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學反思(通用6篇)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學反思(通用6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學反思(通用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學反思 篇1
本文狀物懷人,託物言志,構思巧妙,寫法別緻。文章的主體內容是對樟樹的描寫,分別寫樟樹的外形特徵和可貴之處。而在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則從不同的角度點明並強調了樟樹所生長的地方:宋慶齡故居。這樣,文章的佈局就顯得勻稱合度、匠心獨具:一方面,首尾呼應,緊扣題意,重點突出,脈絡清晰;另一方面,借樹寫人,以樹寄情,文章的旨趣因此而深厚。
課文的最後一段,寫人們懷著崇敬的心情來瞻仰宋慶齡故居的時候,總是要在這兩棵樟樹前留個影,作為永久的紀念。從結構上看,這也是課文的第三部分。這部分的內容除了呼應開頭,再一次點明題意之外,還有一點值得注意,那就是表現角度的變化轉換。如果說課文的第一部分是從故居主人的角度,來表現宋慶齡與這兩棵樹的親密感情,那麼,課文的最後部分則是從瞻仰者的角度,來進一步體現宋慶齡與這兩棵樟樹的緊密關係。
為什麼人們總愛在這兩棵樟樹前留影,作為永久的紀念呢?最重要的就是經歷了這麼對年的風風雨雨之後,人們已經明白,故居的樟樹就是宋慶齡同志高貴品格的最好象徵,人們也透過這兩棵默默無語但枝繁葉茂的樟樹,真切而具體的感悟到了宋慶齡同志的崇高人格,表明宋慶齡同志的高風亮節已經在許多人的心中紮下了根。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學反思 篇2
今天上《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課,宋特和很多老師給了不少建議與指導,我頗為感動,受益良多,反思有以下幾點:
一、朗讀教學是"短板"。教學過程中,我抓住"我捨不得這兩棵樟樹"的主線,重點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反覆誦讀,在讀中品味樟樹的勃勃生機與可貴之處,但是總體感覺學生的朗讀不到位,雖然宋特在後來的指導中提到未必要讀出樟樹的生命力與蓬蓬勃勃的氣勢,但由此看出我對學生的朗讀訓練是不到位,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加強朗讀指導。
二、課堂教學"教過了"。在教學中自己的思路雖然清晰,但是感覺還是"教過了",比如,宋特提到的學生熟悉的生字詞仍然讓學生反覆讀,甚至在日常複習課上反覆聽寫,對於基礎較好的同學來說,無疑是在做無用功,這一點是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改進的,也需要精講知識點,讓學生自己來提出自己不會或者不紮實的問題,這樣更能提高老師的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教學過程"不敢放手"。站在三尺講臺上只有短短三四年,卻慢慢開始理解語文教學的真諦,很多時候,我們教給了學生太多,卻無法讓學生學以致用。本課的教學,雖然我也有讓學生一定的動腦思考,下筆寫體會,但是並沒有"教得巧",學生很多時候是被老師牽著鼻子走,卻沒有自己發揮的太多空間。正如《最佳路徑》中格羅培斯的設計理念一樣,教學要給學生自由,教師害怕給學生自由卻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其實是教師的教學引導及課堂駕馭能力不夠深厚。彷彿覺得自己是一個帶領孩子走在獨木橋上的人,只引導孩子到達了目的地,而對於沿途的風景卻沒有讓孩子細細品味,或者,理想的境界應該是孩子邊活蹦亂跳地走過獨木橋,邊欣賞路邊的風景,愉快得到達目的地,這才是孩子想要的課堂。深感慚愧的是自己的教學功底不夠深厚,而在平時的教學中,忙忙碌碌,碌碌無為,只應付於完成教學的常規工作,卻沒有進行大量專業的閱讀,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我想在以後的工作中,一定要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閱讀教學理論專著和相關書籍,只有在不斷的學習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專業教學能力,才能不斷整合最佳化自己的教學思路。
