有所區別,是在前面相對零散的、不繫統的知識基礎上的較系統地概括,並初步感受調查系統的思想,學會簡單的統計方法,要求初步建立資料分析觀念,能解析統計結果,並根據結果作出判斷與預測,為後續的中學調查統計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本章知識的學習流程圖:

  資料處理的一般過程:

  二、基礎性目標總結:

  《資料的收集、整理與描述》是初中統計學習的基礎,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對於後續學習資料的分析、機率等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注意打好基礎,對本章中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力等進行及時的歸納整理,尤其是學生對統計語言、統計概念、統計思想的掌握要引起高度重視,針對具體的內容要安排必要的、適量的練習,使得學生對基礎知識留下較深刻的印象,對基本技能達到一定的掌握程度,發展基本能力。透過本章的學習,學生達到了以下的基礎目標:

  1、經歷收集資料、整理、描述和分析資料的活動,瞭解資料處理的過程,瞭解全面調查和抽樣調查兩種資料收集方式,設計簡單的調查問卷。

  2、體會抽樣的必要性,透過例項瞭解簡單隨機抽樣,體會用樣本估計總體的思想。

  3、會製作扇形圖,能用統計圖直觀、有效的描述資料。

  4、透過例項,瞭解頻數及頻數分佈的意義,能畫出頻數分佈直方圖。

  5、能解析統計結果,根據結果作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並能進行交流。

  6、透過表格、折線圖、趨勢圖等,感受隨機現象的變化趨勢。

  三、發展性目標總結:

  在對本章知識的學習時,教師在教授知識的同時,也應注意統計知識形成的過程和知識產生的實際背景,讓學生從中體會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絡,感受調查統計的實際價值,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同過本章的學習,學生基本上要達到以下目標:

  1、經歷各種資料的收集、整理與描述的探究過程,能夠體會到數學源於生活,並解釋和指導生活這一樸素的道理,體會數學也是處理現實世界中資料的一種有效的科學。

  2、透過觀察、對比探索直方圖的性質,能利用直方圖解決一些生活問題和數學問題,能利用頻數分佈直方圖解釋資料蘊含的資訊。

  3、透過探究各種統計圖的對比和歸納,系統地認識各種統計圖之間的優點,會根據問題需要選擇合適的統計圖描述資料,進一步體會統計圖在描述資料中的作用。

  4、透過本章的學習,對調查統計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瞭解其中的嚴謹的數學思想,明確資料的收集、整理與描述這部分內容學習的基本要求和學習方法。

  四、融通性目標總結:

  1、突出學生的自主建構,加強探究性學習。

  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加強學習的主動性和探究性,是課程改革的目的之一。本章中有許多實際問題,豐富多彩的問題情境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快樂可以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在本章的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從身邊的問題研究起,主動收集尋找“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學習材料,並更多地進行數學活動和互相交流,在主動學習、探究學習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培養能力,體會數學思想方法。透過探究學習激發學生積極思維,鼓勵多種探究方法,促成活躍的探究氛圍,提高課堂學習的效果。

  2、突出生活例項的教學,注重直觀教學。

  在本章中,課本安排了許多有代表性的實際問題作為知識的發生、發展的背景材料,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實際內容隨時舉出生活例項,如“在對收集到的一天氣溫資料時候,我們用哪一種統計圖表更能表現氣溫一天的起伏變化等”。因為圖表是比較直觀的,資料是分散的,所以教學中要注重直觀教學,讓學生在充分的觀察、探究思考後歸納得出結論,實踐中應注意多利用日常生活現有的例項進行教學。如在全面調查、抽樣調查的時候,就可以讓學生多看看現實中的各種調查:第六屆全國人口普查、電視節目收視率的調查、定製校服的身高全面調查等。

  3、注重知識的前後聯絡,牢記本章內容的承上啟下的地位。

  本章知識和小學階段的知識聯絡緊密,同時也為後續的學習做好鋪墊,它是對前兩階段所學知識系統地抽象和歸納,在教學中一定要理清這個關係。同時這也是初中數理統計的開頭,本章還負責解釋整個數理統計的體系問題,因此要講清楚抽樣樣本、簡單隨機抽樣等各種概念的關係,由對抽樣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學習滲透資料的收集的教學,還有初步引入幾何圖形的集合觀點,為今後的'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

  五、教學中的幾點思考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遇到了很多的問題,有一些困惑,透過科組積極研討和教學後反思,很多問題得以較好地解決,透過本章的教學,我們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收穫很多,但是還是有一些問題沒有得到完善的解決辦法。無論經驗還是教訓,現總結如下,供大家參考:

  1、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存在的比較大的問題是抽樣調查的學習。學生感到比較困難的是為什麼要抽樣調查,缺乏實踐經驗的學生認為準確無誤的全面調查任何時候比抽樣調查都要好,進而對抽樣調查的一系列概念都吸收的較慢,較難。對於抽樣調查的難以理解,就大膽的讓學生去實踐,佈置一個小組的預習作業,讓他們小組設計三個問題去調查全班同學的休閒娛樂方式,並且限定一天就要收集到所有的調查資料。透過這個實踐性較強的課後作業,讓學生活生生的感受到調查實踐的艱辛和調查資料收集工作量之大。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強調教學中實踐,讓學生有嘗試去調查,嘗試去實踐,才能體會到數學家們建立的這一套知識的寶貴,才能讓學生深深的感受到某些調查抽樣的必要性。本章中儘可能讓學生多動手,多實踐,在實踐中獲得真知。總之,教學中要使實踐和知識學習結合起來,對於學生來說,收穫是一輩子的。

  2、因為學生在以往學習中的習慣和某些老師的陳舊教學方法,相當部分學生動手能力差,習慣上聽老師講,學習主動性差。很多學生甚至有些老師把數學學習理解成解題,這種觀念在某種程度、某些時候雖然是有效地經驗,但是在這一章的教學中,必須強調學生的實踐參與,學生觀察、動手、畫圖等過程有利於學生真正理解和認識資料的整理與分析,尤其是開始階段,學生必須透過這樣的學習過程豐富直觀經驗,然後才能在此基礎上發展抽象思維。

  3、由於老師的思維習慣,教學中常常認為這一部分內容非常簡單,所以教學中急於求成,忽視了學生的實際,造成教學中存在漏洞和一部分落後生的產生。在備課的時候我們在關注知識和教法的同時必須關注學生,要充分認識到學生學習主體地位與這部分內容的概念產生與理解的困難。如條形圖小學就學過了,但是直方圖與條形圖有什麼區別呢?不是一樣的統計圖表嗎?教學中一定要注重新知識的傳授與舊知識的銜接與聯絡,不然過快的教學就像水過鴨背,這些知識在學生的腦海停留了短短的一週就消失了,這些都是我們要在教學中避免的。

  4、教學中還存在一種不恰當的現象,有的老師一開始就對學生的知識填鴨式的灌輸,對學生的缺乏實踐知識記憶性要求過嚴,造成學生學習負擔增大,心理負擔也無形增大,不利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特別是一部分意志力薄弱的中下生會因此恐懼數學學習。因此教學中要把握好教學的教與學生的觀察、動手,應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教學的目標和要求。

  六、章末目標檢測說明

  本章單元測試設計了2份檢測題,測試(A)主要是對基礎性目標的檢測,測試(B)則適當加大了對發展性目標與融通性目標的檢測的比重。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