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生活的動物》教學反思

《水中生活的動物》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水中生活的動物》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水中生活的動物》教學反思 篇1

  在本節教學中,存在幾方面的不足有待改進:

  1、精美圖片太多,實物教具太少。圖片雖然可給學生很強的視覺衝擊,亦可彌補教材編篇幅的侷限,從而達到豐富教學內容,擴大學生的知識面的作用。但圖片與實物教具相比,仍有一定的侷限性。實物教具是立體的,靈動的,可觸控的,真實性更強,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積極性和參與教學的熱情。所以在教學中要儘量以實物教學為主,圖片或影片為輔。不可本末倒置,不合教學規律和認識規律。

  2、重理論而輕實驗。本節課的知識點可謂是面面俱到,無一遺漏。但反觀實驗部分,卻是輕描淡寫。實驗是探究知識形成或理論實質的最有效手段,但很多時候,老師習慣於“模擬實驗”以代替學生實驗。例如課本 “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就可進行學生分組實驗,一有助於挖掘學生探究精神,提高動手能力、合作能力等綜合素質。如果課堂上由於時間和器材的限制,就可做為課後實驗。可叫有條件的同學用DV錄下來,在課堂演示講解,亦可達到較好效果。

  3、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還有待加強。在本節課中,用模擬實驗來探究,是體現在新課改珍愛生命的價值觀思想,講述多種多樣的水生生物時,可進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情感教育,在講水環境的保護時,可結合本地的環境現狀,結合生活實際來教育,這些都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質素。

  《水中生活的動物》教學反思 篇2

  這堂課我採用“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論為指導,以多媒體為基礎進行教學,透過學生調查、資料收集、小組討論和自主學習,實現了對學生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養成教育。在其中一個班上課時卻出現了意外,當時我正在講魚的呼吸器官是鰓,立刻有學生問我“那魚的鼻孔是用來幹什麼的啊?”一下把我問住了,這個問題在備課時並未涉及和考慮,於是我發動學生課下收集資料,到了第二節課,學生熱情高漲,紛紛主動將答案拿出來與大家分享,而我作為一個教師也在和學生的交流過程中獲得新知:魚嘴外面有兩個小孔,注入水水不能進去,這小孔是魚的鼻子,這說明魚的“鼻孔”和嘴、腮、肚子沒有明顯相通。多數魚有鼻孔,其內有嗅覺細胞,魚使用它來嗅附近水流的氣味。例如,鯊魚使用嗅覺來找尋它們的獵物的所在位置。魚的鼻孔和呼吸無關,只管嗅覺。

  在學習體驗中生成新的問題,在爭論中解決問題,這讓他們感到了學習的`快樂。這節課讓我在學生面前“出醜”了,但是我想自己的知識儲備不跟上的話,以後“出醜”的機會會更打大,這是新課程對教師提出的考驗,教師的知識水平和能力都需要提高。此外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繼續貫徹“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思想,不僅是教給學生知識,更應該傳授學生常用的生物學學習方法和手段,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力爭每位學生學有所獲。

  《水中生活的動物》教學反思 篇3

  本週學習《水中生活的動物》,共計兩課時,反思一週來的教學,總結如下:

  1、關於魚類適於水中生活的特點,教材精煉地概括為“魚所以能在水中生活,有兩個特點是致關重要的:一是靠游泳來獲取食物和防禦敵害,二是能在水中呼吸。”在教學中,除這兩個特點之外,為貫穿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我透過演示,指導學生觀察,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又拓展了魚的體形、體色、體表、側線等知識,學生更加全面地理解了魚適於水中生活的特點。

  2、“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是模擬探究,學生初次接觸模擬探究,對其優缺點認識不夠,此處我先引導學生分析,然後開始探究活動。

  影響實驗效果的幾個重要因素:一是橡皮筋扎得不牢,“魚”做得不結實,影響實驗效果;二是塑膠板不夠穩固,需用釘書器多釘幾個釘;三是模擬魚游泳時用手輕輕按住“魚”的前部,手一定不能用力,否則影響“魚”向前遊動,以上幾個方面在教師演示時要強調要求,否則實驗效果大打折扣。

  3、第二課時,我打破了以往的固定模式,將問題分成兩部分,分別討論和展示,效果很突出,今後教學中可以根據內容的需要,適當對模式進行微調,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