四、教學過程缺乏思考。宋特的指導也讓我感覺到自己是一個缺乏思考的老師。在平時的上課中,覺得好的教案就照著別人的上,卻常常上不出理想的效果。歸根結蒂,是缺乏思考,在評課的過程中,戴菲老師也說要根據班級的學情來確定教學目標和調整教學思路,這一點我是認同的,卻很少思考班級的學情是什麼,只知道這一節課我要教什麼,這就造成了學生會的我可能還在教,學生不會的我卻不知道。做一個會思考的老師,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應該將每節課的教學目標與本班的學情結合起來確定教學目標,如此,才能真正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教學。
宋特的指導,讓我有一種"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原來課還可以這樣上,原來我們還可以這樣教。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學反思 篇3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課文借宋慶齡故居門前的兩棵樟樹高貴的品質,來說明樹主人的品德高尚。
那這兩棵樹到底有著怎樣的高貴品質呢?課文用了兩個自然段來介紹。
第一、四季常青。樟樹一年四季,鬱鬱蔥蔥,蓬蓬勃勃。生命力頑強,她枝幹粗壯,綿延蓬勃。這一特點特別像宋慶齡的一生,她一生為了中國的革命和解放事業忙碌不停,歷經坎坷,但是不屈不撓。
第二、香氣永存。樟樹一生就有一種淡淡的香氣,這種香氣讓所有的蟲子都懼怕不已。香氣不會隨著樹木的死亡而消亡,只有木料存在一天,香氣就一直都在。這恆久不變的香氣,多像是宋慶齡高貴的品質呀!她一生忙於人們的解放事業,生命不停,奮鬥不止。
透過這樣的分析,讓孩子懂得這篇課文的寫作特點,懂得借物喻人這一寫法的運用能夠更深刻地刻畫出人物的高貴品質。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學反思 篇4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是一篇文質兼美的記敘文,課文描寫了宋慶齡故居的兩棵樟樹的外形和生長特點,以及具有拒蟲的香氣而且能夠永久保持的可貴之處,表達了對這兩棵樟樹的讚美和對宋慶齡的懷念之情。
課文很清晰,主要寫了外形、生長特點和可貴之處。講外形特點,我從“蓬蓬勃勃”入手,抓住“枝幹”、“樹葉”、“四季常青”等三個方面,讓學生從“粗壯”、“伸向四面八方”、“伸得遠遠的”來體會樟樹頑強的生命力,並對進行了朗讀指導。讓學生透過關聯詞語“無論……總是……”想象樟樹一年四季所經受的磨難,體會樟樹卻依然蓬蓬勃勃,四季常青的特點。樟樹的可貴之處透過比較法來寫,我讓學生思考寫石榴樹的好處,在交流的基礎上,再進而啟發“樹與人”的關係,這是本課的難點。
透過介紹宋慶齡的事蹟,讓學生逐步明白人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前來瞻仰宋慶齡的故居是要表達對是宋慶齡尊敬和愛戴。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學反思 篇5
毋庸置疑,這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人”的狀物類文章。全文看似寫的樟樹,其實是為了謳歌樟樹的主人——宋慶齡。
一般來說,閱讀狀物類文章要注意以下幾點:
1、注意描寫事物的特點。任何物體,無論是花草樹木、飛禽走獸,還是無生命的靜物,無不有其自身的形態。要準確地抓住描述物件的外形特徵,閱讀時,一般可從文章對物的形狀、大小、顏色等方面的描寫入手。
2、注意把描述的層次搞清楚。閱讀時要注意抓住文章中狀物的順序,文章先寫什麼,後寫什麼,先從哪方面寫,再寫到哪方面,我們要做到心中有數。
3、瞭解文章運用的修辭方法。為了將物描寫得更生動、更形象,作者常會運用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比等修辭方法,以增強文章的感染力,我們在閱讀時應細細體味,好好揣摩。
4、體會作者對描述物件的思想感情。作者在狀物時,總會流露出某種思想感情,或喜愛,或厭惡,或讚美,或憎恨,我們在閱讀時應準確把握作者的真情實感。
具體到本節課的教學,又有一些變化。首先我們可以從1——3自然段層層設疑的寫作手法入手:作者為什麼“兩棵樹”——“兩棵樹”——“兩顆樟樹”,讓學生明白設定懸念的好處,感受這兩棵樟樹的不同尋常,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然後,簡單的來談一談宋慶齡的一些資料,知道她所具有的高風亮節,這也是在為後面的人和樹的融會貫通做鋪墊。接著我把主要的精力放到對4、5自然段主要內容的概括上。概括是需要方法的,我們一定要找準狀物類的文章的特點,即作者筆下的樟樹怎麼樣?作者又是從哪些角度去介紹樟樹的?在引導學生概括出文章主要內容的同時,學會概括狀物類文章的方法。
