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上學期《使用工具》教學反思
六年級上學期《使用工具》教學反思
單元起始課,是各單元教學內容的開場白。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這話用在單元起始課的作用上還是很貼切的。可是,單元起始課“該怎麼上”和“上到怎樣的程度”,卻是常常被大家忽略的問題,或者是有所重視但不知如何實際操作。
《使用工具》是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機械和工具”的第一課,主要有兩個教學內容,分別是“我們用過什麼工具”和“選用什麼工具好”。在研讀教材之後,我發現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教材沒有對“工具”的概念進行界定。那怎麼行?既然是研究工具,當然首先要明白什麼是工具啊!於是,我決定課一開始就丟擲一個問題:你認為——什麼是工具?
2 班的學生最認真,好幾個同學都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了闡述,我及時給予肯定。然後按“機械”——“簡單機械”——“工具”的講解順序讓學生明確了科學範疇上的“工具”概念。(機械:利用力學原理組成的各位裝置。構造比較簡單的.機械,叫簡單機械,比如螺絲刀、鐵錘、剪刀、鑷子等。簡單機械又被人們習慣稱為工具。)
然後是認識各種常見工具。我準備了大量的圖片,採用讓學生先看圖搶答再核對的方法,並隨機向學生介紹了各種工具的主要用途。
本課的重點戲是“拔釘子”活動,我自作主張,加了個“釘釘子”的活動。原以為,這樣簡單沒有什麼技術含量的事,學生不可能感興趣,全班演示一下就差不多了。沒想到,學生爭著搶著要動手,輪不到的同學乾脆離開座位跑到實踐學生的旁邊看,甚至還對他指指點點。到現在我還在後悔,當初沒有給每個小組準備一份實驗材料。
活動一:釘釘子
師:老師這裡有螺絲釘和鐵釘,你能把它們弄進木板嗎?
馬上有學生舉手。教師把釘子和木板給學生,但沒有提供工具。學生馬上叫起來:要工具。
師;你要什麼工具?
生:羊角錘。
學生用羊角錘把鐵釘釘進了木板。
師:從這個活動中,工具有什麼作用?(工具可以讓我們省力或方便。)
活動二:拔釘子
先讓學生用手試試看能不能拔出釘子,個別學生因為用力過猛手指有點劃破,都沒有成功。
然後讓學生選擇工具,學生選擇了羊角錘拔出了螺絲釘和鐵釘。
教師再把兩種釘子分別釘進木板,並要求用其他的工具。學生選擇了螺絲刀擰出了螺絲釘,用老虎鉗拔出了鐵釘。
師:同樣一件事,我們可以使用不同的工具,選擇合適的工具可以更省力或方便。
活動三:實踐題
根據書上給出的三個情境,讓學生利用提供的材料來解決問題,並概括出“我們可以組裝或製造出各種工具。”
這三個活動,讓學生不僅進一步瞭解工具的作用,還明白了選擇工具的重要性,並建議學生去組合和製造工具,前後連貫層次合理,對學生的思維提升有一定的作用。
還有一點必須要說,現在的學生動手能力實在是不敢苟同!釘個釘子不僅耗時多還是彎斜的。用羊角錘拔釘,不知道利用支點撬,只是用蠻力往上拉。真希望教育部門和主管領導好好地反思反思。