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馬蒂斯學畫畫教學反思
我向馬蒂斯學畫畫教學反思
《我學馬蒂斯來畫畫》,本課的教學目的是體驗畫家作品,感受創造的樂趣,發現作品結構特徵。在不改變畫面的基本結構的情況下作創造性的新增。能正確欣賞評價大師、自己和別人的作品。
真正走近馬蒂斯,必須對馬蒂斯有全面的瞭解,即要經過一個欣賞的階段。然而在以往的美術教材中的欣賞課總使孩子們索然無味,關鍵在於缺乏參與的激情:光說不練,隔靴撓癢,距離太遠。而欣賞恰恰強調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得從畫家的人生經歷,時代背景,人物個性等方面入手,這樣問題就出現了:是否會和政治思想課相似,和語文課有雷同呢?盡己所能把自己瞭解的畫面風格,作者生平,時代背景最大限度地講給學生,期望學生對馬蒂斯有全面的瞭解。試想這樣的過程對小學階段的學生有效嗎?採用這樣的方式還談的上是走近馬蒂斯嗎?二年級的孩子能從單薄的語言,自身單薄的經歷中瞭解畫家崇尚人性、自然、和諧的意義嗎?反而使距離遙遠,缺乏吸引力。使他們在心理上覺得和大師的作品有差距,就像精美絕倫的物品面前豎著這樣一個標誌:物品貴重請勿靠近。一下子令人喪失了親近的熱情。撇開上述的各種元素,我們就畫論畫,就能使學生和大師產生某種方式的對話,產生一定的共鳴,在觀畫的過程中體驗到一個再創作的過程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基於這樣的考慮我認為合理的鋪墊: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說一說、再動手畫一畫。讓他們用自己的親身體驗輕鬆地和大師對上話。
自由的學習方式對任何一個學生來說都會使他們特別激動,在教學匯入過程中我採用得是“聽畫”的方式:“請畫一個坐著的人,什麼人?什麼打扮?我不知道,可你知道。發揮想象,畫出你最熟悉或感興趣的人。”“再請畫一張給這個人坐的椅子?什麼式樣你最有發言權。”然後剪下在黑板上簡單展示和交流。椅子、人物再也沒有比這更讓孩子們熟悉了,沒有任何的約束他們可以自由發揮想象:黑板上一會兒就出現了四十幾把不同造型的椅子上坐著四十幾個不同的人物。這是孩子們將已有的資訊和經驗在頭腦中進行有意識的選擇,組合運用創造的過程。短時間內就使他們看到了集體創造的成果。小小的成果展示在創造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它是動力,是源泉,在課堂一開始讓孩子們的大腦進行了預熱。他們小小的心中湧動著澎湃的創作激情,並且在以後的創作作品中也會直接體現了出來。
我再把這些作品組合成馬蒂斯作品結構相似的畫面,繼而出示馬蒂斯作品,請他們做比較,找找他們最相似的地方在哪裡?為他們提供一個可探究和發現的情境,把問題扔給學生,激發他們的探究慾望,促使他們進行分析、歸納、判斷。難度降低,較容易的得出:位置不變,形象變了。(即主要結構相同:物體的大小、前後關係。)用遊戲的方式很自然的感知了創造的結果,把握了作品的基本結構。並把大師的作品和學生的作品聯絡在一起,初步的走近了大師。
感知是創作的基礎,所以對馬蒂斯作品的欣賞很重要:請學生用描述性的語言描述畫面:“在畫面上你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馬蒂斯當時的心情如何?……”答案會五花八門,極大的豐富了馬蒂斯作品的內容。學生以作品內容為支點經歷再次創新、想象的過程。在學生活動為主的過程中教師適當的介紹有關作品的知識和馬蒂斯的風格:作品色彩鮮豔喜歡直接使用從顏料管裡擠出的顏料,平面的展示畫面,從畫中可以看出作為法國人的馬蒂斯帶有法國藝術傳統的和諧與優雅。這樣的資訊學生容易接受並能留有影響,學生會有意識地把這些資訊運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用不斷的想象和創造有節奏地刺激學生學習的興奮點:根據學生組合的畫面,進行再創造。“說說你的這兩個人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幹什麼?周圍有些什麼?”有了前面地鋪墊,想象的空間就會更大。經歷了人物形象、欣賞、構圖分析這些的過程又和馬蒂斯拉近了距離。
完成作品採用的方式可靈活多樣,可同桌合作也可單獨完成。合作過程中要強調要有合作意識。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基礎層面:能區分別表現物體的大小、前後關係就行。基礎較好的學生能根據自己的感受新增畫面。學有餘力的同學教師可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感受畫家的作品,體會創造的樂趣。
我們畫過馬蒂斯《金魚》這幅作品,孩子們想象出了當時的在春天,鮮花和綠草開滿了他們家的花園,陽光照在綠樹鮮花上發出誘人的光彩,金魚們在金色的世界裡自由的遊著……這是一個初步的再創造過程。到了他們自己的畫面上,花園裡有很多新奇的植物,小貓在旁掉這口水……這是多麼令人驚喜的改變,孩子們近距離和大師對上了話,而不是仰著頭瞻仰,不斷的產生:他是多麼的偉大,我是多麼的`渺小或者他和我沒有任何關係的念頭。和原作產生一種超越時空的共鳴,這不正是大師們創作的初衷嗎?也是繪畫這種藝術迥與其他藝術形式的獨到魅力。在欣賞基礎上的創造,學生們的自信心在逐步的上升,原來對自己缺乏信心的孩子也感受著一種“我也行”的樂趣!作品的產生,一種新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原來我們也能和大師一樣畫!孩子們興奮的情緒達到了頂點,為自己的成功驕傲,為他人的成功而高興,同學之間的友情也隨著興趣的提高、自信心的增強而更為深厚了。他們以更為飽滿更為高漲的熱情等待著下一次的創作,準備迎接新一輪的挑戰。這時候的他們期待成功,而不再畏懼失敗。這是否符合了大美術教育的觀點呢?答案不言而喻。
在作品交流上我採用了創設情景的方式:開了一次21世紀的“新野獸派”巡迴畫展。借這樣一個契機也可讓他們簡單瞭解一下“野獸派”的由來。讓小畫家們介紹自己的畫面,評點他人作品。另外一個側重點是請孩子們談談他們的體會:可以包羅永珍:作畫體會、感想、收穫、問題等。
教師的評價導向極大程度的影響學生的發展方向,注意及時評價,對課堂中出現的普遍問題可全班探討。發現新點子、新想象及時評價。即重結果又重過程。讓學生在同學和老師的賞識中愉快的經歷這35分鐘。
透過這樣一節課能讓孩子們知道馬蒂斯、動手畫一畫。輕描淡寫的滲透這樣一種的生活觀念:生活中不缺少美和快樂,只要你會發現和創造,培養樂觀的生活態度,良好的欣賞作品的習慣,即體驗、感受和再創造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