讀好書、寫好字是最基本的學習要求。在第一課時的教學裡,我們尤其要重視初讀的指導,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展示的機會,把讀通讀順做到實處。寫字的指導,重要的還是要給學生練習的機會,講要講在必須講的.地方。“繁”的上緊下松,“瞻”的穿插,這些書寫知識需要老師的點撥。
這篇文章最終的落腳點,還是宋慶齡。人們為什麼瞻仰宋慶齡故居?為什麼在樟樹下合影?佈置學生完成書後第5題,為節課再讀4、5自然段作了很好的鋪墊。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學反思 篇6
一、《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主題介紹
本文是一篇以物喻人的敘事性文章,具體描寫了宋慶齡故居的兩棵樟樹的外形和生長特點,以及它具有拒蟲的香氣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貴之處。文章既表達出作者對這兩棵樟樹的讚美之情,又在字裡行間滲透著作者對宋慶齡的深深懷念之情。整篇文章層次清楚,語言簡潔,重點突出。
二、從課前準備、上課過程情況進行反思
(一)課前準備情況
課前進行充分的備課,我認真的閱讀了教材,並使用好我校導學案,同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課堂緊緊圍繞學情調查中小組內彙總出的問題進行導學,讓學生在快樂中學得更多知識,能力得到不斷地增強。在上一節課的預習引領環節就引導學生進行了預習:重點對生字、新詞、重點句子勾畫及理解;多朗讀課文,試著理解課文內容;蒐集關於宋慶齡的資料等。
(二)上課過程反思
1、教學中一直努力的踐行著我校“兩步八環節”教學模式。透過學情調查,學生提出了預習後不能解決的問題:為什麼人們要在樟樹前留影?課堂緊緊圍繞這個主要問題,解決問題時我注重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領悟文章內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透過多種方式的閱讀感受文字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一方面藉助課外資料體會品味宋慶齡崇高的人格風範和高貴的精神品質。導學時抓住樟樹的外形特點、可貴之處以及人與樹的關係展開分析。對這個重點問題,進行了兩次小組討論,給足了學生思考和討論交流的時間,讓學生充分的理解、體會。外形特點從“蓬蓬勃勃”入手,抓住“枝幹”、“樹葉”、“四季常青”等三個方面,讓學生從“粗壯”、“伸向四面八方”、“伸得遠遠的”來體會樟樹頑強的生命力,並對學生進行了朗讀指導。樟樹的可貴之處是在它枝枯葉落,做成傢俱之後,依然能保持香味並且驅蟲,這是其他樹木所沒有的可貴之處。從品讀樟樹的可貴,進而啟發“樹與人”的關係,這是本課的難點。學生對宋慶齡的瞭解畢竟是淺顯的,文中也沒有做詳實的介紹,如何讓樹與人之間架起橋樑呢?於是就詳細地向介紹宋慶齡的生平事蹟,進而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涵的理解,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透過展示、合作交流,學生就能夠逐步理解“故居——樟樹——故居主人”之間的關係,從而理解宋慶齡同志的高尚人格。透過對宋慶齡這個人物的滲透感悟之後再來回答課後的問題,學生就能輕而易舉地回答,那是因為樟樹有著和宋慶齡一樣的品質,和樟樹合影就如同和宋慶齡合影一樣,等等。學生在這種多讀多悟的自主學習中,獲得了成功的愉悅感。
2、存在的不足及努力方向。
(1)沒有充分考慮到大多數學生不能收集到宋慶齡的資料,學生對宋慶齡還是沒有真正的瞭解,在這樣理解基礎上展開的進一步導學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課文內涵真正的理解。
(2)課堂充滿活力不夠、師生互動有待進一步加強。應在平時多與學生溝通、交往,與學生之間形成和諧的關係,實現教師多重角色的轉變,課堂上便會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3)學生展示方式單一,展示過程有待進一步規範、加強。如板演應該增加等。展示過程中,有些學生還顯得放不開,畏畏縮縮的,信心不夠。另外展示姿態、語言等也有待加強規範。
(4)學生對課文探究問題的解決方法指導上還遠遠不夠。小組討論探究問題時,師生各做什麼,還不夠明確,應在今後的教學中進一步明確。
(5)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寫話。這裡可提供話題讓學生選擇自己需要傾訴的話題一吐為快等,這一點做得不夠。如能由此再做一點聯想,我們其實在教作文的時候總是向外求作文方法和範文,其實我們的教材就是一個寶庫。應想方設法讓學生懂得遷移運用課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